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绪 论

第三节 《山海经》学术史研究的现状与本书的写作计划

<<上一页

《山海经》学术史的研究并非始于今日。宋人王应麟(1223—1296)是第一个系统整理《山海经》研究史资料的学者张步天:《山海经概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第268页。,其著作《玉海》卷十五汇集了自先秦到唐宋的有关《山海经》研究的主要史料。

清人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山海经杂述》吴任臣:《山海经广注》,乾隆五十一年金阊书业堂刻本。曾经详细罗列各家引述或评论《山海经》的言论约百条,相当于一个学术史研究的资料库。

日本学者小川琢治于1911年陆续发表的《山海经考》则对明清两代各种版本的《山海经》有所评论,是现代较早的学术史研究成果。1930年,钟敬文发表论文《山海经是一部什么书?》钟敬文:《山海经是一部什么书》,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学生自治会会刊,1930年。收入《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329—341页。,列举了历代研究《山海经》的一些见解。1933年,容肇祖在《民俗》周刊发表了《〈山海经〉研究的进展》,比较全面地评价了古今一些名家对《山海经》的看法。此后一段时间,《山海经》学术史研究应者寥寥。

一直到1990年代之后,随着当代学术转型引发的学术史研究热潮的兴起,《山海经》学术史研究重新引起人们重视。其中,历史学家罗志田最为自觉地对待《山海经》学术史研究。他在《〈山海经〉与中国近代史学》一文中回顾近代史学领域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并总结道:“如果详细重建《山海经》在历代学者认知中形象的演变这一长期历程,以该书为一面镜子来映照不同时代不同学人对其内容究竟是否可信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依据的态度之变化,应能对中国学术史甚至思想史产生不少启示性的认识。”罗志刚:《〈山海经〉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但是,出于题目限制,罗志田只重点考察了中国晚清至民国时代史学界对于《山海经》史料价值认识上长期存在的分歧以及各自的根据。作者发现,早在清代中晚期《山海经》的史料价值就曾经得到部分传统史学家的肯定,不过这种多元化观点尚未获得主流地位。只是到了民国时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新的史学传统形成,肯定《山海经》史料价值的观点才逐步成为主流;但是,新的史学传统导致旧史学传统中断,并忽视了旧史学中存在的多元化潜流。

其他,如张步天的《〈山海经〉研究史初论》张步天:《〈山海经〉研究史初论》,《益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和《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青海师专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金荣权的《〈山海经〉研究两千年述评》金荣权:《〈山海经〉研究两千年述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周明的《〈山海经〉研究小史》周明:《〈山海经〉研究小史》,《历史知识》1984年第5期。,都曾经对《山海经》学术史进行过概略的回顾。其中,张步天的《〈山海经〉研究史初论》将《山海经》学术史划分为五个主要历史阶段:刘歆进书前的萌芽期、汉晋奠基期、以征辑为主流的南北朝至宋元期、以考据校注为主流的明清期和20世纪以来的全方位研究现代期。这是作者研究了大量史料得出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可惜的是,相关论文基本停留在对学术史史料的罗列,缺乏对学术史的理论分析;而且史料也不全面。像明代朱铨的《山海经腴词》、清代陈逢衡《山海经汇说》、清代吕调阳的《五藏山经传》、清代俞樾《读山海经》等均无人提及。同时,相关分析也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山海经》的学术史重新进行研究。

前文已经说过,《山海经》的历史评价变化很大,各家的结论差别悬殊。同一部书得到如此不同的阐释结果,是如何实现的?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此,《山海经》的学术史可以被视为一个很好的,可以借以了解阐释活动是如何在古籍“生命史”上发挥作用的实验场。探讨这个问题,既涉及对于当时各种具体观点的内部论证过程的技术分析,同时也涉及对于学术研究本身的反思——对于一种阐释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阐释内容与背景如何发生关联、一种阐释得到广泛流行的外在原因的分析。

在我看来,所谓文本阐释是基于阅读文本而继起的对于文本的理性分析。一种阐释是否成功,仰赖于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内部因素来说,该阐释的观念是否新颖、证据是否确凿、论证过程是否严谨、表达是否简洁明了,都将影响此种阐释的生命力。从外部因素来说,对于文本的一种阐释要得到流行,必然与社会思潮、文化环境构成某种“同构”关系(或者是社会思潮的产物,或者引导社会思潮),双方达成了某种一致。在历史上,并不是那些今天看来最可靠的阐释主导着学术史发展方向和社会趣味。

我希望通过对《山海经》的学术研究历史的回顾,达到两个目的:其一,全面了解人们对于这部奇书的认识过程。其二,揭示《山海经》学术阐释与社会生活背景之间的关系,反思学术阐释本身的生产机制。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说:“过去的文化并不仅是人类的记忆,而是我们自己已埋葬了的生活,对它的研究会导致一种承认,一种发现,通过它我们不但看到过去的生活,而且看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总体文化形式。”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454页。我希望通过对《山海经》学术史的回顾,发现《山海经》学术史本身作为我们古代文化生活和现代文化生活一部分的意义。

笔者原计划以史论为主探讨《山海经》学术史。第一,研究学术史上各家阐释与《山海经》本身是否一致,或在多大程度上一致。第二,研究各家阐释与其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资料的引用主要用来讨论问题,侧重问题意识,不完全依照其出现的时间顺序。但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山海经》学术史上许多事实模糊不清,在讨论理论问题之前,笔者不得不首先进行大量考证。完稿之时,全书的考证部分和理论部分大致相当。核实定名,笔者最后将本书定名为《〈山海经〉学术史考论》。

由于《山海经》的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其学术研究史涵盖了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历史学、文学、宗教学、民俗学、医药学等等。本人学识浅陋,所考、所论必有诸多纰漏、错失,敬请各位专家匡谬正误。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