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童年期

案例概览

来访者是一位中年男性。他年仅三岁的小女儿随其母亲回到老家以后变得越来越野,当她身边出现其他小朋友的时候,特别容易表现出一些“暴力行为”,有时候骂人,有时候打人,有时候甚至咬人。身为父亲的来访者已经意识到女儿这些行为潜在的风险性,然而无论是“糖衣炮弹”,还是严厉的教训,女儿一概不予理睬。

而且,来访者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家中的老人对小女儿十分溺爱,女儿自然变得有恃无恐。来访者对女儿的教育因此显得困难重重。

咨询实录张医生:你好!我是张医生,请讲你的困扰吧。

来访者:我的小女儿今年三岁,最近她跟着我太太回老家去了。刚开始她表现还蛮好的,见到很多小朋友之后,就学会碰一下这个人,拍一下那个人,有时候还咬人,像个小动物一样,让她停也停不下来,她还不知道从哪儿学了一句骂人的话叫“你这个大笨蛋”。我们不知道她是不是想要用这些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我想让她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但是不管我怎么严厉地教训她,她都不理会,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张医生:还有吗?

来访者:如果她旁边都是大人的话,会相对好一点;但是如果有别

的小朋友在,她就会跟小朋友发生矛盾,因为她去碰别人一下、踢别人一下,别人肯定会打回来嘛。父母在旁边就只好教训自己的孩子,弄得大家都很不好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张医生:她在回老家之前有类似的行为吗?

来访者:她在我们自己家里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她哥哥比她大十岁,哥哥不在家的时候好一点,哥哥一回到家,就会弄得她哇哇大哭。她之前在家就有一点儿,但回去以后更变本加厉了。

张医生:你们有没有观察过,她每次采用这种行为模式,是不是在她的利益被侵犯的时候?

来访者:观察过,实际上没有人侵犯她的利益,都是她主动去找别人的麻烦。

张医生:嗯,她过去有没有表现得好一点儿的时候,还是每天的表现都差不多?

来访者:偶尔会好一点儿,总体的感觉是,没有其他小朋友在旁边的时候,她会好一点儿。

张医生:哦,也就是全是大人在旁边的时候,她会好一点儿。那么,有其他小朋友在旁边的时候,是你们大人做些什么事情她才会好一点儿,还是大人怎么做她都不会表现好?

来访者:以前我们给她糖吃的时候,她会好一点儿。现在的问题是,过年回老家,好吃的东西太多,糖已经不能成为一个诱惑了,所以现在没有任何办法能让她停下来。

张医生:就是说“糖衣炮弹”已经不好用了。

来访者:哈哈,对。

张医生:第一,我觉得她好像并不是要吸引大家的注意,虽然有些孩子经常这样,她很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看起来这是一个性格很外向的孩子,会运用自己的能力和强项,比如能喊、能哭、能闹,来让自己的意愿得以实现。从生物学的角度讲,这是优点,就是特别主动,特别有攻击精神,特别会争取和捍卫自己的权益,对她未来的社会生存不见得是坏事。

来访者:对,我也有这种感觉。

张医生:如果孩子是被动等待别人把所有的东西都让给她,反而比较麻烦。所以,我觉得她这种脾气、秉性、天赋不是坏事,符合现代社会“不择手段”地争取自己利益的特点。

我们要做的是帮她把“不择手段”去掉,变成“选择适当的手段”来保护自己,但至少这种主动的精神是好事。

来访者:呵呵,对。

张医生:第二,她的年龄还非常小,如果长到了三四十岁还这么做,时间长了肯定会有问题,但是对小孩来说暂时没有问题。

来访者:嗯。

张医生:第三,需要找到一个办法来控制她的行为,把这种行为带来的伤害减少到最小。

来访者:您说的伤害是指?

