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营销宏观环境包括人口、经济、竞争、政治法律、科技和社会文化环境。
一、 人口环境
人口环境指人口的成长、分布、年龄结构、性别角色、职业、教育程度等。
1. 人口成长
全球人口不断增加。由于市场是由人来组成的,因此人口的增加,加上购买力的配合,将会为企业带来市场机会。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中,人口的增加往往表示整个社会对衣、食、住、行、育、乐等各方面需求的增加。此时,如果购买力能够维持,则市场机会亦将随之成长。
2. 人口的分布和移动
人口的分布和移动情况对企业的营销活动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口集中的都市区通常是市场潜力比较大的地区。例如,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城市,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都是人口集中、市场潜力大、市场机会多的地区。
人口的移动也会为企业带来市场机会。例如,由于汽车的普及、大众公交系统的发展和郊区设施的改善,人口常有从市中心区移往郊区居住的现象,将使郊区的市场潜力不断增大。
3. 年龄结构
不同的年龄层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营销人员应了解市场的年龄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的变动情形。
一个社会的年龄结构通常可分为婴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年龄层。年龄结构变动,市场机会也将随之改变。例如,在许多经济社会中,如美国、日本、中国的上海等,年龄结构已日趋老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愈来愈多,占总人口的比重愈来愈高,已成为所谓的“高龄化社会”。因此,凡与老人需要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如老人食品、老人住宅、老人居家照顾等,都可望有很大的市场机会。
4. 教育水准
人们的教育程度不同,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常会有明显的差异,对营销活动的反应也往往不一样。例如,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书籍、杂志、艺术、文娱活动的需求通常会比教育程度低者要高,而看电视的时间则较少。在许多国家中,消费者的教育水准有快速提升的趋势,从事国际营销时应配合此趋势不断调整其营销策略。
5. 性别角色
对某些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常是男女有别。例如,女性消费者对化妆品、减肥美容服务、整形服务的需求通常比男性消费者要高;而男性消费者对烟、酒、球类活动的需求,则往往比女性消费者要高。传统上,家庭主妇对日常家用产品的购买拥有较大的决定权;而在现代工商社会中,愈来愈多的妇女投入就业市场,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加上女性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组织中女性主管也愈来愈多,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已有了显著的改变,对产品和服务的需要也随之而有了很大的改变。例如,职业妇女增多已为高级服饰、化妆品、幼儿园服务、家庭冷冻食品、家庭清洁服务的营销商带来了很大的市场机会。营销人员应密切注意女性角色改变的趋势。
6. 职业
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往往有不同的产品需要和购买行为。例如,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的消费习惯就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品牌和商店的选择、媒体的关注等各方面的消费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 竞争环境
竞争环境包括组织在国内和国外所面对的各种现有或潜在的竞争因素。
1. 竞争结构
根据经济学家的分类,竞争结构有4种,即完全垄断(Monopoly)、寡头垄断(Oligopoly)、垄断性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和完全竞争(Pure Competition)。各种竞争结构的特性如表31所示。 表31不同的竞争结构属性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性竞争完全竞争厂商数目1很少若干许多各厂商的市场规模小或大大小或大小对营销计划的控制对价格、分销、营销传播和产品的控制力强对价格、分销、营销传播和产品有一些控制力对价格、分销、营销传播和产品有一些控制力对价格无法控制;对分销、营销传播和产品未能有效控制进入产业的难度困难困难容易容易差别利益只来自产品或服务非价格营销因素任何营销因素无营销的关键任务维持独特地位非价格因素差异化任何因素的差异化确保推广和广泛分销的供应
(1) 完全垄断
