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 七 章近代西方心理学(五)〗——18世纪的法国

二、 当时的感觉主义心理学和教育思想

<<上一页

感觉主义的认识论与感觉主义的心理学是有区别的,前者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后者认为一切心理过程都只是感觉的变相。但是在当时的思想家,这两者往往联而为一,如孔狄亚克就是这样。

埃蒂耶纳·孔狄亚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1715—1780)是天主教的神甫和修道院长,但他不完全接受传统的教条。他与狄德罗、卢梭等人有接触。他受了洛克的影响,并且他对当时法国思想家影响很大。

孔狄亚克最初接受洛克学说的全部,从洛克的观点批评笛卡儿、莱布尼茨等人。但在他的《感觉论》(1754年)这部书中,他主张感觉主义心理学,以为一切心理作用都是由感觉转变而出,放弃了洛克所谓反省作为知识的另一来源的理论。他认为反省只是从感觉引导出观念的途径。很自然地,孔狄亚克坚决地反对笛卡儿认为有天赋观念以及以明白性与清晰性为真理的标准这种主张。

孔狄亚克认为感觉是比较简单的比较被动的过程,但是一切高级的心理过程都是由感觉转变而来,都是变相的感觉。《感觉论》这部书的特点是: 设想有一个石像,构造同人体一样,最初只有嗅觉。他说明如何从嗅觉可以发展出来其他高级的心理作用。

他认为心量的复杂性不是由于感觉有多种。一种感官也一样可以转变出一切高级的心理功能,如记忆、判断、抽象等作用。

他认为现在此刻的唯一一个嗅觉,假如占据心的全部,这就是注意作用了。这个嗅觉失而复得就是记忆。同时注意两个经验,一是此刻的嗅觉,一是记忆起的另一嗅觉,就是比较作用。觉察到所比较的两个经验之间的关系,如相同或相异,就是判断作用。从多数感觉中孤立出一个感觉,就是抽象作用。他以为注意是记忆、比较、判断、抽象等作用的条件,所以注意是首要的知识现象。有了快意的与不快的嗅觉的比较,就欲求再得快意的嗅觉,消除不快的嗅觉,这就有意志了。

他也说到感觉越新近,越容易回忆;感觉越生动,也越容易回忆。

他认为有了各种各样的触觉,才产生扩延,远近,形状的知觉;有了触觉,才有对于外物的观念。

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认识论基本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但他又有不可知论的倾向。他认为感觉不能使人认识物自身,认识物的本性,以为物体是所感觉的质的总和。他说: “如果问什么是物体,那么对这个问题应当这样回答: 当事物在的时候,物体就是你触到的、看到的等等那些质的总和;当事物不在的时候,物体就是你触到的、看到的等等那些质的回忆。”这就接近主观唯心主义了。后来狄德罗反对他的这些看法。

孔狄亚克还相信有灵魂;他以为人之所以能将两个感觉比较,是因为有个单一的实体(灵魂)支持这两个同时的感觉,由于两个感觉同在一个灵魂内才可以比较。

孔狄亚克以为一切高级的心理作用只是感觉的变相,忽视感觉以外还有高级综合作用这件事;这是不正确的。

孔狄亚克的《感觉论》虽然有缺点,但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进步的。它有助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认识论的经验论大大流行,成了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传统的武器。这部书引向教育万能论,以及实物教授的方法;影响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教育制度。

在心理学上,这部书影响19世纪英国的联想主义者。

克劳德·爱尔维修(Claude Adrien Helvetius, 1715—1771)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之一,他以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自己运动的,并且有感觉的属性。他反对宗教,反对专制政体,主张人的生命、财产和思想自由、出版自由应得到国家的保障。他这些思想是与当时其他思想家大体相同的。

爱尔维修受了洛克和孔狄亚克的影响,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又和孔狄亚克同是感觉主义心理学者,认为记忆、判断等心理作用都只是感觉,可是他又以为人的理智能力并不是与感官的精致程度成正比。他说: “那些味觉和嗅觉最出色的人,是不是比狄德罗、卢梭……天才更大?”他的意思是在学术文艺上有成就的人一定有必要的感觉能力,但不需要特别精致的感官。

爱尔维修认为人们的机体构造相同,所以他们受教育的能力是相等的。那么,人们的知识和性格何以各不相同呢?他以为这是由于各人出生后的环境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他所谓教育包括一切后天的影响,如童年少年的狭义教育,以及政治制度、法律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等等。

