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库恩的范式说,胡森的《教育研究的范式》把教育研究中使用的两个主要范式概括为科学主义范式(Scientific Paradigm)和人文主义范式(Humanistic Paradigm),〖ZW(〗〖BF〗Husén,TorstenResearch Paradigms in Education[C]John PKeeves;Gabriele LakomskiIss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A]Amsterdam:Pergamon,1999:31-39〖BFQ〗〖ZW)〗可大致对应通常所说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或量性(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Studies)与质性(质的)研究(Qualitative Studies),学界对此亦无异议。这种分类显然是沿袭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狄尔泰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1864-1920)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产生实质性影响。由此,广义上来说,这两种范式可以命名为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二十世纪初以来,欧美国家展开的“教育科学化运动”(Movement in Education Science)推动研究者与教育者以科学方法论来探究并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六、七十年代,“教育科学”概念的提出使教育研究真正纳入科学的范畴,更确切地说是社会科学的范畴。〖ZW(〗〖BF〗Brezinka,WolfgangVon der Pdagogik zur ErziehungswissenschaftEine Einführung in die Metatheorie der Erziehung [M]Weinheim;Berlin;Basel:Beltz,1971〖BFQ〗〖ZW)〗
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调查研究(Survey Research)、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文献研究(Documentary Research)被视作社会研究的四大方式,〖ZW(〗〖BF〗Babbie,Earl Robert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M]11th edStamford/CT:Cengage Learning Services,2006〖BFQ〗〖ZW)〗在教育研究领域也早已被普遍应用。《教育研究方法论探索》的前言指出,教育研究领域存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表现在科学二分法、唯科学主义、科学哲学的认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ZW(〗孙振东前言[C]孙振东教育研究方法论探索[A]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ZW)〗这些问题在教育领导研究的方法论探索中亦应当避免。
一、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特征分析
科学(Science)指“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实验的所有智力活动。一般说来,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和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ZW(〗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15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173〖ZW)〗在此,科学是一个可以与自然科学互换的概念。“科学假定,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均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通过认真而又系统的研究,这个模式是可以认知的”,通过个体智慧,借助作为人体感官能力延伸的技术手段,如仪器,各具特性的模式是可以发现的。对于科学,宇宙间存在适用的基本规律。上述言论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于1985年撰写的咨询报告《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Project 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中对近代以来科学哲学思想的总结。在“科学”概念的统整之下,不同科学家对证据的信赖、假说和理论的提出、逻辑推理方法的应用等已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迥异的却是研究现象、研究过程、基本原理、数据和研究结果等。科学探究活动具有下列特征:〖ZW(〗〖BF〗Rutherford,FJames;Ahlgren,Andrew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BFQ〗〖ZW)〗
① 科学依赖证据。无论是开放的自然环境还是封闭的实验室,科学经由观察和测量,从中获取证据来支持科学的确实性。
② 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合成物。逻辑推理和证据检验不足以推动科学进步,证据无法自动成生科学,假说或理论的提出可以说具有创造性。
③ 科学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科学理论不仅能够对已经观察到的现象与事件提供解释,也能预测未发生的现象与事件,并对那些曾经发生却尚未被发现或研究的证据以及运行缓慢得难以观测的现象与事件作出解释。
