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会心理学取向的前瞻记忆研究多涉及个体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前瞻记忆,所以问卷法有时也被运用在这类研究中。从目前情况看,相关问卷多以日常生活中前瞻记忆能力的自我评价为内容。
1.常用的前瞻记忆问卷
(1)前瞻记忆问卷
前瞻记忆问卷(Prospective Memory Questionnaire,PMQ)由Hannon等制作,是专门针对前瞻记忆测量的第一个问卷。它由52个项目构成,主要询问被试一段时间以来前瞻记忆失败的次数。问卷考察前瞻记忆的四个方面:一是长时情境性前瞻记忆,如“我忘记在别人的生日或纪念日寄贺卡”;二是短时习惯性前瞻记忆,如“我在寄信时会忘记贴邮票”; 三是帮助前瞻记忆的技术,如“我会在显眼的地方放记事贴来提醒自己”; 四是内部线索,如“开车时我会一时忘记要去哪里”(Hannon,Gipson,Rebmann,Keneipp,Sattler,Lonero,et al.,1990)。
为检验前瞻记忆问卷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Hannon等使用此工具对15名脑损伤大学生、114名正常年轻人和27名正常老年人进行了测验。结果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92,重测信度达到0.88。在效度方面,个体在短时前瞻记忆任务中的表现与问卷总分和各分问卷相关显著,但长时前瞻记忆任务表现与问卷得分相关不显著(Hannon,Adams,Harrington,Fries-Dias,& Gipson,1995)。
其他也有一些研究使用了这一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例如,Heffernan等使用此问卷对重性酒精依赖者与非依赖者进行调查,发现酒精依赖者在长时情境性前瞻记忆、短时习惯性前瞻记忆和内部线索使用方面都低于非依赖者(Heffernan,Moss,& Ling,2002)。
(2)前瞻记忆综合评定表
前瞻记忆综合评定表(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Prospective Memory,CAPM)是Waugh于1999年在研究中制作的评价前瞻记忆的自陈问卷。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前瞻记忆失败的频度。这部分由39个项目构成,这39个项目隐含着两个结构成份:一是日常生活基础活动项目(BADL),如“离家时忘记锁门”、“忘记从银行取钱”等,二是日常生活工具性活动项目(IADL),如“忘记关电熨斗”、“忘记和医生或咨询师的预约”等。第二部分为前瞻记忆失败的数量,同样有39个项目。第三部分为前瞻记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共有42个项目,如“我必须依赖别人的提醒才记住要做的事”。在问卷的每个项目后,都有表示频度的五点记分供被调查者选择,分别为“从不”、“很少(约一月一次)”、“有时(约一月两三次)”、“经常(一周一次)”和“经常(每天一次)”,以确定每个项目所描述的与前瞻记忆有关事件发生的频率(Waugh,1999)。
但在实际使用中,研究者多使用其中的某一部分作为前瞻记忆表现的指标。例如,在一项使用此评定表对脑外伤病人进行自陈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第一部分(失败频度),结果表明,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他人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工具性活动中的前瞻记忆失败都比日常生活基础性活动中的前瞻记忆失败要多(Roche,Fleming,& Shum,2002),而Roche等进行的一项关于脑损伤患者与非患者前瞻记忆自评与他评研究中,使用了评定表的第三部分(成功或失败原因)(Roche,Moody,Szabo,Fleming,& Shum,2007)。
根据编制者以正常人群为使用对象的统计分析,前瞻记忆综合评定表的信度较高:日常生活基础活动项目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2,日常生活工具性活动项目则为0.79。而这两部分项目都在对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组被试使用时,其结果具有明显的区别,说明这一测量工具也具有较高的效度(Waugh,1999)。
(3)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问卷
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问卷(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Memory Questionnaire,PRMQ)是Smith等人在一项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研究中制作并使用的。问卷包括16个项目,其中涉及前瞻记忆的有8个项目,让被试回答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忘记要做某事”等一般性的问题(具体项目见专栏3-2)(Smith,Sala,Logie,& Maylor,2000)。
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问卷在相关研究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以此问卷为工具,比较了抽烟、曾经抽烟和不抽烟者的前瞻记忆,结果发现,三组被调查者自我报告的前瞻记忆水平没有差别,但抽烟组在真实前瞻记忆任务中的表现低于其他两组(Heffernan,O’Neill,& Moss,2012)。
