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童年期

文化休克1的中国男孩要一辈子“啃老”

<<上一页

案例概览

来访者为中国男孩,十岁时随母亲和继父来到美国生活,现在美国读六年级。他喜欢美国,以后打算留在那里生活,但他不知道该如何融入这个社会。老师反映他不愿与同学们交流,对老师的提问常常答非所问,对文化课也不感兴趣,尤其讨厌上历史课,认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没必要学习。对以后的生活也没有任何危机感,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几乎没有内在的学习动力,更没有想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解当地文化,将来立足于美国社会。

在来访者母亲的眼里,儿子是因为小时候在国内的生活太过颠沛流离,频繁的更换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心。现在又完全更换一个国家,语言和文化都发生了变化,担心孩子的不合群是因为得了自闭症2,前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1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但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相异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2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autism)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该病症一般起病于三岁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咨询实录张医生:你好!我是张医生!你有什么困惑需要咨询呢?

来访者母亲:张医生,您好!今天主要是我儿子来找您咨询。我先把他的情况和您介绍一下,可以吗?

张医生:没问题。

来访者母亲:我儿子今年在美国读六年级,从出生到现在他先是和我单独生活,后来和父母一起生活,再后来又与外公外婆生活,分别是在中国不同的城市,从十岁到现在都与继父和我生活在美国。他现在特别敏感,不自信,老师反映他总是与人保持距离,不太合群,没有与人交流的习惯和愿望,与他人讲话时也很少正视别人的眼睛。从不正面回答老师的提问,总是侧面回答,常常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

张医生:他现在读六年级,讲英语有障碍吗?

来访者母亲:日常对话没有问题,但因为六年级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些深度,有时老师讲的一些内容他还是不能理解,所以考试成绩不太好,只能拿到基本的分数。

张医生:他现在还不到十五岁,是吧?

来访者母亲:对,不到。大概情况就是这些,您现在和他沟通,好吗?

张医生:好的。

来访者:您好,张医生!

张医生:你好!听你妈妈讲你在美国的学习遇到了一些困难,你能讲讲是什么事情困扰你吗?

来访者:没有什么特别困扰的。

张医生:与班级里的其他孩子相比,你感觉自己的学习怎么样?

来访者:比较中间吧。

文化休克的中国男孩要一辈子“ 啃老” 83张医生:你觉得融入美国这个社会有困难吗?

来访者:还可以吧。

张医生:是可以和当地的孩子一样,考大学等都没有问题,是吗?

来访者:可以玩到一起。

张医生:那和他们一样读高中、考大学有问题吗?

来访者:我觉得还可以吧,应该没有问题。

张医生:你觉得自己快乐吗?

来访者:挺快乐的。

张医生:你平时和父母有冲突吗?

来访者:没有。

张医生:也就是你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困扰,对吗?

来访者:我觉得没有。

张医生:你母亲觉得你在学校回答问题的情况、和同学的交流以及自信心方面都有问题,你觉得是这样吗?

来访者:是吧,我不太喜欢回答老师的那些问题。

张医生:你能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吗?

来访者:大部分能听懂。

张医生:听不懂的那部分是什么原因呢?

来访者:有些东西没学好。

张医生:什么原因没学好?

来访者:学新的东西时不清楚是什么。

张医生:你们是用英语上课吗?

来访者:是的。

张医生:你觉得你学不好是因为英语有问题还是文化课有问题?

来访者:文化课的问题。

张医生:是听不懂还是不感兴趣。

来访者:不感兴趣。

张医生:你不愿意学习,是吗?

84来访者:嗯。

张医生:有没有想过不学习的话,以后打算做什么?

来访者:不知道。

张医生:你喜欢美国这个社会吗?

来访者:喜欢。

张医生:你以后想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工作?

来访者:美国。

张医生:如果学习不好,以后你能做什么呢?

来访者:不知道。

张医生:妈妈和你讨论过这些问题吗?

来访者:忘了。

张医生:你们班级里中国孩子多吗?

来访者:不多。

张医生:有没有想过当你长大后需要自己找工作生活,需要赡养父母时,怎么办呢?

来访者:没想过。

张医生:你知道美国社会的平均教育水平比国内要发达一些吗?

