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章 社会实践:反阉与抗清

瑞梦无验,别号寄意

<<上一页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这是他的正式称呼。但他还有乳名和许多别号,了解一下其含意也不失为一件趣事。

宗羲之名与太冲之字是其父祖辈定的。据《竹桥黄氏宗谱》记载,宗羲之“宗”是黄氏(李家塔支)第十七世的排辈,宗羲是尊素长子,其弟为宗炎、宗会、宗辕、宗彝。“羲”取“羲和”之意,在古代传说中,“羲和”或指太阳,或指驾驭太阳车的神,“冲”与“和”相配,“太冲”即最高的和谐境界。语出《庄子·应帝王》“太冲莫胜”之句。《淮南子·诠言训》亦曰“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总之,黄宗羲的名与字蕴涵着对神仙境界与社会和谐境界的向往。

另据宗羲七世孙黄炳垕所著《黄梨洲先生年谱》(以下简称《梨洲年谱》)记载,当黄宗羲出生前夕,父亲黄尊素曾为他推算生辰八字的“禄命”,认为“配合极佳”,母亲姚氏则梦见了象征富贵吉祥的瑞兽——麒麟,故为他取了个乳名叫“麟”。然而,黄宗羲一生千灾百难,祸患不断,哪儿谈得上什么富贵吉祥!母亲那个瑞梦并没有在儿子身上得到预期的感应。所谓“八字”、所谓“祥瑞”,无非是望子成龙的父母的美好愿望,甚至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幻觉罢了,人生的命运并非是老天爷(或曰佛祖或上帝)的先天赐予,而是后天的际遇,还得靠自己去把握。

对于自己出生时就确定的名字虽然作不了主,但在人生经历中确定若干与自己命运相联系的字号、别号则是可以自我作主的。黄宗羲在一些重要著作中除以南雷为号外,还为自己起了一些有趣的别号,例如梨洲老人、梨洲山人、鱼澄洞主、蓝水渔人、双瀑院长、双瀑院住持、古藏室史臣,等等,这些倒是颇能反映他的人生真实经历及其性格志趣的。这些字号,就像近现代高压政治下某些名人的笔名一样,大都其来有自、寓意深刻。上述别号,除了古藏室史臣外,都与黄宗羲家乡所在的四明山及其神仙隐士传说有关。今作择要介绍。

根据黄宗羲《四明山志》的描述,四明山又名句(音gou)余山、鬼藏山,其称四明山,首见于《唐书·地理志》,其地理位置在余姚县南,“有山二百八十峰,西连上虞,东合慈溪,南接天台,北包翠竭,中峰最高,上有四穴,若开户牖以通日月之光,故号四明”((明末清初)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一,《黄宗羲全集》第2册,第283页。)。这里所谓“中峰”,即余姚境内的大俞山,峰顶石岩旧称“石窗”,今称“四窗岩”,可通日月之光,“四明山”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在黄宗羲之以前,虽然有不少文人、隐士、高僧、道士为四明山吟诗作赋,撰文立记,但无人为四明山写过山志。黄宗羲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偕弟宗炎、宗会遍游此山,寻觅古迹,考稽事实,乃博采前人记载,订伪存真,充实新闻,辑成《四明山志》初稿。31年后,重新修改定稿,成《四明山志》九卷,次年又作自序一篇。所以,他对四明山的历史、景观烂熟于心。他以四明山地名、景物乃至仙真隐逸为号也就不足为怪了。

“南雷”之号,源于四明山的大雷、小雷两峰及山下的“南雷里”村落。宗羲记南雷山来历说:

南雷:有山曰大雷、小雷。唐陆龟蒙(号鲁望)曰:“谢遗尘者,有道之士也,尝隐于四明之南雷。一旦访余来,语不及世务,以山中之奇者,令各赋诗,余因作《九题》。”盖鲁望因遗尘而知有四明,后人则因鲁望而知有遗尘。四明山之大雷峰有三处:一鄞,一奉化,一余姚。鲁望言遗尘隐于南雷,不言隐于大雷。唯余姚雷峰之下名南雷里,其可证者宋之《会稽志·晋咸宁间南雷庙碑》是也。……大小雷峰在余姚邑南,故曰南雷。((明末清初)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一,《黄宗羲全集》第2册,第330页。)

黄宗羲《老母八旬谢祝寿诸君子》一诗有“前朝忠节数南雷”句,下注曰:“余所居乡名。”((明末清初)黄宗羲:《南雷诗历》卷二,《黄宗羲全集》第11册,第267页。)可见,清朝所称通德乡,在明朝以前是称南雷乡或南雷里的。此地曾是唐代名士谢遗尘隐居之地,宗羲也曾长期避居于此,故以南雷为号。其文集名自定为《南雷文案》、《南雷文定》,诗集则称《南雷诗历》。其中即隐含着“前朝忠节之士”的深意。

