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章 选择哲学

2.选择背后藏着一个新世界

<<上一页

◎开复微博

当时年仅28岁的我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只要再坚持几年就可以得到tenure(终身教授)的职位。这意味着终身的安稳,可以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计算机系中作研究。但是苹果公司希望我放弃这一切,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苹果公司的副总裁戴夫·耐格尔对我说的话,他举着一杯透亮的自酿葡萄酒对我发出邀约:“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

◎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顺利完成学业后,决定前往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别人一般需要六年时间才能读完的博士学位,他仅仅用了四年半的时间就读完了,并且在这段期间,他还取得了国际级的科研成果,再一次向别人证明了李开复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计算机天才”。

博士生涯期间,李开复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他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语音识别率。为此,《商业周刊》还将他的发明评选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这一年,李开复仅仅只有26岁。年纪轻轻就取得了这么高的科研成就,李开复在导师瑞迪教授的眼中成为“留下任教”的最佳人选。并且,李开复也没有抵挡住老师的热情劝说,成为卡耐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开始的时候,李开复很享受轻松安逸的教书时光,但很快他就发现这种生活并不是他向往的。他不喜欢那些“非学术”的应酬,也不想为了经费去“撮饭”,更忍受不了的是,他发表的论文总是躺在那里,等着变成废纸,看不到它们对世界能够产生任何一点的影响力。只要想到这些,李开复就感觉自己被囚禁在象牙塔里,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然而就在李开复被这种枯燥、平淡如水的生活束缚得快要窒息而死的时候,一个神秘的电话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新的契机。

这个电话的主要内容是,苹果公司的两位副总裁表现出对李开复的兴趣。他们认为,像李开复这样的人应该去做真正的产品,而不是在大学校园里教书,写那些废纸一般的论文。而李开复自己对这次顶尖公司的邀请,也表现得十分激动。当时苹果公司的副总裁戴夫·耐格尔对他说的一句话,更是深深地震撼了他。戴夫不紧不慢地对他说:“我们现在在做MacⅢ,很想把语音部分联系起来。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

这句话直接“击中”了李开复,让他这个不甘平庸的人,在28岁的时候,在即将成为卡耐基·梅隆大学终身教授的时候,作出了职业生涯中第一次重要选择。他放弃了对终身教授的追寻,决定加入苹果公司这个“改变世界”的队伍之中。虽然这次选择在很多人看来是丢了一个铁饭碗,可是李开复却认为,此后他会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在苹果,李开复感受到了做产品的无穷乐趣。他同一群和他一样大的年轻人一起畅游在市场的最前沿,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市场竞争。他在一个叫MacⅢ的小组中,尝试着将语音识别技术融入电脑里,试着将那些纸上的观点变成现实。由于李开复能力出众,一年后,他就成为苹果研发集团ATG语音小组的经理,此后又成为了公司最年轻的全球副总裁。同时,他还逐渐了解到:纸上谈兵的理论创新是没有用的,做产品必须与实际相结合,这才是有用的创新。

◎李开复的成功哲学

放弃即将到手的“终身教授”职位到苹果打工,这种选择是需要冒一点风险的。但对李开复而言,正是这次放弃,让他得到了更多。这次选择奠定了他今后的道路。从此之后,他不再害怕放弃。他意识到,每一次选择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新的世界。只要人们可以在这个机遇到来的时候,正确评估自己的潜能,融入人生的理解,就能获得这片新的世界。

终身教授是个不错的人生选择,但是它过于安稳。喜欢挑战的人不会甘愿在校园中虚度一生,也不会认同自己的时间都浪费在写作那些没有用的论文上面,他们要挑战自己,挑战生命的极限。

谁都知道“选择”是艰难的。之所以艰难,是因为选择意味着放弃。在人的一生中,选择与放弃始终相伴,有时选择就意味着放弃,放弃的同时也意味着选择。这就像我们选择了向左转走阳关大道,就不能同时再踏上右边的羊肠小道去寻幽探秘;如果我们选择那茂密而华美的枝叶,就必须放弃得到丰硕果实的机会。选择通常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既然不能兼得,我们就要选择去一个新的世界见识一下。

新世界比我们现有的世界更精彩,更有发展前景。我们与其在这里犹豫不决,不如理性地进行取舍。如果李开复不放弃教授职位,那么怎么可能成长为日后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一些东西,而放弃的同时就意味着不可能再拥有,但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拥有了更新、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的人生离不开选择与放弃,但我们要主动选择,敢于放弃。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