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的角度看,学科系指按学术门类划分的知识体系;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主要是学校教学考试的科目。教育领导学科无疑体现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具有典型的实际应用性和价值指向性交融一体化。鉴于此,试对“教育领导学”进行如下的学科界定。
一、教育领导学概念及学科性质
(一)教育领导学的概念界定
根据台湾学者叶连祺的整理,当前各类教育管理文献中有关“教育领导”的概念多达60种叶连祺鸟瞰教育领导之丛[J]教育研究月刊(台湾),2004(8):84-101,但遗憾的是有关“教育领导学”的明晰概念并不多见,唯有抛砖引玉地给“教育领导学”一个较为明晰的定义,方能为“教育领导学”拓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奠基立业或是营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遵循学科定义的一般路径,“教育领导学”大致可以有三种定义的方式:第一,从静态的角度,“教育领导学”是研究教育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客观环境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性科学;第二,从动态的角度,“教育领导学”研究教育领导的产生、演变、发展及其活动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科学;第三,从工作实践的角度,可以认为“教育领导学”是研究当代教育领导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实践性科学。
通过上述三种给出的“教育领导学”定义之比较,可以明言:“教育领导学”是研究教育领导活动和教育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一门学问;或者说,“教育领导学”是以研究教育领导活动一般规律及其应用为己任的。
(二)教育领导学的学科性质
一般而言,学科性质是在学科分类基础上对某一学科基本形态与本质特点的界定。只有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教育领导学的学科性质,才能明确其发展方向,提高教育领导学科的科学理论水准。
对教育领导学性质问题的认识,是与对领导学概念的认识相联系的。对教育领导学的学科性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寻求界定:第一,从“教育领导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而言,“教育领导学”是从教育管理学科分化出来的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独特的研究对象的新学科;第二,就教育领导活动来看,构建“教育领导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应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第三,从“教育领导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进行分析,可谓是诸多学科融合升华之结晶,这不同于现有的管理类、教育类学科,而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复合应用性学科。
笔者认为:“教育领导学”应当是教育领导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构建这门学科的基础在于教育领导活动的实践经验,既会融合领导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又能促进各学科彼此渗透,相互联结,综合聚焦,为教育领导学科提供宽广深厚的学科底蕴,体现出当代科学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的时代特征,同时也突现出“教育领导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特有性质。
二、教育领导学科独立性之思考
对教育领导学科独立性的认识,可以通过对“管理学”、“领导学”发展演变的考察来探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教育领导学”的学科独立性进行更为深入地思辨。
(一)“管理学”“领导学”演变之镜借
通读方振邦主编的《管理学基础》方振邦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等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以及奚洁人主编的《中国领导学研究20年》奚洁人中国领导学研究20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等领导教育学丛书,其中“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图解”(图11)和“领导科学的学科结构”(图12),在演绎论证“管理学”发展百年沧桑,以及“领导学”研究交叉融合的同时,又可从另一个视角帮助“教育领导学”进一步思考为何独立?能否独立?怎样独立成为一门学科?
