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二章 气质与人格形成

三、气质类型的生活适应和培养

<<上一页

1.气质适应特点与教养培育

(1)家庭中的气质培养

出生不久,婴儿就能够依靠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来感触世界、与人交往。婴儿的感觉灵敏度不一样,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大人发出的声音会引发婴儿的注意:有的入神倾听,显出感兴趣的样子,有的则闭眼缩身,露出惊吓和痛苦的表情。大人对婴儿的抚摸、亲吻、拥抱也会引发不同的反应,有的乖乖地紧贴依偎着,有的回避哭叫起来。这些不同的反应是在向大人们发出信号:表示喜欢、愉快或者拒绝、不适应。有的孩子听觉特别敏感,有的孩子触觉特别敏感,这些特别敏感的孩子在强烈的声音和触摸刺激下会感到不舒服。孩子在与成人交往中的先天倾向性会“主动”引起成人的不同反应,并且会引起“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一些先天适应性较差的孩子较难获得良好的生态环境。

案例2-1

列车上,一个小宝宝不时用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话语方式向周围的人打招呼,一会儿向对面的老爷爷笑,一会儿伸出胖胖的小手拉旁边的阿姨,一会儿伸长脖子向隔壁一直哼哼唧唧闹腾的小宝宝嚷嚷。开车不久,这个小宝宝就成了开心宝,总有人过来逗他玩。而那个不开心的小宝宝不受别人关注,抱着他的妈妈被闹得火了,忍不住打了他一巴掌,他大哭起来。

良好的养育风格应该是根据孩子的反应进行相应调整。但一些不敏感的大人往往会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对着不愿理睬人的宝宝大声嚷嚷,使劲搂抱亲吻,直到把小宝宝折腾得号啕大哭起来。如果经常如此,这些不适应的孩子会变得冷漠、退缩、非常内向。也有一些家长认为需要给予强化性的早期教育,所以他们很早就竭尽全力为宝宝提供十分丰富的学习环境,不管宝宝是否适应,不停地教宝宝说话,甚至很早就让宝宝听外语、学算术。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回避退缩的儿童并非生活在严重失调(disturbed)的家庭,而是生活在事业成功的有着强迫风格的家庭。(Stanly,I. Greenspan,M.D.The Development of Ego: Psychopathology,and the Psychotherapeutic Process.INC: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89)

孩子逐渐长大,需要让他们形成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规范:学会根据规范吃饭,学会按照卫生规范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学会独立按时睡觉等。这些生活自理能力和规范看起来简单,却是影响人适应生活的基本能力。儿童的气质不同,形成规范过程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难适应”儿童养育起来会比较困难。遇到这样的孩子,父母尤其要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平心静气地处理,观察摸索出养育规律,每次在困境可能出现时预见孩子的反应,灵活、策略性地训练孩子。专栏2-2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专栏2-2

困难气质的适应与驾驭

当父母认识到婴儿的行为部分是由气质,而不全是由父母的行动所决定的时,他们就能更加有效地朝着对儿童有利的方向去做工作。在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对象中,最难对付的婴儿中,有那么一个婴儿,对新环境显示出强烈的敏感和退缩,对任何不熟悉的事物适应都很缓慢。他在第一次洗澡和第一次吃硬的食物时,都表现出了这种倾向。对第一天上托儿所、上小学以及第一次与父母上街买东西,他都给予否定的反应,每次都大哭大闹。他的父母渐渐地学会了预期这个男孩的反应,知道了如果他们有耐心,逐渐地、反复地呈现新情况,那么他最后就会适应这些新变化。他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孩子的难对付而对有效工作表示怀疑。结果,这个男孩一直没有形成行为问题,尽管大多数具有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有产生心理问题的危险。

