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五章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

第二节秦牧的散文

<<上一页

一、 作家简介:学者型的散文家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出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侨居新加坡。1932年回国,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读初中、高中,并以“顽石”等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38年到广州投身于抗日宣传工作,先后当过演员、编辑、战地工作队员、科员、教师等,失业时以写作糊口。1939年在韶关任《中山日报》副刊编辑时始用“秦牧”笔名。1943年至1944年在桂林的报纸上陆续写了一些评述当时社会现象的文章,其中一部分后来收入他的第一本作品集《秦牧杂文》(1947)。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解放战争时期,他在重庆、上海、香港等地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1949年5月,他从香港进入广东东江游击区。

建国后,秦牧一直在广州工作,曾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副总编等职。他的文学创作涉及很多领域,以写散文为主,还有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作品有中篇小说《贱货》、《黄金海岸》等,中短篇小说集《珍茜儿姑娘》、《盛宴前的疯子演说》,长篇小说《愤怒的海》,儿童文学集《在化装晚会上》、《巨手》等,独幕话剧集《北京的祝福》,文论集《艺海拾贝》、《语林采英》等。

秦牧以散文创作著称于文坛。先后有《贝壳集》、《星下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长街灯语》、《晴窗晨笔》、《北京漫笔》、《秋林红果》等散文集,另有《秦牧选集》、《秦牧序跋集》、《秦牧自选集》、《秦牧散文选》、《秦牧文集》、《秦牧全集》等。其中,《长河浪花集》是解放后30年间散文精品的“自选集”,《秦牧散文选》在此基础上又增选了部分新作。在五六十年代,秦牧独辟蹊径,以“知识性”散文享誉文坛。而到了80年代,作为其散文重要特色的“知识性”、“趣味性”等又成了质疑和批评的对象。二、 评论文章选萃1. 关于《社稷坛抒情》这篇作品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寓思想、知识于想象之中,使想象新鲜、有趣,富有诗情和哲理。读者跟随作者的想象,知道了宇宙的形成、土壤的来历、物种的起源、劳动人民开辟土地和实现统一国土的种种斗争……作者边叙边议,如林中漫步,如灯下谈心,娓娓道来,生动亲切,而且时时有精辟的阐发,使读者见微知著,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真理的光芒。例如,从宫殿的金碧辉煌与土坛的荒凉所形成的鲜明对照中,作者悟出:“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从国土在今天实现了高度统一,作者想到古代思想家“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预言所包含的真理。鲜明的形象、充沛的感情、深刻的哲理的结合,产生了撼人的诗意。

(张学正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名著选读》,第18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社稷坛抒情》是一篇极为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将爱国激情,融合于思古幽情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泥土、大地和生活在这泥土大地之上的劳动者以及由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衷心赞颂,并进而对祖国的现实和未来流露出一种真挚的关切之情。这篇散文熔思想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于一炉,文笔汪洋恣肆,思想宏大开阔。不仅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艺术享受,获取新的知识,而且会受到一种庄严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启迪和陶冶。

(李复威等:《简明中国当代文学》,第326页,作家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在《社稷坛抒情》里,他徘徊于社稷坛上,情思缕缕,遐想联翩。他的思想像乘着大鹏,飞得很古很远;又似驾着野马,在偌大的地球上,纵横驰骋。他从地球上土壤形成的有趣传说,联想到许许多多关于泥土的故事……他从历代人民为土地而进行的悲壮斗争,联想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农民是几千年历史中第一次真正挣脱了枷锁。从“五行”观念和“五色土坛”联想到“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统一过”……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联想,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热情,感到“做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全篇文章,说天道地,涉古论今,想象飞驰,思路开阔,为他广博的思想内容,提供了尽情挥洒的天地。

(卢启元主编:《中国当代散文史》,第70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在《社稷坛抒情》中涉及到的知识面就相当宽,有文学的(如《诗经》、《楚辞》、神话传说等),有史学的(如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发展史等),有哲学的(如五行观念、物质本源说等),有自然科学的(如天体的演变、地质的构成等),还有民俗、建筑、绘画等等。读着这样的作品,犹如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心胸顿时开阔起来。

