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为习惯形成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学习新行为,随着这些行为变得自动化,就形成了行为习惯。习惯也是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早睡早起是习惯,勤快爱干净是习惯,拖拉懒散是习惯,出言不逊也是某类人的习惯……这些习惯都是通过多次行为慢慢养成的,一旦把行为习惯保持下来,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就会形成一种稳定范式,不如此不行,这就成为某种人格特征了。可见,行为习惯对性格形成的意义是多么巨大。在特定的状态下,尤其是在儿童尚无清晰的理性和意识的年龄阶段,行为习惯的养成无需理性成分参与,也不一定要在有意识的条件下进行,此时,对儿童的教养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特定的情境下,人们产生了适宜的行为,受到肯定,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几率也会增大,逐渐地,当行为成为习惯,(李晓文著.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就会对人的行为以及人格发展产生极大的意义。
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幼儿在饥饿时嗷嗷待哺,学会以特定的姿态迎接妈妈的哺育;在获得满足、得到爱抚时学会以微笑、呀呀招呼和亲昵的动作致意,由此赢得他人的关注,同时学会信任和亲和;在不舒服、不快乐时发出抗议,以得到大人的照料和呵护;在感到孤独的时候学会发出呼唤,让人们知道宝宝也需要与别人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洗脸刷牙、吃饭穿衣,学会问好告别,养成基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进入学校后,要学习更多学习和交往规范: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作业要按时完成,教室要轮流打扫,与人共事、向人求助都得礼貌得体。行为习惯伴随人一辈子,也影响人一辈子。讲卫生的人总会把自己的生活环境打理得干干净净,邋遢鬼的生活环境总是乱糟糟。讲礼貌的人自然而然地会问候道谢,让不懂礼貌的人问候致谢比做苦工还吃力。好习惯受用终身,坏习惯无意之间就可能会招来厄运。不习惯与人交往者生活中难有朋友,不习惯遵守秩序者可能会屡犯戒律。没有好的行为习惯,就不会有完善的人格。“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一民间格言来自人们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简单而生动地强调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其中原因在于,行为习惯在生理上具有一定的运行模式,在一定条件下自动运行,会对人的行动产生自动调节作用,扭转、改变它非常困难。
在人际接触日益频繁、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今天,人生的机遇性变得非常明显,机遇不可控,但人的基本素质是自己人生的底牌,对人生的成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言谈举止中的做派、风格难以通过作秀维持,只有日积月累成了习惯,才可能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行为习惯对于人的发展之重要性不可小视,如何从小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随之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议题。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规律,懂得规律,能够有效促进自己的成长,不合规律则会留下隐患和弊病。行为的习得往往是在细枝末节之中进行的,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
2.行为学习的基本原理
有关行为学习的规律,心理学家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研究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以研究动物为起点,并把研究动物得到的结果直接运用到人类身上,有人认为他们只把人看做“比白鼠大一点的东西”。他们认为人们不会表现出能动的行为,只是被动的、机械的受刺激者,这一点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不过,行为学习理论从开始酝酿到走向衰落足足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行为主义是迄今为止心理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因为行为学习是有机体共同具有的能力,所以行为主义研究在解释人们非意识支配的机体学习机制上具有合理性。专栏3-1这个有趣的小故事会告诉我们一些行为形成的简单道理。
专栏3-1
喝醉了的洛伦佐
当洛伦佐长到差不多是青春期的时候,我们举办了一个晚会,邀请了一些喜欢它的鸟迷前来参加,其中的一位客人称为“鸟吧戒律”。在洛伦佐非常偏爱的东西当中,我们还放了葡萄酒、熏鲑鱼和面包圈。晚会快结束的时候,丽在厨房的案台上发现了突然失踪的洛伦佐,它正在那儿舔食葡萄酒杯中的残液,她惊叫了一声。所有的人都冲过来目睹这个已经完全醉醺醺的长着羽毛的家伙。它饮酒的声音就像一盘正以极慢速度播放的录音带。只见洛伦佐沿着案台摇摇晃晃倒退了几步,一下跌进了盛有半池子冒着泡沫的清洁剂的水池里。当我托着它在水龙头下冲洗时,它无力地“咕哝”着,啄着自己的脚趾。
我不敢让它在这种情况下尝试以湿漉漉的翅膀飞,就将它放到了铺着油毡的地面上。丽在它前面放了一面放大镜,这样一来它就可以看到自己现在的模样了。我们那湿漉漉的可怜的洛伦佐透过下垂的眼皮朝镜子斜视了一眼,蹒跚地倒退着,并绝望地鼓动着翅膀,缓缓地拍打起来。我们立即将它关到了笼子里,但它看起来更糟糕了。
第二天早晨,洛伦佐没有像往常一样鸣叫。我们爱历险的鸟儿再一次获得了实践知识。我惭愧地打电话给兽医,询问阿司匹林的使用方法,并透露我和丽正在护理一只宿醉鸟。
从那以后,洛伦佐无论如何都不再尝它曾经喜爱的葡萄酒了。它甚至拒绝鸟笼中斯堪的纳维亚式自助餐盘里的食物——如果食物中掺了葡萄酒的话,但是龙虾堡除外:它的节制并不绝对。
资料来源:罗伯特·弗兰克林·莱斯里著:《洛伦佐的辉煌》,1985年版,第83—85页。
