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六章 教育领导的基本课题

第三节 教育领导研究基本课题

<<上一页

如果说有所变革的话,那么早期的管理目标是科学管理,强调领导者个人的素质与管理业绩的关系,试图通过提升个人领导者的素质以实现管理绩效。著名管理理论家法约尔是在狭义意义上提出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计划、营销、指挥、协调、控制等一些基本职能或活动,管理的职能与主要目标是组织效率。为了实现管理效率,在工作流程设计、组织结构设计、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追求一致并保持和谐。在这种管理思想指导下,管理者个人素质是影响管理业绩的重要因素,个人素质是选拔与提升管理者的基本条件。

而在现代社会,社会生活中民主意识的增强,以及对个体生存尊严与权利的保护与尊重,因此使组织管理目标与职能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效率上,而是强调组织创新、协调以及与人际的有效沟通。当然,管理思想变革,对管理者职能、角色、技能的研究仍然是一项课题。罗伯特·卡茨在《有效管理者的技能:绩效取决于基本技能而不是个人特质》一文强调,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不是看管理者能做什么,而是考察管理者的内在素质。“本文目的就是探讨一种选择和培训管理者的更有效观点。这种观点并不是建立在好的经理人是什么(他们内在品质和特征)之上,而是建立在他们能做什么(他们在有效地执行任务时所展示的各种技能)之上”。罗伯特·卡茨(Katz,Robert L)有效管理者的技能:绩效取决于基本技能而不是个人特质(Skills of an effective Administrator:Performance Depends on Fundamental Skills Rather Than Personality)[C]管理学基础文献选读[A]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2-78他认为管理者的技能,是能够后天培养与教育的,而不是天生的,衡量技能的最基本标准就是在各种变化情况下是否能够采取有效行动。因而他强调管理者必须具有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是指对一种特定活动的理解和熟练度,特别是对那种包括方法、过程、程序或者技巧的活动;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作为群体一员有效工作,并且在其领导的团队中建立合作性努力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把企业看作一个整体的能力,还包括能认识到组织的各种功能相互依存以及组织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其他各部分的能力,还延伸为把个人事业与产业、社区,以及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看作一个整体的能力。卡茨强调在管理低级阶段,主要是靠技术技能,而随着管理任务的加重,管理环境的复杂化,更需要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特别是后者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罗伯特·卡茨关于管理者角色与职责的看法,只是一种观点。事实上,对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认识越来越丰富与深刻,有研究者称作是对传统管理与科学管理思想的颠覆。张纲导言[C]管理学基础文献选读[A]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8文章篇幅所限,不再列举,只是强调,对管理者角色的评价,重要任务是如何转换领导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确立学校领导管理目标,培养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基本议题。

一、加强学校发展战略领导研究

领导与战略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战略原意是与军事联系在一起,主要是提供战争的全局计划和策略,引申为重大的、带有全局性和决定性的谋略。

“战略领导”的概念,首先由约翰·阿代尔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现在已在全球得到广泛的应用约翰·阿代尔(John Adair)战略领导(effective strategic leadership)[M] 冷元红,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希特(M.A.Hitt)、爱尔兰(R.D.Ireland)和霍斯基森(R.E.Hoskisson)在《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一书介绍了战略领导的概念。认为有效的战略领导决定组织的战略意图和战略使命,战略意图和战略使命决定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等战略行动,战略行动决定战略绩效,而战略绩效就是战略意图的具体化。如此,所谓领导者,其实质就是战略决策者和战略家。但是,不是所有的领导者都是战略家,领导者是分层次的。中国科学院领导力课题组霍国庆、苗建明领导力模式研究[J]领导科学2009(2)

组织实施战略领导、战略规划,已经被管理者认定是领导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这一点在研究企业家素质时尤其受到重视与关注。他们认为企业家的战略能力包括:战略规划能力、筹划和判断能力、预测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组织指挥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余来文、陈明企业家的战略能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4)贺小刚等通过实证数据,提出测量企业家能力的相关维度、测项和六个能力因子。贺小刚企业家能力评测:一个定性研究的方法与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6)张国有认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决策者的战略能力,而不管他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张国有企业的战略能力[J]IT经理世界,2002(14)