(王彬等主编:《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第460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版)2. 关于《花城》

作者写景、状物,是和他对新生活、新时代的热爱糅合在一起的。他写景、状物所使用的色彩,正是他感情的色彩,表现得柔嫩淡雅,朴素自然,又使人感受到花流中那轻快的动作,清脆的音响,“浅笑低语”的情态。作者尽力对南国的“春节花事”进行诗意的渲染,造成诗的境界。这种艺术功力,都是以作者那种“微醉”的兴致、“美妙”的心情、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那幽景美情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各地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是丝丝入扣的。景、物、情、意,浑然融为一体了。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得到了感情的陶冶、有趣的知识和思想的启迪。

(马德俊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评》,第334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 《花城》写南国的年宵,却也想到北方的风俗;写新时代的春节气氛,也笔涉旧社会的过年景象。这里写广州人陶醉于花市,同时也联想到上海人逛城隍庙、苏州人逛玄妙观的感受,至于有关花的知识性、趣味性的东西那就更多了。像花卉中的大理源出于印度、猩红玫瑰出自法国、含笑花出自马来亚等等,这也是鲜为人知的。一篇散文涉猎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有关见闻、知识和理论,并且写得雍容大度,和谐自然,理寓情中,妙趣横生,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技巧。

(陈妙云:《独具匠心绘〈花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讲》,第24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花城》是以广州的“年宵花市”作为描写对象的。为了使“年宵花市”具有立体感,作者既从纵的方面展示它的变异,又从横的方面表现它的壮观。在纵的方面,文章先叙述了今年的花市更胜于往年的趋势。从而点示出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然后又通过今昔对比从年节风俗的演变上,展示出社会主义时代的崭新风采。这就使“年宵花市”具有了历史感和社会意蕴。

在横的方面,文章由面及点,点面结合,错落有致地展现了花市的全貌。作者先从花卉品种之繁多,简略描述了“年宵花市”之盛大;接着择取广州最大的花市作为重点,从花棚的构置、花木的种类、花卉的静态和动态,以及卖花人和买花人的表情、动作等方面,细致描绘了花市的全景。对于花卉的描绘,也是先整体,后个别,先泛写花海,后重笔描写南方特有的吊钟。既有面,又有点,既有鸟瞰图画,又有特写镜头,这就使“年宵花市”具有了整体感和形象感。

(王彬等主编:《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第455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版) 作者以诗意的笔触,绚丽的色彩,描绘了花光灯影、溢彩流芳的南国花城盛况,赞美了人民的劳动智慧和新的生活。作品除了具有知识丰富、叙述亲切的特点而外,还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描绘的才能……描写花市盛景一段就格外强烈和细腻。作者既写了花市上摆列着的花,又写了买花人托在肩上的花;既写了金鱼摊上的金鱼——这水中的花,又写了海产滩上的贝壳——这海中的花;既写了地上、水中的生物的花,又写了古玩架上的瓷器、书画——这艺术的花:静的花,动的花;地上的花,水中的花;生物的花,艺术的花,交织叠印,光彩相映,烘托出浓烈醉人的南国春色。

(张钟等:《当代文学概观》,第10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3. 独特的知识性散文

在重视思想性的前提下,讲究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是秦牧散文的又一重要特色。他的知识储备是十分广泛并有一定深度的。举凡天文、地理、人情、世态、山川、名物、文学、艺术,他都广为涉猎;历史、传说、典故、见闻、奇谈、趣事、异域异论,他都锐意搜求。他堪称是一位“博闻强记”的杂家。他的文章,既讲“知识”,又带趣味,形成了一种“寓教于乐”的独特风格。他写文章时,活似和读者在星下漫步,在海滨谈心,妙趣横生,而绝不会叫人产生读那些“干、硬、空”文章时所感到的那种苦楚。