在以后的童年期和青春期,在面对许多新情境时,这个男孩都能顺利度过。他一直住在那个社区,与原来的同学一起上了高中。后来,他要离家去上大学,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朋友,还要处理跟他生活在一起的女同学的复杂关系。他早先的那种畏缩、紧张和消极的气质倾向显露出来了。不过,他选择去跟托马斯博士讨论,托马斯向他阐明了他的气质史,告诉了他一些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法,他的困难很快就消失了。到大学第一年结束时,他又能很好地适应生活了。当跟他谈到他将来还有可能发生类似的消极反应时,他说:“没关系,我现在已懂得如何驾驭它们了。”

资料来源:墨森等著,缪小春等译:《儿童发展和个性》,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页。

个体的气质影响着其适应和成长,可是气质并不必然具有连续性。比如,童年期儿童与成人期的害羞、内向之间存在着关联,但抑制型儿童并非都会成为害羞的人。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培养与遗传气质具有相互作用。

有研究者(Kagan,1994)研究发现,父母如果有意识地让抑制型儿童接触新环境,提出严格一致的要求而不是过分保护,将有助于孩子克服天生的抑制特点。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不但未能帮助孩子克服抑制,恰恰相反,在抑制型孩子面临新的环境,感到困扰时常常帮助他们避开这些环境。这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抑制倾向,增强了他们气质的连续性。在责任感的发展过程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气质特点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交互作用。在培养责任感时,教养方式对于不同气质特点的儿童具有不同的适宜性。有研究者(Kochanska,1997)研究发现,顺从型儿童在母亲运用温和的惩戒时更加容易内化行为规范;不顺从的儿童在高社会压力下不会做出适当的反应,在与父母合作和相互肯定的过程中容易内化行为规范。由此可见,不能简单用“民主”或“权威”之类的语言区分父母的教养方法。孩子生来就不是被动的,先天的气质特点包括其他可能的因素的存在,会使他们对于成人影响产生复杂的反应和体验。良好的教养需要成人理解所要培养的目标,在具体场合观察、理解儿童,随时、自然地提供帮助。中国文化传统、日常生活经验中有不少合理的做法。譬如,对难应付孩子“顺毛撸”、“拍一拍、哄一哄”等。这些方法体现了灵活施教的思想:规矩是要做的,原则不能轻易放弃,但原则要渗透在灵活的手段和策略之中。随着孩子的成长,大人们也在成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

(2)学校中的气质培养

在孩子入学之后,由于气质不同,有的孩子能够很快适应学校环境,并且投入学习,但是有的孩子在面对新环境或者新任务时需要较长时间的热身,他们对新学校的适应会比较缓慢,甚至会产生适应困难。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孩子能够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有的孩子则比较容易受干扰。

虽然气质与智力无关,但也有许多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会影响他们在学校中的学习成绩(Coplan,Barber, Lagace-Seguin,1999;Cowen,Wyman, Work,1992),困难型儿童和缓慢发动型儿童比容易型儿童的学习成绩差一些。但是,研究者们也发现,儿童的学业成绩并不是直接由气质决定的,而是由于不同气质的学生和教师之间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互动,不同气质的学生在教室中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也会给予不同的理解和回馈,教师的不同反应会直接影响儿童对学习和自我的认知、情感,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业的成功和失败。也就是说,气质对儿童的学业成绩的影响是间接的,教师和学生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直接原因。

具体来说,气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一些气质可能比另一些气质更符合课堂上的要求,如注意稳定、持久和适应性强的学生可能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好;第二,学生的行为引发了教师的反应,无意中教师可能和一些注意力集中并愿意学习的学生更亲近,而另一些学生会让他们有挫折感;第三,教师常常曲解学生的气质差异,教师可能误解气质特点,把气质上的容易分心、反应慢、操作精确性差视为学习态度或能力水平不佳,有可能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对待,从而不利于学生发展。如果将气质特点造成的学习成绩不好曲解为能力障碍,就可能减少学生发展的机会,抑制其能力发展;如果误以为是学习态度问题,常常给予批评指责,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评价学生时应该考虑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气质特点。了解气质特点对学习行为的具体影响,才能够给学生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对反应慢的学生,需要给予比较充分的反应时间;对于注意不协调且容易出错的学生,需要指导他们形成合理和熟练的学习程序;对于不能够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学生,需要将长时间的任务分解成几个部分,并且注意调节学习的节奏,张弛结合……总之,必须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尝试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

