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们还对前瞻记忆的心理成份和加工过程进行了探讨。在心理成份方面,上述前瞻记忆包含回溯成份和前瞻成份的观点被广泛接受(Ellis,1996)。其中回溯成份是指记住构成意向的多个要素,如行动的内容与时间等;前瞻成份则是指意向的保持、激活和执行。Bobbs和Reeves认为,前瞻记忆的心理成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元知识,即顺利完成前瞻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如关于任务和自身能力的知识;二是做出计划,即形成明确的计划并以一定方式表达(一般以内部语言表达);三是监控,指间歇地回忆起前瞻任务并判断执行的时机;四是内容的回忆,即记起要执行的前瞻任务;五是遵从,是指在正确时间完成任务的意愿;六是输出监视,即记住任务已完成(Bobbs & Reeves,1996)。
其他研究者则更多地从加工过程的角度对前瞻记忆的心理成份进行分析。Brandimonte认为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建立意向、记住活动内容、记往执行时间、记得执行任务、实施行行动、记住任务已执行(Brandimonte,1991)。Kvaviashvili和Ellis则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编码(即意向的形成)、保持(意向保持在记忆中)、提取(在恰当的时间回忆起意向)、执行(即执行前瞻任务)。之所以将提取和执行分为两个阶段,是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即使能在恰当的时间回忆起意向,但也不一定执行(Kvaviashvili & Ellis,1996)。Kliegel 等提出的意向建立、意向保持、意向激活和意向的执行四个阶段的过程与此基本对应(Kliegel,Ropeter,& Mackinlay,2006)。
在Einstein和McDaniel以及Ellis的划分中,前瞻记忆的加工过程分为五个阶段:A:建立意向和行为的编码;B:保持的间隔;C:执行间隔;D:启动和执行意向行为;E:评估结果。例如,两天前决定今天中午12点拜访一位朋友(建立意向),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上午9点,可能都是保持的间隔阶段,因为这一计划并不会时时出现在头脑中。而今天早上九点起,这一计划开始清晰地出现在意识中并着手准备,即进入了执行的间隔,直到阶段D——启动和执行意向。可见,在这里,“执行间隔”阶段相当于上述Kvavilashvili和Ellis的“提取”阶段(Einstein & McDaniel,1990;Elli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