(十院校编写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第40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秦牧的散文取材十分广泛,题材问题对他来说,几乎不存在任何局限。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散文所涉及的各种知识十分丰富。这些知识有些有一定的联系,有些却毫无关联。但不论何种情况,秦牧都能将它们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使之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因此他的散文虽然材料繁多、知识丰富,却无零碎杂乱之感。例如《土地》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贵族到平民,从农夫到士兵,从礼仪到习俗,从耕耘到收获,从裂土封疆到殖民掠夺,从农民战争到土地改革,等等,这些隔着遥远时空的人事和互不相干的知识,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从总体上显示了土地——这个人类生存之母所经历的历史沧桑和时代变化。其他如《古战场春晓》的说古论今,《社稷坛抒情》的谈天说地,《花城》的说花,《潮汐和船》的谈船,等等,都表现了这种对知识的高度“综合”的特征。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使秦牧的散文显得内容充实、肌体丰满,也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

(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第118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 秦牧的散文则表现重视“知识性”的特点。秦牧60年代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合。文章有着清晰的观念框架和论证的逻辑线索,用来支持这些观念的,是有关的历史记载、见闻、传说等材料的串联、组织。那些被广泛称道的作品,如《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土地》、《花城》等,得益于有更多的情感的融入,和材料组织所显现的联想的丰富和从容,夹叙夹议也加强了谈天说地的趣味。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15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4. 深广的联想与严整的控制

他流利地倾吐自己的思虑和感触,对一些寻常惯见的事物常常赋予它某种奇妙的想象和感怀。他写哪个主题,就拥有哪一范围里的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知识。在《土地》里,他畅论土地的往昔和今朝,谈吐里掺和着新的情感和意味,也掺和着泥土、露水、草叶和鲜花的香气,和这同时,他也叙述一些往日沉痛的故事。在《花城》里,他把“灯色花光,一片锦绣”的场景写得那样的引人,读它的人,也想跟他一起流连花市了。

(周立波:《〈1959—1961散文特写选〉序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紧紧围绕中心”,而又举足例子,曲折达意,这正是秦牧散文联想达到“形散神不散”的关键。事实上,如果我们回头来看秦牧的散文,尽管作者或则以“土地”作为联想的纽带;或则以“五色土”、“天坛”作为思绪的发端;或则以潮汐和船作为联络思路的线索;或则以“星下”这特定环境作为引起冥思的契机,但这一切都不过是激发感情的聚光点,它所紧紧围绕的中心,还是在于赞颂英雄的祖国、英雄的人民,阐发事物的幽微,宣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宣传共产主义理想这样的“原子核”。他的联想,不管是多么地“广阔”,多么地“深邃”,都不能离开思想“集中”二字。正是由于此.才使得作者的思想“野马”不至于脱缰,淋漓的笔墨不至于乱洒,生活的“珍珠”不遍地乱滚,一切都显得那样丰富多彩而又有条不紊,一切都显得那样潇洒自如而又深刻集中。

(黄汉忠等:《论秦牧散文的艺术风格》,《文学评论》1981年第8期) 秦牧的散文走笔如风,大开大阖,有如天风海涛浑浑无涯,汪洋恣肆,又像脱缰野马,纵横千里,自由奔驰。在具体的手法上,他擅长于运用各类铺陈手法,以造成波澜迭起、不囿绳法的气势。除一般散文常用的叙事铺陈而外,秦牧尤其善于运用联想铺陈和类比铺陈(暂且名之)的手法。在偏重于抒情的散文中,秦牧凭着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来连缀人、事、景、物,以“联想铺陈”画出抒情的大起大落的波澜……如《土地》、《花城》、《社稷坛抒情》、《红旗初卷英雄城》等抒情篇章,都是运用这种联想铺陈的手法,围绕着土地、花市、社稷坛、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命意赋情的中心形象,生发联想和想象的脉络,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由光辉的现实联想到悠久的历史,由各种具体的社会现象联想到发人深思的哲理真谛,因此文笔自由挥洒,放荡不羁,使诗情得到尽情的倾泻。在偏重于说理的杂文和文艺随笔中,秦牧则善于运用“类比铺陈”来论述事理,围绕着一种观点,一种思想,往往选择多种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自然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一一加以铺排类比……他让事理从个别推向一般,或从一般推向个别,在漫笔铺陈中让文笔腾挪跳跃、波澜层生,使文章结构放纵自如、跌宕多姿。各种铺陈手法与它们的交叉结合,使秦牧散文表露出一种洋洋洒洒、纵横开合的美。

