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五章 教育领导理论新进展

第四节 分布式领导的基本观点

<<上一页

分布式领导(distributed leadership)是近年来才兴起并为人们所广为讨论的一个概念。分布式领导至今不仅受到教育界重视,也被工商业界所关注,人们对此进行了诸多探讨和研究。尽管分布式领导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很多研究只是集中于理论的探讨和分析,但与此同时,以分布式领导为对象的实证研究在近几年明显增多,西方国家一些学校甚至已经在实践中尝试实施分布式领导。有关分布式领导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式领导理论的发展、分布式领导概念的理解、分布式领导理论的运用等方面,本节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分布式领导理论产生和发展

一直以来,领导被看做是领导者一个人的事,领导是一个单一角色,它的对象是被领导者。前面所谈到的领导特质论、领导行为理论、权变理论等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领导概念的。只是领导理论发展到转化式领导理论、道德领导理论以及随着对教学领导研究的重视,人们才逐渐认识到领导不是领导者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领导角色可以由多人共同担任,领导行为或职能可以在组织成员中共享或分布。分布式领导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认识深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学者(CAGibb)提出领导的分布式模式,认为领导角色可以从群体的视角来观察,领导职责可以由群体成员共享,但这一分布式领导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太多关注。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去中心领导者”(de-center leader)概念和萨乔万尼“领导者的领导者”思想等的影响,分布式领导才逐渐受到学者更多的关注,研究者在学校内提倡并推广分布式领导模式,发现它在提高学校管理绩效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5-76;李洁芳.分布式领导概念内涵、角色关系辨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8)1995年编著的《分布式领导:通过合作改进学校》是较早以分布式领导为专题的书籍之一,当时分布式领导理念尚在启蒙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与明确的理论主张。与此同时,与分布式领导类似的一些概念也相继出现,如分享式领导(shared leadership)、教师作为领导者(teacher leadership)等。转引自[台]赖志峰分布式领导理论之探究——学校领导者、追随者和情境的交互作用[J],国民教育研究学报,2008(20):87-113

进入21世纪之后,分布式领导研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尽管分布式领导理论体系仍在构筑和完善之中,但它已经对教育领导研究和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2年9月,英国国家学校领导学院(NCSL)专门举办了分布式领导专题研讨会,2002年9月举行的英国教育领导、管理及行政学会的四个主题报告中,有两个报告是对分布式领导的探讨,在该次年会的交流论文目录中,分布式领导也是重复率最高的主题词。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9-802008年1月,英国国家学校领导学院(NCSL)在其旗下杂志LDR上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刊发有关分布式领导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张俊华.教育领导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9

分布式领导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学校之类的知识型组织中。有学者认为,教育要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就必须在学校组织中建立起分布式领导,而不是依赖少数的领导精英。在传统的科层组织结构中,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界限分明,领导力的执行者是少数人,他们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和上层。然而这种单一取向的领导模式不适用于学校之类的知识型组织中,因为在这类组织中,组织成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积极的自我管理意识。因此,领导者必须学会分权、授权于他人,集大家之智慧,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可以说,分布式领导是促进组织成员分担责任和领导角色,参与领导与管理的重要模式。

二、分布式领导概念的内涵分析

分布式领导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严密的定义。按照莱柯姆斯姬(GLakomski)对有关文献的概括,分布式领导概念的提出源于有关研究发现:领导及领导的影响是分布于有结构的组织关系之中的,是以组织中种种联合力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2005 转引自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5-76

戈隆(Peter Gronn)认为,领导行为既可以是单独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若干个体彼此独立或整体一致的行为。单独的个体领导行为就是传统上我们所持的观点,而若干个体彼此独立的领导行为和若干个体协同一致的领导行为则可以看做是分布式领导行为的两种形式。前者是分布式领导的数量式行为(numerical action),指实施领导行为的多个个体虽然分别承担不同的领导角色,但是彼此之间没有关联性;而后者则是指分布式领导的协同性行为(concertive action),即实施领导行为的个体之间既有角色分工,又有自发或自觉的互动和合作。在戈隆看来,后面这种角色相互依赖的分布式领导更有意义。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2006年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指出,组织应该将以个人为中心的集权式领导转变为分布式领导,而所谓分布式领导是指组织的不同成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动态地分享领导角色。明兹伯格的这一概念强调分布式领导过程中领导角色的动态变化。