张医生:潜在的伤害有两种:一是她攻击别人的时候自己容易受伤,二是别人反过来攻击她,她自卫的时候也容易造成伤害。原来你用“糖衣炮弹”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她不是经常能得到糖,她懂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你会作为奖励给她,当她能够轻易得到糖的时候,糖就失去了奖励的作用。所以,作为父亲,你要发现生活中新的、具备奖励作用的东西,或者是具有惩罚作用的东西,比如把她最心爱的玩具拿走,告诉她如果再这样做,这个玩具就不再还给她了,这样就能够规范她的行为。

来访者:嗯,好的。

张医生:第四,就是大人采取“武力”的办法,这个“武力”显然不是打她,而是指非常强势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比如,一把拉过她,明确告诉她“这样做不行”或“这样做是绝对不被允许的”等等。这样做一次、两次不会有效果,她可能在背地里继续和你对抗,甚至偷偷做点坏事。

但是,只要你们家长持之以恒,有一天可能就赢了。除了不能体罚,不能控制她吃饭这类事情以外,其他的行为都可以采用,可以拿走她心爱的玩具,她特别想要的东西,也可以不给她。

来访者:嗯。

张医生:第五,她的行为变得更严重一些的时候,可以“关禁闭”。

让她自己一个人在安全的房间里待着,你可以看到她的房间,不允许她走出房门,但是“关禁闭”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让她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你们。她可能会在房间里闹腾,但是过一段时间她就会发现这样做是没有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告诉她,下次如果再跟别的小孩打闹,大人就都出去玩,把她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然后再给她讲个故事,说说外面有多好玩,以此来刺激她。最重要的是,全家人的态度必须保持一致,不能爸爸把孩子关进去,奶奶说要把孩子放出来,除非孩子在里面胡闹到了你们不能容忍的程度。这样的“关禁闭”会强烈地告诉孩子一个信息,她这种行为是大人们不能接受的。这个过程中只要不影响她的健康和安全就可以。

来访者:嗯,明白了。

张医生:这样,在“奖励”和“惩罚”双管齐下的情况下,孩子就会慢慢接受。尽量用奖励的方式,如果奖励有效,就不要惩罚;如果奖励无效,就用“奖励”加“惩罚”,但是一定不能只用“惩罚”。

来访者:嗯,现在我的困难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的家庭环境中,全家人很难都遵照一个原则去对待她,因为家里有老人,很难把这个原则贯彻下去,这就成为我教育孩子方面最大的难点。孩子在我身边的时候,还好控制一点儿,回到老家以后,这边不让做的事情,那边又让做了,非常麻烦。

张医生:太对了!而且像你这个小女儿,显然智力非常好,她很快就能学会“挑软柿子捏”,这是生物本能。动物发起攻击的时候,也不会挑最强壮、对它有威胁的对手,实际上就是它能看出谁害怕、谁软弱。所有的孩子小时候都有这种天然的本能,特别善于发现谁比较“软”、谁比较好欺负。所以,在全家讨论孩子教育问题的时候,你要跟大家讲,所谓惯子如杀子,全家人都疼爱我的小女儿,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感激;但是,这样娇惯完以后再管教起来非常麻烦,所以我们大家的思想必须要一致。

来访者:我确实需要这么跟老人谈一谈。

张医生:对,这并不是对老人的贡献挑三拣四,祖父母很多时候会比父母更关心、更疼爱孩子,但是在管教孩子方面,老人带出的孩子经常会出问题。因为很多老人实际上是在溺爱孩子,溺爱不会培养出好孩子,有时艰苦、严厉的环境会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教育孩子,需要一个总指挥来保持全家人思想的一致,以一个人的思想为主,其他人经常来参考这个总指挥的意见,而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都采取自己的教育方式。所以,全家不仅要思想一致,还要有主次,定好最终由谁说了算、由谁来定夺,这跟长幼排序完全没有关系,老人很可能就是问题的制造者,因此也就不能让他们成为问题的决策者。年轻的父母可以把这种思想经常灌输给老人,大家的沟通慢慢就能达成一致。