④ 科学家尽可能确认乃至避免研究偏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数据记录、报告、选择、分析等各方面所形成的偏差难以杜绝,这里既有客观因素如仪器故障,更有主观因素如样本误选、方法失效以及研究者的认知局限和情感介入等因素。因而,对偏差来源的可能以及偏差影响证据的程度加以确认尤为必要。
自然科学研究范式认为,世上存有客观实在及其普遍性规律;社会可视作客观实在之一种,类似于物质,社会现象与社会事实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为人的意识所左右的、可测量的存在;因而,研究社会现象可以采用研究物质的方法,即以自然科学为典范,主张通过经验-数理方法获取精确而普遍性的知识;对作为客观实在的社会现象展开研究理应无价值无成见,即所谓的价值无涉(value-free)。观察和实验方法往往被奉为科学之圭臬。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主要以实验、调查、测验和数理分析等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方法来进行,其适用范畴为:
① 宏观研究,发现规律并预测趋势;
② 对社会现象加以量化并展开因果分析;
③ 证实或证伪现存的理论假设,并不断地修正或完善现有的理论假设;
④ 研究结果可以在概念上加以推断演绎,前提条件是,测量尺度与数据类型必须符合数学模型的要求;
⑤ 具有明确、具体而又严格的操作程序、客观性的结果检验手段,如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以及系统性的评估标准,以便最大限度保障操作程序可重复性(Repeatability)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ZW(〗〖BF〗Kromrey,HelmutEmpirische SozialforschungModelle und Methoden der standardisierten Datenerhebung und Datenauswertung[M]11AuflStuttgart:Lucius & Lucius,2006〖BFQ〗秦金亮国外社会科学两种研究范式的对峙与融合[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ZW)〗
由此可见,在宏观研究、因果分析、规律发现和趋势预测等方面所展开的分析及验证推演,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功不可没,而近代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无疑推动着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在社会研究领域的扩张。
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内地社会科学重建,深受美国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的影响,由此掀起一股调查研究的热潮。调查研究是指,“采用自填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ZW(〗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2〖ZW)〗自填问卷即书面问询,结构式访问即口头问询。调查研究通常借助概率抽样,企图超越资料收集,从而达到对一个更大总体的社会事实较为全面的把握,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的把握达到对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可见,调查研究的优势在于,可以把数据建立在一个庞大样本基础上,这样自然提高效度。鉴于样本过小会导致整项研究失去效度,因而,巨大的研究成本使研究者望而却步。此外,新康德主义(Neo-Kantianism)以来,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二分法”为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盛行提供便利〖ZW(〗孙伟平事实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ZW)〗,自然科学研究范式把经由实证研究方法获取的普遍命题当作人类知识的唯一形态,视其他知识形态尤其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所获取的知识形态为非科学,由此,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在认识论上陷入片面性与极端性,即所谓的“唯科学主义”(Scientism)。〖ZW(〗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ZW)〗在教育研究领域,重微观轻宏观,重应用轻积累,重技术轻原理,重定量轻定性,重现实轻历史,重事实轻价值,这些已成通病。〖ZW(〗张斌贤试析当前教育研究中的“唯科学主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1)〖ZW)〗“唯科学主义”更为严重的危害性还表现在:“它本身往往容易伴随着傲慢与偏见,容易借助科学真理的名义形成‘话语霸权’,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的生存方式进行独断,甚至将一种必然需要不断证伪的判断强加于其他意志或价值的主体。历史上的许多社会悲剧,就是假借科学结论的名义走向价值绝对主义的极端,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训或压制所造成的。”〖ZW(〗林来梵;翟国强有关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反思——来自法学立场的发言[J]浙江社会科学2006(5)〖ZW)〗
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特征分析
