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章 气质与人格形成

一、气质特性

<<上一页

1.气质是人格形成的生理基础

人格主要通过后天人际交往经历,在社会化活动中形成。但是,人格中包含着先天的成分,稍加留意可以察觉,摇篮里的新生儿就会表现出某种个性特点:有的温顺,有的不安分,有的强烈地向大人要求,有的弄得大人不知所措……人生来就有的这种个性特点就是气质的表现,这种自幼就有的个性特点在人们长大以后也会不同程度地保留。前面提到的“三岁看到老”,说的就是这种深藏于人们身心活动过程之中的气质特点。人自小到大,个头变了,声音变了,但在言行举止之中的那种独有的个性风格色彩却会保存下来。

气质(temperament)是人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动力特点是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的运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在不同流速的河流、不同降雨量和风速的风雨中感受到运动在声、形等方面表现的不同。与此类似,人的言行举止也有天生的动力表现差异,或宁静舒缓,或活泼好动。这些日常所言的“秉性”和“脾气”是个体气质的表现。气质作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方面。当代研究气质的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气质最为关键的表现。奥尔波特的分析颇具代表性:“气质是指个体情绪本质的典型现象,包括他对情绪刺激的敏感性、习惯的反应强度和速度、最常有的心境性质以及所有的心境波动和紧张特性。这些现象一般被看做依赖于体质的特点,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遗传。”([美]L.A.珀文,O.P.约翰主编.黄希庭主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31页)气质决定于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这一起源特性决定了其可塑性较小。

人们不断发展起来的人格总会带有特定的气质特点。心理学家喜欢以色彩比喻气质的动力特性。由于气质的存在,人们即使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情,也会有个性上的差异。比如帮助人、安慰人,有的柔和,有的直率,有的有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气质的缘由。气质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人的先天与后天特征相互交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格。

气质具有对环境的不同适应倾向,这种倾向性的存在会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和难易程度,在形成性格特征方面存在某种适宜性。有的气质特征显得勇敢,有的显得大度,有的显得干脆利落,有的显得稳重内秀……让生性顽皮的孩子安稳沉静,让生性文弱的孩子雷厉风行,让生性憨厚的孩子察言观色,让生性敏感的孩子在嘈杂中安然,这好比强按牛头去喝水。因此,在培养人格特征时,要注意观察和适应个体的气质特点,气质的自然适应性会在人际交往的适宜性上表现出来。先天的气质特征会影响养育过程的交往风格,因此尤其需要关照幼小儿童的气质特点,与儿童气质特性相违背的教养方式不仅不利于儿童成长,而且可能造成不良影响。但人的经历和历练也会对由自然属性决定的气质产生影响,比较成熟的人会主动调节自己的适应性,而幼小儿童则主要靠别人来培养。

2.气质特点与适应

人生来就有差异,个体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气质的区别上。气质类型主要是遗传的生理特征决定的,所以在幼儿身上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气质类型特点。气质特点影响了个体出生后的适应状态,这种适应状态最初主要见之于与抚育者交往和生活习惯养成的顺利程度。两名儿科医生托马斯(Thomas)和切斯(Chess)(1977)为了预测儿童适应的潜在问题,进行了持续30年的追踪研究。其中的一项研究内容就是气质。他们在婴儿两岁之内时,每3个月上门访问一次,以后次数逐渐减少,直至被试长到7岁。他们与研究对象的母亲详细地交谈,从交谈中搜集有关气质类型方面的资料。他们从婴儿的活动水平、生活节律性、对待新事物和新环境的反应特点、注意广度、心境等方面进行观察评价,将婴儿分为“易适应的”(easy)、“难适应的”(difficulty)和“慢慢活跃起来的”(slow to warm up)三种类型。

易适应的孩子生活有规律,情绪快乐,愿意接近陌生的人和物,情绪反应处于中等水平。难适应的婴儿正好相反,他们生活没有规律性,一旦环境有所变化,他们就会不舒服。他们经常哭闹、情绪不好,对大多数环境刺激反应强烈,害怕陌生的事物。慢慢活跃起来的婴儿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也较差,对不熟悉的事物倾向于退缩,最明显的是他们不够活跃,反应强度相对较低。在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对象中,易适应儿童占40%,难适应儿童占10%,慢慢活跃的儿童占15%,还有35%的婴儿不属于任何一类。(Ross Vasta et al.Child Psychology.United State:John Wiley Sons,Inc,1995,457—459)

