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四章散文

第三节刘宾雁的特写

<<上一页

一、 作家简介:“批评特写”的探索者

刘宾雁(1925—),吉林长春人。1943年读高中时参加地下抗日斗争。1946年起先后在哈尔滨、沈阳等地从事教育和青年团工作。1951年调北京《中国青年报》社。1955年开始发表报告文学作品。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1961至1969年回《中国青年报》社工作。1969至1977年下放“干校”劳动。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调至《人民日报》社。1979年起再度写作报告文学。1987年因政治问题受到严肃批评和处理。1988年去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讲学,至今一直在海外。

刘宾雁1955年到兰州黄河大桥工地采访,写成报告文学《在桥梁工地上》,随后又发表报告文学《本报内部消息》、《本报内部消息(续篇)》和评论《道是无情却有情》,引起注意。1979年发表报告文学《人妖之间》,重新引起注意,这篇作品与1980年发表的《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同时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后来,他的《第二种忠诚》、《未完成的埋葬》等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争议。

刘宾雁在50年代前期还从事过俄语翻译工作,译作大多为苏联的文学、文论作品。话剧有《真理的故事》等;文论有《论马雅可夫斯基诗作的思想性和技巧》等;政治方面的论著有《苏联少年先锋队的工作》等。70年代末也有一些俄语译著,如《论美和艺术》等。刘宾雁无论在50年代还是在80年代,其人其作都引起过极大的争议,这种争议甚至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涉及政治、法律等问题。

二、 评论文章选萃1. 关于《在桥梁工地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的背景面前,作者大胆地描写了一场尖锐的、在今天显得分外突出的先进者和保守主义者的斗争。由于作者勇敢地、刻苦地深入到生活的内层,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了繁复的生活表象,揭开了生活的真实矛盾,因而不仅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场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通过作者的充满强烈政治热情的细致描绘,更使我们联想到自己的严重责任,唤起了我们去参与这种斗争的强烈愿望和激情……

《在桥梁工地上》的作者投入了沸腾的生活,并且考察了生活中所发生的现象,一方面满腔热情地支持着生活中的先进力量,另一方面愤怒地鞭笞那隐蔽在生活的角落里的落后事物,作品里洋溢着的是不可抑制的激情。

(苏平:《〈在桥梁工地上〉是一篇出色的特写》,《文艺报》1956年第6期)作者有一双凝视生活的眼睛。他来到建桥工地,没有被正在架设的像彩虹一样的大桥雄姿所陶醉,也没有被工地上热闹、繁忙的景象所迷惑。相反,他在雄伟的大桥下面,忙碌的人群中间,发现一系列反常的现象:为什么一提起曾工程师,罗立正就双眉紧锁表现出“一股说不清的不痛快”呢?为什么青年工人提出要搞双倍定额运动,被说成是“冒险”,不许发动呢?在热火朝天的建设高潮中,作为桥梁队长的罗立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打黄羊、修手表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作者像一个侦察兵一样,钻到生活隧道的最深处,去探索生活的奥秘,并把他探索的成果及时地向读者写出了报告。刘宾雁能在时代的大洪流中探测出支流和逆流;在胜利进军中察觉到隐埋在路途上的绊脚石;在充满阳光的生活里,发现藏污纳垢的阴暗角落,说明作者对生活具有一种特殊的敏锐的观察力和透视力。

(张学正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名著选读》,第248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作者把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和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评价结合起来,于艺术描写的间隙,勇敢而热情地发表极其锋利的评论,对所着力描写的人和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作品洋溢着激情,显示出强烈的政论色彩和对生活的冲击力量,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这篇特写的不足之处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当时“把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等仅仅归结为主观性质的东西……而几乎没有看到它们无不植根于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这就影响到作品的思想深度。

(马德俊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第42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2. 真实材料与虚构手法

他在1956年写的《在桥梁工地上》和《本报内部消息》及其续篇当时标明为特写,一般认为它是报告文学的一种。这几篇作品,刻画人物、叙述事件、描写环境都相当集中和细腻。苏联把这种作品叫做“研究性特写”,而与“写实的特写”不同,认为“它虽然从生活现实出发,但并不是专写哪一件事,所以它允许有更多的可能去想象、虚构”(奥维奇金:《谈特写》)。刘宾雁曾说过,他的这几篇作品都是虚构的。这类作品,实际上与小说很难划清界限。

(张春宁:《刘宾雁报告文学的艺术特色》,《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3期)在苏联有一种特写形式叫“批评特写”……这种特写的任务是着重提出生活中的问题,概括一定的社会现象,帮助人们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在内容上主要是对我们内部矛盾的揭露和工作缺点的批评,在表现方法上,虽然也从生活现象出发,但不是具体指某一件事,它允许作家有更加多的可能去想象、虚构。

苏联的这种“批评特写”形式,在50年代中期直接引进到我国,曾涌现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批评特写”。除了被普遍称之为特写的作品如秦兆阳的《两个县委书记》,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等之外,其他被普遍看成小说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的《改选》等等,将它们当作“批评特写”读,也未尝不可。