依据斯皮兰(James PSpillane)关于分布式领导的概念,领导是领导者、下属和情境三者的互动过程。人们通常认为,分布式领导就是由多个人共同承担领导角色,是一种一个领导者加其他领导者共同发挥领导职能的模式。在斯皮兰看来,认为分布式领导就是“领导者相加”(leader-plus),这样理解虽然是必需的,但是不够全面,它无法反映领导实践的复杂性,因为分布式领导并简单等同于领导行为的共享(shared leadership)。斯皮兰在此基础上把分布式领导概念向前推进一步,认为分布式领导是领导者、下属以及情境之间的互动,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领导实践,缺一不可。在这里,领导者和下属所处的情境影响着领导实践,而情境本身也受领导实践的影响。由于这种互动,在不同的时间点,担当领导角色的领导者的构成会不断变化,他们承担的领导职责也会发生变化。斯皮兰关于分布式领导的概念如下图(如图51所示),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代表领导者、下属以及情境,它们共同组成领导实践即一个三角形,而多个三角形则强调领导实践随时间上的不同而动态变化。显然,斯皮兰关于分布式领导的概念更为综合和明确。

图51 斯皮兰关于分布式领导的概念

由上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学者给予分布式领导的诠释不尽相同,但大体来说,分布式领导可以理解为一个组织或团体中的多个成员随工作任务、个人特点和能力、以及情境的不同而动态地承担领导角色。具体到学校情境来说,分布式领导强调领导角色和职能要动态分布于学校组织成员当中,校长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个人英雄式领导者转变为支持式领导者。在这里,领导就不只是校长个人的行为,而是学校全体成员都有机会担当的职能,并且这种领导职能的分布是动态变化着的。

当然,分布式领导并不意味着组织无人负责或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并不意味着组织中的正式领导者角色是多余的,包括校长在内的组织正式领导者的职责在于实施转化式领导,以便最大化地发挥组织效能。如同有学者所指出的,分布式领导旨在将领导职能广泛分布于整个组织层,它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来领导学校,也不意味着放弃校长对学校发展的终极责任,校长仍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守门人(gatekeeper)和引路人。

三、分布式领导理论的有效实施

关于分布式领导研究在教育领导领域的发展状况,国内学者冯大鸣有较为全面的评述。参见冯大鸣.美英澳教育领导理论10年进展述要[J].教育研究,2004(3);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6-80他在相关著述中指出,分布式领导理论旨在解决当前的领导困境,为当今学校领导实践提供指向,因此有关分布式领导的研究并不满足于理论假设和演绎,而是开展了许多实证研究。参考学者们对分布式领导研究的梳理参见冯大鸣.美英澳教育领导理论10年进展述要[J].教育研究,2004(3);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6-80;孙锦明中学校长领导力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9;赖志峰分布式领导理论之探究——学校领导者、追随者和情境的交互作用[J]国民教育研究学报,2008(20):87-113,在教育领导实践中运用分布式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学校组织成员中分享领导职能。格利克曼(CGlickman)在一项成功学校的回顾性研究中,鉴别了一系列持续改进学生学习结果的学校因素,其中列于首位的是分布式领导。英国的全国校长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eadteachers, NAHT)和国家领导学院(National College for School Leaders, NCSL)委托的对成功学校领导实践的两项研究也表明,依赖于校长个人的领导模式具有局限性,成功的校长要把授予领导权给他人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2004, 32(1): 11-24; 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7也有学者从反面指出,如果不在组织成员中分布领导职能,要在类似学校这样的复杂组织中让校长独自领导各种力量完成教学之类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因此,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要致力于实施分布式领导,将领导权力和职能分享给下属。

第二,创建合作性的工作关系和团队精神是分布式领导的核心工作。有研究显示,在领导行为分布于整个学校组织的情况下,当教师在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工作领域获得授权并在团队精神支持下开展工作时,改进学生学习结果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因此,作为领导者,校长要注重与教师合作性工作关系的建设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校长要认识到,领导并不是居于领导职位的、单独的个体所行使的职能,而是在与教职工的合作中发生的集体行为。

第三,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实施分布式领导需要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当前的学校组织基本上都属于科层化组织,学校成员之间有着较为严格的等级关系,而实施分布式领导则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科层组织结构,因为分布式领导主张弱化领导的职位权,强化以领导工作为中心的生成型、流质型领导团体,这样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8-80张俊华.教育领导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9此外,分布式领导的实施还需要学校文化建设、教师能力建设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的先行措施的跟进。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8-80

另外,还有学者旨出,在学校中实施分布式领导,必须将它与建立共同愿景、建立清晰的绩效责任制联系起来,并最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提高。如果没有共同的愿景和清楚的绩效责任,这种多重来源的领导将使学校乱作一团。

结语

分布式领导理论令人耳目一新,自提出以来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极大重视,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分布式领导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研究。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分布式领导理论是针对传统领导理论中过于强调领导者个体的作用而提出的,强调的是“依靠组织内的多重领导资源指导和完成不同规模、不同复杂程度和不同范围的任务”韦恩·K·霍伊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七版)[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03,但这并非意味着传统的个体领导理论就一无是处了。如同霍伊所指出的:“个体领导理论与分布式领导理论不会相互否定或削弱对方的重要性,而是提供了有关学校领导的相互补充的观点”韦恩·K·霍伊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七版)[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05.。这一观点也为戈隆所认同,认为领导行为既可以是单独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若干个体彼此独立或整体一致的行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