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章 气质与人格形成

二、气质类型分析

<<上一页

1.气质类型分析

(1)希波克拉底气质类型的沿用

行为表现的动力特点差异是区分气质类型的根据,所以气质类型特征基本上是描述性的,不能对气质类型的形成作出解释。不过,早期学者们在对气质类型进行描述时都将这些类型特点与生理联系起来,试图去说明气质类型产生的原因。但是,这些解释没有多少科学研究依据,而只是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出一些说法。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就具有这样的想象推测特点,他将气质特征与体液联系了起来。除了希波克拉底以外,早期还有其他学者从体格、腺体等特征来区分气质类型,这反映了早期学者对气质性质的直觉。

也许因希波克拉底的观察确实能够反映人们个性类型的特点,这一区分被广为沿用和探讨。康德曾经以生命力的兴奋和松弛界说这四种气质类型:开朗的人属于多血质,沉稳的人属于抑郁质,热血的人属于胆汁质,冷血的人属于粘液质。冯特则以情绪反应的强度和变化快慢加以说明:感情反应强而变化快的为胆汁质,感情反应弱而变化快的为多血质,感情反应强而变化慢的为抑郁质,感情反应弱而变化慢的为粘液质。当然,这类推测性的说法只是描述性的,不能够对气质类型特征作出解释。后来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在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学说对气质类型表现形成的原因作出了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外向,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内向。胆汁质的人表现为精力旺盛,反应迅速,但准确性不足;开朗热情,直率爽快,但容易急躁冲动;果敢顽强,但容易粗暴。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善于应变;富有生气,表情丰富,但不容易体验深刻;兴趣广泛,但不容易持续。粘液质的人安静专注,反应缓慢,注意力不容易转移;稳重踏实,但容易刻板;沉着冷静,富有耐心,但生气不足。抑郁质的人观察细致,多愁善感,体验深刻,但容易过于敏感;谨慎稳重,但容易迟疑怯懦;外表柔弱,容易孤僻。事实上,典型的气质类型在生活中十分少见。即使先天遗传赋予个体某种独特的气质类型,后天的主观愿望和经历都可能改变气质的表现。

(2)气质类型的特质分析

传统的气质类型是在单一的质的区别上进行分类的,在实际生活中,气质类型没有那么简单,不仅有质的区别,也有量的不同和倾向性的差异。布斯(Buss)和普洛明(Plomin )在区分气质差异方面展开了研究。布斯和普洛明认为,气质是人类个体生来就有的特征,在我们的动物祖先身上也有所表现。气质在个体早期与环境交往中十分重要,这些特征相当稳定,在幼年显现且一直保持到成年。根据这样的标准,布斯和普洛明选择了有关特征进行因素分析,最初(1975)抽取了四个维度:情绪性(emotional)对冷漠(impassive),活动性(active)对迟钝(lathargic),交际性(sociable)对分离(detached),冲动性(impulsive)对审慎(deliberate)。后来(1984)因为最后一个维度不符合他们确定的发生性标准,他们将四个维度削减为三个(Barbara Engler.Personality Theories.United State: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5,303),并用三个词的首字母,将这一气质类型模式称为EAS气质模型。情绪性指情绪反应的强度,在EAS模型里主要包括悲伤、恐惧和生气这三种情绪反应。活动性反映的是释放能量的水平,活动性水平高的孩子总是动来动去,活动水平高的成人闲不住,让他们静下来会感到烦躁不安。交际性指个体与人相处的特点以及人缘。认为气质特征与生俱来,并不是说个体的这些特点完全是先天的。布斯和普洛明认为,个体的气质特点包含着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他们在研究基础上制作了气质特点的测量问卷(见专栏2-1)。

专栏2-1

测测你的气质

下面是由布斯和普洛明(1984)设计的用于成年人的EAS气质问卷。根据下面的标准对每一题划出等级,就可测出你的气质类型:1=根本不像我;2=有些不像我;3=既像我又不像我;4=有些像我;5=非常像我。

1.我喜欢跟人打交道。(交际性)

2.我常常显得匆匆忙忙。(活动性)

3.我容易受惊吓。(恐惧)

4.我常常悲伤。(抑郁)

