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前瞻记忆
关于前瞻记忆的定义,诸多研究者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几乎未见到不同意见的出现。具体地说,研究者们都认为前瞻记忆是“对延时的意向的认识”(Ellis,1996)、“对未来要执行的行动的记忆”(Einstein & McDaniel,1996)、“进行意向的编码、贮存和执行时表现出来的让人信服的能力”(Kliegel & J.ger,2006)、“在未来执行计划与意向的能力”(Graf,2011)等。
总之,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PM),就是对将来要完成的活动和事件等意向的保持与执行。由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不断地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很多行为都是根据事先的安排进行的,所以,成功地完成这些活动,都需要在头脑中保持并提取这些计划或实施的意向,也即是需要前瞻记忆的参与。例如,对于“明天下午三点在会议室开会”这一内容的前瞻记忆来说,从接到会议通知并打算参加开始,头脑中就有了关于此事的计划和意向,随着开会时间的临近,这一计划和意向会越来越清晰,直至成功执行(按时参加了会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前瞻记忆过程包含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对“做什么”的记忆,即对将要执行行动的“内容”的记忆,称为前瞻记忆的“回溯成份”,如上面例子中的“去会议室参加会议”;二是对“何时何地如何去做”的记忆,是前瞻记忆中的“前瞻成份”,如例子中的“明天下午三点执行”。
与前瞻记忆相对的是另一类只包括回溯成份、不包括计划或将来事件的记忆,如对曾经看过的一场电影的情节的记忆、对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音容笑貌的印象、对一首古诗、一句名言、英语单词的记忆等。这些都是单纯对过去获得信息的保持和提取,从记忆的内容和时间特点上看,不涉及“将来”的计划,当然更不需要在将来去实施。相对于前瞻记忆而言,研究者们把这类记忆称为“回溯记忆”(Retrospective Memory,RM)。
2.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的区别
从信息加工论的视角看,无论是前瞻记忆还是回溯记忆,都是对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但两者的区别也很明显:
(1)从记忆内容上看,前瞻记忆的内容以“计划”和“意向”为主体,回溯记忆的内容则是以信息的原始状态为主,不包含执行的计划与意向;
(2)从记忆的过程看,前瞻记忆信息的提取是为执行服务的,往往伴随着执行过程,而回溯记忆不包含执行;
(3)从信息的提取来看,前瞻记忆的编码以“意向整体”的形式存在,在提取时往往表现出较明显的“全或无”的特点,即要么成功提取并执行,要么被完全遗忘,很少存在一种中间状态。例如,在执行“路过超市时购买食品”这一计划时,一般只会出现路过超市时“完全忘记”和“成功执行”两种可能。而回溯记忆则不然,经常存在着信息部分提取的现象,例如我们只能回忆起一首诗的部分字句,只能回忆起某个人名的姓氏或名字中的一个字等。
从以上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的区别可以看出,前瞻记忆除包含有传统的“记忆”成份外,还包括意向及其执行的成份,比回溯记忆包含着更多的认知过程。基于这种原因,有研究者认为,将其称为“前瞻记忆”并不能真正准确地表达这一过程,最好将其称为“延时意向”(Delayed Intentions)、“延时实现的意向”(Delayed Realization of Intentions)或“特定含义的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 Proper)等。当然,心理学中其他很多概念也有类似的情况,即概念的名称并不能够完全准确地表述出概念的含义,但如果具备了公认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名称倒并不是最重要的了。所以,近年来,关于前瞻记忆名称的讨论日渐平息,“前瞻记忆”一词成为最普遍使用的名称,“延时意向”的说法也时有出现。
3.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的联系
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分类一样,将记忆分为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也是为研究与认识的方便进行划分的,两者在日常记忆中,实际上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
(1)前瞻记忆中必然包含着回溯记忆的成份,即计划和意向的内容须依赖回溯记忆进行保持和提取,如“明天给某位朋友打电话祝贺生日”这一行为意向中,“祝贺生日”这一行为内容就是依靠回溯记忆来保持的。
(2)回溯记忆中也包含前瞻记忆。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一些“程序性”知识的记忆包含了执行意向的内容,如小学生需记忆“列竖式求两个多位数的和”的运算规则:如果相同位数相加超过10,则需要进位;我们在学习“火灾自救”的知识时,也需要记住不同情况、不同火灾阶段的逃生方法等。这些记忆的内容中虽然包含执行意向,但并不在行为计划之中,目前不需要去实施。但在一定条件下(遇到计算多位数加法的题目和发生火灾时),才会临时提取意向并实施。这些“不知何时会执行的意向”是作为信息经验保存在记忆中的,属于包含一定前瞻成份的回溯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