(吴周文:《散文十二家》,第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5. 主体意识的隐逸与文体意识的淡漠

《古战场春晓》等文章,好就好在它们体现了较强的主体意识,做到了有“我”、出“情”,进到了较高的艺术审美层次;而其他的一些文章,虽“知识”、“趣味”有余但终因无“我”、乏“情”而不能进入艺术散文的殿堂,只成了所谓的“知识小品”。一般论者皆认为秦牧散文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三个特点,其实,这些特点都还不是艺术散文的本质特性——如果没有浓厚抒情性的话,“自我”和“对象”既不能渗透、交融,“知识”和“趣味”也不能造成“情景”,那么,它们就只是“理智”的而不是“感情”的,是“冷”的而不是“热”的,是“短文”而不是“美文”。所以,缺乏抒情性是秦牧散文最大的问题,也是他的创作未能取得更大的突破的关键原因。此外,他的笔墨也还缺乏深层的个性色彩,明白晓畅有余而婉转、涩味不足,不太能经得起玩味和咀嚼。

(十院校编写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第4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秦牧在当代散文理论建设上可谓倡导“大散文”概念的第一人。他的一篇著名论文题目就叫《散文领域——海阔天空》。这种“海阔天空论”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时题材、体裁的褊狭是相当严重的),但它同时也反映了秦牧散文“文体意识的淡漠”。他是由杂文走向散文的(《社稷坛抒情》标志了这种转变),杂文的重知识、善说理的倾向一直伴随着他,使他的多数散文始终徜徉于“知识小品”和“抒情散文”之间。未能完成“写心”、“抒情”的根本性战略转移。由此可见:自觉的“文体观念”不是无足轻重的,秦牧在新时期勤奋笔耕而终无突破的事实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刘锡庆主编:《新中国文学史略》,第24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 秦牧著名的散文集《花城》,绝大部分完成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面红旗”的神话,使这些作品漫溢着明媚的色彩和悦耳的声音,不沾带一点时代的阴影。代表作《花城》,绘声绘色描写“城市人民公社化”之后的每个春节的盛况。“春来了!春来了!”《花市徜徉录》及《春天的色彩和声音》前后都取同一基调——肤浅的乐观主义,借花信显示太阳和东风的威力,构成永恒的春天的象征。另一入选教科书的名篇《古战场春晓》,礼赞三元里人民公社“和平劳动、熙熙攘攘”的景象。在这里,选择三元里不是偶然的。三元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反帝斗争的圣地;而在现实中“超英”、“赶美”,以及后来的“反帝反修”,正好视为一种历史的承续和回应。姐妹篇《土地》,电影般渐次摇过许多“大跃进”的镜头。还特意插入《红旗歌谣》作画外音,极力营造一种气氛,以讴歌一种意志,鼓吹一种精神。当时写作的另外一些篇什,如《千斤力士》、《摸鱼老手》、《古董》等等,其实也都一样努力在传播一种时代病——自上而下普遍狂热的、偏执的、浮夸的“左倾幼稚病”而已……

秦牧传授创作秘诀时,多次强调“三要素”,即思想、生活、技巧的“辩证统一”。对于生活的简单化理解,可以说,他比那些正统的“深入生活”论者走得更远。在他那里,生活变成了生活知识,它不再是复杂的、有机的、沉重的整体,而是零碎的、分散的,可以“掇英”和“拾贝”般地加以采摘的东西。