任何气质类型在形成性格特点时都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了解气质特点,扬长避短是培养良好人格的重要任务。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容易被刺激唤起,抑郁质的人容易自爱也容易懦弱,更容易学习社会禁令养成规矩,也更加容易受挫,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当众批评容易让他们感到无地自容灰心丧气。粘液质的人沉稳踏实,但反应缓慢,如果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他们可能会令人刮目相看。典型粘液质的人还容易木然不知周围发生的事情,需要别人向他们通报信息,引发他们的参与投入。胆汁质者胆大豪爽,容易鲁莽、与人顶牛,也容易粗枝大叶,帮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养成作业细致、做事情周密计划的习惯,对他们的发展将特别有利。多血质者热络灵活,转换迁移能力强,因而容易浅尝辄止,深刻性和诚挚性不足,可以适当让他们碰碰钉子,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不断钻研,在交往中学会珍视友谊。

学校应该设计适合学生气质类型的学习任务,安排课业时如果能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并与之相适应,学生最容易表现出最佳学习状态。当学生的气质与教师的期望和要求相匹配时,学生容易取得好成绩,并且得到教师较好的评价。所以教师要改善教学的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使之与学生的气质相匹配,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下面介绍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案例2-2

有一个男孩,他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很长,他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一门功课所吸引,然后才会转到下一门课中去。不幸的是,教师的计划不会允许他这样做。为了照顾其他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的学生,教师会打断他的学习活动,每当这时,这个男孩就会变得很沮丧。起初,这个教师把男孩的反应曲解为一种行为失调。所幸的是,男孩的父母把他转到另一所学校,这所学校鼓励男孩的注意力持久而集中的风格,而不像原来的学校那样把这当做问题,于是男孩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2.气质类型与心理健康

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气质类型个体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意义的刺激有不同的敏感性,不同的气质类型容易形成不同的情绪倾向。在特殊情境或强刺激下,承受能力的限制会导致人出现适应障碍。

不少研究发现,外向型个体比内向型个体有积极的心态,无论是幸福感还是积极情绪体验,外向型个体都明显比内向型个体得分高。在一项研究中,连续84天要求内向型个体和外向型个体每天报告他们的情绪状况,得出了如图2-3所示的有趣结果([美] J.M.伯格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08页)。

图2-3 内外向与心境

为什么外向者比内向者乐观?研究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外向型个体比内向型个体喜欢社交,经常与朋友交往,带来了很多愉快的感受。而且在烦恼的时候,朋友能够帮助缓解负性情绪。其二,一些研究发现,外向型个体对奖励和积极的信息比内向型个体敏感。得到好成绩、想象愉快的事情时,外向型个体比内向型个体显得更高兴。不过,外向者的好冲动也容易惹麻烦,带来不愉快。

也有不少研究报告,神经质个体对负面情绪敏感,并不是说神经质个体不会快乐,他们也会被正性刺激激起,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不过,他们容易敏感于消极刺激。这些消极的刺激包括精神和身体两方面。因此,他们常常会抱怨,容易生气。他们常常会诉说身体的不适,内脏的适应性也往往较差。