5.不高兴的时候,我会立刻让人们知道。(活动性)

6.我是个孤独者。(交际性)

7.我喜欢总是忙忙碌碌。(活动性)

8.我被看成是一个热血的、急脾气的人。(爱生气)

9.我经常有挫折感。(抑郁)

10.我的生活是快节奏的。(活动性)

11.每天的日常事务让我感到麻烦又厌倦。(抑郁)

12.我经常感到不安全。(恐惧)

13.许多事让我心烦。(爱生气)

14.当害怕时,我会慌乱。(恐惧)

15.我喜欢和别人一起工作而不愿意一个人工作。(交际性)

16.我很容易心烦意乱。(抑郁)

17.我经常感到我的能量在爆发。(活动性)

18.要想使我发疯不容易。(爱生气)

19.比起同龄人来,我很少害怕。(恐惧)

20.我发现人比其他任何东西更刺激。(交际性)

计算总分前,先把第6、18和9题的分数倒过来(即5=1,4=2,3=3,2=4,1=5)。然后根据括号里的提示看每一个题目属于哪一个亚结构(注意,研究者把情绪性维度划分成了三部分),把每一亚结构的题目得分加起来,得到五个分数。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分数的含义,可以把得分与布斯和普洛明所得到的成人平均分相比较。平均分数如下:

情绪性女性男性

抑郁10.089.72

恐惧10.608.92

爱生气10.2810.80

活泼性13.4012.80

交际性15.2414.60

资料来源:J.M.伯格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注:成人平均分取自国外被试,文化背景不同,反应可能不一样。

2.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研究

人们对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提出过多种解释,包括体液、内分泌腺、体格和血液。从逻辑推理我们可以估计,机体状态或构成特点都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气质特征。但很多说法的实证研究并不令人满意,相对而言,神经生理学方面进行的研究比较系统和具有说服力。神经系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基础,依据神经生理学研究对气质类型形成机制提出解释自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剖析气质特征的实质。

巴甫洛夫在研究高级神经活动时发现,在形成条件反射和进行条件反射中表现不同的狗,其气质特征似乎也相异。于是他推断,构成气质基础的原因也是个体形成条件反射活动特点的原因([苏] 彼德洛夫斯基主编.朱智贤等译.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447页)。因而巴甫洛夫对气质类型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过程中先后提出了神经系统的三种基本特性: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平衡性,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在巴甫洛夫看来,神经系统的强度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特性,它反映的是神经系统的工作能量。兴奋强度主要表现为对长期刺激或强刺激的耐受能力。抑制能力主要在建立抑制性条件反射中表现出来。神经过程弱型者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弱,两种条件反射都不容易建立,但感受性较高。

巴甫洛夫认为平衡性是指兴奋过程强度和抑制过程强度的一致性程度。因为在生活中,人和动物为了产生某种反应,必须抑制一定的兴奋过程。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种心理活动,如注意某一活动、学习某样知识、做出某一动作,都需要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协调配合,否则容易分心出错。巴甫洛夫的学生克拉斯诺戈尔斯基研究认为,平衡性代表的是皮层兴奋强度和皮层下兴奋强度的关系([波]简·斯特里劳著.阎军译.气质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页)。如果皮层下中枢占优势,活动就不完全受皮层控制,情绪反应会特别强烈。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反映的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表现为神经过程的变化速度。具体包括哪些变化速度,东欧的生理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捷普洛夫总结大量的研究资料之后指出,灵活性表现为可塑性和易变性,即刺激意义的转换速度和神经过程的启动与终止速度。([波]简·斯特里劳著.阎军译.气质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1页)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过程基本特性的不同结构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研究认为有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希波克拉底的气质类型相符。针对神经系统强度的特点,巴甫洛夫把神经系统类型划分为强型和弱型。他通过平衡性进一步区分出平衡与不平衡型,不平衡型是兴奋强于抑制。此外,强而平衡型的个体还有两种类型:灵活型和迟钝型。巴甫洛夫反复强调,经过自己多年在实验室与自然条件下对狗的行为研究,已经证实存在这四种类型。图2-1表现了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希波克拉底气质类型的关系([波]简·斯特里劳著.阎军译.气质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图2-1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从神经活动过程的特点分析气质类型的特点,能够理解其行为表现的原因。多血质的善变与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有关,胆汁质的冲动与兴奋强于抑制有关,粘液质的惰性与神经活动过程的灵活性低有关,抑郁质的敏感则与神经活动强度弱有关。当然,高级神经活动特征还可以有其他多种组合,这也说明了人的气质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神经活动过程特征的分析提供了了解个体气质特点的比较微观的视角,使我们能够从细小的言行举止中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气质特点。

