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记忆的研究领域之所以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发展并成为研究热点,是因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前瞻记忆研究对记忆乃至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多数研究者都不否认,与回溯记忆相比,前瞻记忆在其编码、巩固、提取与遗忘等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的加工过程。通过探讨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的区别与联系、前瞻记忆的个体发展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能使我们对人类记忆的认识更接近实质,从而不断完善记忆与认知心理的理论(Kliegel & Martin,2003)。如在本章中介绍的前瞻记忆的几种心理机制的模型,不仅丰富了记忆心理学的理论,而且还引导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前瞻记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有关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人类记忆的一半以上都可归为前瞻记忆,而50%—70%的记忆失败都发生在前瞻记忆中(Kvavilashvili,Messer,& Ebdon,2001),这从本章开头所举的“一位公司职员的一天”的例子中也可体现出来。所以,前瞻记忆的失败,如忘记赴约、错过开会等,有时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在特殊情况下,甚至会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据有关报道,仅仅在美国,平均每年会发生30多起因父母将幼童遗忘在汽车里而导致死亡的事故(Stenquist,2010),这显然与前瞻记忆的失败有关。另外,一些需要实施确定计划的工种,如航管、医疗、行政等,对前瞻记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3.前瞻记忆与临床心理学关系密切
有研究者检查了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在元记忆方面的区别,发现有回溯记忆和前瞻记忆问题的被试在实际的任务中只表现出前瞻记忆的下降,却没有表现出回溯记忆的下降,这表明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相比,是一个揭示记忆问题的更为敏感的指标(M.ntyl.,2003)。另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很多精神和身体疾病、药物和酒精成瘾、脑损伤以及老化等往往都伴随着前瞻记忆方面的问题(见本书第七章有关内容),前瞻记忆能力可作为某些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功能水平重要指标的观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Shum,Leung,Ungvari,& Tang,2001)。
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将前瞻记忆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心理治疗的研究——Arbuthnott和Arbuthnott在分析了诸多前瞻记忆研究的已有结论后,认为在心理治疗中,给来访者布置的与治疗有关的前瞻任务应当具有如下特点应具有特异性和重要性、线索应自然和突出、较少使用身体活动线索等,这样才能改善来访者对治疗计划实施的前瞻记忆,从而优化治疗的效果(Arbuthnott & Arbuthnott,1999)。
专栏1-1
◎ 前瞻记忆是一个独立概念吗?
在前瞻记忆的性质方面,曾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研究者怀疑前瞻记忆这一概念存在的逻辑性。例如Crowder认为,根据传统的心理学对记忆的理解,记忆必然是回溯性的,而“意向”必然是前瞻性的,将两者放在一起组成“前瞻记忆”这一术语,不免存在着难以解释的矛盾。另外,前瞻记忆包含了对意向内容的记忆与对意向的执行,但“记得”与“执行”并不属同一心理范畴,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也显得牵强附会。最后,研究者以意向是否成功执行作为判断前瞻记忆成绩的依据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即使记得行动的意向,也不一定会成功执行,那些“不可能实现的意向”,如“获得圆周率的确切值”等,就无法执行(Crowder,1996)。
Roediger也认为,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研究者们发现前瞻记忆受回忆线索、认知资源、任务重要性等的影响,这与回溯记忆的影响因素如出一辙,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之间并无令人信服的差别,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情境记忆。此外,在前瞻记忆的一般含义中,“意向”的范围太广泛,包括了希望、愿望、梦想等,这显然超出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应该严格地限定为“必须要执行的意向”(Roediger,1996)。
对前瞻记忆性质的争论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辨析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启发研究者对前瞻记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思考。但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是否能明确分离,即前瞻记忆能否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实证研究的结果无疑最有说服力——现有的涉及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关系的研究大都得出了两者并无明显相关的结论。所以,近年来,研究者们不再热衷于对前瞻记忆的上位概念进行探讨,而是简单地把它与回溯记忆对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