章节内容

六 从《周易》看变化

7.孔子晚而好《易》

<<上一页

上引皮锡瑞皮锡瑞这一番话,引出了“孔子孔子晚而好易”的问题。相传孔子孔子晚年喜爱研《易》,以至编系《周易》经简的皮绳也读断了三遍。此即所谓“韦编三绝”。其事司马迁司马迁《史记·孔子孔子世家》、班固班固《汉书·儒林传》和葛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均有记载。然则孔子孔子对学《易》采取一种怎样的态度?这个问题,马王堆《帛书周易》卷末一篇题名为《要》的佚书透露了极可贵的材料。由于该篇至今未正式发表,今日所引之原文主要参考廖名春廖名春:〈帛书释《要》〉一文。《中华文化》第十期,1994 年,页63—76 。在引述《要》篇文句时,如遇通假字,均以所训之今字置于括号中。《要》篇记述了孔子孔子学生子贡因反对卜筮而对孔子孔子好《易》所作的批评,和孔子孔子就此而作的回应。从讨论里,我们可看到孔子孔子的立场,大致上和日后的义理派相表里。现将重要的文句转引如下,然后再撮要申论:

——《尚书》多于(阏)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

——故《易》刚者使知瞿(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妄),□(渐)人为而去□(诈)。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矣也。

——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途)而殊归者也。

——益之始也吉,其终也凶。损之始凶,其终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

——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之以忧喜。

——孔子孔子□(繇)《易》至于损、益一(二)卦,未尚(尝)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厽(参)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

——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凶,顺于天地之也,此胃(谓)易道。孔子孔子在解释自己好《易》的理由时,表明其目的不在于占筮本身(安其用),而着眼于《周易》的教化意义。除了传达古人面对生命的不同处境所累积的智慧外,《周易》可针对世人各种不同气质的弱点,而适当地予以调节,如让刚愎者知所敬惧,使懦弱者变得坚强,教愚昧者免于鲁莽,和令欺诈者去其谲诡。因此,孔子孔子再三申明,学《易》应以“求德”为旨归,表面上虽与卜筮活动道路相同,但所追求的目的却是迥异的,这就是所谓“同涂而殊归”。

孔子孔子援引“损”、“益”这两个教人不胜欷歔的卦例,说明宇宙人生盛衰得失本无常轨,因此诲人不应乍喜乍忧。最后还指出,只要明白了《周易》的道理,则即使不去卜筮,亦能掌握吉凶变化的意义。这一番高论,寓意深远,与老庄所说的“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庄子·秋水》。可谓异曲而同工。因为《要》篇“察于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之以忧喜”一语固然也劝人不必动辄忧喜,但只就心理建设一面而讲,《要》篇作为《周易》的重要补充,其意义更甚过之,因为从损、益而获得的慧解,最终不否定《周易》的忧患意识,亦不妨碍人生处世应抱的积极态度,一如《周易》起首的“乾”卦即申明了“君子终日乾乾”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