他认为人体的构造对人的感情和性格影响不大,这是由于社会的影响造成的。他说: “人们在出生时或者不带任何的先天素质,或者带有一种倾向于完全相反的善或恶的先天素质。可见人们是教育的产物。”爱尔维修主张各民族天然平等,并且反对用物质环境说明人的心理特性。他不同意孟德斯鸠以为气候和土壤决定民族的性格这一主张。他认为这样简单化的解释是不适当的。

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上文已指出,受过狄德罗的批评。可是他所谈的“各族人民的性格和智慧是随他们政府的形式而改变的”这一类说明教育万能论的话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的一部分,在当时起了进步的作用。

爱尔维修虽然谈到人的物质需要推动人的活动,是各种社会现象的原因,但不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他认为人民的灾难是由于法律的不完善,所以他希望有“开明的”君主出来制定好法律和合理的政治制度,这样更好的环境就可以提高人民的性格与智慧。至于怎样去取得这个好法律呢?那就是去提高人们的见解。因此他的社会思想是带有唯心主义的性质的。可是统算起来,在反对当时封建集团的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和伦理思想这些事上,他是有贡献的。

爱尔维修以自爱为一切人共有的永久特性,这是以资产阶级的人性为普遍的永恒的人性。这个思想在当时对于反封建反宗教的运动曾有一些帮助,但是整个观点是反动的。

上述诸人是18世纪法国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而卢梭则是当时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卢梭是反对封建制度和专制政体的民主主义者。他在政治、教育和文学领域都是影响很大的人物。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 Rousseau,1712—1778)在政治制度上,主张共和政体,一个国家的人口不要太多,只要像古代希腊那样的小国家就可以,全体人民(包括劳动者)可以参加会议。他认为国家起源于人民公约。他与霍布斯不同,主张有了公约之后,主权仍在人民。政府如不合人民的公共意志,人民可以改换政府,可以革命。革命必须掌握立法权,对社会加以控制。他认为如不控制社会,让它自然发展下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就要更加厉害。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部书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也起了间接的促进作用。

卢梭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是自然神论者,反对无神论,还信有不死的灵魂。在认识论上,他受孔狄亚克的影响,倾向于感觉主义。卢梭的教育主张表现了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倾向,但是卢梭认为判断确然与感觉不同,他没有完全接受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心理学,而认为感觉是被动的,判断是由人自己做主的。“看见两个对象,并非同时看出它们的关系,对它们的区别作出判断”。他在这方面的见解比孔狄亚克更好。

卢梭在他的《爱弥儿》这部书里宣传他对于教育的主张。

《爱弥儿》描写假想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教育过程。“爱弥儿”是男孩的名字。卢梭将他对于文化的看法贯彻到教育主张里去,认为文化使人虚伪不自然,人应该回到近于自然的状态。所以应该给予儿童以自然的教育,避免受文化的影响,要养成“不染任何种习惯”的习惯。因此他要爱弥儿在乡村里受训练。

卢梭反对封建主义的经院式的偏重形式的教育,提倡儿童学习算术和博物,主张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儿童用自己的耳目接触自然界,自己动手做自己要做的东西。这些主张是好的,但是他过于轻视社会文化遗产,忽视系统性的知识传授,过于轻视书本知识,主张儿童在12岁以前完全不读书;他也不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些是不正确的。但是也应该承认他用这些主张对抗当时的封建式的教育,在当时是起了进步作用的。这里引他的一些话,作为他的思想的一例。他说: “在心的最初活动,让感官始终作为它的向导;不许有书,只有世界,并且除了事实之外,没有别种教训。读书的小孩不思想——他只是读;他不是在受教训,而是在学词语。”他强调小孩不是缩小的大人;小孩有他自己的发展规律。他认为把大人自己的看法、想法用来代替小孩的看法是再愚蠢不过的行为。把小孩完全当做大人看待固然是错误的,但是卢梭这个观点忽视了成人对小孩教育的主导作用,也是不正确的。

卢梭对于女子教育的主张,不比当时人进步多少,主要是贤母良妻教育。他还说女子应该服从丈夫,服从父母,女子不能学科学、哲学等等。这当然是反动的思想。

卢梭在《爱弥儿》这部书里常常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如怎样教爱弥儿尊重私有财产等等,但是他在书中也发表了一些在当时是进步的思想,如提倡结合实际的体力劳动,以不劳动而享受为可耻。

卢梭的思想中有唯心主义的倾向,可是他的整个思想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教育理论对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儿童研究有重要的影响。可是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从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