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家简介:志愿军的歌手
魏巍(1920—),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山西前线参加八路军,后到延安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去晋察冀边区从事部队宣传工作。1939年起创作诗歌,写过一些短诗、街头诗以及长诗《黎明风景》。解放战争时期,写有《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白窑子战斗赞歌》等诗。
新中国成立后,魏巍历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总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总政治部文艺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和文化部部长、《中流》杂志主编等。创作涉及较多的文艺领域,有诗集《不断集》等;散文、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故事集《志愿军叔叔和朝鲜小姑娘》等;散文、杂文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春天漫笔》;中篇小说《长空怒风》(与白艾合写);歌剧《打击侵略者》(与宋之的、丁毅合写);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与钱小惠合写);参加撰写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新时期以来,发表有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地球的红飘带》;散文集《壮行集》、《怀人集》;人物传记《邓中夏传》(与钱小惠合写);还出版《魏巍散文集》、《魏巍文论集》、《魏巍诗选》等。
魏巍是写作抗美援朝通讯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得到高度评价,影响广泛。他在1950、1952、1958年曾先后三次赴朝鲜,以文艺通讯的形式及时地报道了志愿军的英勇事迹和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他的重要的作品集,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国外。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篇是代表作品,最初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标以“朝鲜通讯”的字样发表。此外,《战士与祖国》、《前进吧,祖国》、《挤垮它》、《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也有影响。
魏巍的创作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大都得到好评。但魏巍擅长抒情散文,其他的创作未能充分发挥他的艺术才情。其通讯作品水平发挥也不整齐,有的较为浅显、单薄。
二、 评论文章选萃1. 关于《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同志本来准备用二十多个例子来表现这种精神,后来觉得只要能够说明这种精神的本质,三个例子也就够了。这便是大家熟知的松鼓峰壮士等三个例子。这是真正概括了这种精神的三个最典型的例子。志愿军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典型,“最可爱的人”又是志愿军的典型。有了“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形象的概括,就像画龙点睛一样,我们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英雄气概就腾空而起了。
(吉悌:《战斗热情最可贵——漫谈魏巍同志抗美援朝时期的散文》,《解放军文艺》1960年第8期)这篇通讯,以写人叙事为主,记叙是其主要的表达方式。但文中抒情、议论的成分却也不少,尤其是抒情性很强,这不仅因为魏巍是个诗人,更因为志愿军的英雄气概、英雄事迹把他“完全感动了”,本文的主题就是作者“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情动词发,非常自然。本文的抒情不仅与议论交糅在一起,难于截然分开,而且植根于典型事例构成的沃土之中。它在记叙英雄事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典型事例的本质意义开掘出来,让胸中的激情如长江大河的流水,滚滚滔滔一泻千里,以直接表达对“最可爱的人”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感情,以自己的心启发读者的心。
(姚代亮:《〈谁是最可爱的人〉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魏巍研究专集》,第141页,解放军文艺社1982年12月版)形象化叙事与抒情性议论的完美结合,以及饱含感情的诗化语言,也为这篇作品增添了感人的艺术魅力。开头和结尾用诗化的语言、用许多引人深思的排句来点化主题,拨动读者的心弦。中间的三段抒情性议论分插在对三个故事的形象化叙述中,使叙事、抒情、形象塑造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语言形象、生动、晓畅、明快,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如开头“他们的……是那样……”四个排比句,结尾“当你……的时候”六个排比句读来使人心情激荡、热血沸腾,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战斗年代。
(张学正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名著选读》,第166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从散文艺术的发展角度看,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当代报告文学的第一块里程碑。30年代开始,散文逐渐通讯化,叙事性的报告文学(后来又被称为特写、文艺通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长盛不衰。这类文体的发达,疏远了与小品散文的距离,而魏巍则促进了通讯的散文化。叙事、议论、抒情三者结合,在这样的环境中显示出重要的意义……
《谁是最可爱的人》用三个典型事例描绘志愿军的英雄行为和精神世界,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构成整体。第一个故事写松骨峰狙击战,以战斗的艰苦险恶写战士的勇猛顽强……如果说第一个故事写战士对敌人的“狠”,那么第二个故事则通过马玉祥在烈火中抢救朝鲜孩子的事迹,写志愿军战士对人民的爱。第三个故事写作者在防空洞里与一位战士对话的场景,由对话展示战士们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在叙说了三个故事以后,再回到自己的“感情流程”上来,倾诉他对“最可爱的人”的赞美,呼应了文章的开篇,强化了他对战士心灵的阐释,以揭示战士灵魂的“美丽和宽广”,将三则故事融为一体。
(王尧:《〈魏巍散文选集〉序言》,《魏巍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2. 关于《依依惜别的深情》
它歌颂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通篇回旋激荡着中朝两国人民在浴血的抗美战争中结成的深厚的、坚如金石的感情。这感情,在共同抗击侵略者的时候表现得那样英勇坚强,而在自己朋友之间的别离时刻却变成这样地深沉而婉转。只有从心里咬牙切齿地痛恨敌人的人,对于自己的亲人才会自然地生出刻骨铭心的热爱,这是崇高的阶级感情的两个方面。
(冰心:《〈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后》,《语文学习》1960年第3期)全文以惜别的深情为中心,分别铺叙、抒写了撤军中中朝两国人民惜别深情所表现的几个重要方面。牵涉到各种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样既概括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事件。每一重要方面所选择的抒写对象大都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这些事物所具有的情感是人们最易于接受和普遍感受过的,所以十分有力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俞元桂:《读〈依依惜别的深情〉》,《魏巍研究专集》,第150页,解放军文艺社1982年12月版)作品就其写法来看,可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但从其内容说,也可以说是篇形式独特的报告文学。作品分四部分,充分抒写中朝两国人民惜别之深情。作品的最大特色是那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爱,这感情,和1951年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又有所不同,在共同抗击侵略者的浴血奋战中显露出来的,那是坚毅英勇、精诚团结,而现在是在亲人们高唱凯歌还的别离时刻,表现出来的感情就变得深沉细腻、婉转缠绵。
