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发展研究传统
各个流派源于不同理念,形成了三种人格心理学研究取向:临床取向、测量取向和实验取向。
临床取向的研究依据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经验,从问题引发进一步的探索,获得对人格问题症结的认识,并进而提出人格发展机制的系统学说,由此揭示出人格形成和运作的规律。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根据在对病人进行催眠治疗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在同事布鲁易尔的病人安娜身上看到的现象,战争年代的战士和铁路工人在未受伤情况下表现出受伤状态……在大量神经症症状中发现了性压抑的作用。综合种种迹象,借鉴能量守恒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的潜意识作用、性本能发展和压抑,以及童年经历在人格发展和人格障碍形成中的作用,首创了精神分析人格学说。临床取向是迄今贡献最大、发现内容最丰富的人格发展研究领域。除了精神分析外,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构念心理学、交互作用心理学都源于临床心理学研究。精神分析心理学有众多研究者,如荣格、阿德勒、霍妮、科赫特等,他们提出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们的研究和学说也对认识人格发展规律和机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人格发展心理学注重测量取向,通过设计、编制各种问卷和量表进行测量,借助数学工具对测量结果作统计分析,由此推测人格形成和运作的可能因素和机制。较著名的人格测量量表有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量、卡特尔16因素测量、大五因素人格测量。16因素和大五因素都是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人格特质。运用量表测量往往是通过纵向跟踪比较来分析人格发展的特点是否保持一致,在什么情况、什么年龄时产生变化等。量表测量便于对大量人群施行,因而能够在比较宏观的层面获得对人格发展趋势和变化轮廓的认识。深入研究人格发展的机制必须综合其他途径。测量研究除了采用正规的已经标准化的量表外,还可以通过对具体情境进行深入调查和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卷测量。这将在后面的人格测评部分具体介绍。
表1-1 卡特尔16人格因素
乐群性外向与热心对冷漠与刻薄
聪慧性聪明与抽象思考能力强对愚钝与抽象思考能力弱
稳定性沉静与情绪稳定对不稳定与易激惹
恃强性武断与好斗对温顺与随和
兴奋性热情与活泼对冷静与严肃
有恒性自觉与道德对玩世不恭与漠视规则
敢为性胆大与冒险对退缩与犹豫
敏感性富于幻想与敏感对讲求实际与自恃其力
怀疑性怀疑与警觉对信赖与接纳
幻想性想象与心不在焉对现实与脚踏实地
世故性老练与精明对坦率与朴实
忧虑性不安与焦虑对自信与满足
求新性思想自由与求新对保守与传统
独立性自立与足智多谋对依赖群体与遵从
自律性受约束与强迫对任性与松懈
紧张性紧迫感与紧张对无拘束与沉着镇定
表1-2 大五人格因素
因素特征
神经质性烦恼对平静
不安全感对安全感
自怜对自我满意
外向性好交际对不好交际
爱娱乐对严肃
感情丰富对含蓄
富于想象对务实
求新性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
自主对顺从
热心对无情
随和性信赖对怀疑
乐于助人对不合作
有序对无序
尽责性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
自律对意志薄弱
实验取向的研究在对人格发展规律或者机制进行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形成实验情境,尽量控制无关因素,使得所要探究的能够反映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心理现象凸现出来,以验证假设,并且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修改和提出解释。行为主义学说是在实验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来的,行为主义的实验被试主要是动物,将动物行为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类推于人,其理论解释效力会因此而受到质疑。但是,因为行为主义研究的是行为,与机体运行规律紧密相联,不可否认,在生理学机制这一层面,动物和人非常接近。由于存在着类似性,行为主义学说对于行为学习规律的解释具有了合理性。但是,若过于推广,超出行为范畴,显然是不恰当的。
实验研究是探索人格形成和运作规律的比较精确的研究途径。然而实验的精确性又是导致实验研究缺陷的原因。为了获得精确的信息,必须进行实验控制,容易致使实验情境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由此获得的研究结果的现实性比较差。心理学实验包括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人格发展的研究不同于其他心理现象的研究,其心理运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不像感知觉和记忆等心理现象,研究涉及范围较小,相对容易在实验室形成接近现实生活的实验情境。人格发展实验需要在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任务设计接近研究对象自然生活状态的实验情境。