来访者:好像吧。

张医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没有文化,不接受教育,未来的生活怎么办呢?

来访者:不知道。

张医生:平时回到家里喜欢读书吗?

来访者:没有。

张医生:那平时都做什么?

来访者:和同学玩或者上网。

张医生:爸爸妈妈管教你吗?

来访者:管,让我读书。

张医生:但是你自己没有学习的动力,是吗?

文化休克的中国男孩要一辈子“ 啃老” 85来访者: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

张医生:有动力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呢?

来访者:因为网上无聊。

张医生:也就是你更喜欢上网,当网上无聊的时候你就想学习了,是吗?

来访者:嗯。

张医生:但第二天又不能坚持,是吗?

来访者:差不多吧。

张医生:和当地同龄的孩子相比,你的身体状况怎么样?

来访者:比较胖。

张医生:胖到什么程度?

来访者:没有非常明显。

张医生:很好,我听明白了。你愿意让你妈妈再来听电话吗?

来访者:可以。

来访者母亲:您好,张医生。

张医生:你好,我刚才和孩子的对话主要看看他是什么问题。他在家里主要讲中文还是英语?

来访者母亲:和我讲中文,和他继父讲英语。

张医生:他刚才和我的对话,与平时在家里相比,讲的话算多还是少?

来访者母亲:他基本上不和陌生人说话,像刚才和您的对话,平时在家里也是这样。比如,我问他今天在学校开心吗?他就回答不开心或者还行。

张医生:和继父讲英语,那他继父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来访者母亲:美国人。

张医生:首先,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内在动力不足。他自己没有学习的动力,对未来也不清楚。正常情况下,我们是学习累了上网放松一下,而他刚好相反,网上无聊时才想起学习。

第二是对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他认可美国这个社会,也打86算留在那里,但不知道该如何融入这个社会。在美国,他属于“少数民族”,想在这里立足,必须非常优秀才可以。可他成绩最好时才是班里的中游,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就难以在当地立足。幸亏他现在才六年级,在初中和高中还有机会变好,如果高中毕业还在中游就难以改变了。

来访者母亲:对,这点我们经常和他提,但是他好像不太懂。这也是我觉得他英语不太好的原因,比如老师留的作业,经常是他完成的作业与老师的要求不一样。他能听懂老师说的句子,但不能理解老师要表达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张医生:看来你已经意识到了,未来就要着重在这两方面努力。另外,刚才他提到自己的身体偏胖,胖到什么程度?

来访者母亲:比美国的孩子要胖一些。他身高将近170厘米,体重60公斤,在国内的话,我觉得算是正常,不是超胖。

张医生:那的确不胖。现在比较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灌输危机感,既然他已经决定留在美国,接下来就要清楚有什么优势才能立足并很好地服务于这个社会。我想了解一下,你现在有工作吗?

来访者母亲:我暂时是不工作的。

张医生:这样的家庭在给孩子灌输危机感的时候,一般会让孩子知道母亲是因为某些原因可以不用工作,但是他作为一个男孩子,不可能永远不去工作,一直靠妈妈养着,这样不但没有人愿意嫁给他,以后的人生也会很不稳定。

来访者母亲:我每次和他说到这些的时候,他就说他不需要女朋友,要永远留在家里。我说妈妈不可能养你一辈子,万一哪天妈妈突然去世了,你怎么办?他说如果那样,他立刻就去自杀。

张医生:这种长期依赖家长的孩子在国内称为“啃老族”,慢慢就失去了自己生存的能力。这个孩子现在才读六年级,在以后的文化休克的中国男孩要一辈子“ 啃老” 87时间里还可以循序渐进地调整,如果高中毕业还是这样的想法,就很难再改变。从现在开始首先要让他有危机感,锻炼他的自立能力,比如帮家里做家务事,暑假出去打工赚钱等,慢慢锻炼独立、吃苦的精神。先在思想上戒掉“啃老”的习惯,再从行动上戒掉。其次,既然决定留在美国,作为这里的少数民族,能力不能是当地水平的平均线以下,否则未来的生活会很艰难。最后,要融入美国的社会,不仅语言要与当地人一样,还要了解当地的文化。他现在听课有困难,说明语言还有障碍,理解文化就更难了。