作品还注意了铺叙和抒情的相结合,叙述之中夹插有抒情,有人物内心的表白,抒情之时,又穿插一些动人的故事,而且有时还和优美的想象结合起来。如天龙的梦境、彩虹的传说,使作品更富有民族的色彩,引人入胜。
(卢启元主编:《中国当代散文史》,第13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3. 心灵化的叙事
魏巍是钻进了这些可尊敬的人们的灵魂里面,并且同自己的灵魂溶合在一块,以无穷的感动与爱,娓娓地道出这灵魂深处所包含的一切感觉。因此,他所要歌颂的人,就非常清晰、亲切地贴在人心上,使人兴起,使人上进,使人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提高一步,向这些最可爱的人们靠近。
(丁玲:《读魏巍的朝鲜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与〈冬天和春天〉》,《文艺报》1951年第3期)在叙事中魏巍始终倾注着他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感情,以自己的心灵体验为战士美丽的青春而唱着热情的赞歌。他的那些抒情、议论的文字既是抒情的小引和叙事基调,又是贯通、联结叙事的线索;而在篇末,它又是主题的升华。
(王尧:《〈魏巍散文选集〉序言》,《魏巍散文选集》,第2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三、 作家自述:感情积累的喷发与发现生活的诗意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是我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我在部队里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这样一种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每当我和他们坐在一起,不知道为甚么,我就觉得满心眼儿地高兴。
这次我到朝鲜去,在志愿军里,使这种感情更加深了一层。我更加觉得战士们的可爱。我看到他们在朝鲜战争中,虽然面临的任务是这样艰巨,作战环境是这样艰苦,但我们战士的英勇,比起我过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看到的,还有着更高的发展。特别这种英勇的普通性,更是空前的……
写战士怎样才写得生动?我觉得不仅应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英雄的思想感情……写出了战士的思想感情,那给人的感觉就会大大不同。他们会感到:原来做出这样英勇行为的人,是跟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例子不太突出,仍然会感人的。
(魏巍:《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8月版)为了把作品写得更好些,我还常常想到下面一点。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作者,当你研究生活的时候,要有最大的老实,而当你结构作品的时候,却又要有最大的“不老实”。我的意思是说:当你研究人、研究生活的时候,没有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就不可能对复杂的生活情状有广泛深刻的认识,既然首先没有生活的真实,也就谈不到艺术的真实;而当你进入艺术加工的时候,却又需要摆脱一人一事的局限,让艺术的畅想飞翔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做到艺术作品的生动和鲜明。
(魏巍:《生活再深些,站得再高些》,《解放军文艺》1962年第5期)散文是门艺术,如何才写得好,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学习和实践的问题。我个人实践有限,难以说得完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散文的作者,一定要投身到革命斗争的前列,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的笔探进时代激流的深处,从斗争中发现生活的诗意,这却是最根本的一点……
(魏巍:《大家都来写点散文》,《上海文艺》1978年第6期)四、 编者评点:通讯“文艺化”与“文艺化”的通讯
魏巍的创作涉及较多的文艺领域,而给他带来很高声誉和文学地位的是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为代表的一组“朝鲜”通讯。这组作品在50年代初期的“朝鲜”通讯中独树一帜,被誉为“壮丽的诗”。它们是建国后散文创作的第一个里程碑,不但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而且提高了散文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魏巍的“朝鲜”通讯描写了志愿军英雄群像,赞美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写师长、师政委、通讯科长、通讯员、副指导员和战士(《挤垮它》),也写文化教员、女文工团员(《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他们的战斗岗位、个人性格各不相同,却都具有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和乐观的共同特点。他不仅展示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而且深入挖掘他们崇高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战士们在防空洞里说出的那些朴实的话语(《谁是最可爱的人》),还是战士们在营房里为朝鲜人民军战士亲手做绣花手绢的默默的举动(《依依惜别的深情》),都体现了他们心中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最可爱的人”成了赴朝鲜作战的志愿军战士的代称。周恩来在第二次文代会上曾经指出:“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典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
魏巍的“朝鲜”通讯报道及时、真实感人,并体现出叙事、抒情和政论三者融合的艺术风格。他先后三次奔赴朝鲜,通过前往战地进行艰苦的实地采访,掌握了大量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材料,而写作时却总是要对材料进行严格地选择和精心地提炼。《谁是最可爱的人》、《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等,都是从许多材料中只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例,那几个事例场景各有特色,内容各有侧重,既相对独立却又都落脚在表现“最可爱的人”这个含意深邃的主题上。他以灵活的散文笔法把志愿军英雄的故事叙写出来,在叙事的底色上又涂上浓厚的抒情色彩,使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事理和情感交相辉映,从而提高和丰富了通讯的表现力,为通讯的“文艺化”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他的文中往往要穿插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议论,它们是从特定的故事和情感中引申出来并加以概括和提升的,以加深作品的思想性。《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处那段著名的抒情式政论,使前线战士的流血牺牲和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得以自然地联系起来,由此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五、 参考文献和思考题
1.参考文献
王尧编:《魏巍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宋贤邦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魏巍研究专集》,解放军文艺社1982年12月版。
2.思考题
① 简析魏巍“朝鲜”通讯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②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如何抒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