凯根(Kagan,J.)及其同事观察幼儿在新情境中的不同反应,提出了抑制和非抑制两种气质类型。(Kagan,J.Temper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Behavier.American Psychologist,1989,44,668—674)抑制型儿童在新情境里表现得害羞拘谨,非抑制型儿童则显得自由自在,这种现象在出生后不久就可以见到。仔细观察抑制型婴儿面对陌生刺激时的状态,可以看到他们瞳孔变大,心率明显加快。跟踪观察发现,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很多早期表现出来的气质性特点都有所变化,不过抑制和非抑制特征还是相当稳定的。

一项追踪1000名儿童的研究([美]L.A.珀文,O.P.约翰主编.黄希庭主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98页)研究了个体3岁和18岁时的行为特质之间的关系。在这些被试3岁时,研究者对他们在认知和动作任务中的行为特点进行了90分钟的观察,根据观察将被试分为5个组:抑制型、低控制型、自信型、保守型、适应良好型。抑制型儿童在3岁时表现得胆小、沉默寡言,有陌生人在场时就显得拘谨不适;18岁时他们的拘束性得分高,做事谨慎,容易服从,不喜欢领导角色。低控制型儿童在3岁时表现出易冲动、焦虑不安、易分心、倔强执拗、不安分;18岁时他们的拘束得分低,负性情绪得分高,做事粗心,比较鲁莽,喜欢危险而有刺激的活动,攻击性强。其他三组的跨时间一致性不那么明显,但仍然可以辨别出一定的连续性。统计上讲,适应良好的儿童一般容易成长为正常的青年。自信组和保守组儿童类似于适应良好组,不同之处在于,自信组显得更为草率粗心,保守组显得更为顺从。我们从这一追踪研究可以知道,典型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气质特点具有比较明显的连续性,因此当代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气质的关键特征。

有人(Helson Klohnen,1998)在考察中发现,被试的年龄从27岁增加到52岁,虽然时间上跨越了25年,但是他们气质的稳定性相当高,其中,神经质的稳定性系数为.65;外向性的稳定性系数为.62;精神质的稳定性系数为.51。当重测的时间间隔为6—12年时,研究者发现了更高的气质稳定性。其他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从这类对成年人的气质的研究中,人们得出一个结论:个体气质上的差异在30岁后会变得非常稳定,不易变化。

也有研究表明,早在青春后期就可以观察到气质中这种稳定的个体差异。维肯(Viken,1994)等人对两组双生子进行了追踪研究,一组初测年龄在 18岁,另一组初测年龄在24岁。研究发现,18岁组的个体首次测验时神经质和外向性的结果与6年后复测的结果的相关度在.48—.60,而24岁组的个体6年的重测相关为.56—.69。

虽然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也有很多研究发现,儿童时期和青春前期的气质稳定性比在成人身上观察到的要低些(Caspi Silva,1995;Gest,1997;Morison Masren,1991)。对于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基因是气质的稳定性的主要来源,气质发展和变异主要和环境有关。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对环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强,因而,通过自身的调节,环境的影响可以降到最小;但是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他们自身的调节能力有限,环境的作用更加容易凸现出来。因此,在气质的发展过程中,幼儿期环境的调整非常重要,父母应该抓住气质改变和塑造的最佳时期,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

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教师的教育方式影响非常大。但是,这种影响并非由单方面形成,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孩子的气质特点会影响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态度,转而引发师长的不同对待。自孩子出生起,这种相互作用就存在。见人就笑、喜欢别人抱的孩子容易引起大人积极的反应;经常哭闹、难适应的孩子会加重抚养者的焦虑反应。抚养者照料风格的不同也会对孩子的成长形成特定影响。同样道理,学生会带着自己特有的气质特点在学校里学习和交往,也可能引起教师的不同反应。注意力集中、反应快、情绪积极的孩子容易得到教师的称赞;反应缓慢、容易烦躁分心的学生常常会使教师产生挫折感,积极的反应自然会减少,教师可能会采取强制性措施,促使其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

随着人的成长成熟,个体会主动进行自我调控,特别是青春期的个体,随着主动性的增强,他们开始对气质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一方面会有意识地掩饰自己气质上的弱势,使自然的气质属性服从于主体的需要和环境的要求,形成本来比较难以形成的一些积极的性格;另一方面会协调自己和环境的特点,扬长避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这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是达到较好发展状态的标志。