在完全垄断情况下,同一产品或服务只有一家厂商供应,因此这家垄断厂商对价格有很大的控制力,对产品、渠道和营销传播活动也有很强的影响力。当一个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状态时,其他厂商要想进入该产业的难度很高。但如果享有完全垄断优势的厂商是属于国营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则通常会受到较严密的管制。如多年来煤气、自来水和电力均分别由国有的公司独家供应,其价格的升降都将受到相当程度的管制。
(2) 寡头垄断
在寡头垄断情况下,产品是相似的,由极少数厂商控制大部分的市场,每家厂商所占有的市场都相当大,对价格、渠道、营销传播和产品计划也都各有一些控制力,其他厂商不易进入该产业。
(3) 垄断性竞争
在垄断性竞争的情况下,同一产品或服务有许多厂商在供应,每家厂商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高,对价格、渠道、营销传播和产品计划都各有一些控制力。其他厂商容易进入该产业。
(4) 完全竞争
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产品相似,买卖双方对市场都熟悉,而且进入市场的障碍很少,买卖双方都很容易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各家厂商对价格无控制力,对渠道、营销传播和产品计划也未能做有效的控制。
2. 竞争力量
大多数的企业至少都会有一些竞争者,营销人员必须注意这些外在的竞争力量。组织可能面临的竞争力量可分成5种类型,即: 现有的竞争对手、新竞争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力和购买者的议价力(如图32所示)。
图32竞争力量
(1) 现有的竞争对手
在设计产品的营销策略时,营销商应分析现有的竞争者。谁是主要的竞争者?他们的年销售额有多少?他们控制多大的市场?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他们的营销策略有哪些?依据对这些问题的了解,营销商可以制定较好的策略来对抗现有的竞争对手。
(2) 新竞争者的威胁
除非政府禁止,新竞争者进入市场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有些市场较容易进入,有些市场则不是那么容易进入。进入的障碍可能包括投资金额大、需要有多年经验来降低生产成本、投入要素的可获得性、政府政策、专有产品差别化、品牌认知、转换成本、分销渠道的可获得性和预期的报复等。进入障碍低的产业很可能有新的竞争者出现。
(3) 替代产品的威胁
广义地说,产业中的所有卖者都在和提供替代产品的卖者相互竞争。例如,民航和铁路之间为争夺客源的竞争;行驶市区和郊区间的公交汽车和地铁,对上班族而言,是相互竞争的替代产品。
替代产品的存在有助于制约某些产品的价格。价格太高,最后将无利可图。例如,其厂商如发现购买财务软件和雇用兼职财会人员比聘用会计师事务所来得便宜,会计师事务所将可能会失去这笔生意。
(4) 供应商的议价力
供应商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量,因为他们能决定零部件或原材料的价格或质量。当少数的供应商控制很大的市场占有率时,购买者可能须接受较高的价格或较差的质量水准。有时供应商也可以把他原先供应的厂商买下来,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新的竞争者。
(5) 购买者的议价力
购买者能迫使价格下降,要求较高的质量或较多的服务,并使竞争者相互对抗。势单力薄的购买者也许不得不接受供应商的涨价要求,但势强力大的购买者则有力量要求降价。购买者也可能把供应商兼并收购过来。
三、 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所有可能影响营销工作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收入、商业循环、消费支出形态、产业结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准等。
1. 消费者收入
消费者收入水准可以反映消费者的购买力(Buying Power),从而决定了市场容量和消费者的支出模式。消费者收入有三种形式: 总收入(Gross Income)、可使用收入(Disposable Income)和可任意支用收入(Discretion Income)。
(1) 总收入
总收入是指消费者(个人或家庭)在一段特定期间(一个月、半年或一年)的总收入,包括薪金、工资、政府补助、养老金、利息收入、股利收入和其他收入。消费者可运用他们的总收入来缴税、购买各种产品和服务、捐助公益团体或个人以及从事投资;如有剩余,则可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2) 可使用收入
可使用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在支付各项政府税捐以后所剩下的收入。这是个人或家庭用来支付租金和分期付款、购买各项生活必需品或奢侈品的钱。
(3) 可任意支配收入
个人或家庭在支付政府税捐和购买生活必需品之后所剩下的钱就是可任意支配收入。可使用收入和可任意支配收入的区分常因人而异,因为某一个人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必需品。一般而言,可任意支配收入可用来购买度假、嗜好、娱乐、珠宝、名贵衣服、礼品、音响、家庭装饰等物品和服务。
2.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基本形态,如图33所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水准从繁荣(Prosperity)到萧条(Recession)再到复苏(Recovery)的变动形态。
图33经济周期