文摘1-1
有关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项实验研究
在这个猜子游戏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处于因交互性观点采择而形成的动态性自我意识状态中儿童对动机掩饰的行为变化。游戏时,被试在围棋盒子里拿一颗围棋子,然后把双手放在背后藏棋子。他可以把棋子捏在右手,也可以把棋子放在左手。游戏时,被试伸出握成拳头的右手,让主试猜他手里有没有棋子。如果猜对了,就算主试赢。如果猜错了,就算被试赢。谁赢就在谁的面前放颗棋子。一共猜30盘,最后谁面前的棋子多就算谁赢。为了得到可观察的反应指标,实验者特地作了这样一个规定:要求被试在主试猜之前,先告诉主试“有”或“没有”。他可以说实话,也可以说假话。在被试做出示意之后主试再猜。为了对反应指标进行一定的控制,主试的猜测遵循这一规则:先跟随被试告知的方式猜,被试说“有”就猜“有”,示意“没有”也跟着猜“没有”。在被试连赢3次时,再以与被试告知的情况相反的方式猜,示意“没有”就猜“有”,示意“有”就猜“没有”。每当被试连赢了3次时,主试就换一种猜法。游戏开始前,主试先进行示范,并让被试练习如何藏棋子,如何按游戏规则做。还要让他们明白怎样算赢怎样算输,要求他们设法争取多赢。游戏正式开始时,在事先设计的表格里记下每次猜测时被试的各种表现。在玩的过程中,小年龄的被试不会灵活地进行调整,除了最初的3次可能碰巧赢,以后就很难赢了。在得分上,4岁组与其他各组有明显的差异。而且,4岁组的被试第一次偶然猜对,73%的被试接着就按同一方式坚持下去不再变换;5岁组的被试50%的人按这一方式做;6岁以上组就只有30%左右的被试会坚持使用最初赢的方式。年龄较大的被试在游戏时会作出各种思考。游戏完之后,向他们了解游戏时的想法,从他们的反应可以看到各种精明的“计谋”,主要有三种。一是猜对方的想法,随机应变。例如:“我骗你,看你猜中了,就换一换。”“你连着猜‘没有’,我想这回肯定要变了,就换一换。”二是动作上故意做假象,掩饰他们真实的安排。比如:“我做得好像没有换手,实际换了,(我想)你会猜错。”“我想了个办法,把棋子藏在屁股底下,两只手假装换来换去。”三是猜对方对自己的想法,反向行事。如:“你可能在想我会骗你的,我就偏不骗你。”“(我想)你可能以为我变了,(但是)我还是不变。”显而易见,这些“计谋”都是以对主试心态与胜负可能的设想为前提而产生的。尤其是第三种,颇有兵不厌诈的味道。
在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从儿童对藏棋子动作的掩饰观察他们反观自我的意识状态。要能够正常地进行猜子游戏,被猜者必须把手的动作隐蔽好,不能让对方看到。能否这么做,显然反映出是否具备了从他人角度反观自己动作的能力。较大的儿童会把手藏在背后,待准备好以后再伸出拳头让主试来猜。虽然在游戏开始前经过了藏子动作的练习,但年龄小的被试还是出现了一些不掩饰的行为。比如,一只手捏着拳头让主试猜,另一只手却张开,空空地暴露在对方面前;或根本不把手放到背后,当着主试的面藏棋子;或拳头松松地握着,里面有没有棋子完全能看得见。对出现3次以上不掩饰现象的人数进行统计,4岁组有80%的被试想不到要隐蔽藏子的动作;这类现象5岁组比4岁组有了显著下降(χ2=3.56,P<0.05),但也有50%的被试出现了不掩饰性的动作;6岁开始有了很大变化,6岁以上的几组被试只有0—5%有不掩饰表现。
资料来源:李晓文著:《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2.人格发展研究风格
人格发展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采取科学风格,同时借鉴哲学和教育研究视角,以形成引导性、综合性的视野。各种研究风格对于人格发展研究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科学研究依据实证性研究结果进行理性思索,寻求认识关于人格发展的现实规律,用于帮助人们理解人类行为。实证研究过程不等于科学研究全部,只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研究中包含着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是理性和经验的结合。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仔细的步步推进的证据积累过程,也离不开对研究问题之机制的理论设想,所谓大胆假设和仔细验证缺一不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发端于理论的大胆假设,形成于认真踏实的验证。
人格发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参照各方面的相关研究,包括生理学、认知发展、情绪发展、道德发展等发展心理学研究以及人类进化发展研究。除此之外,人格发展心理学的综合性决定了人们生活中的经验体悟是研究的丰富资源。忽视这一资源不仅会丢弃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了对人格发展现实性质的轻视。当然,重视经验不等于用经验代替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从来都是要超越经验的,科学研究正是在不断超越经验中发展起来的。不断超越经验不仅需要高超的研究能力,而且需要执着的探索精神和勇气。