3.气质调节规律

气质具有适应环境的重要机能,这是巴甫洛夫最早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为很多研究气质的心理学家所认同。波兰心理学家斯特里劳(Strelau,J.)对于气质的研究反映了这一特点。斯特里劳广泛研究欧美各国生理学和心理学工作者有关气质研究的资料,包括巴甫洛夫等东欧心理生理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Eysenck)的特质研究。斯特里劳努力将巴甫洛夫“接近于生理学概念”的研究变得更具“心理学的解释”([波]简·斯特里劳著.阎军译.气质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1页)。他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探讨气质对人适应环境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气质调节理论,对气质适应环境的功能作出了解释。

斯特里劳的气质调节理论注意从整体人的行为特点,而不仅是脑神经活动进行解释。斯特里劳认为,相当稳定的气质特点由外部反应特征表现出来,这种外部反应特征主要构成了行为的能量水平和时间特点两个维度。也就是说,个体的行为和气质差异主要体现于能量水平和时间特点。能量水平具体表现在个体的反应性和活动性上,气质的时间特点见之于行为的持续性和活泼性上。斯特里劳着重探讨了能量维度的气质特点。([波]简·斯特里劳著.阎军译.气质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9—318页)

反应性是指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强度差异。人们对于刺激的反应强度是不同的,反应性高的人,微弱的刺激就能够引起反应;反应性低的个体只有在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够激起反应。这种个体差异不仅在实验室里可以发现,生活中也能够见到。比如容易焦虑的人一点小事就会令他们大惊小怪;相反,无忧无虑的人即使到了火烧眉毛的境地也不慌不忙。斯特里劳认为反应性差异是相当稳定的。可以通过测定感觉阈限来测反应性,高反应性的个体感受性高耐受性低,低反应性的个体感受性低耐受性高。斯特里劳认为,机体的多种特性会影响反应性特点。神经强度弱者反应性一般较高。某些内分泌系统特征,比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也会造成高反应性。特定的情境也会影响反应性,比如刺激的超负荷可能会使个体的反应性降低,被剥夺可能会提高个体的反应性。

在斯特里劳学说里,能量水平的第二个特点活动性是指“决定个体对一定刺激值的活动数量与范围”([波]简·斯特里劳著.阎军译.气质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1页)。活动性的这一概念是与反应性相关联的,两者之间以激活最佳水平为中介。激活最佳水平是一种个体比较适宜的状态,个体会激发自己,通过活动的增加或减少来达到激活最佳水平。因此,激活最佳水平是自动调节的准则。活动性是产生刺激效应的源泉。人们在活动过程中,身体的运动会产生刺激,会引发一定的情绪,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也具有刺激意义。由于高反应性个体具有增强刺激效应的生理机制,低反应性个体具有降低刺激效应的生理机制,因而各自对刺激的需求不同,高反应性个体对刺激的需求比低反应性个体要低。由于活动成为刺激的直接来源,所以高反应性个体活动性低,低反应性个体活动性高。气质的能量水平决定了反应性,反应性特点调节着个体的活动性。高反应性个体倾向于寻求刺激,低反应性个体倾向于逃避刺激。两种气质调节方式中,前者属于主动式调节,后者属于被动式调节。

斯特里劳指出,气质特点不能决定个体活动的具体内容,后者是由社会因素,特别是教育因素决定的,但在影响个体选择高刺激值或低刺激值的活动方面起作用。他们调查了各种职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包括工人、职员、驾驶员和学生,高反应性和低反应性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工作或学习的方式及其效率表现出特有的气质倾向,斯特里劳认为这些调查或实验结果支持了气质调节论。

行为的能量水平在人类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十分重要,当代社会,个体时时处在环境的高度刺激之中,个体具有的能量特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对环境刺激的感受。因此,能量特征受到了有关研究者的关注。在巴甫洛夫学说里,神经强度反映了神经能量水平。艾森克研究的唤醒水平实际上也与神经系统的强度有关。斯特里劳气质调节论实际上是对有关研究的综合。斯特里劳学说从个体需要的刺激的适宜性方面解释了形成不同气质活动方式的原因。

斯特里劳侧重于从行为的整体性来分析气质调节特点。实际上,机体的内分泌、感官的感觉功能、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各方面都会影响反应性,而且各方面的反应强度不一定一致。生活中,气质对人的适应远比斯特里劳学说所揭示的要复杂,气质调节论提供了认识气质作用的思维角度,但简单的绝对化的套用是不合适的。我们可以借鉴气质调节学说思想,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恰当处理某些问题,促进人格发展。比如,幼儿的感觉敏感性不同,环境激发的兴奋程度不同。根据斯特里劳学说我们可以推断,人的反应性特点会制约其对于环境刺激的舒适感状态,对刺激过于强烈的反应意味着不宜接触过于强烈的相关刺激。抚养者可以根据这一分析,适当调整自己的养育行为。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