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以前,有关领导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鉴别领导人的特性和品质方面,这是最初的关于领导的概念,即领导特质理论。
一、领导特质理论基本内容概述
领导特质理论(trait theories)认为,一个人是不是领导者是由其个性特质和特点决定的,一个人之所以成为领导者,是因为其具有不同于非领导者的特质。在这种理论看来,人是可以区分为领导者和追随者,对于领导者进行研究可以找出领导者所具备的品质。正是这些品质使一些人区别于其他人而成为领导者。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包括技术能力、智力、精力、创新精神、诚信及其他一些个人品质等,人们传统观念中认为领导者长得高大、强壮、聪颖、是勇敢的斗士或其他什么人等,反映的都是一种领导特质论思想。Daniel A Wren管理思想的演变[M]赵睿、肖聿、戴晹,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94很显然,领导特质理论区分领导者和非领导者,重在强调领导者个人的特质和特点。
领导特质理论的提出源于一般领导研究领域。美国学者斯托格迪尔(RMStogdill,1948)曾对1904~1947年发表的124项关于领导问题的研究和报告进行分析,发现领导者的个人因素和品质是其作为领导者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品质可以归纳为五大类二十多个方面,包括能力、成就、责任心、参与能力、地位、资历等。 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6-127在1974年编著的一本工具书中,他将有效领导者应具备的特质归结为:责任感、关注任务的完成、精力、坚持、冒险、创新、自信、能够应付压力、能够影响他人、能够协调他人的努力以达到目标。
以研究多元智能而闻名的加德纳(Howard Gardner)曾对11位领袖人物进行个案研究,发现领导者应该有德性、勇于开拓创新、有坚强人格、有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善于反思、对人宽容、虚心向他人学习等。
杜伯林(AndrewJDuBrin)在其新版《领导学》一书中将有效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特质概括为:自信、谦虚、诚实、外向、果断、情绪稳定、有人情味、幽默、顽强等。
在教育领导领域,有关校长特质的研究也为数不少。参考孙锦明中学校长领导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汉菲尔等人(Hemphill,Griffiths,& Frederiksen)曾调查分析32位小学校长的领导素质,发现维持组织关系最有效能的校长多具有友善、负责、活力、热心、勇敢、富有同情心、自主、自信、接纳、乐观、开朗等特质。伯莱姆(RBolam)等人在一项关于学校领导的实践研究中发现,校长的领导特质主要体现在:为人正直、诚实、公平、负责、有亲和力、有战略思考与规划能力、能敏锐察觉员工需求、善于人际沟通和协调等。瑞思廷(NRestine)指出校长的领导特质应包含三大技能和十项知识:三项技能指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十项知识指有关当地的知识、隐性知识、文化知识、伦理知识、研究知识、个人知识、批判知识、理论知识、政治知识与技艺知识。麦博(Hay Mcber)则在对校长采用结构式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总结出有效能校长的17项特质,分别是:分析性思考、挑战与支持、信心、追求革新、授权他人、发展潜能、影响他人、信息搜寻、主动进取、诚实、信念、尊重他人、善于策略性思考、善于团队建设、转化式领导、了解环境,了解他人。转引自:林明地.学校领导:理念与校长专业生涯[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9.伊兰·K·麦克依万通过问卷调查高绩效校长的特质,结果显示,排在前几位的校长特质是:善于沟通、能够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制订愿景、担当促进者的角色、担当改革者的角色、建设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的活跃分子等。参见伊兰·K·麦克依万.高绩效校长的10大特质:从优秀走向卓越[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我国学者张俊华将教育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分为八个方面,分别是:广阔的视野、宽厚的胸襟、阳光的心态、法制的精神、规范的操守、渊博的知识、专业的能力和强健的体魄。他认为这八大素质是成就教育领导者的基础,也是教育领导者彰显个人品格、风范、价值和境界,迈向成功、追求卓越的关键和核心元素。张俊华教育领导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3-62张晓峰在讨论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研制时,尝试将校长所应具备的素质区分为六个方面,即教育教学的领导者、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学校组织的管理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教育研究的领衔者和学校发展的公关者,并从理念、知识、能力、个人品性和行为五个方面阐述校长承担这些角色所应具备的素质。张晓峰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构建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二、英国的中小学校长国家标准本部分参考张晓峰中小学校长标准构建研究:英国的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8)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香港地区都制订了校长专业标准或校长任职资格指南,这些标准或指南可以看做是领导特质理论在校长身上的体现。这里仅就英国的《中小学校长国家标准》做一介绍,以深化我们对领导特质论的理解。
