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一章 教育领导学学科导论

第三节 教育领导学的建设方略

<<上一页

伴随我国教育领导体制的转型与变革,教育领导学科的创建诞生和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充分理由肯定,“教育领导学”即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能得到迅速发展。鉴于此,在高等教育谱系中应当如何依据学科发展的理念与方法,把握我国教育领导实践的特殊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教育领导学科?

一、扎根实践教育领导理论研究

教育领导学倘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仅是为研究教育领导的基本问题、构建教育领导的基本理论,而是重在探究当代中国教育领导工作问题、促进教育领导者(包括我国百多万名中小学校长)专业成长实践的特殊性规律。

教育领导学是一门源于实践而又反哺于实践的复合应用型学科。这门复合应用型新学科的问世意义在于所面对的实践,既是教育领导者的专业成长实践,也是教育领导者的教育领导工作实践。一门能以上千万名教育领导者的教育领导实践作为自己研究领域的学科,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正因为如此,教育领导学必须扎根于教育领导实践从事理论研究,从丰富的教育领导实践中不失时机地汲取养分来滋养教育领导学科的生长。

二、建设教育领导学的学科制度

教育领导学学科的建设必须加强学科规范制度建设。即:确立学科地位、确保开展学科研究的制度因素,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团体、专业人员培养体系、专业刊物等,只有学科建制成熟才能健康地孕育学科文化。

首先,在学位制度方面,应当切实加强教育领导学的专业建设,在硕士研究生以上层面独立设置“教育领导学”专业,进行专门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的“教育领导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只有少数学校采取在其他专业中设立相关方向的方式培养从事“教育领导学”研究的博士生。另一方面,建议在现有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中针对一线的教育领导实践工作者——中小学校长特设“教育领导学”专业方向,进行教育领导高级人才的培养以及授予学位。如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试办的“教育领导学”在2007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设有一些专门的学术研究方向(教育领导与教育领导学科构建、教育哲学与教育领导基础理论、跨文化比较与教育领导方法论、课程教学论与教育领导决策学、社会语言学与教育领导技术学、教育管理学与教育领导评价学、基教理论与教育领导政策研究、教育领导与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设置面向“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生的“教育领导学”必修课,尝试将未来可能成为教育领导的全日制优秀研究生以及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研究生中的校长、副校长等单独组班进行“教育领导学”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

其次,在专业协会领域,目前尚无教育领导学会的建制;在专业刊物方面,也没有专门的教育领导学研究刊物,这就大大限制我国教育领导领域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展示,也影响教育领导学学科在教育学界获得认同和尊重。为此,教育领导学科建设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学会组织,并创办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核心学术刊物,以营造教育领导“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专业归属感和学术认同心。

第三,在学术平台上,需要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的教育领导研究学术平台,在交流与对话中促进教育领导学理论的发展。教育国际化要求必须打破国家、民族与疆域、领域的界限,把教育领导的研究置于全球教育领导理论与实践的视野之中,必须通过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把全球化、现代化、本土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领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如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领导学”学科点便把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作为教育领导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整合、优化国内外教育领导学领域的智力资源和学术业绩,提升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如邀请德国莱法州最大的文理中学校长和莱法州中学校长协会会长、莱法州校企协作委员会主席以及美因兹大学教育领导中心咨询顾问、尼德奥姆中学的克雷斯特尔·佛赖女士(OStD Christel Frey)和莱法州中学教师联合会领导、莱法州中学人事委员会负责人、尼德奥姆中学约瑟夫、蔡曼兹先生(StD Josef Zeimentz)分别作了“教育领导在德国——一位德国校长的经验汇报”和“教师工会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学术报告。2009年12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领导学”校级重点学科还组织了“系统监测与学校发展国际研讨会暨首届教育领导中德高端对话”,德国国家教育行动委员会成员兼《国家教育发展报告》顾问博斯教授DrBos等15名德方专家来到上海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对话活动,由此教育领导中德高端对话的机制得以形成。此外,还邀请了日本九州大学教授、文部科学省视学员八尾坂修先生来校进行演讲和学术对话;与来访的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国际教育系系主任Fernando Reimer教授就校长教育领导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等。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平台,可及时地了解国外教育领导研究和实践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厘清我国和其他国家在“教育领导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等方面的异同,利于行之有效地从事跨文化的研究与对话。