(二)对教育领导学学科独立性的争议
目前学界对“教育领导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少争议,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下列三种典型观点:
1教育领导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因此,“教育领导学”只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独立的“教育领导学”是没有必要存在的。
2教育领导本身就包含教育管理的内容,教育管理是教育领导的一种基本职能,教育管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本来就是源于对教育领导的研究。所以,“教育领导学”不仅应该产生和发展,而且应该包含教育管理学或者至少要建立在教育管理学之上。
3教育领导与教育管理虽然联系紧密,但却有着显著差异的两种不同的职能,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为此,要进行独立而专门性研究,也就是“教育领导学”应是独立于教育管理学之外的一门学科。
(三)对教育领导学学科独立性的判断
上述三种典型的颇有争议的不同观点,都在试图阐明教育领导与教育管理的关系,但这三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是比“教育领导学”成熟,其学科独立性已经得到中外学界的一致认可,由此而形成的基本概念、基本思路,理论框架也已基本成熟。而“教育领导学”的问世或发育比较晚,的确是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中分化出来的。但是,这并不表明“教育领导学”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学术探究需求彼此尊重,不能偏爱一方而贬低另一方。对于“教育领导学”学科独立性问题之思考,提出三点看法:
图11 管理思想百年脉络图解方振邦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30图12 领导科学的学科结构姜平论领导科学的结构体系及运行规则[J]理论与改革,1995(3)1教育管理与教育领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监测与评估来实现教育目标的运作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制订计划、组织实施、监测评估、反思改进等基本性环节;教育领导则是通过现实基础分析,建立教育(学校)发展目标,并通过民主集中、统筹兼顾、合力进取、解决问题等方式共同实现教育(学校)发展目标的过程。所以,“教育领导”所要体现的是一种民主、开放、沟通、合作、发展的管理新理念。“教育领导”概念的倡导,意在摆脱传统的教育“管理”思想以及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管与控制。“教育领导”最根本的特征是“道德领导”或“伦理领导”,意指领导者以道德威信或感召力为基础,建构教育(学校)的共同愿景和合作理念,关怀人的需要与发展,使全体成员基于责任而共谋教育(学校)的持续性发展。
2“教育领导学”应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
尽管教育领导问题在教育管理学、教育政治学等学科中都含有相关性内容,但迄今还没有一门学科会将教育领导品格、教育领导决策、教育领导环境、教育领导艺术、教育领导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也就是说,这些学科并未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具体的教育领导问题研究领域,只有创建“教育领导学”才能顾及或独善其身。
3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教育领导学不必囿于学科独立性的争论
“教育领导学”的学科独立性取决于能否有一系列高水平的足以支撑学科独立性的理论成果,还处在“教育领导学”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精力卷入学科独立性争论之漩涡。本着科学发展观的实际需求及其伟业奠基的愿景,有志于“教育领导学”的研究者应在研究教育领导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体系、运作方式等方面多下工夫,要把“教育领导学”学科得以安身立命的基本理论体系建构起来。
三、教育领导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教育领导学的研究对象
学界一般认为,对于一门学科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有无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倘若有经过科学界定的研究对象,那就是学科研究的起点,也是衡量学科是否独立的重要尺度。任何一门科学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教育领导学”之所以应该或能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就在于它具有特殊的研究对象。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资料转引自廖雄军创立教育领导学初探[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1,(3):52-54教育领导活动具有自身的矛盾性和运动规律。可以认为:“教育领导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教育领导现象、教育领导活动并与此相关的行为主体、外在环境、内在因素和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这个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领导学”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特定领域。
教育领导活动的运动规律,有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律,就是教育领导者、被领导者、教育领导对象、教育领导环境和教育领导方法之间关系变化的规律。“教育领导学”研究现代教育领导活动的规律,是要揭示现代教育领导活动的一般规律,就是从整体上研究各方面、各层次的教育领导活动中最一般的规律,而不是研究某一层次教育领导活动的特殊规律,也不是研究某一类别的教育领导活动的特殊规律。总之,“教育领导学”研究的是教育领导活动共性规律,而不是个性规律。因此,“教育领导学”是研究现代教育领导活动矛盾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领导学的研究范围
“教育领导学”的研究范围是随着教育领导理论研究和教育领导实践发展而不断扩大的,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领导学”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导的一般理论,教育领导的活动过程理论,教育领导的保障条件理论,教育领导的方法、艺术理论,教育领导者自身建设理论等程振响论教育领导学的学科理论体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12-15。
但在当代多元的信息化社会中,教育领导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理论上的交叉、从属都展现出教育领导理论复杂多变、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一般来说,当代“教育领导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教育领导学原理。主要是教育领导学基础理论部分,如教育领导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领导性质、教育领导目标、教育领导职能、教育领导要素、教育领导主体与客体、教育领导关系等。
2教育领导实践创新。主要是教育领导变革、教育领导预测与规划、教育领导危机处理、教育领导执行力、信息化与教育领导等。
3教育领导学比较。主要是受到东西方文化影响和体制作用的教育领导力比较研究。
4教育领导思想史。包括东西方的教育领导思想史,领袖人物、知名学者的教育领导思想研究(如毛泽东教育领导思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领导影响等)。
5教育领导分支学科。包括教育领导哲学、教育领导艺术、教育领导伦理学、教育领导心理学等。
6部门教育领导学。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等学校教育领导、中小学校长教育领导、课堂教学班主任教育领导等。