3.艾森克特质类型研究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设想,人格是有层次性的,最高层的是类型水平,其次是特质水平,特质由相关的一些行为习惯构成,行为习惯则由类似情境里常有的行为反应构成。艾森克的研究重心是探讨行为类型,艾森克研究提出了大三模型: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外向性维度的两极是外向和内向,神经质维度的两极是情绪化和稳定,精神质主要反映了受控制的水平。

图2-2 艾森克人格维度与希波克拉底气质类型

研究发现,神经质比较多地反映了对世界的威胁性、不可预知和使人痛苦的知觉程度,与负性情绪正相关;外向性得分高者倾向于活跃热情、快乐、精力充沛、有信心,与正性情绪正相关;精神质反映了在控制情境下是否具有抑制性的特点,强抑制的个体谨慎、仔细计划、避免冒险,去抑制的个体容易受立时即可的感觉和情绪支配,容易冲动,有点鲁莽。艾森克认为,外向性和神经质这两个维度可以构成四个类型,说明希波克拉底的气质类型。

艾森克不仅分析行为的类型,而且试图对这些类型的生理基础进行探究,努力去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受巴甫洛夫等的影响,艾森克也尝试从神经系统的反应特征来说明行为类型。他提出,内外向性与脑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唤醒阈限有关,内向者可能比外向者具有较高水平的网状激活反应,受到一定刺激时,内向者会比外向者产生较高的唤醒状态。大量证据表明,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美] J.M.伯格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82页)。比如内向者害怕嘈杂声音,在看书、睡觉时特别需要安静的环境;外向者不怕干扰声音,甚至嫌过于清静,不甘寂寞,有时会有意营造一些背景音乐,或者主动寻找一些活动。高水平的唤醒会形成对行为的管束(constraint),内向者常有的特征,诸如谨慎、缄默等,可能就是源于此。同样道理,低水平的网状激活反应不能引发较高的皮层对皮层下的抑制活动,故而管束力不足,所以外向者通常表现出冲动性行为。生活中成人因为某种活动而难以平静,比如晚上参加某项活动而久久不能入睡,与人争执或遇到某件事一直难以平静。孩子的“人来疯”、“下床气”,兴奋起来不得安宁,睡觉醒来哭得没完没了,都可能与皮层抑制不足有关。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学习能力差不多的学生,通常内向学生成绩比外向学生好,或者比外向学生的考试成绩稳定。细致谨慎也与皮层抑制功能有一定关系。

艾森克还认为,情绪稳定性与内脏脑的活动有关。内脏脑是指边缘系统和海马回等部位,这些部位对植物神经系统,或者说自主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与人的情绪反应有密切的关系。内脏脑反应阈限较低者会对神经的失调特别敏感,因而容易情绪化。生活中可以看到,个体之间生来饮食适应性不一样,有的人从小什么都能吃,吃什么都感觉挺香,有的人吃东西挑三拣四,很少有对胃口的东西。有的人消化功能特别强,有的人肠胃特别敏感,稍不留神就会不舒服,不是胃痛就是腹泻。那些口味挑剔、肠胃特别敏感的人往往情绪稳定性也比较差。

艾森克理论具有一定合理性。在某种意义上,艾森克研究也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平衡性特征。与巴甫洛夫不同,艾森克揭示的平衡性不是兴奋与抑制过程简单的平衡,而是体现在脑皮层与皮层下两个神经活动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艾森克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实验研究的支持,不过,与之不一甚至相反的证据也有。任何理论都试图对现实作出解释,复杂的现象很少会得到条理明晰同时又非常准确的解释,因此,不一致的证据是问题复杂性的反映,而不是否定。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