(余树森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第4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版)三、 作家自述:追求最大限度的真实

“写阴暗面”和“干预生活”是针对文学艺术中回避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和粉饰生活的倾向提出来的,它虽不是把“写阴暗面”作为文学的全部或主要任务,而是主张通过反映生活的矛盾和斗争,包括对于一切阻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消极现象的揭露,全面地再现生活的真实……对于作家来说,干预生活就是:把自己在生活深处发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向读者揭示出来,唤起他们和自己一道去热情支持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把那些破坏、阻挠社会主义前进步伐的人或现象展示出来,和读者一道给以批评,给以鞭挞。

(刘宾雁:《关于“写阴暗面”和“干预生活”》,《上海文学》1979年第3期)问题不在于写不写某些消极现象,而在于从什么样的立场出发、以什么态度和方法去写。我并不主张单纯的揭露,虽然只要处理得当,揭露本身也不会使人“丧气”,而能鼓好人斗志,刹坏人威风。如果认为“干预生活”这个口号容易引起误解,也可以不提。但是如果借此否定文学积极影响生活、推动生活前进这个功能,取消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企图使作家成为编造故事的工匠或钻到“象牙之塔”里雕琢二十年后人们才有能力赏识的杰作,我却不敢苟同。

(刘宾雁:《不应锈蚀的武器》,《文汇》1982年第4期)我认为“真实”是应该加以分析的。有两种真实:首先,一部作品它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其前因后果,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不是真实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历史的真实。第二才是细节的真实。细节的真实也是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等也要真实。要尽量地去达到最大限度的真实。

(刘宾雁:《报告文学和社会生活》,《当代作家谈创作》,第278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8月版)写真实的人和事,应该比虚构容易一些吧?我也这样想过。一年多来逐渐领悟到它有它特有的难处。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动人的事件,写下来未必是一篇好的特写。不驯服的材料常常令人苦恼万分。如果用建筑来比喻,写报告文学的人用的材料是现成的,而且形状、色彩不由他作主。建筑的设计和造型,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听命于人。小说家则可以订制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并自始至终独立设计和建造。写报告文学的人得到的唯一报偿,是它特殊的功能带来的特殊效果:它写的是真实存在的人和事!这就使报告文学可以发挥较之其他文学作品更有力的警钟和号角的作用。

(刘宾雁:《我停留在艺术门外》,《飞天》1987年第1期)四、 编者评点:报告文学的“别一种”

50年代初,刘宾雁从事编辑和记者工作,使他较为直接地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阴暗面;同时,从事苏联文学的翻译,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当时在苏联盛行的“批评特写”。此外,他也敏锐地感觉到文学界对回避生活矛盾的不满、要求对生活中的不足进行批评的呼声。所以,他从兰州黄河大桥工地采访回来之后,就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引起轰动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不久,他又写出同样带有尖锐批评色彩的特写《本报内部消息》及其《本报内部消息(续篇)》。这些作品不仅是借鉴和尝试了“特写”形式,更重要的是“干预生活”而突破了创作禁区。作品发表前后,“干预生活”和“写真实”正处在争论中,因而《在桥梁工地上》等特写作品就成了一种大胆的实践和示范,对随后形成“干预生活”创作潮流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

《在桥梁工地上》等三部作品,描写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新生力量与官僚主义者的斗争,揭露我们干部队伍中的主观主义、保守主义思想作风,同时肯定了年轻人身上的实干、进取和理想精神。在50年代,罗立正、陈立栋这样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是真实可信的,具有相当大的典型性和现实针对性。曾刚、黄佳英则更多地体现着作者的社会理想,然而也转达出现实的严峻,提醒人们反对官僚主义是一场长期的斗争。作品虽然没有能够揭示出官僚主义者产生的根本原因固然影响到思想深度,然而暴露出人们都熟视无睹的“真实”的生活阴暗面,活画出种种官僚主义者的面目,呼吁有理想的年轻人勇敢地起来斗争,就已经有力地实践了文学对生活的“干预”。

《在桥梁工地上》等作品,无论在思想精神上还是在写作方法上,都是从苏联的“批评特写”或“文艺特写”脱胎而来:不拘真人真事而只着眼生活矛盾的真实。根据现实生活所提供的事实材料,经过小说化的艺术加工,以想象的、虚构的人物和情节来表现作家对生活矛盾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刘宾雁的“特写”作品的出现,标示出我国当代报告文学增添了新的样式和新的表现手法。作品以现实主义原则来塑造人物和组织矛盾,形象和事件又紧紧地针对着社会现实,以图达到干预、改变社会现实的目的。但是,我国大部分报告文学作家并不认同这种带有虚构、想象的小说式的报告文学艺术形式。

五、 参考文献和思考题

1.参考文献

《刘宾雁自选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9月版。

吴济时编:《刘宾雁:论文学与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2.思考题

① 试析刘宾雁早期报告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② 简述《在桥梁工地上》中的官僚主义者形象。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