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 八 章近代西方心理学(六)〗——18世纪的德国

一、 伏尔夫克利斯坦·

<<上一页

伏尔夫(又译克里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 1679—1754),是莱布尼茨唯心主义的继承人。他是德国康德以前的哲学和心理学的权威,虽然他的积极贡献并不多。

伏尔夫生于德国的一个手业家庭,父亲是鞣皮匠。他学过数学、哲学和神学,受了经院哲学和基督教新教的影响。他年少时曾认识莱布尼茨。

伏尔夫是唯理论者,主张宗教教条必须合理性。伏尔夫在郝勒(Halle)大学教学时,于1721年曾演讲“中国人的实践哲学”,认为没有启示的宗教,单从理性也可以建立道德体系。郝勒的守旧的教徒(虔诚主义者)说伏尔夫是无神论者和斯宾诺莎主义者,请当地政府驱逐他出境。他于1725年被迫到马尔堡大学当教授。后来普鲁士的国王又召回他到郝勒大学任教(1740年)。他在那里当教授,直到死为止。

〖XC西SM.TIF〗伏尔夫所写的两本有关心理学的书是用拉丁文写的: 《经验心理学》(1732年)、《理论心理学》(1734年)。《理论心理学》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如心身关系问题;《经验心理学》并没有很多的经验材料,也同前一部书一样主要是用演绎法的。他的意图是要用《理论心理学》解释《经验心理学》所提供的材料。

伏尔夫把莱布尼茨的世界观改成了二元论。莱布尼茨说单子本质是精神,但也表现为物质。伏尔夫则主张单子有两种: 一种是心的单子,即灵魂;一种是物质单子,即物质的原子。 莱布尼茨说一切单子之间有预定的和谐,所以任何单子都反映全世界。伏尔夫则只说身体的物质单子与心有预定的和谐。所以他的主张就是二元论的心身平行论,不用说这是错误的看法。伏尔夫认为身体作用与心理作用完全平行,两者不构成互为因果的关系。他以为每一心理状态为其前一心理状态所决定,而不为身体状态所决定,因为心与物是根本不同的东西。

伏尔夫在认识论上是唯理论者,所以他不赞成洛克派的经验论,而相信人有固有观念,有固有的理智的和道德的原理;他不认为人心最初是空白的。他也不赞成联想派以心为被动的这个看法。他主张心是主动的;观念是活动的,不是被动的。

伏尔夫从唯理论出发,认为一切心理作用都是不同程度的理性;感觉是混乱不明的观念,即晦昧的理性;狭义的理性是明白的清晰的理性。

伏尔夫系统化了才能心理学(也译为能力心理学)。他认为心、灵魂具有各项才能。灵魂利用它的不同才能从事不同的活动,如用记忆才能去进行识记和回忆。

伏尔夫先把人的心理才能,依照亚里士多德那样,分为两大类: 认识才能和动求才能,然后又分为细目。认识才能,他分为感觉、想象、记忆、注意、悟性(成立一般概念,并区别、判断这些概念)和理性(由纯概念推出结论)等。动求才能包括愉快与不愉快的感情和意志作用。

一般常说才能心理学从伏尔夫开始。但其实这种心理学是自古有之。通常谈论中也往往会含有才能心理学的看法。才能心理学遭到人反对,是因为它只是给予某些心理现象以一个名称,实际上并没有对心理现象作分析,更不能找出心理活动的原因。在伏尔夫所处的时代,科学带有形而上学的倾向,喜欢作划界分明的分类。伏尔夫的才能分类也是这种倾向的表现。本来,如感觉、记忆等等这些名词作为心理现象的暂时分类,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假如认为它们彼此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且以为用这些名词就可以代替对实际心理活动的分析和解释,那就不正确了。而伏尔夫才能心理学的精神却正是这种形而上学的处理方法的表现。

伏尔夫在心理的特别方面有见解。他认为愉快与不愉快是一切情绪所含有的,不能认为是特种情绪。他还认为注意是使观念明白的才能;注意领域的大小与对象的明晰度成反比例,领域大时不如领域小时更明晰。他也用“统觉”这个名词,所指意义与注意相近。

伏尔夫对于观念的再生有如下的观察。任何观念会引起它原来所属而为其一部分之观念全体(这就是后来所谓重整作用)。观念再生时可以有新的组织,即有创造性的新配合。

伏尔夫在宗教问题上,有一点进步思想。可是统算起来,伏尔夫的思想是落后的,唯心主义的。在心理学上,他以主张才能心理学为后来人所注意。他抛弃莱布尼茨思想中的辩证法因素而回到形而上学。在康德之前,他在德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康德的哲学和心理学的见解,最初都是接受伏尔夫的观点。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