由于忽视和回避作家的个人阅历、生存状态、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所谓生活,最后就剩下“客观”的伪生活和通用的生活知识、常识了。秦牧恰恰依凭了这些,所以,集中的文字,除了习见的史事,大多填塞了一些通俗故事、统计数字以及种种辗转抄得的汇报材料。

(林贤治:《对个性的遗弃:秦牧的教师保姆角色》,《世纪论语——〈文艺争鸣〉获奖作品选》,第27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秦牧的散文向以知识性、哲理性见长。而恰恰正由于其在具体操作中并没有将这些知识、哲理化为作品的血肉、化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事过境迁,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已经充分普及化了的影视报刊每天都在传播着密集的信息,再加之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普遍上升之后,秦牧当年在作品中所介绍的这些知识以及在当时还可能比较新鲜的哲理在今天基本上沦为常识之后,其作品的魅力也就基本上丧失殆尽,沦为经受不住时间考验的失败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秦牧的散文仅仅是文化贫困状态下的产物,它们之所以在当时受到那么大的欢迎,并非是因其文本所蕴含的美学力量,而是这些作品中所容纳的大量知识或哲理满足了建国初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读者迫切希望掌握知识的社会心理罢了。

(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第8l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三、 作家自述:用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

有了思想的线,还必须有生活的珍珠,才成其为珠串。丰富的生活知识材料,对一个散文作者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对一个道理,发挥起来,才能够有丰富的联想。我们必须是深入生活斗争的战士式的文学工作者。广泛的直接知识,感性知识,不到生活实践中就不会知道。

(秦牧:《散文创作谈》,《秦牧散文选》,第49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2月版) 要写好散文,必须有好的材料,好的文笔,好的思想,而思想、生活、语言技巧三个要素彼此水乳交融,作者才能产生好的篇章。而在这数者之间,思想是主心骨。如果思想贫乏低下,就会“辞愈华而文愈鄙”,在具备生活知识、正确思想的前提下,散文也和诗歌一样,格外要求作者运用潇洒生动的语言……文学应该具备多种功能,除了思想教育功能不在话下外,传播知识、美育、文娱的功能也不容忽视。对文学的作用理解得越全面,就会相应掌握更多的手段进行创作。散文是文学的一支,道理并无二致。散文作者应该倾诉胸臆,情真意切,作品才能够具有鲜明的个性,强烈感人。

(秦牧:《〈秦牧散文选〉序》,《秦牧全集》[第10卷],第2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题材既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又必须努力具备几套笔墨,有时应该粗犷雄浑,有时可以细腻隽永。因为写“城头战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类的事物和写“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类的事物,当然不能用同样色调的笔墨。

(秦牧:《〈长河浪花集〉序》,《秦牧全集》[第1卷],第7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每个人把事物和道理告诉旁人的时候,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这里采取的是像和老朋友们在林中散步,或者灯下谈心那样的方式。我在这些文章中从来不回避流露自己的个性,总是酣畅淋漓地保持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语言习惯。我认为这样可以谈得亲切些。

(秦牧:《〈花城〉后记》,《秦牧全集》[第1卷],第5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四、 编者评点: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

秦牧是文学创作上的多面手,而以散文写作为主。他建国后写了几百篇散文,出版的散文集有几十部之多。但是他自认为比较满意的只有《古战场春晓》、《土地》、《社稷坛抒情》、《花城》、《潮汐和船》、《“深情注视壁上人……”》等几篇;比较偏爱的散文集是《花城》。50年代,他的创作从杂文向抒情散文发展。《贝壳集》、《星下集》等,总体上依然是杂文笔法,议论说理为重,但是其中《壮族与我》、《珍贵植物与瑰奇传说》等作品,不乏抒情之笔。1956年发表的《社稷坛抒情》是秦牧抒情散文形成的标志。60年代初发表散文集《花城》,其中包括《古战场春晓》、《土地》和《花城》等名篇,以及表达作者散文写作观念的《思想和感情的火花》和《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作者继续保持其杂文写作的那种见解独到、说理透辟之长,而且注意吸收抒情、叙事散文的那种感情浓郁、绘声绘色的妙处,从而成为风格卓然的散文大家,时有“北杨南秦”之说。