1997年,英国《中小学校长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 for Headteachers)颁布实施,2004年该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以反映新世纪校长应当承担的角色,并体现了政府对于校长角色的指导和期待。新修订的校长专业标准考虑到了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影响,倡导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重视校长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关键作用。英国国家校长专业标准体现了三个原则:强调学习中心,强调校长的领导能力,以及反映最高的专业水准。校长专业标准就是在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标准确定了成功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专业素质以及所应采取的行为,分布在六个关键领域,分别是规划未来、领导教和学、发展自我并与他人合作、管理组织、确保责任落实以及强化与社区的联系。这六个方面也代表了校长所需要承担的角色。
(一)规划未来
校长的一项关键工作就是建立共同愿景,制订战略规划,激发和引导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前进。校长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素质,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在知识方面,校长应知晓地方、国家以及全球的发展趋势,懂得建立、传达以及实施共同愿景的方法,掌握战略规划过程、校内外的沟通策略、新技术的使用及其影响以及领导变革与创新方面的知识。
在专业素质方面,校长应致力于构建一个追求卓越和公正的学校愿景,促进每个学生的高素质成长;致力于设定并达成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致力于使用新技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校长应能够全局性地思考问题,以多种途径引导广大教师形成共同愿景;激励教师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奋斗;树立榜样,明确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和愿景。
在行动方面,校长应确保学校愿景表述清晰,被大家认同、理解并切实为之奋斗;与学校员工一起把愿景转化为大家都认可的目标和操作性计划,从而促进和维持学校的发展;将愿景和所倡导的价值观体现在平时的工作和实践中;激励他人,并与他人一道营造分享的文化和积极的氛围;提倡革新和创新,运用适当的新技术以达致卓越;制订发展规划时考虑到学校的不同特点、学校所秉持的价值观以及学校的发展历程。
(二)领导教和学
校长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成绩的进步承担着责任。因此,校长应该提出有关教和学的高标准,监控和评价教学效果。一个成功的学习文化能够使学生有效学习、热爱学习,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并致力于终身学习。
领导教和学,校长应该具备的知识包括:提高学习成效的策略、教和学的模式、在教和学中运用的新技术、有效学习的原则和如何评价学习、有关个性化学习的知识、课程规划与管理的知识、数据收集与分析的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成果的方式、监控和评价教和学的知识、学校自我评价方面的知识以及教师有效发展的策略等。
在专业素质方面,校长应致力于为每个人的卓越成长设置目标;致力于学校内每个成员的继续学习;致力于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学习;提供选择性和灵活性,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人化学习需求。校长应能够热心钻研教学过程;贯彻有效教和学的原则和实践;收集、分析、解释有关教和学的信息;开展有效教和学的研究和讨论,开发有效的改进策略;表扬先进,激励落后。
在行动方面,校长应以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为核心,运用收集到的信息和有关标准监测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在策略规划和资源管理中将学生学习置于中心地位;创造性地进行教和学,及时调整教学,确保教和学的有效性;营造一个激励和支持所有学生都能够取得成功的文化,使他们热爱学习;为整个学校设置高的期望和有弹性的目标;运用一定的策略激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制定、组织和实施多样化的、有弹性的课程,并进行有效的评估;利用新技术提高和拓展学生的学习经验;监测、评估课堂实践,使之不断改进;以及激励表现不好的学生,确保他们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赶上。
(三)发展自我,与他人一起工作
领导就是与他人一起工作并通过他人达成一定的目标。因此,成功的校长要创建专业发展的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的不断提升。同时,校长也要致力于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发展自我并与他人合作方面,校长应具备的知识包括:人际关系、成人学习和持续性专业发展模式的意义;促进个人和团队发展的策略;建立和维持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绩效管理、持续性专业发展以及持续性的学校改进之间的关系;变革对组织和个体的影响。
在专业素质方面,校长应致力于有效的工作关系、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有效的团队工作以及持续性的自我和他人的专业发展。校长应营造开放、公平、公正的学校文化,减少冲突的发生;赋权个人与团队,促进个人与团队的发展;与校内外建立广泛合作;给予和接受反馈,提高工作绩效;以及获得同事、政府和地方教育当局的支持。
