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三章 行为习惯与人格塑造

二、日常行为习惯形成特点分析

<<上一页

1.行为倾向在无意之间形成

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不知原委的行为,有的让人惊喜,有的令人发愁。行为学习规律往往能够对这些来历不明的行为作出合理解释。

(1)无意中形成的强化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告诉我们,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进行多次匹配之后,形成了条件反应,我们可以学习预期的信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是在对这些预期信号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兰兰现在还是一个不足3岁的孩子,可是她已经对音乐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喜爱,每当电视里飘出音乐声的时候,兰兰的小手小脚就会随着音乐起舞,爸爸妈妈看了也特别高兴,逢人就说“我们兰兰以后是要做音乐家的呢”。为什么兰兰会表现出非同一般的音乐喜好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兰兰喜欢音乐,是因为很偶然的一个事件。兰兰在妈妈怀里吃奶,妈妈拍她亲她的时候,总是播放着音乐,不知不觉地,在兰兰的记忆里,音乐总是与愉快相联。久而久之,每当有音乐响起的时候,那种愉悦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渐渐地,兰兰就对音乐有了特别好的感受,会随着音乐做出各种可爱的活动,由此引起的大人们的欢笑更加强化了她随乐起舞的成功感,于是,兰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就成了家里的特别景观。

在这个事例中,兰兰对音乐的爱好是在不经意的联结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开始,音乐可能主要是获得快感的预期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结不断得到强化,音乐从愉悦信号不断生成更为丰富的意义。

可见,成人无意的举止会构造出儿童不同的感受,愉悦满足的感受会产生强化,形成特定的信号和意义,引发儿童的各种行为。

看下面一个例子。

有一个叫咪咪的小姑娘有爱哭闹的坏习惯。每每遇到不合她心意的事情时,她总是又哭又闹,不分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爸爸妈妈怎么劝说都没有成效。后来经过专家的咨询才发现,咪咪变成这样竟然与爸爸妈妈有密切的联系。原来,每当咪咪哭闹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迫不及待地跑来安慰她,并满足她的一切要求。咪咪渐渐明白,一旦自己想要却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下一步就应该是哭和闹了,因为只要使用了这一招,爸爸妈妈就没辙了。一开始她还只是在家里哭闹,后来,在大街上、在公共场合,咪咪也会不分场合地哭闹,弄得爸爸妈妈很尴尬。对于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习惯,首要的就是要消除哭闹行为与父母的安慰之间的联结,而且不能让咪咪的行为得到强化,可以适时地采用负强化和剥夺等方法。后来咪咪的父母采纳了咨询师的意见,在咪咪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对她不予理睬,并约法三章,一旦违反就取销原有的零花钱和自由休息时间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咪咪的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减少,最终消失了。

即使并没受到表扬,如果满足某种需要,也会产生强化。比如电影《音乐之声》里面将军的孩子们,在刚刚见到家庭女教师时老搞恶作剧。原来是因为他们平时得不到父亲的关心,捣乱会引起父亲的教训,虽然是挨骂,但也得到了父亲的关注和接近。问题儿童的一些无意义的行为往往是因为这些行为曾经帮助他们忘记了烦恼,避开了恐惧,从而保留下来成为不良习惯。

(2)刺激泛化引起的行为反应

一些反应可能是针对固定的刺激产生的,但是反应也会在类似的刺激下发生,这就是刺激的泛化现象。泛化是对与先前条件反射中的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产生反应的倾向。新的刺激与原来的刺激越相似,泛化就越容易发生。

有句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刺激泛化现象的典型表现。一旦被蛇咬了之后,再遇到那些和蛇相似的物体,也会产生和遇到蛇时类似的感觉。人们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小时候,偶然受到一只狂吠的狗的惊吓,这种受到惊吓的感受和当时的场景形成了某种意义的联结,每当有“狗”这个特定信号出现的时候,那个备受惊吓的场景和随之而来的恐惧感又浮现在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刺激也逐渐扩大,无论是对凶恶的“黑背”,还是温和的“京叭”,或者是毛茸茸的玩具狗,甚至远远地听到狗叫的声音,恐惧的心情也会骤然而生。这就属于心理学中所说的刺激泛化现象。本来是对某个事物的一种特定感觉,泛化作用的影响使得和这一事物类似的一些物体和场景也具有了特定的信号和意义。

