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记忆的社会心理学取向,是指在探讨日常生活中前瞻记忆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或是影响前瞻记忆的个性、情绪与情感、行为动机以及个人价值观等社会心理因素。因此,前瞻记忆的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情境中的研究,而应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角度来看。
如前所述,前瞻记忆研究的开创,与记忆研究回归日常生活内容这一潮流的大背景密不可分。但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后,有关的基础研究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验室范式提出后近二十年的研究中,这一领域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有关前瞻记忆机制的基础研究,即认知心理学取向的前瞻记忆研究,多是通过诸如延时、任务性质、提示、年龄等因素的控制,探索前瞻记忆的心理机制。而从动机、人格等社会心理的角度探索相对较少。但由于前瞻记忆是一种与日常生活与活动密切相关的记忆种类,社会心理因素对前瞻记忆的影响无疑是深刻全面的。当代前瞻记忆研究开拓者之一的Graf曾总结了前瞻记忆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其中多数都与社会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有关。例如,个性对前瞻记忆表现的预测、强迫人格行为与前瞻记忆、对前瞻记忆失败的归因特点等(Graf,2012)。
除此之外,现有研究中所涉及的以下几个方面也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维度的研究:
1.前瞻记忆的改进与训练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并不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与训练前瞻记忆能力,但有时在某些情况下,针对特定活动的前瞻记忆的改进也是必要的。例如,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能否坚持按时服药,往往是影响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按时服药,特别是老年患者按时服药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常见课题(参见第八章),而遵医嘱按时服药,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执行前瞻意向的行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常情境中前瞻记忆的改进和训练的研究也是必要的。Schmidt等通过对老年被试的内部策略与外部策略运用的训练,提高了被试的前瞻记忆成绩(Schmidt,Berg,& Deelman,2001)。Vedhara等(2004)研究了Ⅱ型糖尿病人服药情况与前瞻记忆的关系以及改进的方法。结果发现,能按时服药的病人在前瞻记忆中的测试成绩好于忘记按时服药的患者,并且听觉的提醒优于视觉提醒,而听觉和视觉双重提醒效果最好(Vedhara,Wadsworth,Norman,Searle,Mitchell,Macrae,et al.,2004)。还有研究者用录音机的声音提示改进前瞻记忆能力低下者的表现,结果表明也有较好的效果(Yasuda,Misu,Beckman,Watanabe,Ozawa,& Nakamura,2002)。在另一项大型的研究中,研究者招募了115名老年被试,对他们进行了七个专题的培训,内容包括词表记忆的训练、情绪与记忆的讨论、放松练习、人名记忆的练习等,结果发现,在训练后,被试的前瞻记忆成绩比训练前有显著提高(Vilia & Abeles,2000)。
2.特定群体的前瞻记忆的特点
这类研究主要探讨了脑损伤(Schmitter-Edgecombe & Wright,2004; Mathias & Mans.eld,2005)、酒精依赖(Heffernan,Moss,& Ling,2002)、Parkinson 病人(Katai,Maruyama,Hashimoto,& Ikeda,2003)、阿尔茨海默病(Smith,Sala,Logie,& Maylor,2000)、HIV 感染者(Carey,Woods,Rippeth,Heaton,Grant,& the HIV Neurobehavioral Research Center Group,2006)、ADHD儿童(Kliegel,Ropeter,& Mackinlay,2006)等特定人群的前瞻记忆特点,研究结果都无一例外地表明,这些特定人群的前瞻记忆能力都不同程度地低于普通人群,但研究者对这些人群前瞻记忆减退的原因与机制、护理与康复等问题并没有进一步探索(见第七章内容)。
3.情绪、个性、动机等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主要有:前瞻记忆与焦虑情绪有显著的负相关,与抑郁情绪无关(Harris & Menzies,1997);病理性抑郁导致前瞻记忆下降(Rude,Hertel,Jarrold,Covich,& Hedlund,1999);社会心理的压力使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提高(Nater,Okere,Stallkamp,Moor,Ehlert,& Kliegel,2006);A型人格被试的前瞻记忆任务比B型人格完成得更好(Searleman,1996);艾森克人格量表测得的外向性被试比内向性被试的前瞻记忆任务完成得好(Heffernan & Ling,2001);场独立者的前瞻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场依存者(李寿欣,丁兆叶,张利增,2005)等。但研究者往往探索的是实验室条件下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前瞻记忆与情绪、个性等的关系,这使研究的生态效度受到了极大影响(见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