上述研究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内外向的倾向性,而且反映了气质和日常活动的相互作用。积极的人际交往容易导致积极情绪体验,关注积极场景也容易引发积极情绪体验。所以,气质的易感性能够通过人际交往和生活活动内容的投入来调适。也就是说,先天内向者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生活中较多谈论令人愉悦的话题,参与有积极意义的活动,就能改善气质的负面作用。换言之,容易乐观的外向者如若缺少交往和有意义的活动,也可能产生消极悲观状态。而交往和积极活动主要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巴甫洛夫根据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提出,胆汁质和抑郁质是容易出现神经机能病的两种气质类型。在有害条件作用下,这两种类型的狗都会发生神经活动失常,而且病态情形相当顽固,很难恢复,只是两种失常的方向不同,胆汁质型的抑制变得非常困难,抑郁质型的神经兴奋变得非常微弱。([苏]巴甫洛夫著.赵璧如,吴生林译.巴甫洛夫全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第280—290页)巴甫洛夫认为,动物的这两种神经活动障碍相当于人类的两种神经病:神经衰弱和癔病。([苏]巴甫洛夫著.赵璧如,吴生林译.巴甫洛夫全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第396页)根据临床经验,极端的胆汁质和抑郁质极易导致神经症或精神病。过度紧张和长期疲劳会使胆汁质者的抑郁机能更弱,神经衰弱发展严重会成为躁狂抑郁症。困难的任务和不幸的遭遇会使本来神经过程脆弱、易受暗示的抑郁质者出现极端自我暗示和情绪化的歇斯底里,甚至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所以,对极端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个体要给予特别的关照。胆汁质者要注意劳逸结合,在紧张工作之后通过休息和娱乐进行调整,胆汁质者容易失眠,所以不要养成在床上看书的习惯,那样不易上床自然入睡;胆汁质者要学会主动控制自己,在冲突情境下可设法去做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如按摩面孔、转动舌头,主动放松,转移恼怒情绪,避免冲动之下做出傻事来。抑郁质者需要比别人更多的友谊和温暖。对抑郁质者说话要特别注意传递关爱、友好之情;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批评要注意策略,要尊重他们;特别需要鼓励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建立良好的交往风格对于抑郁质特征的孩子尤其重要,能使他们走上良性循环的成长之路。所以,需要特别耐心地从小培养抑郁质者与人交往的习惯,鼓励他们学会与伙伴一起玩,帮助他们学会友好大方地交往沟通,鼓励他们交朋友,与朋友互相帮助,建立持续的友好交流关系。

神经质、外向型和去抑制等气质维度都已经被证明和某种精神障碍有着重要关联,即这些气质倾向者也是某种精神疾病的易感人群。比如,高水平的神经质可能是焦虑和抑郁障碍的主要成分,外向型维度可能和抑郁、精神分裂和进食障碍有关,去抑制维度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物质滥用有关。如果一个人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较高,容易罹患焦虑和抑郁障碍。因此,对易感儿童,父母应当利用环境给予适当的调节。

3.气质类型的工作适应

(1)气质类型与工作风格和效率

不同气质类型特点的个体在适应和组织活动时,都有其独特性,因此,有意无意地会表现出不同的个人风格。

气质特点对环境的刺激强度和压力程度有不同的适应性。如果提供两个读书的地方,一个是安静的没有别人来打扰的隔离的单间,一个是可以和别人交流的大房间。调查发现([美] J.M.伯格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07页),内向型个体喜欢安安静静地一个人看书,外向型个体喜欢有机会与人交流,也喜欢周围有一些声音,如果周围太安静了,外向型的人反而会不适应。外向型个体在安静的环境里难以集中注意力,除非学习的内容特别有趣。而内向型个体却觉得周围有人和有声音会让他们分心。让外向型和内向型个体戴上耳机,里面放不同音量的噪音,要求被试完成某种任务。当处于高音量刺激时,内向型个体表现差,轻音量刺激时,外向型个体表现差。斯特里劳等人研究发现([波]简·斯特里劳著.阎军译.气质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07—311页),在恐怖情境(高强度刺激)下,高反应性被试比低反应性被试的皮肤电反应变化大;在警觉实验情境(持续低刺激),低反应性被试的皮肤电反应变化大。与情绪反应一致的是,不同刺激强度情境下高低反应性个体的工作效率存在着一定的倾向性。高反应性个体的平时训练成绩要比竞赛成绩好,而低反应性个体的竞赛成绩要比日常训练时好。艾森克等人研究认为,在完成持续单调的警觉任务中,存在着内向型个体成绩好于外向型的迹象。([美]M.艾森克主编.阎巩固译.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07页)