在行动方面,校长应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营造和维持积极的学校文化;在校内创设合作的学习文化,并与兄弟学校共同致力于创设学习型的环境;有效促进全体教职工的专业发展和绩效提高;确保有效地规划、配置、支持和评估个人和团队的工作,确保任务具体、责任分明;评优奖先,对个人和团队的工作成绩给予表扬;发展和维持一个对自我和他人高期望的文化,当工作成效低下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经常回顾自己的工作实践,设定个人目标,促进个人的发展;工作量适当,在工作和生活之间维持一个适当的平衡。
(四)管理组织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校长作为学校组织的负责人,应确保其结构合理,合理配置教职工及其他各种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组织的效能。
管理好学校组织,校长应具备的知识包括:组织类型和组织发展的原则;自我评价的原则和模式;行使自主权的原则;学校改进的原则和策略;决策过程方面的知识;财政计划、预算管理、价值最大化的原则;绩效管理的知识;学校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与学校管理有关的法律问题,包括机会平等、种族关系、残疾人士的照顾、人权以及人员雇佣条例;运用新技术提高组织效能方面的知识。
在专业素质方面,校长应致力于分权式领导和管理;公正合理地对待员工和管理资源;不断激发员工的动机;发展并维持安全和健康的学校环境;增强学校组织的效能。校长应能够建立和维持一个适当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有效管理学校日常事务;分配管理任务并监控其实施过程;明确事情的轻重缓急;获取充分的信息,并据此做出有关专业事务、管理事务和组织方面的决策;以及创造性地思考以预测和解决问题。
在行动方面,校长应创建一个能够反映学校价值的组织结构,并使之高效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制定清晰的、有针对性地改进计划和政策;确保在校本管理中,学校的政策和实践切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和要求;有效管理学校财务和人力资源,从而达成学校教育目的和形成学校特色;合理配置教师及其工作量,以达成学校的愿景和目标;对教职工实施绩效管理;管理学校环境,确保其满足课程的需求以及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要求;确保办学资源的范围、质量和使用得到监控和评估,以提高教育质量,物有所值;以及有效运用各种技术管理学校。
(五)明确责任
校长是整个学校的负责人,要对学生、家长、办学团体以及地方教育当局负责,确保高质量的教育。为此,校长应在知识、专业素质和行动上达到一定的要求。
在知识方面,校长应知晓法律规定的教育和学校管理框架;公共服务政策和责任框架,包括自我评价以及与其他机构的协作;教育对发展、促进和支撑一个公正公平社会的作用;运用各种数据包括工作绩效方面的数据,监控、评价和提高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作绩效的提高;质量保障系统的原则和实践,包括学校评价、自我评价和绩效管理;以及教师、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知识。
在专业素质方面,校长应致力于学校自我评价,致力于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精神、道德、社会性、情感以及文化方面的发展,并确保教师个体、组室和整个学校为学生的学习结果负责。校长应能够了解教师之间的利害关系;带领教师系统、细致地评估学校的各项工作;搜集丰富的数据以了解学校的优点和弱势之处;以及将学校日常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校的发展。
在行动方面,校长应履行对办学团体的契约性职责;培育合作与分享的文化,使得学校每个成员愿意与他人合作,分享各自的知识和经验,追求成功,对结果负责;确保每个教职工认清并承担自己的责任,并接受评估;协助办学团体(提供信息、客观建议及各种支持)履行职责;向政府、家长等方面展现学校的办学成绩;以及反思个人对学校的贡献,倾听他人的反馈。
(六)强化与社区的联系
学校存在于一定的社区环境之中,学校的运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区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当密切与外界的联系,善于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同时学校也要有意识地为社区服务。学校领导者应该明白,学校的进步与社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为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校长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当前及未来的趋势对学校周围社区的影响;当地社区丰富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和物;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并利用它们为学生和整个学校的发展服务;学校、家庭、社区和商业伙伴的模式;其他相关机构的工作以及与他们合作的机会;鼓励父母支持孩子学习的各种策略;以及兄弟学校的特色和目标。