企业发展要研究战略领导,那么,对于学校发展来说,研究学校战略领导同样重要。学校战略领导,重点是研究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学校发展愿景。现代学校领导要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分析学校与社会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制定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计划与步骤,是现代学校领导者的重要任务。

实现学校战略领导,是全面落实国家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由于受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重点是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强调党的教育方针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全面深入稳步发展,教育对社会建设的作用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强调教育的战略地位从单纯服务社会经济的角度变为教育要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教育不仅要开发人力资源,还要充分发挥引领社会进步的作用。下表62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中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表述。表62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表述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6-27功能定位战略定位发展方针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1日)第二部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总之,在今后二十年以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重点。必须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包括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扫除文盲在内的城乡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

第三部分“关于经济发展战略”,共三点,此为第一点

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0月12日)

第二部分“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关系全局的十项任务,此为第四项

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

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要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12日)第七部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续表)

功能定位战略定位发展方针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11月8日)

第六部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共6点,此为第四点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

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共六点,此为第一点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

上表简略地构划了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变化过程,它也反映着我国关于教育战略思想深化与完善的过程。围绕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教育战略地位思想,加强学校战略领导,重点抓好这几项工作:

(1)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规划与研究。要切实研究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与特征,培养具有创新性、独立人格品质的社会公民,完成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

(2)重视特色化学校创建道路与模式的研究。积极总结特色化办学经验,指导学校积极探索特色学校的创建,促进特色学校创建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

(3)研究教育国际化的应对策略。国际化,不是指按国际标准管理学校,也不是指学校中是否开设母语之外的语言教学或吸引国际学生,现代学校教育国际化,主要是一种办学理念、价值取向,面向国际社会,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造本土化办学模式。

二、拓展学校设计领导研究视域

落实学校发展战略,脚踏实地地建设优质学校,是现代教育领导要思考的课题。由此提出现代学校领导加强学校设计的新课题。

学校规划设计,是指确定学校发展理念,制定发展策略,并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评价与监督的活动。通过规划设计,使学校各项工作有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策略,从而能够把国家教育政策、老百姓的教育需求、学校教育领导的教育智慧融合在学校教育发展之中,实现举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目的。

学校规划设计,既包括对学校硬件设施的设计,如校园建筑物、景观绿化等,又指学校办学内涵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办学思想、办学策略、师资建设等方面。这一方面尤为关键。

(一)当前学校规划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校规划设计千篇一律,缺失学校特色与办学个性。

2学校规划设计时缺少长远考虑,变动性较大。有些学校规划刚刚制定,但因某位领导的意见,立即发生变化。

3学校有规划,但缺少相应的落实举措。比如学校制定实施素质教育规划与计划,而实际上还是按照应试教育老办法、老思路。

4学校规划设计欠缺整体系统的把握。主要体现在对学校硬件设施考虑较多,比如学校办学条件的投入与改善、校园环境美化与优化等,而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转化教师教育观念有所弱化。

5实施规划设计的学校发展不均衡。好的学校、规模稍大一些的学校、城市学校,对这项工作较为重视,而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规模偏小的学校对这项工作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二)加强学校规划设计的领导

加强对学校设计的领导,是指确立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明确发展目标定位,创建学校发展形象等等方面工作。它的特点是对学校发展的思考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及适度超前性的特点。因此,加强学校设计的领导,重点是把握学校的理念设计与制度设计。它是确保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1加强学校教育理念的设计。教育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英国学者鲍尔(stephen J Ball)进行过细致的描述。他指出,“由于价值观、目的和专业文化的差异,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行为已显现出不同的取向。校长的价值观目标和关心的问题从教育角度转向财政和管理的角度;管理者和行为以预算、市场、企业家式的活动和效率动机为导向;教师则以国家课程、教学、学生需要和效益为导向。所以,那些资深教师发现他们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那些在他们或同事看来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善举却受到预算或市场限制,或考虑学校的生存而举步维艰,这里存在着严重的价值冲突。其结果则体现在一系列敏感的道德两难境地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被责任制所取代;和谐的人际关系被成本计算和监督取代。教师被非人格化和非人性化处理了。作为一项生涯,教师意义和教学的本质正处于危险之中”。斯蒂芬·J·鲍尔(Stephen JBall)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Education Reform:A Critical and Post-Structural Approach)[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0-141.因此,现代学校领导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学校特色、学生特点的教育理念,这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2加强学校制度的设计,探索建立富有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是加强学校设计领导的又一项课题。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制度加以保障。学校领导者要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学的能力,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加强预案研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及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3加强学校规划执行策略的制定、监督与评价。总结学校办学经验,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拟定实现学校规划目标的策略。提出的实现策略既要考虑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既要满足学生与学校发展需求,又要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三)创造学校规划设计的保障措施