来访者:没错,孩子的姥姥就是最溺爱孩子的人,她跟我们的原则都8不一样,但是让老人改变行为方式,我觉得太难了。

张医生:改变老人的行为确实比较难,所以要先改变思想。举个例子,过去有的老人说孩子不能上网,上网就会伤害眼睛,实际上正确地上网不会伤害眼睛。这时就需要跟老人沟通,如果孩子不上网,眼睛是不受伤害了,但是孩子的大脑就空空如也了,如果让孩子上网看些该看、该学的东西,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老人往往就不会再反对孩子上网了。为什么老人的这个行为会改变呢?原因在于老人过去有一个错误的理念,认为“上网肯定伤害眼睛”,并且老人也知道年轻人确实应该有知识。所以,不能简单地让老人允许孩子上网,而应该询问老人不让孩子上网的原因,了解老人担心的潜在风险,与老人沟通如何规避风险、扬长避短,再把正确的知识传达给老人,慢慢地老人就会改变了。

来访者:对对对。实际上,孩子的姥姥已经意识到孩子这种行为的危险性了。

张医生:最后一点,还需要告诉老人,大人打架的时候通常知道下手的轻重,不会置人于死地,而孩子不像大人。如果继续溺爱孩子,继续纵容这种暴力的行为,孩子打人的时候会变得不顾后果,假如有一天孩子一下把别人的眼睛戳坏了,这种结果就是不可弥补的,不是简单靠钱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反过来孩子在打别人的过程中,也可能让自己的眼睛受伤。如果这些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孩子只有放弃这些暴力行为才是最安全的。如果让老人认识到这种高度,从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的角度去想,行为就容易改变。当然,孩子的行为和老人的行为,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这些事情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

来访者:没错。

张医生:老人帮着照顾孩子会有很多优点,他们时间充裕,关怀得无微不至,但不好的方面就是刚才说的那些事情,那么大家共同努力把好的方面保留下来,把不好的方面慢慢去掉就好了。

来访者:好的,我的思路清晰了很多,非常感谢。

张医生:不客气,再见!

张医生点评祖父母教养孩子的利与弊祖父母通常时间充裕,有条件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在生活上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这是祖父母教养孩子最大的优势。然而,由于祖辈与孙辈的年龄差异巨大,并且老年人的成熟度较高,忍耐力较强,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涉及安全问题,老人通常都会尽量容忍,对孩子所犯过错的原谅程度也比较高。长此以往,孩子会发现在祖父母面前受到的约束和惩戒都比较少,因而变得恃宠而骄、胆大妄为。而且,在祖父母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未来可能由于缺乏团队精神而难以融入现代社会,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父母与祖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首先,相对来说,年轻的父母与孩子的年龄差距偏小,自身的脾气比较急躁,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对孩子往往比较严厉和苛刻。其次,祖父母与父母往往处于不同的时代,双方阵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有所区别,即所谓的代沟。当孩子遭到父母的惩戒时,会利用祖父母与父母两代人之间为人处世和管理方式的差异,在“鹬蚌相争”的过父母与祖父母需要结成“教育联盟”10程中,坐收“渔人之利”,甚至孩子会拿着祖父母的“令箭”挑拨离间,向父母索要利益,这样各自为政的教育方式显然不利于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更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育和管理孩子的问题上,全家人需要经常沟通、各抒己见,但必须“先民主后集中”,保持统一的价值观和一致的态度与原则,结成“教育联盟”,交替运用奖励、惩戒等等方法,以奖励为主,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更多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让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逐步成长、成熟。

当然,通常在十八岁之前,人的行为非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成年之后的行为则难以改变。所幸,案例中的小女儿仅仅三岁,家长大可不必过度忧虑,只要父母与祖父母持之以恒、恰当管教,孩子的行为逐渐改正的概率非常高,未来甚至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