在专业素质方面,校长应致力于与校内外的合作伙伴保持有效的团队工作;与其他机构一道,致力于所有学生更好地发展;让家长和社区支持孩子的学习,参与学校愿景的实现。校长应能够认识到社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与相关单位和社区加强交流,在价值观、信仰和职责承担上达成共识;听取、反思反馈意见,并做出回应;与家长、相关单位以及社区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关系,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行动方面,校长应结合学校所在社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营造校园文化和开设课程;采取妥善措施消除种族及其他偏见;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够与社区结合起来;确保学生能够在社区中获得学习;与其他机构合作,为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提供学术、精神、道德、社会、情感和文化上的发展;与家长保持有效的沟通,以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个人发展;邀请家长、社区人士、商界人士以及其他组织或个人来学校进行交流,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对于社区的贡献;为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例如,分享有效的实践,与其他学校开展合作,促进教育改革;以及与有关的机构合作保护儿童。
可以看出,英国《中小学国家校长标准》可以视作领导特质论思想在校长身上的反映,这一标准为学校领导角色规定了六个领域,并在每个领域内对校长的知识、专业素质和行动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领导特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领导特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认识到领导者的个人的特性和品质对领导成效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并鉴别出领导者应具备的一些素质和条件。因此,领导特质理论曾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盛行。
然而,对于领导特质理论,一些学者也持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特质理论价值不大,容易导致一些混乱的结论,因为在某一项研究中被勉强分离出来的作为领导者的重要特征,到了其他研究中却可能被认为是不重要的。转引自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7例如,对于领导者是果断好还是深思熟虑好,不同的研究可能有不同的结论,从而使得一些人对特质理论感到困惑。罗宾斯和贾奇(Stephen P Robbins & Timothy AJudge)在其一版再版的《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指出:有关领导特质的研究很难取得一致意见。他们引用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份研究综述指出,该研究综述概括了20项不同的研究,共列出了近80项领导特质,其中在4篇以上报告中同时存在的特质仅有5项。到了90年代,在进行了为数众多的领导特质的研究和分析之后,最值得一提的结论或许就是:大多数领导者都与众不同。虽然人们认同这一观点,但在各种文献中,那些能够分离出来的领导特质却是千变万化,让人一头雾水。罗宾斯、贾奇—组织行为学(第12版)[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40汉菲尔等人针对其研究中分离出来的校长特质也指出,校长们的特质在程度上差别较大,要制订出一套适合所有校长的人格特质,似乎非常困难。也许正是由于此种原因,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领导特质理论似乎销声匿迹了,人们开始寻求替代的理论解释领导现象。
但我们认为,如果能将特质理论的内容与产生该理论的具体情境结合起来,上述困惑之处或将不复存在。也因此,有学者批评教育领导特质理论忽视了环境对领导效果的影响。如同斯托格迪尔所指出的,一个人不是靠着拥有某些品质就能成为领导者,领导者的个人品质还必须与追随者的个性、从事的活动以及目标联系起来。
另外,也有学者批评领导特质理论过于强调领导者个人的品质和特性对领导成效的影响,认为它是“伟人”理论的变体,把领导者塑造成为一种英雄和救世主的角色。的确,在领导特质理论提出的初期,领导者的形象通常被赋予理想化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例如,认为领导者应该大公无私、聪颖、胆识过人等,领导者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和结果。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领导者的个人特性和品质只是影响领导成效的众多因素之一,它不是唯一和决定性的因素。尽管如此,领导特质研究的意义却不容否定,它是领导理论不可或缺的有效组织部分。
也许正因为如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领导特质理论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在研究学校改进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学校质量的高低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有着较大关系,这些研究总结了大量关于有效领导和低效领导的基本特征,同时许多聚焦领导者素质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展开。张俊华教育领导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4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如英国、美国等都制订了校长专业标准,我国当前也正在着手研制中小学校长标准,许多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也都制订有校长任职资格等。这些校长专业标准和资格实质上都包含了对教育领导者在特性或品质上的要求,是领导特质理论在实践中的反映。
结语
总之,一方面,领导特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揭示出领导者所应具备的一些共同品质,对于促进校长的成长和发展大有帮助。另一方面,对特质理论的认识和运用要结合具体的组织和领导情境,不能奢望领导特质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