学校规划设计工作任务重大,关系到学校办学方向与办学质量,关系到能否造就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使各校重视学校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如下保障措施:

加强学校管理干部及全体教师学习工作,提高对学校规划设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校规划设计能力。

科学编制区域性教育发展规划,为各校开展学校规划创造条件。也使各校开展学校规划设计更加主动、有效。

改变学校考核评价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使各校更有信心、更加自觉地开展学校规划设计。

三、提升学校教育创新的领导力

学校战略目标的确定,学校设计的科学规划,依赖于教育创新。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创造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

不过,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教育创新面临着几个明显问题。一是创新动力不足。教师们安于现状,特别是一些具有资历的教师,不愿意参与变革,理论界把这些问题概括成教师的高原现象;二是对创新的方向把握困难。教师要创新,要确保正确的教育思想的引领,保持正确的教育改革方向;三是要重视对一线教师创新成果的评价与推广。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默默无闻,认真思考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教育成果。

实现教育创新,在创新中实现学校持续发展,要研究学校教育创新的领导。“领导创新就是一种带动、发起、催生和推进其他创新的动力性创新,是由领导主体在实际领导范围内创造生机和活动、推动进步和发展、最重大地引引领潮流、最务实地打造辉煌的一种创新”。邱霈恩领导创新论略[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6)研究领导学校教育创新,通过学校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督促、保障与激励教师创新,全面实现创新办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发挥领导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力量。

强调领导创新,要注意区别教育创新的领导与教育领导工作的创新。教育领导工作的创新,重点强调教育领导行为的自身创新,成为创新性教育领导,也就是按照既定工作目标,通过创造性思维,不断调整教育领导工作思路、改革教育领导方法,使教育领导工作更有成效。而教育创新的领导,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创新工作的领导,突出激励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全力以赴地研究、思考学校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把学校建设成创新型学校。它当然包含着教育领导工作的创新。但是,重点与目标在于调动学校创新活力,积聚学校创新资源。

因此,要做好学校教育创新的领导,具体要做好下面几方面工作:

(1)加强对创新观念的引导。解决师生创新观念问题,它对师生创新行为的产生具有前提性、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积极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创新,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创新观念、创新行为,避免借“创新”之名,走进创新的误区。

(2)建设有利于激发师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建设是一面旗帜,它能够引导人的思想与行动方向,着力探索建立富有学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师生业绩评价机制,为师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3)构造鼓励师生教育创新的学校文化氛围。通过搭建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创造开放、公平、公正、民主、责任的学校文化氛围,以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创新文化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潜力。

(4)加强教师教育创新能力的培训与开发。研究完善教师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内容,挖掘培训资源,为教师产生持续的创造动力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本章从社会与教育关系的角度阐析教育发展的新课题,它不仅要求变革教育内容,而且强调学校教育面临着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挑战,它给予学校教育的影响是深层次的,自然构成当前学校教育领导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文章指出学校教育承载推进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并谋划现代学校教育领导的基本课题。

推荐参考文献张纲管理学基础文献选读[A]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斯蒂芬·J·鲍尔(Stephen JBall)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Education Reform:A Critical and Post-Structural Approach)[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迈克尔·W·阿普尔(Michael WApple)被压迫者的声音(The Subaltern Speak:Curriculum,Power, and Educational Struggles)[M]罗燕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亚当·斯密(Adam Smith)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罗尔斯(John Rawls)政治自由主义(Political liberalism)[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思考题

1社会环境变革与教育领导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2新时期实现有效的教育领导要解决什么课题?

3为什么要实施战略领导以及基本目标是什么?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