秦牧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散文家。题材广阔、知识丰富是他散文的一大特色。他主张散文的题材应当是一个“海阔天空”的领域,可以主次兼收、巨细不论。历史掌故、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异闻趣事、自然风光、动物植物等各种知识,一到作者笔下,都能构成内容丰富、蕴理深邃的创作题材。例如,《菱角的喜剧》涉及植物、动物、化学、物理以至人体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社稷坛抒情》中,有文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还有民俗学、建筑学、绘画学等。

趣味盎然、思想深邃,是秦牧散文的又一特色。他提倡艺术家要以“巧妙的手”常常“去搔人家精神上的膈肢窝”,而在愉快和休息的同时又能得到思想启迪。他的散文中知识应有尽有、环环相套,且新鲜生动,贴近生活,从中显出趣味。《花城》由千姿百态的奇花异卉,说到各种花卉的产地故乡,说到“国色天香”和“凌波仙子”的来历,甚至还谈及如何品味水仙的清雅、红桃的艳丽。《海滩拾贝》在历数几十种螺贝之后,又说到在海滩拾贝时的种种快乐,说到贝壳在古代曾经作为钱币的一段历史,说到现代的制贝工艺。知识经过作者连环的介绍、深入的挖掘和形象的描述,其趣味妙不可言。然而,秦牧更重视散文的思想性,主张用“思想的天秤”来衡量作品。其作品的思想性,有的是抒发政治情感,赞美祖国、民族、劳动人民、人类文明,如《社稷坛抒情》、《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等;有的是论说道理,哲学的、科学的、人生的、日常生活的,如《菱角的喜剧》、《海滩拾贝》、《面包和盐》、《释龟蛇》等。先进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像一根红线,串起了生活和知识的珍珠,使寻常事物发出闪光。他的散文是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较完美的统一。思想使知识和趣味有所附丽,知识和趣味又使思想可以触摸和感觉。

秦牧散文在写法上多样而又统一,语言表达显得亲切而活泼。他认为一个作家应“多掌握几套笔墨”,才能如意地驾驭不同的题材。偏重于说理的,说理方式却不同;偏于抒情的散文,抒情方式也不一;偏于叙事的散文,叙写方式多种多样;还有一些类似于知识小品,几近做学问文章,笔法多样,但又相对统一。他总是抓住寻常事物中的一个侧面,借助丰富的知识,进行广泛地联想、深入地开掘,来引出思索。秦牧也重视散文的语言,强调语言是写好散文的“三要素”之一。他喜欢用一种林中散步、灯下谈心式的亲切的文笔,以富有个性的语言来叙述、议论和抒情,要让读者仿佛走进他的心灵,和他一起来认识、感受和思考生活。他以流畅的口语为基础,又吸纳中国古典著作和外国优秀作品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而且善于运用成语、谚语、比喻、格言,以及适当的对偶句、排比句,显得新鲜活泼、自然贴切、不落俗套。

在五六十年代特殊的文学环境里,秦牧无疑是一个有着独立见解并专注于散文艺术探索的作家。他突破了题材的狭窄而走向广阔,以极为丰富多彩的知识为创作素材,经过介绍、梳理和分析,从中提炼社会、人生和科学的道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愉快轻松的享受,在总体上与激进、僵硬的时代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是,他在选用知识材料时缺乏节制,知识材料较多地重复使用;另外,叙述本身的幽默轻松不足。秦牧式散文难以表现出抒情性,因为作者只是扮演了“智者”的角色。所以,80年代以来他也遭到了比较尖锐的批评。作为秦牧散文重要理论基础的“三性”特点,被抒情散文的根本要求所否定,而抒情散文要求的情韵则恰为秦牧散文的不足,这样在文体识别上就有严重的失误了。

五、 参考文献和思考题

1.参考文献

《秦牧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2月版。

《秦牧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2.思考题

① 怎样看待秦牧散文的知识性?

② 如何评价《花城》的思想性?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