(1) 繁荣
在繁荣期间,生产和就业水准都高,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有较多的需求,每一样产品和服务都要求“最好的”,并且愿意付钱去购买。因此,营销人员在繁荣期可推出新产品、增加市场推广活动和提高售价,用以增加利润。
在繁荣期最凸显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Inflation)。除非所得增加的速度能赶上通货膨胀率,否则通货膨胀将导致购买力的下降。
(2) 萧条
在萧条期间,生产减少,失业增加,消费者的需求下降,工业品购买者也会降低他们的支出水准。消费者和工业品购买者都只购买基本的必需品,寻求最有价值的购买。
(3) 复苏
在复苏阶段,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生产水准提高,失业减少。消费者和工业品购买者虽已比较有钱,但花费仍然审慎。当经济愈来愈景气时,购买者才会开始较大方地花钱购物。
3. 消费支出形态
家庭的消费支出形态通常随着经济发展和所得增加而变动。根据恩格尔法则(Engel’s laws),家庭收入提高之后,家庭所得中花在食物的比例会下降,花在居住的比例维持不变,花在其他产品及储蓄的比例会增加。
4.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某些行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也会给其他行业带来生存的威胁。通常在经济成长的过程中,服务业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服务业的比重会日益扩大,服务业从业者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5. 经济政策
政府的经济政策究竟采取保护管制政策或自由开放政策,也是很重要的外在经济因素,营销人员应密切注意经济政策的变动趋向。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逐渐从保护管制转向自由开放,一方面对本国企业构成很大的竞争压力,一方面也为许多本地企业和跨国公司带来很大的市场机会。
6. 经济发展水准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准是潜在市场的一项重要的环境指标。国民生产总额 (GNP)是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准的统计指标之一,它是指在某一段期间中所生产之所有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将GNP除以一个国家的总人口,即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数字对营销人员更有意义。
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准,将世界各国分成5类: (1) 前工业国家(Preindustrial Countries),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或以下;(2) 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ed Countries),401~1635美元;(3)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1636~5500美元;(4) 工业化国家(Industrialized Countries),5501~10000美元;(5) 后工业国家(Postindustrial Countries),10001美元或以上。从事国际营销的人员应密切注意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 科技环境
科技的进步产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技术,创造了新的市场和机会。每一种新科技都是一种创造性的毁坏(Creative Destructions)。例如,汽车的发明导致火车的没落,电视机的发明造成电影的没落,晶体管的发明导致真空管的没落,影碟机(VCD、DVD机等)的出现导致留声机的没落,U盘和移动硬盘的出现导致软盘的衰落,移动电话的普及导致固定电话的衰落,即时通信工具(QQ、MSN等)流行导致书信的衰微,等等。
1. 科技的快速进步
近百年来科技进步突飞猛进,今天许多平常的物品,都是近一百年内开发出来的。电灯、电视机、收音机、电灯、冰箱、清洁剂、洗碗机、空调设备、录音机、照相机、飞机、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等,都是一百多年前所没有的。近些年来,各种信息科技、电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企业如果赶不上科技的发展,将很快丧失其市场机会和市场竞争力。
