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四章 前瞻记忆与个性

一、记忆与个性

<<上一页

在早期的记忆心理学研究中,虽然对个性与记忆关系的问题有所涉及,但数量较少,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研究领域或热点。这是因为,作为稳定态度和心理倾向的个性系统与记忆所在的认知加工系统是两个“平行”的系统,研究者们往往事先假定,这两个系统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情境中并不产生“交集”,即不同个性特征者在记忆的编码和提取等阶段不会有明显差异,所以,与个性相关的需要、兴趣、动机、认知风格等因素在记忆实验中成为了控制变量;其次,不难推断的是,在受个性特质影响的记忆任务(如特定内容或要求的情境记忆)中,个性特质对记忆往往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即通过一些诸如投入程度、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等中介因素影响编码和提取。总之,与注意资源、记忆策略、情绪等相比,个性特征是一个相对较“弱”的影响记忆的因素。

1.个性与内容的选择性记忆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研究者就已发现个性特征在影响记忆时具有内容的选择性,即个性特征会提升或降低特定内容的记忆成绩。如在Rosenzweig的研究中,布置给儿童一些难度不等的题目,被试只能成功完成其中的一部分,随后要求儿童回忆这些题目。结果发展,年长的和自尊水平高的被试能更多回忆出成功完成的题目,而年幼的和自尊水平低的被试则倾向于回忆出没能完成的题目(Rosenzweig,1938)。而Zeigarnik发现,抱负水平高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多回忆出没能完成的任务(转引自Schiffman & Greist-Bousquet,1992)。

但另一项研究使用了单词组句的任务,却没有发现个性特点对回忆不同完成情况任务的影响,只表现出在“引发更强自我意识”的任务情境下,被试能回忆出更多已完成任务,“引发弱自我意识”任务情境下则回忆出更多未完成任务(Alper,1948)。上述不同的结果可能与任务情境的不同有关。

2.个性与情绪性内容的记忆

另一类涉及个性与记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个性特征对不同情绪效价的内容记忆的影响。在一项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让62名被试快速回忆出十个所知道的人的名字,隔一段时间后,再让这些被试按喜欢程度列出十个人的名字。结合事前对被试乐观、悲观和混合型的个性特征的评价,发现乐观组被试回忆出的名字中,72%是自己喜欢的人的名字,15%为不喜欢的人的名字,相反,悲观组被试的回忆中只有27%是自己喜欢的人的名字,45%为不喜欢的人的名字,混合组则介于乐观组和悲观组之间。这说明在同样条件下,乐观者倾向于更多回忆出自己喜欢的人的名字,悲观者相反(Laird,1923)。

一些研究发现,负向的个性特质(如神经质)较明显的个体比不明显的个体回忆出更多的负情绪内容。例如,Young和Martin发现,在同样条件下,神经质特征分数高者比低者能回忆出更多负性内容的单词(Young & Martin,1981)。与此对应的是,外向似乎作为一种正向的个性特征,与回忆出更多的正向情绪内容相关联。如Rusting在研究中让被试完成包含情绪效价的同音字默写和故事补全任务,然后再自由回忆。结合随后对被试进行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等的测试,发现外向者倾向于更多回忆包含正向情绪的内容,神经质类型者则倾向于更多回忆包含负向情绪的内容(Rusting,1999)。同样,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使用简版人格五因素量表(NEO-FFI)确定被试个性特征,探讨个性特点与包含正负情绪效价的自传体记忆的关系。结果发现,外向特征能预测包含正向情绪的自传体回忆,且没有性别差异,而神经质特征则与男性包含负情绪的自传体回忆成绩成正比,也与女性负性情绪自传体回忆的频率相关显著(Denkova,Dolcos,& Dolcos,2012)。

对于个性影响情绪性内容的记忆的现象,Gray给予了理论上的解释。他认为,外向和神经质代表了个体两种动机系统即行为激活系统(BAS)和行为抑制系统(BIS)的强度。行为激活系统在奖赏信号出现时用以调节行为,而行为抑制系统在惩罚信号出现时调节行为。神经质中的焦虑成份使行为抑制系统激活,对惩罚信号敏感;而外向中的冲动成份使行为激活系统激活,对奖励信号敏感。由于奖励和惩罚又分别与正性和负性情绪相关联,所以使个性特征影响了不同情绪效价内容的记忆(Larsen & Ketelaar,1991)。

3.个性与早期记忆

Jacob和Monica探讨了个体在对童年时的早期记忆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其中早期记忆的测定采取了让被试回忆最早能记得的两个场景和当时年龄的方法,而个性发展所用的指标为自我同一性状态,评价的维度有职业、信仰、政治观点和性别意识共四个。结果表明,自我同一性完成和停滞者,早期记忆发展水平更高,而丧失感和自我同一性混乱者早期记忆发展水平低(Jacob & Monica,198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