“梨洲”别号的渊源,则比“南雷”之号更加复杂而有趣。黄宗羲在其名作《留书·题辞》和《明夷待访录·题辞》中署名“梨洲老人”,在《女孙阿迎墓砖》、《怪说》以及《南雷诗历》之《题简石骑虎图》诗中皆自称“梨洲老人”,在为祭奠夫人叶氏而写的《庭诰》中则自称“梨洲山人”,其时间段在清顺治十年(1653)至康熙十五年(1676)前后,即宗羲44岁至67岁之间,就他享寿86岁而言,其时正当盛年,何以自称“梨洲老人”呢?原来“梨洲老人”之名,也与四明山密切相关。据《四明山志》之《自序》、卷一《名胜》、卷七《诗括》等篇记载,四明山号称(道教)“第九洞天”,其南有梨洲山,号称“第五十九福地”,而“梨洲”之名,则因传说中晋朝孙绰兄弟拾得仙人遗留的仙梨而来。黄宗羲记其来历说:

梨洲山:晋孙兴公与兄承公同游于此,得梨数枚。人迹杳然,疑为仙真所遗,故名。其地曰梨洲。兴公《天台赋》曰:“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天台、四明,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也。”是盖身逢玄怪,非虚言也。杜光庭《福地记》曰:“四明山在梨洲,魏道微上升处,为第五十九福地也。”四明既在第九洞天之数,而又列福地者,此专指梨洲为言也。((明末清初)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一《名胜》,《黄宗羲全集》第2册,第298—299页。)

宗羲又录明人汪纶《梨洲山》诗来加强神仙传说,诗云:

莲花纷向日边开,云影长依斗柄回。

北引群峰朝禹穴,南分诸岭上天台。

梨因孙绰来时见,桃是刘纲去后栽。

风景恍然人世外,但闻鸡犬石岩隈。((明末清初)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七,《黄宗羲全集》第2册,第434—435页。)

但黄宗羲自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最直接的灵感应当是来源于唐代文人施肩吾的《宿四明山》诗和《忆四明山人》诗。《四明山志·灵迹》记曰:

施肩吾,分水(今属桐庐)人。(唐)元和中,举进士,退隐洪州之西山,终身不仕。尝游四明山,与其隐士道流相习。后遇旌阳,授以丹方,仙去。《登四明山诗》:“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梨洲老人命余宿,杳然高顶浮云平。下视不知几千仞,欲晓不晓天鸡声。”《忆四明山人》诗:“爱彼山人石泉水,幽声夜落虚窗里;至今忆得卧云时,犹自涓涓在人耳。”((明末清初)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三,《黄宗羲全集》第2册,第372页。)

这里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是一个藩镇作乱的年代。看来施肩吾是厌恶战乱而“终身不仕”并与隐士道者为伍的,黄宗羲或出于对施肩吾人格的欣赏与结局的感慨,而自比于指点迷津的“梨洲老人”与“四明山人”,因而为自己起了“梨洲老人”、“梨洲山人”的别号,以表达自己宁居山林、不仕新朝的气节。对于“梨洲老人”别号的政治含义,全祖望《书〈明夷待访录〉后》引黄宗羲孙女婿万承勋的话解释说:梨洲著《明夷待访录》时,“是岁为康熙癸卯,年未六十,而自序称‘梨洲老人’。万西郭为予言:‘徵君自壬寅前,鲁阳之望未绝;天南讣至,始有潮息烟沉之叹;饰巾待尽,是书于是乎出。盖老人之称所自来已。’”当然,以“梨洲老人”为号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他家居梨洲山下,其父黄尊素在43岁便撒手人寰,自己则超过了父亲的年寿,故愧称“梨洲老人”了。这从其《四十初度》与《书年谱上》两首诗可知其愧恨之情,在此恕不赘述。

“茭湖鱼澄洞主”的别号,直接取自于四明山“茭湖鱼澄洞”之名。黄宗羲于康熙十二年癸丑岁(1673)改定《四明山志》之后,于次年甲寅岁补写了《四明山志自序》。序曰:四明山为“第九洞天,丹山赤水。其中福地,重书叠纪,茭湖北矗,梨洲南峙,大隐东面,姚江之砥”,落款自署“甲寅岁花朝茭湖鱼澄洞主黄宗羲书”。这里的茭湖、梨洲、大隐都是四明山的山峰名称,在余姚境内。《四明山志》卷一《名胜》记曰:

茭湖山:……《云笈七》曰:“第六十三福地,茭湖渔澄洞,在古姚州西。始,皇先生曾隐此处。”而后知即余姚之茭湖也。……茭湖为山名,鱼澄为洞名……元王孚避地于此。(《四明山志》卷一,《黄宗羲全集》第2册,第331页。)

这个“皇先生”即指汉代从牧羊童得道成仙的金华人皇初平(一作黄初平,俗称黄大仙)。王孚无考,大概是一位避地隐居的文人。黄宗羲以“茭湖鱼澄洞主”自号,当有避地隐居之意。