一些使用情境模拟法和实验室范式的研究表明,被强调为重要的前瞻记忆任务完成得更好(Kvavilashvili,1987;Cicogna & Nigro,1998),显然,对任务重要性的认识调节了被试的执行动机,从而影响了前瞻记忆的表现。在日常生活情境的研究中,个体动机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同样得到了证明。例如,Jeong和Cranney让大学生被试在6天中的特定时间向主试发送两次手机短信,给予高动机组被试一定的学分奖励,而控制组没有。结果表明,高动机组前瞻任务的完成率为57.50%,是控制组(26.67%)的两倍多(Jeong & Cranney,2009)。Kvavilashvili和Fisher的研究也表明,在要求被试给主试在特定时间打电话的任务中,尽管强调重要性对被试实际产生的动机没有影响,但老年被试的实际动机高于年轻被试,且完成情况好于年轻被试,说明前瞻任务的完成与实际动机有关(Kvavilashvili & Fisher,2007)。
Penningroth等对动机(任务重要性)影响前瞻记忆表现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被试评价为“重要”的任务与评价为“社会性”高的任务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反之亦然,而被试也认为社会性高的任务更可能完成。由此,研究者认为,任务的“社会性”是影响前瞻记忆动机的关键因素。社会性越高,任务就越被评价为重要,动机也越强。在这里,“社会性”高的任务是指自己的行为涉及他人的任务,如践行承诺等(Penningroth,Scott,& Freuen,2011)。
4.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的探索
尽管前瞻记忆研究开创的背景是让记忆接近现实,接近运用,但让人困惑的是,到目前为止,将前瞻记忆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的探索可谓是少之又少。根据现有资料,仅有的这类研究有:在个人电脑的人类功效学研究方面,有研究者探讨了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如何通过软件提示使用者记起尚未完成的任务(前瞻记忆任务)的问题(Lamming & Flynn,1994);Shapiro和Krishnan通过让被试模拟消费者的购物过程,研究线索的关联性、外部提示等对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力图对商业消费领域的活动产生启发(Shapiro & Krishnan,1999)。
从以上可以看出,前瞻记忆原理在实际中运用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实际上,多数的职业活动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前瞻记忆的参与,在有的职业如行政、复杂仪器操作等活动中这种能力更显得重要(见专栏2-2);在前瞻记忆水平降低的特定人群中,这种记忆的改善也是很有意义的课题,并且前瞻记忆原理在实际中运用的研究也能反过来为前瞻记忆机制与规律的揭示提供启发和依据。这一领域大有可为。
专栏2-1
◎ ERPs、fMRI和PET:用于心理学研究的脑功能成像技术
在心理学研究中,脑功成像技术能使研究者直接观察到大脑的认知活动过程,结合传统的行为实验的结果,能更加有效地确定心理活动发生与进行的机制。
一、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技术所基于的原理为脑电。大脑工作时,神经细胞中的离子活动会产生电流,这时头皮表面也会有微弱的电位,使用高灵敏度电极和放大器探测并记录的这些电位,就形成通常所说的脑电图。如果给予大脑心理事件的刺激并记录电位,然后借助滤波和信号叠加技术,就可将与心理事件相关的电位从脑电信号中提取出来。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特点是时间分辨率极高,可达到毫秒级,但空间分辨率较低。
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基于神经元功能活动对局部氧耗量和脑血流影响程度不匹配所导致的局部磁场性质变化的原理——神经活动兴奋性水平增强时,局部脑组织血流、血流容积以及血氧消耗都会产生不同比例的增加,由于血流量增加超出了氧耗量的增加,使脑激活功能区的静脉血氧浓度升高,磁共振信号会明显强于其它区域,这即是血氧水平依赖效应(BOLD)。磁共振技术可将这一变化检测出来并形成图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空间分辨率极高,能达毫米级,并且可以同时提供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图像。
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的机理是:将同位素示踪剂通过静脉注射到人体中,示踪剂随血液循环可到达全身,并持续发射正电子,正电子与人体内的电子相遇并湮灭,转化为一对γ光子,这对光子能被PET探测器探捕捉,经计算机处理后产生图像。当认知活动在大脑特定部位进行时,运用PET技术就可确定与特定认知活动相关的激活区域。PET的空间分辨率较高,但时间分辨率低,还要以被试同意接受放射性物质注射为条件。
一些研究者在前瞻记忆的研究中也使用了上述脑功能成像技术,为前瞻记忆生理心理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有力证据。
专栏2-2
◎ 一起前瞻记忆失败造成的空难
1991年2月1日,太平洋标准时间18时7分,一架全美航空的波音737—300飞机在洛杉矶国际机场降落时,在跑道上与天西航空一架小型客机发生相撞,小型客机的机身被波音客机完全压毁。随后两架客机都冲出跑道,撞上跑道旁的一栋空置建筑并起火。事故造成34人死亡,13人重伤。
事后调查得知,事故起因主要是机场塔台空管员的指挥失误——该航管员指挥小型客机在24L跑道等待起飞后,再去指挥别的班次飞机滑行和停靠,当全美航空的波音737请求降落时,航管员已经忘记了小型客机还在24L跑道等待起飞,错误地安排波音飞机在同一跑道降落,造成了悲剧。
从记忆心理学角度看,这起空难事故是由空管员的一个前瞻记忆失败所导致。空管员在安排小型客机在24L跑道等待起飞后,头脑中即形成了“如果接下来有飞机要求降落,应避免安排在24跑道,直到24L跑道清空”的前瞻记忆(即意向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空管员忘记了这一记忆内容,没有正确执行前瞻记忆中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