“哲学”一词的拉丁文含有爱智慧的意思。如果说科学风格以探究实然规律为目标,哲学风格则具有强烈的应然性的选择倾向。人格发展的哲学探讨指向人生完善状态的追求,通过理论思考,推断人格的理想状态,探讨人生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格发展是面向未来的,有着很多不确定性。对于不确定的未知的事情,人必须依据理性思考,推测判断自己的发展,而哲学对于人格发展的思考就具有这样的作用。
良好的人格发展状态和不断完善的人生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可能是可望不可及的,但又是有意义的人生不可少的。人的生物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生来俱有的,基本相似,但人的生活、人的精神生命却五花八门,甚至有天壤之别。在人生舞台走一遭,可以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成活成长和衰老消亡,也可以是生物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并茂。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是否感到有意义与人的精神生命密切相关。而人的精神生活、人对人生意义的感受,靠的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悟、自己人生历程中的不断创造。对人生完善状态麻木不仁,对人生目标茫然不觉,没有发展追求的方向,整个人类和人个体的主动和自觉没有依据和基础,就难以去超越拓展,难以形成对生活境遇的体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感受。
显而易见,人格发展心理学探索人格发展的机制,不能仅仅依赖于纯实然性的研究。脱离了应然性探求,难以在千奇百怪的心理现象中发掘出研究课题,也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正因为如此,所有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对人格形成机制的研究意图和思路之中或多或少都包含着某种哲学思考及选择,以求其研究能够用于现实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人格发展。在促进发展方面,人格心理学研究与教育学的立场完全一致,所以,形成有价值的人格发展研究,还要借鉴教育学的观点,注意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可能条件,使研究结果能够适应现实。人格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需要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3.人格发展测评
人格测评是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人格测评通过收集有关的信息,了解和判断某人的人格特征。人格测评能够进行诊断和评价,以便较深入地了解人,这对于心理学研究、心理干预和治疗、教师的教育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人格测评,可以了解个体的人格发展状态,诊断问题所在,寻求促进个体人格发展的方法。
人格是非常复杂的,仅仅采用某一种手段得到的资料一般只能从某一侧面或某种视角了解人格,很难达到对人格的全面了解。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洛克(Block,1993)将人格测评资料的来源区分为L、O、T、S四种类型,他的区分目前为人格心理学研究者们所接受。L资料指生活史料,O资料指观察者提供的等级评定,T资料指测验资料,S资料指自我报告资料。
记载或描述被测评者生活经历的生活史料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信件、日记、档案、传记等。不少纵向的人格研究采取这一方法:收集某人的生活史料,请多位研究者阅读这些史料,各自分析给出评定,综合各位专家的评定得出对史料主人人格特征的评价。奥尔波特曾经收集了一名女子詹尼在11年间写的301封信,请36位研究者读信后描述詹尼,将描述词汇里的同义词归并后得到8个特征。另一位研究者培葛(Paige)通过计算机因素分析后也得到与奥尔波特类似的8个特征[美]赫根法著.文一等编译.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8—100页。研究者们认为,L资料能够提供大量的比较客观的个人信息。
资料就某一方面请观察者作出等级评定。等级评定能够把比较复杂的人格现象分解到某几个重要方面得到量化的评价,便于进行量化比较和研究。如文摘1-2举出了弹性人格和自我控制等人格特征观察评定的范例。评定者可以是一般观察者,也可以是熟悉被评定者的人,如父母、老师、亲属等。比如,我们可以就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观察评价,在观察评价之前需要先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研究范围的情况提出所要评价的具体行为,譬如发言、讨论、听课、开小差的各种具体状态,并提出不同等级的评定指标。观察评价的问题是,评定的主观性强,在评定者之间分歧大时评定结果容易出现问题。