(三)教育领导学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研究方法,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实现揭示其规律的任务。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领导研究应该也是教育领导学学科成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教育领导学”的研究过程中,“教育领导学”可以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通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定性研究(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定量研究(调查统计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以及质性研究(观察法、访谈法、叙事法)。具体而言,在“教育领导学”的研究中,可常用的方法应该有:
1历史法。历史法是研究社会科学的重要方法。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与问题,研究教育的本质,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教育领导的研究,也必须通过历史的事实,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制约着教育领导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同教育领导之间的本质联系,从中考察教育领导的产生与发展规律。历史法一般同文献法相结合,要对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掌握教育或教育领导的发展过程,从中就可以看出教育乃至教育领导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历史的规律。
2教育调查法。教育调查法是通过一定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把具体的教育资料搜集起来,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探索其客观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教育调查法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一般采用谈话、问卷、实验、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
3教育实验法。实验法是近代科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出需要考察的现象,对结果做定量分析,并且可反复验证。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干预或调整教育影响,以引起被试对象的某些变化,观察由此产生的教育效果,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案。教育实验一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而不是实验室里的实验。教育实验多采用“等组对照”方式,把学生分成两个对等的组,一个作为实验组,有计划地实行一些新教材、新方法等;另一个组作为对照组,仍按原来的教材或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经过一段时间,对两组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别与原因,作出结论或科学的判断。教育实验法还可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如学制的实验、领导体制改革、办学模式的实验等。在教育领导学的研究中,也可以通过实验法或者准实验法开展领导体制改革、领导模式改革等研究。
4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方法,分为描述统计法与推断统计法。描述统计,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根据统计原理,用表格、图形或计量,描述出数据的分布状况和整体特征。推断统计,是根据统计原理,利用随机抽样取得的部分数据,进行科学推断,以得出数据的分布概况。这种方法可把大量的实际资料和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和分类,作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教育领导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现在随着电子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同集中的数据处理变得更加方便,可较快地看出问题,作出结论。
5质的研究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叙事法等)。质的研究方法是近年来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种研究方法类型。质的研究方法强调的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教育现象(事实)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教育的“本质”得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优势互补,共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把两者紧紧地连在一起,十分有利于成果的产出和推广。在教育研究中运用质的研究,最佳方式是研究者深入实践过程,与教育实际工作者共同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方案或确立研究目标,并依据教育实践的进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质的研究是在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可增进二者之间的相互反馈,增大研究价值。质的研究便于开展群众性科研,能够调动广大一线的教师参加研究的积极性,在研究过程中,增强其事业心和科学育人的热忱,同时有利于改进教育观念与行为和提高研究能力,即“在互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从而有效地改进实际工作,并有益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就要求来说,“质的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要求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要置身于丰富、复杂、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不主张在严格的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和分析。
6比较研究法。所谓比较的方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类事物相比较,从而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各个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及内容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并将它们加以分类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是广泛应用的关于思维知识的一种逻辑方法,它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定量分析和定性鉴别的比较作出判断,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对“教育领导学”的比较研究,是通过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古代的、外国的教育领导理论和教育领导实践的属性、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教育领导活动的最佳模式和一般规律,以达到区别异同,鉴别优劣,博采众长;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之目的。在比较方法上有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局部比较与整体比较等。
其实,上述研究方法并不是“教育领导学”独有的方法,在发展“教育领导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拿来”,但是,对“教育领导学”来说,“研究方法的真正成熟在于形成一套从认识论、方法论到具体方法的研究方法体系;只有方法论的区别及其指导下具体方法的不同,才能形成学科在整个研究方法体系上的差异,形成学科内多元研究范式”杨跃关于教师教育学科构建的理性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1):3。
事实上,从目前我国教育领导研究现状来看,还远未形成多种方法流派,研究视角和方法较为单一,几乎不曾触及批判理论、女性主义、主观主义、价值论等一些后现代主义视角,学科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尚处在初级探索阶段,这一点上,从事“教育领导学”的研究者们任重而又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