双瀑院长、双瀑院住持。黄宗羲在其地理著作《今水经序》落款自署“甲辰除夕双瀑院长黄宗羲书”,在其政治史著作《汰存录·题辞》落款自署“双瀑院住持识”。这个“双瀑院”,因余姚境内化安山(属四明山脉)有瀑布“双瀑泉”而得名,黄宗羲曾长期在此读书写作。《四明山志·名胜》记其胜曰:

化安山:古谓之剡中。……其僧寺即化安寺也。余祖元州判茂卿府君,读书寺中,乃吴草庐之弟子。……有撺水,宋《会稽志》所谓“化安瀑布”也。其流悬空而下,有石隔之,分为二道,各十余丈,汇为池曰喷珠池。……余有诗云:“古寺荆榛灭旧蹊,近来一字出新泥。秦山鹅鼻无消息,犹胜秦碑没处稽。”(原注:山僧掘地得碎石中有“院”字,乃古碑也。)(《四明山志》卷一,《黄宗羲全集》第2册,第329—330页。)

据此,可知“双瀑院”者,并非一个正式的书院,而是古化安寺的遗迹所在,因山里和尚挖出一块带有“院”字的残碑,故梨洲命名为“双瀑院”,并自封为“双瀑院长”、“双瀑院住持”,实有自嘲之意。宗羲还在其诗文中多次记述了他在“双瀑院”读书论道、会见同志朋友的情景。如《邓起西墓志铭》曰:“当辛丑,余读书双瀑院,起西来访。双瀑万山之中,人迹殆绝”(《黄宗羲全集》第10册,第427页。)。按:邓起西名大临,别号丹丘。江苏常熟人。曾参与江阴人民抗清斗争,失败后遁入道门。辛丑岁即顺治十八年(1661)。其《送万季野贞一北上》诗云:“不放河汾声价倒,太平有策莫轻题!……重阳君渡卢沟水,双瀑吾被折角巾。”(《黄宗羲全集》第11册,第282页。)按:此诗作于己未岁(康熙十八年,1679),时逢梨洲弟子万斯同、万言应征北上纂修《明史》,黄宗羲虽支持他们“以布衣参史局”,但告诫弟子不要折节降志,向新王朝进献治国良策,并表示自己宁愿在双瀑院当一书生,读书终老。他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的《二欠诗》曰:“昔住双瀑院,烟火无交涉。……终朝不破口,天然自妥帖。……我意清如许,僧笑藏书箧。……丈夫足与目,岂为城市设!……拟将一笠去,鹤影横江瞥。……归来再读书,眼界自然别。此愿不能果,吾母年已耋。……不幸母弃养,老矣吾蹩。”(《南雷诗历补遗》,《黄宗羲全集》第11册,第338页。)此诗也反映了黄宗羲清贫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蓝水渔人”的别号,见于宗羲著作《冬青树引注》重注本的“题辞”落款,云“癸卯中夏蓝水渔人识”(据笔者考证,黄宗羲的《冬青树引注》始注于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岁,改定于康熙二年(1663)癸卯岁。今《黄宗羲全集》本仅收录《冬青树引注》初注本,其卷首“题辞”无落款。其重注本今存浙江图书馆所藏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午平湖陆大业所刻谢翱《发集》附卷,落款如上述。请参阅拙著《黄宗羲著作汇考》之十六《〈西台恸哭记注〉与〈冬青树引注〉合考》,第118页。)。可知,黄宗羲的《冬青树引注》重注本“题辞”作于康熙二年癸卯岁(1663),当时,宗羲居住在蓝水之畔(作于同年的《明夷待访录自序》有“今年自蓝水返于故居”的文字)。按:蓝水又名蓝溪,源出于四明山之三女峰。《四明山志·名胜》记曰:

三女山:相传有三女浴于水滨,为雷所击,化为三峰,亭亭相望。此臆说也,以三峰妩媚,故名三女耳。余尝有阁对之,题其柱曰:“清溪千顷开妆镜,晴虹万丈作缠头。”可想其景矣。其水为蓝溪,自龚村会大兰三十六岙之水,出杨洋黄竹浦,注于江。(《四明山志》卷一,《黄宗羲全集》第2册,第328页。)

这便是“蓝水渔人”别号的来历。

“古藏室史臣”的别号,见于宗羲著作《弘光实录抄·自序》,其落款为“古藏室史臣黄宗羲识,时戊戌冬十月甲子朔”。按戊戌岁即顺治十五年(1658),其时距浙东抗清斗争彻底失败已经5年,黄宗羲曾在监国鲁王麾下官至“左副都御史”,是忠于前明王朝的史官,故自号“古藏室史臣”。他在另一部记载南明史迹的专著中自署“左副都御史某书”,并在每篇卷末评语中冠以“史臣曰”三字,也表明了他忠于前朝的政治立场。

总之,黄宗羲为自己取的这些别号,虽然颇有些仙风道骨,或者隐晦曲折,但却表达了他宁居山林为隐士、不仕新朝做贰臣的民族气节,以及清贫自守、锐意读书著述以为后世留书立言的高尚情操。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