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朱由检(1610—1644)即位之初,诛阉党,用正人,颇有点励精图治的架势。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王朝的整个统治体系已经近于解体、难以挽回了,整个国家机器也已经衰朽得不堪一击。何况崇祯皇帝也不是什么明主圣君,而是一个刚愎自用、专制独裁的孤家寡人。所以,明朝的灭亡不是是否可能,而是势在必亡,至于亡于何时、假手何人,则只是一个时机问题而已。
纵观明代政治,万历中期以前较为清明,自万历十四年(1586)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1572年即位)经常以“头昏眼黑,力乏不兴”为由不上朝理政以来,政治日益腐败,最后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概括而言,明朝有五大弊政:一是皇帝荒淫无度,长期不理朝政,以致大权旁落。史载神宗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次接见大臣、“不见廷臣已二十五年”(参见《明通鉴》卷四〇、卷七五。),虽然未必尽然,但也算得上空前绝后的了。二是宦官专权,朝臣结党。宦官专权几至颠覆社稷者,如明英宗时期的王振,酿成“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招致了安化王的叛乱;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则铸成了中国封建王朝政治史上最惨烈的迫害、杀戮大臣的冤案。在朝臣结党方面,自万历“怠政”以来,朝臣们通过“争国本”(册立太子之争)、“京察大计”(官员考核)等事件分派结党,逐渐形成了以宣城籍官员汤宾尹为首的“宣党”、以昆山籍官员顾天峻为首的“昆党”以及以亓诗教为首的“齐党”、以应震为首的“楚党”、以姚宗文为首的“浙党”,其中尤以宣、昆、浙三党势力最大,他们相互之间虽然勾心斗角,但在反对东林党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天启年间,三党与阉党沆瀣一气,迫害东林党官员,可谓臭名远扬,所以史家将宣、昆、齐、楚、浙党贬为“邪恶派”,将东林党人誉为“正直派”,大致是名副其实的。(关于明朝后期“正直派”与“邪恶派”的分野及其斗争,参见汤纲、南炳文合著之《明史》下册第十五章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一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关于明末党争的来龙去脉及其后果,详见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日]小野和子著:《明季党社考》,日本同朋舍1996年版。)三是设立厂(东厂、西厂、内行厂)、卫(锦衣卫)制度,厂卫机构实际上是皇帝专制、宦官专权的特务组织。此制虽创立于明初,但在明末更趋完善,其罪恶真是罄竹难书。四是除传统的赋税征收之外,明神宗还向各地特派矿监、税使,到处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从而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激起了各地特别是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民反抗运动。到明末,又有所谓“辽饷”、“练饷”之征,更是激发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五是吏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对于当时官吏的贪腐成风,吏科给事中韩一良上崇祯皇帝的一个奏疏说了一段很典型的话,他说:
皇上平台召对,有文官不爱钱一语。然今之世局,何处非用钱之地?又何官非爱钱之人?皇上亦知文官之不得不爱钱乎?何者?彼原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诸臣言蠹民者,俱归咎守令之不廉。然州县亦安得廉?俸薪几何?上司票取……中途过客,动有书仪,多则十金以上……岁送不知几许。至巡按荐谢,每百金,旁荐五十金,其例也。……遇考满朝觐,或费至三四千金……而欲守令之廉得乎?……臣两月内辞书仪可五百余金。臣寡交犹然,余可推矣。今日之势,欲求人之独为君子,已必不能!((明末清初)谈迁:《国榷》卷八九。)
这“何官非爱钱之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欲求人之独为君子,已必不能”几句话,充分暴露出造成贪腐的制度性根源。这贪腐之风,就像癌症一样,已经侵入整个国家肌体,人既求独为君子而不能,则国之败亡亦必然也。
而直接促成明王朝走向土崩瓦解的最大“内忧”,是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为领袖的农民起义,最大的“外患”则是崛起于北方边疆地区的满、蒙少数民族政权——后金与清。
天启七年(1627)和崇祯元年(1628),由于连年灾荒,加上地方豪强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高利盘剥,以及官府的苛捐杂税与兵饷摊派,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实在活不下去了,于是揭竿而起,举起了反抗朝廷的义旗。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最贫困、灾荒最严重的陕北地区。起义军领袖主要有高迎祥、王自用、李自成、张献忠等。高迎祥自称“闯王”,为各路义军之最大首领,崇祯八年(1635),战败被俘,遇害。李自成继称“闯王”,数年之间,起义军很快扩展到西北与中原数省,深受民众欢迎。队伍迅速壮大起来,最后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攻占首都北京,推翻了腐朽的明朝中央政权,崇祯皇帝山穷水尽,走投无路,被迫自缢于煤山以谢列祖列宗。当时,李自成在进军北京途中,提出了“均田免赋”口号、推行“三年免征”、“五年不征”的经济政策,还编制了宣传义军政治理想的歌谣到处传播。歌词说:
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转引自业师尚钺主编:《中国历史纲要》第六章第五节,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4页。)
这正反映了农民革命的朴素要求和民心所向。然而,这次农民革命虽然推翻了明王朝中央政权,短暂地建立了大顺政权,可惜未能巩固胜利果实,最终在明军残余势力和入关清军的联合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除了农民起义之外,明朝最大的“外患”是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后金与“满清”的崛起。所谓“满清”,主要是指清兵入关之前由满洲族人建立的清政权。满洲族人原称女真族,在两宋时期建立过金国,后为蒙古所灭。明朝将女真族分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设立建州卫,并任命女真首领为指挥使、都督以统治女真各族。努尔哈赤父、祖三代均受明封任建州卫都指挥使。女真族在努尔哈赤领导下日渐强大,于是叛明自立,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政权。20年后(1636),又在皇太极领导下改“国号”为“清”,改称族名“女真”为“满洲”,并将“可汗”称号改为“皇帝”。清政权在皇太极时期东征朝鲜,西结蒙古,南抗明朝,降服明朝大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用反间计使崇祯冤杀了守边大将袁崇焕,取得了一系列军事、政治上的胜利。最后于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由摄政王多尔衮统帅的清军在亡明降将吴三桂(时任明宁远总兵、降清后受封为“平西王”)的导引下大举入关,打败李自成农民军,定都北京,改年号为顺治。接着,清政权采取血腥的民族征服政策平定了中原、东南和西南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摧毁了南明小朝廷福王(江苏)、鲁王(浙江)、唐王(福建)、桂王(西南)政权的武装抵抗,从而重建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王朝。
明朝的覆灭,清朝的建立与巩固,对于忠于封建正统的亡明士大夫而言,自然是“天崩地解”、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是亡国破家的大灾难。尤其像黄宗羲这样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明于“夷夏之辨”而不甘受“夷狄”奴役的正义之士,更是视“亡国”为奇耻大辱,因而不惜毁家疏财,积极投身于反清复明的武装斗争。而当抗清失败、复明无望时,他们痛定思痛,于是开始认真反思其斗争失败的原因,从思想上、文化上、制度上去寻找深层的原因,进而从对旧制度的批判中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
这便是造就一位伟大启蒙思想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