刺激泛化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许多重要的刺激是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外界环境的,而刺激本身的性质是不变的。刺激泛化使人们能够通过最初的特定经验拓展学习的范围,从而建立相似的安全的氛围,而经过泛化的事件与原有的刺激事件具有同比意义和价值。刺激泛化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例如喜欢钢琴,可能也会喜欢其他与琴有关的乐器;喜欢灰色,可能也会喜欢与灰色有关的阴雨天气;喜欢数字,可能也会喜欢与数字有关的所有科目。“爱屋及乌”、“触类旁通”正是这类现象的鲜明写照。如果一个吃饭不太有规律的儿童在吃早餐的时候感到舒服的话,他很可能会把这种舒服的感觉加诸中餐和晚餐上,这样泛化作用对不规律吃饭的干预就会有很好的效果。而这种泛化现象同样也是在无意之中形成的。

一般而言,两个事件差异越小,泛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辨别学习就越困难。个体要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最佳行为,就必须平衡刺激泛化和刺激辨别的过程。敏感于事和迂腐木讷对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

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3岁的毛毛与其他同龄孩子不一样,特别怕狗。远远地听到狗的叫声,毛毛就会头上冒汗;如果真的有一条狗在毛毛的面前,他就会惊惶失措。爸爸妈妈试着让他接触温柔可爱的宠物狗,可是毛毛还是不敢上前,无论这个狗有多么可爱,他总是远远地躲在爸爸后面,看着其他小朋友尽情地和宠物狗玩耍。正如兰兰喜欢音乐源于无意之间的快感联结,毛毛对狗的恐惧也源于偶然的联结。在毛毛很小的时候,第一次看到邻居家的宠物狗,他急切地想摸摸这个眨巴着两只大眼睛看着他的可爱小东西,刚把手伸向小狗,奶奶就在他身边紧张地叫了起来:“当心被狗伤着!”接着冲过来,紧紧抱着毛毛离开小狗。毛毛被奶奶惊恐的叫声吓了一跳,奶奶的那种紧紧搂抱又加重了这种可怕的感受,当时毛毛吓得大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狗和恐惧刺激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结,而且发生泛化,以后每当小狗小猫出现的时候,毛毛就会紧张害怕。

(3)环境刺激和行为状态形成联结

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在相关的情境下会自动产生。坏的行为习惯容易在相关情境下诱发,好的行为习惯同样如此。这是因为某种原因,行为与环境中的一些刺激形成了联结,而这种联结也是无意中形成的,人们并没明确意识到。诱发反应的刺激具有暗示性,一触即发,被称为线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有一个叫星星的小男孩,刚上小学时成绩十分优秀,可是也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就变得一塌糊涂了。做作业的时候经常心不在焉,作业错误百出。班主任开始觉得是星星自己松懈了,有骄傲自满的情绪,就给他开小灶,帮他补习,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后来,班主任也逐渐失去了耐心,对他的不思进取感到很不理解。班主任觉得有必要把星星的表现告诉家长,就找了一个晚上去了他家。推开他家的门,班主任看到星星开着电视,声量调到最大,电视机前面摆着一个小椅子,上面放着星星要做的作业,星星正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怪不得作业不认真呢,原来是迷恋上看电视了!班主任想。于是他告诫星星做作业时不要看电视,要集中精力。尽管班主任一再提醒,可是星星还是没有改变边看电视边做作业的习惯,这种懒散的方式一直持续了很久。其实,星星这种作业习惯是在各种行为的有意联结下形成的,可是谁又会注意这些行为之间的联结呢!

星星本来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刚刚入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也比较喜欢星星。可是在星星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父母开了一家餐饮连锁店,每天中午和晚上正是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星星的父母都要到很晚才能回来。每天星星放学回家,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墙壁发呆,偶尔同学来玩都让他欣喜若狂。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冷冷清清的房间让星星格外害怕,尤其是打雷下雨的夜晚。星星一个人在家非常害怕,风吹草动的声响都会诱发他一些可怕的想象,而他家周围偏偏老是发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响声,这时平时电视里看到的恐怖镜头就会跃入他的脑海中。为了减少这种恐惧的感觉,星星一回家就打开电视,把声音开到最大,以此来掩盖那些令人害怕的声响,睡觉的时候他也要把被子搬到电视机前才能入睡。总之,只要一回家就进入与声音为伴的状态,以免想到或者听到那些令人不舒服的声响。渐渐地,星星做作业时就形成了看电视的习惯。星星形成这种懒散的作业习惯,并非像班主任认为的那样是因为他有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而是某些行为的联结和不同程度的强化造成的。星星陷入了分心的状态,作业自然一塌糊涂,学习成绩下降也是必然的了。国外研究提出,对于那些得不到父母照料的孩子,最好留在学校和老师共同度过。因为一旦回到家中,就会陷入不良的学习状态中,以至于无法扭转。因为比较严重的行为习惯是比较稳定的,要改变它们,不仅需要思想上的变化,还需要生理上的调节,而生理上的调节并非一蹴而就的。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了解行为情境的关联性也是在不经意间形成的。要改变这种不良习惯,需要与环境形成新的行为联结,或者改变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培养良好习惯。