也有研究者对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分析。根据Crawford等的测算,以Cronbach’s alpha系数为指标的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其中前瞻记忆项目为0.84,回溯记忆项目为0.80(Crawford,Smith,Maylor,Della Sala,& Logie,2003)。而如果将其转换为他人评价的版本,这三个系数为0.92、0.87和0.83(Crawford,Henry,Ward,& Blake,2006)。Gondo等使用日语版对459名大学生和2151名老年被试的施测结果表明,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两个分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达到了0.84和0.85(Gondo,Renge,Ishioka,Kurokawa,Ueno,& Rendell,2010)。
在另一项研究中,Kliegel和J.ger考察了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问卷测试结果与实验室中实际的前瞻记忆成绩的一致性。在前瞻记忆的实验室测试中,被试的当前任务是完成n-back的回溯记忆任务,即呈现几张图片后,出现比较图片,被试需判断比较图片是否与先前呈现的图片序列中的某张图片是否相同。基于事件的前瞻任务是动物图片出现时按下目标键,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是,实验开始后,每隔两分钟按一次目标键,被试可通过空格键调取实验进行的准确时间。另外,除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问卷外,被试还完成了包括7个分问卷、共74个项目的“成人元记忆问卷”(Metamemory in Adulthood Questionnaire)。
结果表明,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问卷的总的信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6,前瞻记忆部分为0.79,回溯记忆部分为0.72。此外,被试在前瞻记忆问卷上的自评显著高于在回溯记忆上的自评。为了验证问卷得分是否能预测实验室中的前瞻记忆,对两个成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问卷的前瞻记忆部分的得分能很好地预测实验室任务的得分——特别是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的得分,而问卷总分对回溯部分的得分却不能很好预测(Kliegel & J.ger,2006)。
(4)时间线索前瞻记忆问卷
Cuttler和Graf在2009年发表的论文中介绍了他们编制的“时间线索前瞻记忆问卷”(Time-Cued Prospective Memory Questionnaire,TCPMQ),在这里,“时间线索前瞻记忆”即是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
时间线索前瞻记忆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有39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描述了一个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失败的事件,如“我忘记了去上课”,要求被测者在六个描述频度的选项中选取最符合自己情况的一种。六个选项为:不适用、从不、很少、有时、经常、很多。问卷的第二部分主要考察被测者的守时情况,这部分仍包括39个项目,每个项目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如“我到达了教室”,仍要求被测者在不适用、很早、有点早、按时、有点晚、很晚共六个描述守时情况的选项中选取最符合的一个。问卷的第三部分涉及被测者在时间性前瞻记忆任务中策略的使用,共有11个项目,每个项目描述了一种策略使用的情况,如“我使用手机的闹钟功能提醒我按时完成要做的事”,每个项目下的六个选项与第一部分相同。根据编制者的验证,问卷三个部分的重测信度分别达到了0.87、0.80和0.81(Cuttler & Graf,2009)。
根据现有资料,除编制者外,目前只一项研究使用了该工具(见Uttl & Kibreab,2011)。但由于这一问卷填补了诸多研究工具中缺乏基于时间前瞻记忆测量工具的空白,可以预见,该工具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会得到更多应用。
