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一章 教育领导学学科导论

第一节 教育领导学问世之动因

<<上一页

自从人类社会有教育的出现,便离不开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可以说教育领导一直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伴随着社会变革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尤其表现在观念层面,涌现出诸多新的教育改革创新的思想与模式,不断地反思学校组织的特性,逐渐摆脱传统的典型科层组织的“教育管理”思维,试图探究能适应变革、与时俱进的“教育领导”的理念与方法。例如:倡导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领导”,由“教育管理”变为“教育服务”,“教育领导就是教育服务”,这些可以说是面向21世纪教育观念转变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一、当代社会变革催生领导科学

进入新世纪,发达国家对“教育领导”的理念、价值、规律、方法、策略等相关理论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入,国内学界对教育领导学科建立的呼声也愈来愈高,如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一些高师院校先后成立了教育领导研究所或者设立校重点建设学科。那么,“教育领导”究竟能否在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倘若可以,那该学科性质是什么?其学科体系又如何构建?也就是在实际需求及其运作过程中应当怎样进行“教育领导学”的立论、著述、建学?这无疑是当前教育领导研究领域的一大困惑及重要课题。正因为如此,很有必要对“教育领导”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安身立命的理据及其合法性进行理性思考,力图通过抛砖引玉式的践行和倡言,期冀“教育领导学”正堂问世,并能得到科学而又健康地发展。

“教育领导学”应当是现代领导科学的重要分支,考察现代领导学的诞生和发展史,将有利于从更为宏观的时代背景上把握教育领导学科构建的必要性。人类社会如今已经进入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尤其是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三大浪潮的冲击,加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当今社会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级领导者(无论是政府、政党、企业,还是社会团体、学校等机构)都无例外地要面临着空前的、全方位的严峻挑战,包括受到这次从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

处在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多元化领导环境的千变万化之中,人类社会以往传统的经验型领导方式和领导理论已经难以应对。领导环境的巨变,对领导方式提出新的挑战以及更高要求。身为领导者理应与时俱进,着眼于不断变革中的整个社会大系统,能够成为善于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实施更为精确、全面协调、迅捷有效、科学规范、人文关怀的现代领导,这就需要现代领导科学来掌舵导航。于是,领导学逐渐从管理学科中分化出来,应运而成,并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社会性、科学性,绩效性相当强的独立学科。

二、教育发展呼唤教育领导学科

正如现代社会发展催生领导科学一样,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现实也在催生“教育领导学”。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之一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矛盾运动,一门新学科的出现是因时代变革的实际需求,或是与之有着连环互动关系。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困惑层出不穷,教育事业发展正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或危机。众所周知,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德才兼备的教育领导,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诸多复杂性问题,就不能不讲究教育领导行为的科学性,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各种棘手或说两难性问题。若以科学的教育领导理论为指导,才能顺应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及规律。为此,创建“教育领导学”就显得很有必要。

再则,我国现有62多万所学校,26亿中小学生,1400多万名教职员工。其中,中小学校长约623万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数据处,如果加上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校长,那校长总数已经超过100万。作为当今世界教育规模最大、教育人口最多的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当然不能离开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小学校长高素质的支撑,因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是教师的教师”、“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从这种意义上讲,“促进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专业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这一说法非常贴切。

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当今社会,任何一种专业发展应以一门高水准发展的科学作为学科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号称拥有百多万名校长队伍的专业发展至今尚未形成一套面向新世纪的系统、成熟、完善的科学作为学科基础,创建具有新世纪特征、中国特色的“教育领导学”应该是当务之急,这是当代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育领导们)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

三、教育领导学的天时地利人和

“教育领导学”的创建与发展在当下有着极为有利的条件,真可谓正逢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国家提倡教育家办学是教育领导学诞生的“天时”。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要提倡教育家办学。其核心就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尊重教育领导的专业特性。就我国教育现状而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要教育家办学,校长就应该是教育家,或具有教育家的风范与智质。校长应该是或必须是教育家,从一个最直接的意义上说,明确了校长的身份、地位不仅是有一个行政权力的“长”,而且是有专长的“家”;校长不能只是用权力去管理、监督、调控,更为重要的是要用思想去影响、引领、善治学校。这为校长专业化发展明确价值取向,对于提高办学水平,办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让教育家担任校长,让校长成为教育家,既是政府的“提倡”,更是社会的期盼、时代的呼唤。尽管对教育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共同的认识是,教育家办学必须集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于一身。教育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没有思想的教育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教育是空洞的理论,真正的教育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校长必须是“知”、“行”合一的人:理论认知要到位,管理执行要有力。要想我国的校长队伍中涌现出更多的专业化的教育领导人才和教育家,就必须提高这支队伍的理论化水平,这就亟待需要建设研究教育领导理论的教育领导学。所以说,国家提倡教育家办学就是教育领导学诞生的“天时”。

其次,教育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教育领导学的诞生提供了“地利”。近年来,教育管理学、领导学等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科建设不断完善。教育领导学学科主要借鉴和综合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中的一般原理,所以它的诞生需要相关学科成熟的土壤这个“地利”条件。目前来看,这样的“地利”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而且教育领导学的创立,对与之有关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必将起到激励性启迪、互进性作用。对于教育管理科学来说,则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学校高层领导者进行有效管理的理论;对于领导科学来说,则有利于将一般领导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在教育领导工作中得以深化和具体化。

最后,一批教育领导学专业研究人员的涌现为教育领导学的诞生提供了“人和”的有利条件。最近几年,我国教育领导研究领域涌现了一批专业研究人员,如上海师范大学在2007年设立了“教育领导学”校级重点学科,目前这个学科已经聚集了包括2名教授在内的9名专业研究人员,全部具备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又如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教育领导研究中心,中心的张俊华博士出版了《教育领导学》专著;中央教科所、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一批高校和研究机构都聚集了一批从事教育领导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这无疑是促成我国教育领导学名正言顺建设的“人和”优势及趋势。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