(4)灵活运用行为学习规律

儿童在三五岁的时候,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思想也不断发展,逐渐从个体与他人的共生阶段发展到与他人的分化,慢慢学着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学着自己做一些事情。这时,父母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这样的话:“不,让我自己来。”孩子在自己做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生活自理能力。其实,形成自理习惯的过程中也蕴藏着丰富的行为学习规律。

早上起来,父母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自己在穿衣服了,然后走进卫生间,规规矩矩地大小便,又洗脸刷牙,然后来到父亲面前说:“爸爸,你看干净吗?”父亲看到孩子这样自觉,高兴地夸奖了孩子一通,孩子也满意地笑了。第二天,孩子又自觉地去穿衣洗漱了……好多孩子都有不按时吃饭或很大了还要母亲喂的习惯。例如,吃晚饭的时候,孩子吵闹着要看电视不肯吃饭,或者要母亲喂才肯吃,怎么说都不行。有时父母会主动和孩子商量,如果吃饭的话,可以多吃一些糖果,或者可以多出去玩一会儿。有的孩子很听话,想想可以多玩,就痛快地答应了。可是有的孩子很任性,仍不肯吃饭,这时,父母可以实行“冷处理”。也许开始,孩子会哭得很厉害,但是因为没有人理他,也比较饿了,就会吃饭了,慢慢地,按规律吃饭的习惯就养成了。

有时家长陪着孩子看儿童节目,会发现孩子有一些良好表现:吃菜不挑食,晚上自觉地要求睡觉,主动说一些礼貌用语……这是怎么回事?孩子说,刚才电视里的“天线宝宝”是这样的,我也要做个乖宝宝。如果家长马上夸奖孩子,孩子的良好表现就可能会保持下去,并逐渐成为习惯。

在培养孩子形成自理习惯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不经意间用到了行为学习的规律。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和表扬,孩子会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事,父母无意间的正强化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自理行为。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要求,可采用负强化和自然消退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灵活运用,能使孩子慢慢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此外,孩子的自主学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通过观察学习,孩子以榜样为力量,在替代强化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形成一些自理习惯。

2.童年期行为习惯分析

心理学家多拉德(Dollard)和米勒(Müller)认为([美]约翰·多拉德,尼尔·米勒著.李正云,王国钧译.李正云校.人格与心理治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1页),强烈的情绪冲突是神经症行为的必备基础,而且情绪冲突必定是无意识的。通常情况下,这类冲突在儿童期产生的可能性较大。大家平时所见到的某些不良行为可能是父母在不经意间所教、孩子在不经意间所学的结果。当今时代,各种不同的社会文化为儿童的行为学习提供了不同的情境,但是,几乎在所有文化氛围下都会有下列几种情境训练,即喂养情境、排泄情境、性训练情境和愤怒反应情境。这几种情境可能会对个体的行为习惯以及性格的形成产生长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可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1)喂养情境与行为学习

许多父母会发现,有的孩子一直很活泼,而有的孩子却可以承受孤独带来的寂寞。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们这样的性格?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解释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儿童在不能用言语等方式解释自己所处的困境时,通常用的方法就是哭和闹。儿童在感觉到饥饿的时候同样也是采用这种方法。父母会在儿童因饥饿而哭闹的时候去喂他们,不经意间儿童明白了,哪怕只是啼哭一声就会使得事情的结果有所不同,将啼哭作为换取食物的信号是他们控制世界的一种手段。然而,如果儿童在应用这种手段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反馈,而是置之不理,他们可能就会产生另一种感觉:无论做什么都改变不了痛苦的境地。长久下去,他们面对的只有无奈和痛苦,无助的感觉总是伴随着他们。那些小时候没有受到父母很好的照料的孩子总是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形成冷漠和孤僻性格。

年轻的父母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自己的孩子不是因为吃得太多而感到腹痛,就是因为吃不饱而出现反复饥饿现象,这些总是让父母们特别担心。其实担心大可不必,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智力状态和动作水平还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真实状态,若父母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反而会造成不良结果。孩子吃得太多将食物吐出时,父母通常会抚摸孩子的腹背部使其感到舒适。孩子吐空了腹中食物可能会感到饥饿,一般情况下,这种饥饿是没有什么害处的,可是热心的父母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喂饱孩子。经常如此,孩子易出现暴食,产生胃部紧张、呕吐和饥饿的循环反应,容易使孩子养成暴食、反胃、呕吐的习惯。