2.使用问卷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心理学中,自陈量表(问卷)是否可靠,即信度和效度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在一项对前瞻记忆自陈问卷的信效度进行考察的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上述四个前瞻记忆问卷以及其他认知能力测量工具对24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并让他们完成一系列实验室的和自然情境中的前瞻记忆任务。统计结果发现,上述前瞻记忆自陈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各分问卷的Cronbach’s alphas系数都在0.75至0.92这一较高范围内。但这些问卷的效度却不尽如人意——前瞻记忆问卷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31—0.75,平均0.58;前瞻记忆问卷与回溯记忆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也达到了0.28—0.73,平均为0.52。表明回溯记忆与前瞻记忆或许具有相同的结构。另外,前瞻记忆问卷与实验室测量的成绩相关也很低,如PRMQ中的前瞻部分与实验室成绩的相关只有-0.04,PMQ中的基于事件的短时前瞻记忆与实验室成绩的相关为-0.35,与自然情境中的前瞻任务成绩相关也不高(Uttl & Kibreab,2011)。也有其他研究者使用自编的前瞻记忆自我评价问卷进行研究发现,使用前瞻记忆问卷自评的结果与实验室中前瞻记忆的成绩并无关联(刘伟,2007)。
这说明,前瞻记忆自陈问卷所测得的很可能只是对前瞻记忆能力的“自评”,而非真正的前瞻记忆表现。因此在解释自陈问卷结果,特别是用以预测实验室和自然情境下前瞻记忆表现时,应慎之又慎。
专栏3-1
◎ 前瞻记忆研究新方法的探索:运用互联网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心理学研究的突破往往得益于新的研究工具、方法的开发和引入。一些研究者尝试了运用互联网开展前瞻记忆的研究。
Logie和Maylor运用互联网进行了一项成年人前瞻记忆发展的研究。研究者将前瞻记忆测试程序放置在开放的万维网网页上,任何一位网络浏览者都可以登录并作为被试完成实验。在前瞻记忆测试程序中,研究者使用的当前任务是完成一些认知测验,如特征捆绑测验、视觉模式广度测验、工作记忆广度测验、数字广度测验等; 前瞻记忆任务为当屏幕上出现笑脸时,进行点击。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有两个:一是在编码阶段是否呈现前瞻记忆的目标刺激(笑脸),二是告知被试笑脸将在“测验结束时”或“测验的后面部分”出现。而实际上,目标刺激是在所有当前任务都结束后出现的。
该研究共获得73018名有效被试的数据,这些被试年龄在18一79岁之间。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前瞻记忆的成绩呈现下降趋势,呈现前瞻任务目标刺激组的成绩好于不呈现组,前瞻刺激的位置相对不确认组(告诉被试“笑脸”将在测验较后面位置出现)前瞻记忆好于相对确认组(告诉被试在结束时出现)(Logie & Maylor,2009)。
另外,在Heffernan等的一项关于吸烟与前瞻记忆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也使用互联网收集了763名参与者使用前瞻记忆问卷(PMQ)和日常记忆问卷(Everyday Memory Questionnaire,EMQ)进行自评的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结论(Heffernan,Ling,Parrott,Buchanan,Scholey,& Rodgers,2005)。Rodgers等也使用了相似的方法研究新型毒品对前瞻记忆自评的影响(Rodgers,Buchanan,Scholey,Heffernan,Ling,& Parrott,2001;Rodgers,Buchanan,Scholey,Heffernan,Ling,& Parrott,2003)。
可见,运用互联网进行的研究具有成本低、被试量大、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但研究过程不能严格控制,影响了结果的精确性和说服力。
续 表
专栏3-2
◎ 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问卷(PRMQ)
Smith 等制作的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问卷(PRMQ)共包括16个项目:
1.你是否打算几分钟后要做一件事,结果却忘记了?
2.是否以前去过的地方再去时,还是不记得路?
3.你是否会忘记计划好几分钟后要做的事,比如服药,关掉电水壶等——即使这些东西就在你面前,你也会忘记?
4.是否别人几分钟前告诉你的事,你也会忘记?
5.是否没有别人提醒或日程表的备忘,你会忘记一个约会?
6.是否你以前在电视中看过某个主持人的节目,但后来在节目中再看到时,却不记得这位主持人了?
7.即使你路过商店和超市,是否也会忘记去买本来打算要买的诸如贺卡之类的东西?
8.是否最近几天发生的事也会忘记?
9.你会将同一个笑话给某个人说两遍,因为你忘记了以前曾经对他说过。这种情况对你来说:
10.你外出或离开一个地方时,会忘记刚刚还想到要带的东西,即使这些东西就在你面前。这种情况对你来说:
11.你是否会转眼就忘记刚刚把东西放置的地方,如一本杂志,眼镜等?
12.是否会忘记转交别人托你带的东西或忘记转告别人托你捎的口信?
13.是否再次看到某样东西时,你没有意识到你其实刚刚看到过它?
14.如果打电话暂时没有联系到要找的一位亲友,你是否会忘记过后再打一次电话去联系?
15.你是否会忘记前一天在电视上看到的内容?
16.是否几分钟前你还想起要告诉某人一件事,但几分钟后却忘记了?
每个项目后都有五点记分(从不发生、很少发生、有时发生、经常发生、总是发生),让受测者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一种。其中测试前瞻记忆的项目共8个,包括了内部线索短时(1和16)、环境线索短时(3和10)、内部线索长时(5和14)、环境线索长时(5和12)四类,测试回溯记忆的项目也为四类共8个,分别为内部线索短时(4和11)、环境线索短时(6和13)、内部线索长时(8和15)和环境线索长时(2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