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的法国思想家们的思想有很多共同点,虽然不完全一致。
在政治上,这些思想家都是反对专制制度的;但有的人只要是开明专制就可以,很多人倾向于君主立宪,也有人主张民主共和政体。这些人属于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他们虽然反对贫富悬殊,但都支持私产制度。自18世纪初期,法国已经有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的法国这种思想还不能成为主流。
对于社会发展,这些思想家还是唯心主义者。他们固然见到人民的困苦由于社会制度不良。可是他们所谓制度是说政体、法律等等,而不是指社会的生产方式。他们认为改变人的意见就可以改变社会制度,这样,人就可以更幸福。这是唯心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与这个社会观有联系的是,他们多少都是教育万能论者。
〖XC西SM.TIF〗在1748年出版《论法的精神》的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是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他认为社会生活服从自然规律,而不是服从什么天命。孟德斯鸠是近代“地理学派”的首倡者。他认为一国的政体、法律受那国的气候、土壤的决定。这是不正确的理论,虽然他企图以自然原因说明社会发展,抛弃以超自然原因的解释这一点在当时是进步的。
在宗教上,这些思想家都反对教会。他们的思想虽然已经不披着宗教的外衣,但他们并非都是无神论者,如伏尔泰、卢梭都不赞成无神论。他们中的唯物主义者利用当时科学的成就宣传机械唯物主义,主张世界只有物质存在,物质自己会运动而产生万物,世界和人都是机械,都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因此世界不是神创造的,也不受神的管理。他们用这种唯物主义思想来反对宗教和有神论。其中突出的有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诸人。他们也指出宗教是统治者奴役人民的工具,而且封建君主与僧侣朋比为奸。
在认识论上,这些思想家主要是感觉主义者,认为感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这是受洛克的影响,但比洛克更进一步,因为他们不认为反省是知识的另一来源了;理性、思维被认为是由感觉发展而来。
笛卡儿认为人是由灵魂与机械的身体所构成。后来生理知识进步使灵魂越来越成为不必要。拉美特利(Julien Offroy de La Mettrie,1709—1751)的《人是机器》一书就是宣传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认为思想只是脑的机械作用。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到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达到了高峰。狄德罗的思想是法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意识的典型代表。他的思想在当时是最有辩证法因素的。
狄德罗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并且认为物质自身有动力,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他说: “物体就其本身说来,就其固有的性质的本身说来,不管就它的一些分子看,还是就它的全体看,都是充满着活动和力的。”他认为没有绝对的静止,静止都只是相对的,只有运动是绝对的。
他认为物质的世界在不断变化,会产生多种多样的东西。物种和个体也永远在变化。生物和无生物没有严格的分界,可以彼此转变。物种的变化是为环境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狄德罗反对目的论,认为自然界是无目的、无计划的,否则为什么有许多不完备的物体?为什么有许多人生来不健全?男人的乳头有什么用处?总之,狄德罗认为一切物体是按照自然规律演变的。
狄德罗认为物质能产生心理。他举例说明无生物被人体吸收,会变成有感觉的生活质。他说: “一定方式下构成的无生命的物质,受着另外一种无生命的物质的作用,以后又受着热和运动的作用——就会产生感觉力、生命、记忆、意识、感情和思维。”他又说: “感觉力是物质的一般特性,或者是物质的组织性的产物。”他认为“感觉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源泉”。观念、概念、思维的能力都由感觉发展而来,但概念、思维与感觉有不同之处。他在“对自然的解释”一文中说到求真理的法则时说: “一切都归结到从感觉回到思考,又从思考回到感觉;不停地重新进入自己里面去,又从里面出来,这是一种蜜蜂的工作。”可以说他是悟到了感觉与思维的有机联系。他又说: “我们有三种主要方法: 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可是狄德罗虽然了解人的思想必须与其客观对象相符合,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但是他不认识社会实践,特别是阶级斗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认为革命活动会妨碍科学的进步,这是很大的错误。
狄德罗不赞成爱尔维修所主张的教育万能论,他认为个人的大脑组织的素质也有关系;假如大脑组织不健全,光发展感觉(教育的作用)也没有什么效力。但他与爱尔维修都主张以数学及自然科学的教育代替教会的经院式教育,并且认为一切儿童都应受教育。
狄德罗像当时其他思想家一样,在社会观上是唯心主义者,但他的宇宙观是唯物主义的,也含有辩证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