小鸟洛伦佐在经历了葡萄酒事件之后,对除了龙虾堡以外的所有葡萄酒都敬而生畏,用莱斯里的话就是“获得了实践知识”。这里还可以说它是学会了一种联结,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步学会应用这种联结。想想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孩子不爱吃饭,母亲想了一个办法,吃饭时放一些和谐舒缓的音乐,孩子乐不可支,吃饭也逐渐正常,以后孩子吃饭就离不开音乐了,以至于后来,没有音乐就吃不下饭;孩子学爬,母亲以糖果鼓励,孩子爬几步就会向母亲要糖吃;孩子偶尔受到一只凶恶的狗的狂吠,害怕至极,以后对所有的狗,哪怕是很小很乖的狗都充满恐惧之心……诸如此类,我们不难发现,这都是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一种联结,或者不断进行某种强化,从而导致期待的行为的产生,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逐渐地,当习惯能够很自然地发生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这个人一贯如此,这就成了常说的性格。
上述行为是依赖怎样的过程产生的?这些行为又是怎样成为习惯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此有独到的解释。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行为学习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类行为习惯的形成规律。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行为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首创了对条件反射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因其对这项研究贡献巨大,通常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又被称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
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起源于著名的消化研究。他把狗的食道用手术切断,把切断的食道两端缝在狗脖子的皮肤上,这样就可以观察和分析分泌液的情况了。在这项实验中,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给狗吃肉之前,狗就已经开始分泌胃液了。巴甫洛夫解释说这是一种无条件反射现象。后来,他又发现了更有趣的现象,当助手端着盛肉的盘子进来的时候,狗也分泌出了胃液。有一次,助手进来了但没有带盘子,狗还是分泌了胃液。后来狗听到助手来的脚步声就开始分泌胃液了。巴甫洛夫意识到:这些反应是先于食物刺激的,用简单的反射弧是无法解释的。于是,他的研究也逐渐转到这个方面。
巴甫洛夫通过实验发现,只要食物落到狗的口中,狗就会分泌出唾液,如果食物是湿的,分泌的唾液就少些,如果食物是干的,分泌的唾液就多些。这种反射活动是狗和其他一切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生物在相关的特定刺激下自然诱发的,巴甫洛夫称它为无条件反射。任何能够诱发反射性行为的刺激,如巴甫洛夫实验中的食物,都可以叫做无条件刺激。在后来的实验中,他又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除了食物刺激口腔会引起狗分泌唾液以外,其他的刺激,比如光、声音等,也能够引起狗分泌唾液。最典型的模式是,实验者在不被狗看到的地方发出一个响声,这样的响声可以通过摇铃、按蜂鸣器制造出来,同时给狗喂食,倾倒的时间间隔为5—30秒。起先,铃的声音或者蜂鸣器的声音只会引起一般的反射——狗竖起耳朵来,但不会出现唾液反射。可是,经过几轮试验之后,仅是这个声音而不给狗喂食也会使狗分泌唾液。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的中性刺激,如巴甫洛夫实验中的声音,叫做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叫做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们变换了这个实验的各种形式,如不用声音而是改用灯光闪动,或者在狗可以透过窗户看到的地方转动一个物体,或者操纵某个可以碰触到狗的仪器,或者拉动狗圈某个部位,或者变换中性刺激与喂食之间的时间间隔等。结果发现,在所有的情况下,中性刺激都可以变成条件刺激,只是其容易程度不太一样,中性的某种气体(不是食物气味)可能需要20多次配对才能成为条件刺激,在狗的视线所及的地方转动一个物体需要5次配对,而一种高声的蜂鸣器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了。([美]墨顿亨特·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1999年)巴甫洛夫也用这一实验结果解释人类的行为,后来经过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的推广和演进,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学会对信号做出反应的规律。通过一种刺激可以预知另一个刺激的到来,这是人们通过对两个刺激之间的联结进行学习得来的,而这两个刺激中一个是先前可以诱发生理反应的,另一个则不能。由此可知,把环境中的事件相联系,通过对作为可预期信号的先前刺激的学习,能够促进人类自身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在巴甫洛夫进行消化研究而意外地得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同时,在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也在做着同样重要的研究,他通过观察猫是怎样逃脱笼子的,得出了著名的解决问题的尝试错误理论。
专栏3-2
笼子里的猫
被放入笼子之后,猫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并想逃出去。它试图从笼子的栅栏空隙处钻出来。它抓、咬栅栏板条,从空隙处伸出爪子去抓每一件它够得到的东西,乱抓笼内的东西。它挣扎的耐力十分惊人,它可以连续8分钟甚至10分钟抓、咬、钻、挤,在冲动的挣扎中抓遍整个笼子。它可能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者踩到台板、触及横条,将门打开。渐渐地,所有那些不成功的冲动都将被排除,而导向成功的特殊冲动由于导致快乐而被记住。直到多次尝试以后,猫一入笼子就会立即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去触发机关。