来访者母亲:对,他对历史非常不感兴趣,还问老师,“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了解它还有什么意义”。

张医生:了解历史的原因是因为你要留在这个国家生活,历史是中学的必选课、大学的必修课,未来你周围的朋友、同事等都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你总是不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就永远是这个社会的边缘人。以后面对一个雇主时,对方发现你不认同他们的历史和文化,语言也有问题,又是个外国人,你想他怎么会愿意聘用你呢?那样的话你就没有办法融入这个社会,到那时你都无法再回到国内生活,因为你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来访者母亲:我们和他说很多这样的话,但在行为上他都没有什么变化。

张医生:这个的确比较难,但要持之以恒,还好你现在没有什么工作压力,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很多东西和他一起去学,或者带他参加一些集体的学习小组,有时候一个人学习很枯燥,大家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就比较容易感兴趣,同时其他人还能给他创造危机感。总之,要融入一个国家,语言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总是被边缘化,成功的概率就非常低。

88来访者母亲:我想问您一下,像他这种情况,没有什么轻微的自闭症吧?以前老师建议我们去找专业的医生,我们怕其他的同学对他的态度会有转变,就没有去找。

张医生:找医生进行评估可以,但是不要急于进行项目训练,现在看起来他并不像自闭症的孩子。一是因为自闭症的典型特点是语言沟通非常困难。他用中文进行沟通非常流利,还能用英语日常对话,语言能力明显超出自闭症的孩子。二是自闭症的孩子不可能在班级的学习成绩达到中等,一般都需要进行特殊教育。如果他刚才讲的都是真的,就不存在自闭症的问题。在我看来,他的问题首先是“文化休克”,想要留在这个国家,但是不想融入这里的文化;第二是学习没有动力,总想着“啃老”。

来访者母亲:好的,谢谢您!确定不是自闭症就好,那我们就努力想办法让他产生学习的动力。我很认可您的观点,他内心没有动力就很难在行动上有所作为。

张医生:对的。他只是想肉体上留在美国,并没有想在思想上融入这个社会,同时还有“啃老”的想法,把这两个问题加以解决就会变好一些。希望今天的分析对你有所帮助。

来访者母亲:我觉得非常有帮助,这样我就知道他到底是什么问题了,接下来我就继续努力锻炼他的能力,非常感谢您!

张医生:不客气!再见!

来访者母亲:再见!

张医生点评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文化休克1. 迅速通过语言关,才能融入新的文化。孩子从一个国家换文化休克的中国男孩要一辈子“ 啃老” 89到另一个国家生活,需要经历两种不同的文化。为了避免孩子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父母要迅速帮孩子通过语言关,出国前就要打好语言基础,出国后加强对当地语言的了解,才能在学校听懂文化课,进而了解并融入新的文化。

2. 培养独立、吃苦的精神,锻炼自给自足的能力。国内的孩子社会支持系统非常好,父母和隔代亲人帮助他们做太多的事情,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过于依赖家庭,养成“啃老”的习惯。而这样的孩子难以在西方发达国家生存,所以,父母如果计划将孩子送出国外生活,即便家庭背景比较优越,也要锻炼孩子从做一些小事情开始,逐渐树立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培养独立吃苦的能力和自给自足的精神,避免养成“啃老”的习惯。

孩子出国的最佳时机孩子出国时间的早与晚不是关键问题,明确孩子选择哪种人生目标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选择完全融入新的国家,未来要留在那里生存,自然是越早越容易适应,出去得太晚就要面临语言关和文化关,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孩子的选择是要“中西合璧”,甚至“学贯中西”,两种文化都融入,将来可以游刃有余地立足于两个社会,就需要稍晚些出国。

避免孩子被社会边缘化家长要避免孩子对两边的文化都不了解,既不能融入国外的生活,又不能适应国内的生活,最终被两个社会边缘化,在两个国家都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完成适应新环境的转变,至少要培养孩子掌握一门国外的语言和一项技能,将来在职场上才能有竞争的优势,但孩子最终更适合留在哪个国家发展,还要综合评估孩子的喜好、优势及其社会资源。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