除了科技的快速进步之外,许多科技产品(特别是信息通信产品)的快速普及,也对企业的营销活动带来相当大的冲击。移动电话、有线电视、家用电脑及互联网的用户数不断增加,家庭生活使用信息与通信产品者日益普遍,已对企业的营销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互联网 (Internet)的发展相当快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调查表明,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此外,我国家庭电脑上网宽带网民规模为3.92亿,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比例为98.9%。从2006年互联网普及率升至10.5%开始,网民规模迎来一轮快速增长,平均每年普及率提升约6个百分点。另外,调查表明: 一方面,微博快速崛起,目前有将近半数网民在使用,比例达到48.7%;另一方面,传统的交流沟通类应用和网络新闻使用率则出现大幅下滑。交流沟通方面,电子邮件使用率从2010年的54.6%降至47.9%,论坛/BBS则由32.4%降至28.2%,博客和个人空间从64.4%降至62.1%。信息获取方面,2011年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增速仅为3.9%,使用人数为3.67亿,使用率从上一年的77.2%下降至71.5%,近年来网络新闻使用率一直在下降,网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正在发生转移。调查还表明: 截至2011年年底,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15亿,比2010年年底增长6252万人,年增长率17.7%。即时通信使用率继续提升,增长至80.9%。即时通信使用率以及用户数的上涨主要是由于手机即时通信的发展。手机即时通信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中使用率最高的服务,高达83.1%,用户量年增长率达44.2%。
2. 研究开发的经费和人力
研究开发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政府、学术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投入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和人力愈多,科技愈进步,新产品的构想愈多,从产生新构想到开发出新产品所需的时间会愈短,从新产品开发成功到大量商业化之间的时间差距也会日益缩减。因此,营销商必须留意政府、学术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在科技研究发展上所做的投入。
3. 对科技的管制
科技愈进步,产品愈来愈复杂,如使用不当,对社会大众的危害将愈大。因此,为确保社会大众的安全,政府对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必须进行适当的管制。例如,美国联邦食品药物管理局对新药物的检验有复杂的规定,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也制定了消费品安全标准。在中国,各级卫生部门对有害人体的化妆品的禁卖规定,对食品与食品添加剂也有详细的规范。营销人员在发展新的科技产品时,应密切注意政府的有关规定。
4. 科技对营销组合的影响
科技环境的变化对产品、价格、分销、营销传播等各项营销组合决策都有很大的影响。
(1) 科技与产品决策
科技对产品的影响最为明显。科技的影响可从两方面来说: ①它改变了厂商设计和制造产品的方法;②它改变了产品本身。许多厂商都使用电脑来设计它们的产品,同时自动化的系统也已大幅改变了制造方法。科技已创造了许多崭新的产品,如平板彩电(液晶电视与等离子电视)、移动电话、数码摄像机、MP3、MP4和个人电脑,并创造了快速的市场成长。科技也促成了产品的不断改进,这些改进的产品使购买者对现有产品的需求逐渐减少。例如,高性能塑胶可卖给汽车制造厂商作为钢的替代品,同样的,超导体材料将逐渐开始与用来制造电脑、医疗扫描器、雷达系统和其他高科技产品的材料相竞争;在消费品方面,网络游戏和数码游戏是传统玩具的一种替代品。
(2) 科技和价格决策
科技也改变了定价。营销管理人员已使用电脑来从事定价工作。中间商(如零售商)也使用新的科技来管理定价工作,使定价工作更有效率,并可减少人员的错误。
(3) 科技和分销决策
科技的进步使分销工作更为顺畅,有时更可创造出全新的分销渠道。例如,地铁公司和百货商店已开始使用自动柜员机来发售车票和礼品券。同时,互联网上的数据资料库,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分销渠道。
(4) 科技和促销决策
笔记本电脑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药品、保险和食品的人员推销工作。销售员去拜访客户时,如果未随身携带重要信息,不必等回到办公室后再打电话告诉客户,他们可以利用他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就在顾客的办公室直接查询价格和订货情形,如某项物品已无存货,电脑可自动找出替代品,这样可大幅节省买卖双方的时间。
科技的进步也使广告受益。收音机和电视机提供人们娱乐的新途径,也提供了新的广告媒体。互联网科技等创造了新的广告媒体(如Banner、Flash等)。营销人员也可使用科技来设计营销传播活动,使营销传播能集中针对特定的顾客。
五、 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包括法律、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国际协议。这些外在的政治力量对营销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力。
1. 法律