“戴维逊根据认识的对象,区分出客观知识、主观知识和互为主观的知识。他认为,社会科学知识主要属于后者。客观知识是对物理世界的描述和解释,这种解释是以客观原因来说明和预测物理现象的产生或变化。而对社会人文世界的各种现象则不仅需要客观的因果解释,而且还需要互为主观的知识来理解行动者的目的、动机和理由,即主观的理由解释。例如,人们可以用气象条件来解释农业歉收,但是仅仅以农业歉收来解释农民起义是不够的,研究者还必须通过理解起义者的深层动机和理由来解释他们的行动”。〖ZW(〗翁正石戴维逊的社会科学观[J]社会理论学报(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1998(1)〖ZW)〗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在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所发表的题为《知识的佞妄》(The Pretence of Knowledge)的演讲,便开宗明义地批评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妄图以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文社会界,“普遍地在与人有关的其他学科中,貌似科学的方法其实是最不科学的”。〖ZW(〗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文选[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460-466〖ZW)〗
面对人类社会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应运而生。社会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即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是近年来哲学界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一种个别的、……仅仅一度发生于一定时间内的事件”。与自然科学追求“普遍的定然判断”不同,社会科学的目标是“单称的实然判断”。因此,社会科学是运用“个别化方法”去研究对象。〖ZW(〗文德尔班历史与自然科学[C]洪谦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A]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67-68〖ZW)〗同时并存又有历史承接或反成关系的四个主要社会科学哲学流派是:〖ZW(〗〖BF〗Flick,Uwe;Kardorff,Ernst von;Steinke,InesQualitative ForschungEin Handbuch[A]Reinbek:Rowohlt,2000〖BFQ〗〖ZW)〗
① 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哲学(positivistic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的孔德(Auguste Franois Xavier Comte,1798-1857)的实证主义,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始终居于主流地位。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哲学就是用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实证哲学是一种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建设性的、相对的等作为人类智慧的‘最高属性’的知识的哲学,这样的哲学与实证自然科学是统一的。如果说各门实证自然科学是以各类可以观察到的特殊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它们的规律为目的的话,实证哲学的任务则是考察各门自然科学的规律以及它们所利用的方法,并对它们加以综合,以便揭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ZW(〗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ZW)〗
② 解释主义社会科学哲学(Hermeneutical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和狄尔泰把解释学从一种文本解释方法理论引入哲学领域。狄尔泰建议用“理解”来替代自然科学中常用的因果解说方法,使人文世界具有可知性。在狄尔泰的推动下,解释学成为一种人文与社会科学普遍的方法论。解释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命题是:“自然需要说明,人文和社会需要解释。”
③ 批判主义社会科学哲学(critical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er Schule)几乎成为批判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的代名词。法兰克福学派继承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关于真理的学说和辩证法理论,把绝对否定当作辩证法之核心,从而衍生“否定的辩证法”;由于法兰克福学派通常被定义为“左派”学说,因此被称为“理性的马克思主义”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社会科学哲学倡导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走进价值理性。
④ 后经验主义社会科学哲学(postempirical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后经验主义社会科学哲学就是要打破实证主义的标准科学的神话,将科学的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提高到与理性和逻辑同等地位。后经验主义的这一目标,包含多种不同的取向,如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批判实在论、女性主义、社会认识论等。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揭示社会现象的个性、特殊性,不再纠缠于认知对象的共性和规律性,而其中的后经验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显然带有激进色彩,甚至企图彻底与实证研究决裂,反本质、反规律、反普遍化、反总体化、反同一性、反确定性、反一切概念,在激进的反叛中解构一切,同时试图建构一个具有多元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差异性,非中心的世界。