三、教育领导课程队伍基地建设

教育领导学的成熟和完善除了需要开展扎根实践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成熟的学科制度外,还需要进行课程体系、专业队伍和高水平研究基地的建设。

(一)开展教育领导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教育领导学科建设的基础。应当充分考虑教育领导者(主要是百万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科学设计着眼于教育领导者终生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应当加快教育领导在职研修的课程体系建设,善于开发、拓展各类教学资源为校长培训所用,引导广大校长积极开展教育领导工作反思和教育科研活动,在解决教育领导工作的实际问题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能力素养,从而健康地走向现代教育领导专业发展之道。如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领导学”校级重点学科由现代校长研修中心主要规划及具体运作,依托上海市“东方讲坛”,每个星期三晚上6:00~8:00开设面向2008、2009届所有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东方讲坛——教育领导系列讲座”(55讲,也是庆贺上海师范大学55周年校庆的重要学术活动);这门面向全院全体研究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主要邀请上海市教委薛明扬主任等各级教育领导、进行讲座,围绕着教育领导的经验与实践,开展学术研讨和问题探究,旨在集聚国际大都市上海优质的教育领导资源,拓展学术视野,为教育学院研究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以及与教育领导直接对话的交流平台。

(二)培育教育领导研究的专业队伍

在学科这种建制化的组织体系中,同一知识领域内各有所司、各扬其长的教学、研究和管理人员集聚在一起,可以协调合作,进行知识的探索、发现和传输等专业化耕耘,并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专门化。与此同时,这种专门化运营也能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壮大。

就现状而言,我国教育领导学科高级研究人才十分匮乏,尚缺乏一支足够支撑起这门学科发展的专业化队伍。一方面,应整合教育领导学科现有资源,优化研究团队,完善研究组织,加快培养和造就教育领导的学术领军人物;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吸收、整合其他学科(如哲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学)资源,建立一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人才队伍,从多学科角度对“教育领导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努力促成教育领导理论研究的创新。

(三)建设高水平教育领导学研究基地

学科建设不只要求“出经验、出观点、出对策”,而且要求“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如果单靠群众性的、自发性的研究和探索,很难完成“教育领导学”学科建设之重任,因而必须努力组建一批以教育领导学科体系研究及实践推动为主要功能的重点研究基地。从我国现状看,目前国家级的高水平教育领导研究基地还没有建立,各高等学府内也没有产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领导学”研究基地,相信随着学界对教育领导问题的日益重视和投入的增加,还将诞生一批高水平的“教育领导学”研究基地,这将大大提升我国“教育领导学”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

总而言之,“教育领导学”是一门正在探索和建设中的新学科,需要各方加倍的宽容、理解、爱护、珍惜与支持。以上所论及的“教育领导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范围与方法,建构方略、发展性探究等,仅是一方之见,但愿抛砖引玉,期盼教育领导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对此深入探究,以推进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教育领导学”的创建、充实与完善。时代需求呼唤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领导学”能列入国定正规学科之榜,尽管任重而又道远,但现有上千万名教育领导的中华民族应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导事业发展奉献必要的奠基性业绩……

推荐参考文献张俊华教育领导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奚洁人中国领导学研究20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金延平领导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彼得·诺思豪斯领导学:理论与实践(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邱需恩等新世纪领导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思考题

1研讨我国教育领导学创建有无必要。

2分析教育“领导”与“管理”异同。

3论证教育领导学学科建设的可行性。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