多血质的个体不喜欢长时间地进行同一种内容的任务,粘液质和胆汁质个体则能够坚持长时间工作。斯特里劳根据托马泽夫斯基对活动性成分的划分,将人们工作或学习过程中的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活动,另一类是辅助活动。基本活动直接指向活动的目标,辅助活动影响着活动的条件,比如工作过程中喝水、抽烟、与别人短暂交谈,学习过程中换换笔、重复读书里的某些段落,工作之前做一些准备等。斯特里劳等人观察发现,高反应性个体比低反应性个体的辅助活动要多。斯特里劳认为,这些辅助活动会使高反应性个体降低紧张状态。在进行工作的时间组织上,高反应个体和低反应个体也存在不同。在完成同一任务时,低反应性个体可以连续进行工作,高反应性个体需要有一些间隙。

对于一般性的任务,不同气质类型者的最终工作效率可以差不多,因为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不足都可以通过另一方面的优势来补充。比如,高反应性个体坚持基本活动上有所欠缺,但他们在工作之前喜欢做更多的准备。粘液质个体的速度缓慢可以通过耐心细致来弥补。一些特殊的工作有特殊的要求。如经常处于高压力、高风险情境下的一些职业,比如宇航员、参加国际性比赛的运动员等,需要非常强的抗干扰能力、自控力或耐力,很难用其他特点来弥补。

气质类型的存在表明行为方式的适宜和有效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特殊要求的职业需要选择,个体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需要主动进行选择调整,注意自己的自然倾向性。完成某种任务,每个人可能有各自适宜的程序组织、环境构造和时间安排。在学习和考试时,每个人提高注意力排除分心的办法也可能不一样。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远不够深入细致。发现自己的气质特点,形成有效的个人风格,需要个体发现自己和自我创造。

专栏2-3

A型行为和健康

这个连续体的一端为A型者,另一端为B型者。典型的A型者被驱使着克服困难,努力达到目标。他们喜欢竞争、权力和受人瞩目,但也易愤怒和反击。他们不喜欢浪费时间,而喜欢以有激情的高效方式做事。B型者则比较松弛,不急迫。他们偶尔也会努力工作,但不是以A型人那种冲动的、富于激情的方式。B型人也不像A型人那样追求竞争或易愤怒和反击。

正如最早发现这个特质的内科医生所预料的那样,早期的研究发现,A型行为模式是心脏病的一个很好的预测源。例如,一项为时8年半的研究表明,A型男性比B型男性患心脏病的可能性高两倍。另一项研究表明,A型行为模式是胆固醇偏高和抽烟的很好的预测源。

20世纪80年代,有几项研究报告A型行为模型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很低,或是不存在相关。这些发现应作何解释?

本质上讲,当我们测量A型行为模式时,测得的是多种不同的行为倾向。其中可能只有一两种行为倾向与健康有关。由于其他行为和这少数几种行为混在一起测量,所以我们只能发现A型行为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弱相关,有时甚至没有关系。

迄今很多研究者找到的证据都是有关敌意性方面的。敌意性高的人不仅有暴力倾向,有的还专横霸道。他们对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小挫折和不方便都会有过激反应,他们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乖戾、批评和不合作”。例如,高对抗性的人在邮局里遇到排队,且队伍前进缓慢,或是他们忘记自己把什么东西放在哪儿了时,会心烦意乱。大多数人都能够从容地对待这些小麻烦,但有些人却会变得烦躁不安。我们有时称这些敌意性强的人为“急脾气”,因为让他们发脾气太容易了。

有几项研究表明,测量得到的敌意性分数可以很好地预测冠状动脉类的疾病。更重要的是,用不着测量全面的A型行为模式,只需测量敌意性就可预测哪些人的健康会有问题。这也意味着不是所有A型行为都对健康有害,那些喜欢接受每一个挑战、喜欢废寝忘食的工作狂也许根本不会得心脏病。如果某个人不会因小挫折或小困难就烦躁易怒,那么他很有可能是一个既有成效又健康的人。

资料来源:J.M.伯格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161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