资料来源:桑代克著,李月甫译:《人类的学习》,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通过桑代克的实验,我们发现猫学会了在刺激情境中做出能够导向预期结果的适当反应。这种学习是通过动物盲目地尝试错误体验到动作的结果之后,以一种机械的方式逐渐自动产生的。结果令人满意,这种行为就会逐渐增加;否则就会逐渐减少。
后来,斯金纳着重研究反应带来的效果,形成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凭着自己的机械制作天赋,研制出了著名的“斯金纳箱”。在箱子里,试验用的老鼠或者鸽子可以舒舒服服地待在里面,箱子一面的箱壁上有一根横杆,装在一只小食盘和喷水口上面。老鼠或者鸽子在里面活动的时候,当碰巧碰到横杆并压下它时,一粒饲料会自动落到食盘里。笼子外面连接的一些设备会自动地在移动纸带上画出一条线,一分钟一分钟地记录压下横杆的次数,也就是记录动物的行为。这使得实验者所要做的工作更为简单、方便,数据收集也更加容易了。
斯金纳在自己的研究和观察中发现,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不能解释人类习得的所有行为,它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只能解释那些经历了类似于从“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到“条件刺激—条件反射”过程的反射行为。然而,人类的行为并不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比如走路,没有任何一种刺激物刺激我们走路,而且走路并不是因为某种刺激,有时候根本就是自发的动作。因此,斯金纳认为,人类习得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由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过程建立起来的,学会对信号刺激产生应答反应。由于提出得早,所以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另一类行为习得最初并没有明显的刺激出现,甚至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比如“斯金纳箱”里的白鼠自发地在箱子里活动,偶然碰到与进食孔相连的杠杆,吃到了进食孔掉落的食物,按杠杆的行为产生了效果,白鼠就学会了主动按杠杆获取食物。斯金纳把这类行为学习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环境的制约,更受到强化作用的影响。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学习是可以预期的信号;操作性条件反射告诉我们,人类的学习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行为结果本身也是一种刺激,会对行为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刺激有令人喜欢的,也有令人厌恶的。当某种行为出现后,随之而来的是令人喜欢的刺激出现,如食物、金钱、爱等,行为者就会倾向于重复此项行为,这种刺激称为正强化。比如:孩子因为打扫卫生而得到家长的表扬,他们就会倾向于产生打扫卫生的行为,这是正强化作用的表现。当某种行为出现后会使令人厌恶的刺激减弱或消失,行为者也会倾向于重复此种行为,这种情形称为负强化。比如:当一个不喜欢写字的孩子字写得认真清楚时,减少他的写字量,以增强这个孩子认真写字的行为,就是负强化的效果。
斯金纳把促进行为形成的刺激影响统称为强化,这是因为强化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未必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令人喜欢的结果。有时在常人看来并不好,但能够使行为者获得某种满足,也是强化。比如,某些行为因为能够令行为者感到受到关注,能够使紧张焦虑恐惧下降,也会形成强化。这种状况在不良教养环境下,以及问题儿童身上经常发生。
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如果不给予强化,则会减少某一行为发生的概率,这称之为消退。比如,当孩子跟大人打招呼时,大人经常不予理睬,那么,孩子就不会形成这种礼貌行为。又比如,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些不当行为,比如一时的吵闹和发脾气,大人往往采取消退手段处置,不予关注,晾在一边,孩子过一会儿便平息了,即“冷处理”。
有时通过消退也不能减少不良行为,这就需要通过惩罚阻止不良行为。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一种厌恶刺激的时候,行为者会倾向于减少和终止该项行为,我们通常称这为惩罚。此外,当某种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的消失,行为者也会倾向于减少或者终止此项行为,这也是惩罚,这种惩罚称为剥夺。惩罚可以产生类似快刀斩乱麻的行为阻止效果,但常常又会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不良的模仿和引发消极情绪。一般认为,剥夺比施予厌恶刺激的惩罚更为恰当,因为它产生的消极情绪要弱一些。比如,当一名儿童欺负了别的小朋友的时候,没收他的零花钱要比打他一顿更为合适。
(3)行为联结形成的原理
格思里(Guthrie)在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之后,对行为学习提出了自己特有的观点—联结的思想。格思里认为,一种好的学习心理学必须提出学习的规律,而且这种规律必须是容易理解并可以证实的。在格思里的学习理论中,有一条核心的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曾伴同过某一动作,那么,当这种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这一动作往往也会随之发生。”(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1页)
格思里的学习律基于刺激—反应联结的思想,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当有机体对某种刺激做出某种反应时,就已经充分实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结;当这种刺激再次出现时,就会再次做出这种反应,所以说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这一学习律似乎有悖于一般学习论中所强调的学习律,也似乎有悖于我们之前所说的强化原理。其实不然,要理解格思里的这一观点,首先我们要理解格思里所说的“刺激”和“反应”的含义。