为了保护社会大众的利益、维护公平竞争,政府会制定一些规范企业营销活动的法律,这些法律对企业的营销决策有重大的影响。影响营销的法律主要包括促进竞争的法律(Procompetitive Laws)和消费者保护的法律(Consumer Protection Laws)两部分。促进竞争的法律是指为了反垄断、防止差别定价和维护公平竞争而制定的法律,如美国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克莱顿法案、联邦交易委员会(FTC)法案、罗宾逊—帕特曼法案,中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都属促进公平竞争的法律。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是指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而制定的法律,如美国的公平包装和标签法案、消费品安全法案、消费品定价法案等都属保护消费者的法律(如表32所示)。营销人员必须认识并遵守这些法律的规定。
2. 政府机构
除了制定相关法律之外,政府也会设立一些管制性的机构来负责管制和规范企业的营销行动。例如,美国联邦政府设有联邦交易委员会(FTC)、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环境保护署(EPA)等与营销有密切关系的管制性机构;在中国,政府设有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消费者保护委员会等与营销有密切关系的管制性机构。营销人员应密切注意这些政府机构的管制政策和措施。
3. 社会团体
在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中,社会团体对立法者和政府机构往往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对立法者和政府机构的游说而间接影响企业的营销决策。此外,社会团体也可以直接诉诸消费大众的理智和情感而影响企业的营销决策。社会团体主要包括游说者(Lobbyists)和消费者协会。
在西方,游说者主要是向立法者和政府官员进行游说工作,他们通常代表大的公司、大的同业组织或公共利益团体向立法者和政府官员陈述立场,要求后者支持他们的立场。例如,美国医学协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就常向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进行游说。
随着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增长,各类消费者协会对企业的营销活动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例如,美国消费者运动之父奈德(RalphNader)所发起成立的一些消费者组织(如公共安全研究会、汽车安全中心、公民电视系统公司等)都曾在美国市场发展过程中发挥过极大的影响力。
4. 国际协议
国家间的贸易与商业协议,对国际营销有重大影响,国际营销人员应密切注意有关的国际协议。最明显的是自由贸易协议(如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元月生效),签约国间经由关税和税捐的减免来消除贸易障碍。表32影响营销的重要联邦法案(美国)日期法律内容描述A: 维持竞争环境的法律1890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禁止对贸易和竞争的不合理限制;确定把竞争性的营销体制作为国家的政策目标1914克莱顿法案通过对以下活动的限制来强化Sherman 法案: 价格歧视,排他性交易,约束合同和旨在大量减少竞争和创造垄断的董事会之间的勾结1914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FTC)禁止不公平竞争的方法;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一个旨在调查商业活动和实施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的行政机构1938Wheeler—Lee 法案禁止不公平和欺诈性行为和做法,即使它们没有损害竞争;将食品与药品的广告置于FTC的管辖之下1950Celler—Kefauver 反合并法案禁止那些将会减少竞争的股票购买和公司购并行为续表日期法律内容描述1975消费品定价(Consumer Goods Pricing)法案禁止生产商和经销商在州际贸易中订出价格维持协定1980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修正法案(FTC Improvement Act)允许参、众两院联合对《FTC贸易管制条例》行使否决权。限制了FTC关于“不公平”事项的管辖权B: 管制竞争的法律1936罗宾逊—帕特曼法案 修正Clayton法案,禁止在各种情况下的价格歧视1937Miller—Tydings 再售价格维持法案修正了Sherman法案,使洲际公平交易(固定价格)协议不受反托拉斯之诉。1993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A)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协定,旨在通过在三国之间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而促进贸易C: 保护消费者的法律1906联邦食品和药品法案关于肉食包装企业检验条例的实施和联邦政府对所有洲际贸易中的食品销售公司的检验方面的法规1939羊毛产品标签法案要求对产品中的羊毛的类型和百分比进行鉴定1951皮货产品标签法案要求对出产皮货产品的动物进行鉴定1953易燃织品法案禁止易燃织品在洲际之间的销售1958全国交通和安全法案关于制定汽车和轮胎强制性安全标准的规定