严格意义上来说,定性研究与质性研究难以等同。定性研究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对相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以形而上的思辨方式为主;而质性研究强调的是在自然情境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即经验主义,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研究结果或形成理论,其探究方式不包括纯粹的哲学思辨、个人见解和逻辑推理,更排斥工作经验总结。〖ZW(〗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24〖ZW)〗
三、教育领导研究之方法论困境
有学者指出,中国社会学在快速发展中出现明显的理论滞后现象:一是,大量的经验研究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或明确的理论前提,以致课题重复以及学术积累性和递进性之丧失;二是,简单运用或模仿西方实证社会学理论,很多研究往往是对某些西方实证社会学理论的粗浅证明,对处于深刻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生活的解释常常流于表层。〖ZW(〗刘少杰中国社会调查的理论前提[J]社会学研究2000(4)〖ZW)〗针对中国社会调查研究实践及问题,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近来出版了两本由内地与港台学者撰写的关于中国调查研究的论文集:《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方法与发现》(2001)和《社会调查实践——中国经验及分析》(2004)。主编边燕杰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面临的问题:语言问题、“心理二重区域”、资料比较性问题,以及大陆社会的调查研究面临的问题,即政治敏感性、调查理论的不足、大陆社会的复杂性等。〖ZW(〗边燕杰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方法与发现[A]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20015-8转引自:方长春从方法论到中国实践:调查研究的局限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ZW)〗比如调查研究“随时可能转为一个改造调查对象的过程……对于被调查者来说,调查研究的意向则要相对明朗得多,调查研究总被认为是一个纠正错误,或者避免可能的错误,从而有益于被调查者的过程”。〖ZW(〗方慧容“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C]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A]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转引自:方长春从方法论到中国实践:调查研究的局限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ZW)〗
由此看来,西方实证研究在中国严重水土不服,于是,有学者要求社会科学研究严格规范化:“毫无疑问,只有就所服从的目的和所服务的价值角度来判断,社会科学才是道德科学,而基于某种先定目的和价值的社会科学活动本身应该是严格经验性的和价值无涉的,它关心的是与问题有关的社会实在的各个因素的性质和彼此关联的作用机制。作为社会科学从业人员,在确定了某个问题之后,他要做的是收集数据,弄清事实,建立假说,展开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结论。总之,他应该运用符合行业标准的专门训练所养成的操作技艺来处理对象。在这样的生产程序和劳作过程中,没有价值判断的立足之地”。〖ZW(〗罗卫东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性自觉:重返韦伯[J]浙江社会科学2006(5)〖ZW)〗然而,上述的水土不服现象恰恰说明,社会科学研究程序也无法回避价值无涉。“每一个事实都有价值负载,而每一个价值也都负载着某个事实。即使科学客观性的前提也总是与价值取向、经验适合性,以及理性的可接受性等认识论、方法论原则,乃至鲜活的科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所以,任何教育理性的合理运用是与适用的文化环境相结合的”。〖ZW(〗丁钢提升中国教育研究的理论张力[N]中华读书周报2002-01-23〖ZW)〗对于这种与文化相勾连的价值有涉,郑杭生以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为例形象地予以讲述,并对我国社会学界一味照搬美国社会学方法论发出警告,因为美国社会学长期以来陷入“强势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困境”这样一种不利态势,其突出地表现在:
“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失去了平衡,这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有用即真理’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与对实证主义的追求和癖好。可以认为,理论与实证的失衡是世界社会学中心开始重新向欧洲转移的根本原因。美国人自己也很早意识到这个困境,甚至说得更严重,叫做‘危机’。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古尔德纳的《西方社会学面临的危机》可以说都是在批判这种困境。默顿‘中程理论’对美国社会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进一步推进了美国社会学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进一步造成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失衡,制约美国大社会学家的产生。所以,应当对美国社会学应采取分析的态度,正确认识它的优势和弱点。实证研究或经验研究当然是必要的,美国社会学在实证研究的方法方面、在学科的规范化方面等,是有优势的,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但是实证过度,理论和实证失衡,是不可取的”。〖ZW(〗郑杭生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5(8)〖ZW)〗