通常我们把刺激情境当做一个整体,看做一种刺激。而格思里认为:其实刺激情境是由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的大量刺激要素构成的。事实上,个体的反应往往只是对在某一时刻刺激情境中的某些刺激要素做出反应,带有很强的特定性。
格思里对“动作(movement)的反应”和“行动(act)的反应”作了区分。前者是指个别肌肉的动作,后者是指一系列肌肉动作构成的动作复合体。所以,格思里认为我们不可能对行动作出如实逼真的描述,行动是一种整体反应,整体反应是无限复杂的,融合了太多的因素,比如投篮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由一连串肌肉动作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组成的行动。对此,格思里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各种肌肉动作,注意这些动作与各组刺激要素形成的联结,因为这才是学习的真正内涵。即,学习是在刺激要素和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
如前所述,只要个体对一组刺激要素做出一个动作,就形成了两者的联结,完成了学习。在此基础上,如果个体接下来做出了另一个动作,就会形成另一个新的联结。即前一个动作既是对之前刺激组和动作的反应,又是后一个动作反应的刺激要素之一,这样一环扣一环,就形成了动作的连锁反应。对于个体而言,有些习惯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形成的。
格思里的理论强调相邻的刺激—反应的联结,他认为学习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被称为“邻近学习理论”。(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62页)格思里提出的联结观点和强化成了学习论中的两大重要内容,对解释人类的行为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4)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他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入行为形成过程,彻底改造了行为主义。
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学习经常没有得到什么强化物,这时就无法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或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解释。后来的研究者不断完善行为学习理论,提出各自的见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班杜拉根据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班杜拉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加入了主体变量,他认为刺激不是一种单纯的外在因素,而是处于环境背景下的某种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选择和认知,才可以激活或者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影响人类的行为。环境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也可以选择和构造环境影响。
在广泛领域的社会学习中,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受到强化获得替代性强化,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行为。班杜拉认为,人们的行为习得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即行为主义揭示的学习,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式学习和传统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式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这是获得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着重研究了后一种行为的习得过程。他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观察学习是人类获得大量行为反应模式的主要形式。他认为观察学习主要是靠榜样的影响,并通过他们的信息机能来引起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我们可能不知道做一件事情的后果会是怎样的,之前也没有建立任何的联结,发现某人做完这件事之后受到表扬,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发现某人做完之后大家都在唾骂,于是大家会避免这种行为,观察学习就解释了这种现象。
下面介绍著名的波波娃娃观察学习实验。班杜拉让儿童目睹一位示范者殴打一个塑料小丑波波娃娃。
专栏3-3
波波娃娃的故事
先让儿童观看一段录像:一位示范者攻击性地殴打一个娃娃,示范者用棒槌敲它的头部,把它朝下猛摔,坐在它上面,反复地打它的鼻子,把它抛到空中,用球击打它……看完录像后,这些儿童被放在一间有好玩的玩具的房间里,但他们不能动玩具。因此,儿童们变得愤怒和沮丧。然后,把这些儿童领到一间放着和录像中同样玩具的房间,结果,班杜拉和许多研究人员发现88%的儿童会模仿攻击行为。8个月后,40%的儿童会重演波波娃娃实验中观察到的暴力行为。
资料来源:亨特著,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在信息社会背景下,观察学习理论揭示的规律尤其具有解释力。孩子从小可以通过电视电影等接触多种刺激,经常无需成人直接指教,他们就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学会大量行为。让孩子看什么,孩子就容易学会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当代有了更重要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