六、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人们的价值观(Values)、休闲时间和对自然界和企业组织的态度等,这些社会文化力量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人们的购买动机和行为。
1. 价值观
人们常有许多的信念和价值。价值观有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和次级价值观(Secondary Values)。前者是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的信念和价值;后者则是比较容易改变的信念和价值。例如,相信人要结婚是一种核心信念;相信人应早婚则是一种次级信念。营销人员或许有能力去影响人们的次级信念,但却没办法去改变人们的核心价值。计划生育管理人员(包括营销人员)要说服人们晚一点结婚比说服他们根本不应结婚要容易得多。在华人社会中,“养儿防老”、“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重男轻女等,都是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这些核心价值观虽然也逐渐在改变中,但改变的过程非常缓慢,往往不是营销人员可以加以改变的。
人们的价值观虽不容易在短期间内改变,但如一旦改变,对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行为的影响非常重大。例如,中国的消费者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使健康食品、健康饮料、健康俱乐部的市场不断扩大,许多厂商纷纷推出“健康产品”,以健康作为诉求,争取市场。又如美国肯塔基炸鸡原以炸鸡称雄于美国快餐业,但由于美国消费者对健康的关切,在1991年将其名称改为KFC,自1993年起也卖烤鸡。
2. 时间
人们的休闲时间和自由时间的长短,对营销活动也有相当的影响。自由时间是指扣除生活必需(如吃饭、睡觉等)和工作时间以后可以自由运用的时间,休闲时间则指人们可用于从事休闲活动的时间。休闲时间和自由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到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一般言之,休闲时间和自由时间愈长,人们对旅游、体育、娱乐、艺术、文娱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愈大,当然也会使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厂商获得较大的市场机会。
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人们对家居与休闲生活的重视,工作时间已愈来愈短,如中国企事业单位的职员每月平均工时已从每周48小时下降到40小时。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和自由时间有愈来愈长的趋势,值得营销人员密切注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施的“10·1”、春节7天长假制度以及“5·1”、清明、中秋“小长假”制度大大提升了中国人的休假享受,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3. 对自然界的态度
人们对自然界的态度或观念是有不同的。有的人认为人定胜天,人有力量可以主宰大自然;有的人认为人和大自然相比较是非常渺小的,不可违抗大自然。过去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人可以胜天,而地球的资源是无穷的。但近些年来,愈来愈多的人已认识到大自然是非常脆弱的,地球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地球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和摧残,因此,人类必须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必须珍惜地球、爱护地球。
人们对自然界态度的改变也已逐渐反映在消费动机和行为之上。愈来愈多的消费者成为认同绿色消费(Green Consumption)、低碳社会和偏爱绿色产品(Green Product)的绿色消费者(Green Consumers),也有愈来愈多的营销商开发出各种各样的绿色产品,如不含汞的绿色电池、不含磷酸盐的清洁剂、以纸袋取代塑胶袋等,以保护自然生态为诉求来争取市场。
4. 对企业组织的态度
人们对企业组织的态度有两种彼此对立的观点,即利润伦理和社会伦理。利润伦理的观点认为企业的基本使命在于有效地结合各种生产要素,扩大生产力,创造利润,人们只要求企业尽可能去创造最大的利润,而不必刻意去尽什么社会责任。社会伦理的观点则正好相反,它认为企业有义务,也有能力去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
近几年来,人们对企业组织的态度已逐渐从利润伦理走向社会伦理。人们除了要求企业要创造合理的利润之外,也要求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好的“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营销商应认清这种变动的趋势,要设法通过各种营销组合决策为企业塑造好的企业公民的形象。 1. 简述宏观营销环境的概念。
2. 宏观营销环境的组成内容有哪些?
3. 针对特定的企业,分析其面临的营销环境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