此外,政策与权力也迫使价值中立成为海市蜃楼,因为“政策和权力关系影响了从事什么样的研究,如何进行这样的研究,要不要对此进行报告,以及如何进行报告,并对此采取行动”。〖ZW(〗克里斯蒂娜·休斯;马尔克姆·泰特怎样做研究[M]蒋海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ZW)〗何况,理论研究可为政策纲领提供理论支撑,而政策纲领的实践效果则可验证理论学说,尤其是那些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领域。比如,“大多数经济学说不仅是拉卡托斯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纲领,而且也是政治行动纲领”。〖ZW(〗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石士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57〖ZW)〗
再有,调查研究需要以标准化的工具(问卷或结构式访问表)来实现先验性准备,而实地研究恰恰要求研究者在观察时抛弃先验性的框架,〖ZW(〗罗杰·M·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M]北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ZW)〗于是,调查研究只能起到对研究者预设理论的验证,而非新问题的挖掘以及新理论的架构,调查研究也就越来越远离老一辈研究者如毛泽东、费孝通实践的实地研究或田野工作(Field Work)。
教育领导研究亦无法避免更难以走出上述频频出现在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困境。
至于研究者最终选择何类研究范式或具体哪种研究方法,既跟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背景与专业认同相关,也取决于研究者个人的性格、性别、成长背景、价值取向、情感、性格与信念等休戚相关。〖ZW(〗〖BF〗Veith,HermannZum Wandel des theoretischen Selbstverstndnisses vergesellschafteter Individuen[C]Geulen,DieterVeith,Hermann Sozialisationstheorie interdisziplinrAktuelle Perspektiven[A]Stuttgart:Lucius & Lucius,2004:349-370〖BFQ〗〖ZW)〗
〖HS2〗〖JZ〗〖HTH〗案例一〖HTF〗
以承担教育部《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研究》为契机,对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深入探究;并以在我国初露端倪的社会化为元框架,对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进行彼此渗透,相互联结,高度综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校长专业发展研究”创新团队于2008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基于各自的学术背景、专业认同、国际化程度以及性格、性别、成长背景、价值取向、情感、性格与信念,创新团队五位成员分别以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式来介入教育领导学研究。具体见下表所示:〖HT〗〖KH*2D〗
〖HT5"H〗〖STHZ〗〖JZ〗表31〓教育领导学研究方式对比〖ST〗〖HT〗
〖HT5”F〗〖BG(〗〖BHDFG2,FK5,K10,K8ZQ,K12ZQ,K5ZQ*3,KZQF〗
成员〖〗研究主题〖〗〖JZ〗研究方法〖〗〖JZ〗学术背景〖〗专业认同〖〗〖JZ〗国际化〖BHDG8*2〗
俞可(男)〖〗
方法论与元研究
校长社会化研究〖〗解释主义社会科学
与批判主义社会科学〖〗留德哲学博士
学位论文被纳入欧洲社会学联合会主席主编的学术丛书
教育学博士后〖〗〖JZ〗哲学〖〗〖JZ〗德语〖JZ〗英语〖BHDG8〗
张艳辉(女)〖〗女性校长〖〗后经验主义社会科学
(性别研究)〖〗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
长期从事外贸和师资培训
教育学博士后〖〗〖JZ〗教育学〖〗〖JZ〗俄语〖BHDG6〗
张晓峰(男)〖〗教育领导理论〖〗实证主义社会科学〖〗香港大学教育领导学博士
精于管理学与评价学〖〗〖JZ〗管理学〖〗〖JZ〗英语〖BHDG6*2〗
许苏(女)〖〗校长专业标准研究〖〗后经验主义社会科学
(后批判哲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论博士
专注于默会知识(知识社会学)〖〗〖JZ〗社会学〖〗〖JZ〗英语〖BHDG5〗
李霞(女)〖〗教育领导的文化建构〖〗后经验主义社会科学
(建构主义)〖〗复旦大学现代汉语博士
教育学博士后〖〗〖JZ〗语言学〖〗〖JZ〗英语〖JZ〗韩语〖HT〗〖BG)F〗〖HJ〗〓〓
〖HTF〗〖JP2〗尽管俞可与张晓峰均拥有海外学习经历,学校所在的地域及其文化差异决定了学术背景与专业成长道路的悬殊,即前者受德国传统解释主义和现代批判主义的熏陶,后者受英美实用主义和实证科学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对共同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上。〖JP〗
诚然,研究小团队理应锁定某个具体的研究方法,那么,本创新团队是如何把各个成员所擅长的研究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呢,这就呼唤研究方法的创新。由此可见,创新团队的创新首先应该是方法论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