文摘1-2
自我控制和自我弹性
自我控制和自我弹性被认为在发展上有核心理论意义。
自我控制(ego-control)指个体表现和控制冲动、情感和欲望的特征。它与个体的延迟、抑制、免受环境干扰的能力有关。个体沿着一端为控制过度,另一端为控制不足所构成的连续体排列。控制过度的个体受到完全限制和抑制,过度地延迟满足,并倾向于最少地表达情绪;相反,控制不足的个体是好表现的、主动的,不能延迟满足,有许多但相对短暂的热情和兴趣;在连续体两端的人通常被认为比在之间的人适应性差。
自我弹性(ego-resiliency)指个体能够自我控制以满足情境需要的程度。换言之,有自我弹性的人遇到生活环境变化时会表现出灵活性和适应性,他们有时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而有时是自发、冲动的。个体沿着从无弹性到有弹性这一连续体排列,表现为适应机能的不断增强。
资料来源:L.A.珀文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T资料来自实验和测验。包括反映心理状态的生理测验、特定的情境实验和投射测验。T资料一般代表个人行为中有限的取样,往往与其他资料联合使用。
T资料中,投射测验是常用的人格测验方法。投射测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采取了一种非结构性的任务,这种任务要求受测者展开自由想象,允许他们做出无限制的反应。投射测验的刺激物一般是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其基本假设是:不同内心状态的个体在觉察和解释测验材料,或加工模棱两可的刺激时,会做出与各自心态相符的不同的反应。我们可以以这些测验材料做屏幕,让受测者把他们特有的想法、需要和情绪“投射”于其上。刺激物越是非结构化,受测者的防御反应就越小,就越能够引出个体真实的反应。但是,投射测验客观的效度欠缺。主题统觉测验和罗夏墨渍测验是最著名的两个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又称TAT测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默瑞(Murray,H.A.)和摩根(Morgan,C.D.)创制的,由30张图片和一张空白卡片构成。罗夏墨渍测验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Rorschach,H.)编制,由一套墨渍图构成,其中5张为黑色,5张为彩色。
图1-1 TAT图片
图1-2 罗夏墨渍图例
文摘1-3
投射测验不同反应
TAT测验采用几幅图,要求不同特点的小学生根据画面编故事,他们所编的故事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各自的心态。比如有一幅画,画面上画着一个小孩,坐在门槛上。下面几个故事是由不同特点的学生编出来的。
有一天,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一户人家的哥哥、姐姐、妹妹都出去玩了,只剩下弟弟,他穿着破烂的衣服,一个人待在家里,也想去玩,但哥哥不带他去。他一个人一直等到晚上,天黑了,他们没回来,他就只好进屋去了。
一天早上,法力达做完作业了,妈妈叫他出去玩。他找了牛顿先生一起玩。后来,牛顿要去做实验了,不和他玩了。法力达气死了,就找了个阴森恐怖的房子,坐了下来,想:牛顿这个坏家伙,我要打死他,长大后要让他瞧瞧我的本事。回到家里,法力达跟妈妈说:“我要造个机器人,能一直跟我玩,那有多好啊!”长大以后,法力达真的造了一个这样的机器人。
星期天的早晨,爸爸妈妈要去教堂做礼拜,问铃铃去不去,铃铃说:“你们去吧,我一个人待在家里。”爸爸妈妈就走了。铃铃坐在门槛上,看着外面的风景。天蓝蓝的,飘来几朵白云,小鸟在树上跳来跳去地唱着歌。铃铃看到这一切,觉得真开心。他想:幸亏没跟爸爸妈妈一块去教堂,还是自己在家里好。
同样的一幅画,三个人编出了格调完全不同的故事。从故事流露出的情绪色彩中不难觉察出三人不同的特点。前面两个故事的编者都是心理不太健康的学生。第一个孩子平时特别忧郁孤独,第二个故事的编者平时攻击性很强,对人常常有一种敌意。他们两人的父母都离异了。第三个故事的编者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学生,而且独立性较强。由于自我调节主要是根据主体对事件意义的不同理解而作出的,因此投射技术特别适宜于理解学生的主观意义状态。
资料来源:李晓文著:《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研究者在具体研究中如果没有合适的测查工具,可以根据对研究对象的了解和研究目标设计投射测验。实际上,投射测验的形式多样,比如编故事、词语联想、完成句子,只要含义模糊能够引发投射,就可采纳,研究者可以通过仔细设计尝试测查。
S资料或自我报告资料来自那些自陈式的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自陈测量的资料能够快速得到,并且容易记分,容易进行数量化的分析。但是,由于被试的自我美化或自我保护需要,自陈测量存在着被试反应真实性问题。并且,由于要求在列出的标准化答案里选择,被试的反应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太容易揭示深层次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