(2)排便习惯训练

无论何种文化下,孩子都不可避免地要接受排便训练,而且这种训练的要求是绝对的,并不考虑儿童在学习能力上的个别差异。儿童必须通过排便训练,否则他就会丧失成为社会上受欢迎的一员的资格。排便习惯养成需要幼儿具有对膀胱和大肠的感觉,学会控制尿道和肛门,学会在两者之间形成恰当的联结。抚育者会对儿童的排便行为给予帮助,在他们成功控制时及时给予表扬,帮助幼儿尽快养成排便习惯,并使他们通过排便自理的活动获得自信的感受。但是,如果父母处理不当,过于焦虑,就会造成问题。

儿童必须学会合适时醒来上厕所。父母过于焦虑,强迫孩子在没有便意时排便,孩子便难以把握便意和控制括约肌反应,不能养成排便习惯。在得不到父母帮助和言语辅助的情况下,尝试错误行为就会发生,孩子会在床上、客厅、餐厅随意大小便,甚至肆无忌惮地玩弄大便。如果父母们因此激怒,给予孩子严厉惩罚,于是父母愤怒地发泄、孩子焦虑情绪的唤起与大小便排泄活动之间就会建立联结,激起儿童对所要求的排泄场所的逃避反应。这时候儿童可能会选择干脆不排便,这种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可是父母们却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故意的,一旦父母因此打孩子,孩子的排便活动就会出现障碍。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大小便失禁就有可能会成为习惯。这是许多孩子到了很大的时候还会尿床的原因。这种现象如果保持到长大后,还容易导致人格障碍。

(3)学步期行为习惯

学步时儿童免不了磕磕碰碰,碰痛了也免不了哭闹。此时稍微得到鼓励,孩子磕碰的不快马上就会烟消云散。可是,一些成人看到孩子摔着了,会异常紧张,嘘唏抚摸,连声问候。孩子本来并不太紧张,被大人的紧张状态一吓,反倒害怕了,感到了摔跤的痛苦。由此,儿童学会了大惊小怪,对挫折过度反应。如果时常处于这种过度反应状态,儿童会学会在其他情境下的过度反应。本来不是很痛苦的行为,就表现出很痛苦的样子;本来不是很恐惧的样子,却表现出过分的恐惧;在别人看来很平静的生活,于他们看来总是会有不幸发生。很多时候,许多孩子表现出的不合时宜的大哭大闹,也是过度反应行为的一种表现。

儿童出生后,人们会按照其性别给予特定的反应,父母亲对儿子一般更加鼓励独立,比较放手让他们跌爬滚打;而对女儿一般更多给予呵护。每个人从小都会受性别定型训练,养成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习惯。如果受到不合适的对待,可能会产生不恰当的性别定型。如果按照女孩风格装扮男孩,并且过于保护,不许任何冒险,男孩就会变得柔弱,长大后就可能形成“娘娘腔”;如果装束谈吐、言行举止上按照男孩风格对待女孩,女孩容易养成男孩的行为风格,不能把握自己的性别角色。无论男孩女孩,性别角色错位,社会适应都可能出现问题。

(4)攻击行为的养成

多拉德(1939)认为,愤怒反应是由儿童生活中无数的、不可避免的挫折情境所引发的。愤怒感的产生也和以后形成的攻击行为有着很深的关系。

儿童还很小的时候,父母通常会用惩罚的方法对付那些他们认为是顽固的、大胆对抗的行为,儿童在这种情境下会受到挫折,挫折会引起儿童的焦虑反应。此后,焦虑反应不仅和被禁止的情境所产生的线索相联结,还与儿童当时的情绪反应所产生的线索相联结,通常认为正是这种联结才导致了儿童内心的冲突。前面我们介绍的喂养情境、排便训练情境和性别训练情境中,会有很多挫折发生,在以后儿童的成长中也要面临许多新鲜的任务,也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挫折会引起焦虑。通常挫折会使人形成较强的紧张情绪,生理上的紧张导致内驱力增强,容易通过愤怒和攻击来释放。如果儿童对着父母发火并带有攻击行为,受到惩罚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循环的反应又增强了儿童的攻击行为。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当发现孩子养成了攻击习惯,才会懊恼不已。

人类性格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然不良行为是不经意间学习得来的,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当然也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干预不良的行为,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行为学习的方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