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面的内容,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不经意间养成的。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运用行为学习规律有意识地培养,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可以进行干预和矫治。
1.灵活运用行为学习规律,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在某种意义上,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会对人格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机械的,而且模式也是各不相同的,这需要顺应人们气质的自然状态,也要考虑人们自身发展的不同水平和能力状况。
在儿童生命的最初几年,他们还处于尚无清晰的理性和意识的阶段,此时,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是由成人随时随地施加影响,潜移默化进行的。儿童的状态比较接近行为主义研究的条件,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特殊情景下,尤其是为了形成一种行为,同时要避免另一种行为出现时,强化和惩罚措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到年龄大一些的时候,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他们会逐渐地学会辨别善恶美丑,学会分清利害得失,理性成分在他们的头脑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他们逐渐地学会综合运用行为学习的原理规律,会在直接经验中习得教训,也会通过对间接经验的学习,避免走弯路。他们会察言观色,然后采取行动,他们对行为的学习和使用会更加注意场合。因此,必须注意儿童的年龄发展阶段性特点,根据这些特点灵活运用行为学习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1)行为强化和消退的使用
强化对行为学习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对于行为习惯的保持也同样重要。如果一种已经习得的反应重复发生却没有得到强化,这种反应的倾向程度会逐渐降低,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倾向的降低称为消退。强化和消退都是促使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
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强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儿童和成人打招呼总是在父母的催促下完成的,而且许多情形是在母亲对孩子说“快叫阿姨,妈妈给你糖吃”的情况才完成的。儿童知道糖是甜的,吃糖可以给自己带来愉快的体验,所以就叫了一声“阿姨”;母亲很高兴,就给了孩子糖。下一次,有类似的情况,孩子就会想到吃糖的喜悦与喊“阿姨”之间的联结,喊“阿姨”的行为倾向自然增加了。慢慢地,孩子见到成人打招呼的习惯就养成了。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需要辨别成人的性别、年龄等,可是懂礼貌、爱打招呼的反应却已经成为习惯了。在儿童养成打招呼、讲礼貌的习惯中,父母的强化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孩子喊出“阿姨”的时候,父母要信守诺言,实现对孩子的承诺——给予糖果,否则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第一次得不到强化,孩子下一次出现这一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如果下一次父母还是只承诺而不兑现诺言,希望孩子今后再做出类似行为的几率就更小了。可见,父母在强化行为实施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孩子出现的良好行为,不但要及时强化,还要掌握强化的力度,力争做到恰到好处。只有如此,才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的时候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通过强化形成的,行为的消退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有的儿童喜欢向父母要这要那,采取的手段就是许多孩子惯用的方法——哭、闹、就地打滚等,而且有的持续时间很长,有的父母坚持不住只好妥协,这无疑给儿童不良习惯的养成创造了条件。此时,父母应该采取的方法是“冷处理”,把哭闹的儿童晾在一边不管,让儿童哭闹的行为自然消退,再用其他办法处理。再如儿童要学会自己走路,走路就避免不了摔跤,摔跤之后他们会哭闹,要父母抱。这时候父母可以适当地采用消退的方法,对儿童暂时置之不理。儿童看到并没有人理会他的哭闹,就自己爬起来了。下一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境,儿童不用格外的强化就会自动爬起来了。慢慢地,哪里摔倒哪里爬起来的习惯就养成了。运用此方法要注意,消退要同强化结合起来。在采用消退方法促使儿童去除不良行为,同时形成良好行为时,应当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反应给予正强化,以使良好行为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结,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消退行为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会受到行为习惯强度的影响,较强的习惯总是比较弱的习惯更难消退;其次,会受到内驱力的影响,阻抗消退的内驱力越大,消退行为越难以完成;再次,消退还与先前类似情境下得到的强化程度有关,得到的强化越多,消退的阻力就越大;此外,消退还会受到自然恢复的影响,使得效果弱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消退的效果可能会弱化,并趋于消失。在一段时间以后,在无强化的条件下,一个已经消失了的行为习惯又趋于出现,叫做自然恢复。需要明白的是,消退的目的就是培养一种新的行为,如果新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那原来的行为就会逐渐消失。一旦得不到强化,则消退和自然恢复现象将会导致原有行为的再次出现。
(2)惩罚和负强化的灵活转换
当要促成一种行为,同时改变另一种行为时,普遍采取的方法就是强化,要强化就要用到强化物。强化物是与行为相倚的,随时间的推移能够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意刺激。强化就是在出现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的过程。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可利用的强化物,每一个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习惯上,我们把刺激分成正性刺激、负性刺激和中性刺激。对于每个人、每种情景而言,这三种刺激都是不同的。对于某人是正性刺激,对于其他人却可能是负性的或中性的。在某一个行为之后伴随着正性刺激的出现,我们通常称这一过程为正强化;在某一种行为之后伴随着负性刺激的消除,我们通常称这一过程为负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强它们之前出现的行为反应的可能性。正强化是通过在反应之后呈现儿童喜欢的刺激而增加行为的频率;负强化是通过在反应之后使儿童厌恶的刺激逐渐减少或者消除而增加之前行为的频率。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儿童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意识还处于懵懂状态,他们还没有关于自身价值和自尊等方面的意识,这时候适宜用正强化的方法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孩子学会了正常吃早餐,就要奖励他们一些喜欢的东西;孩子学会了使用某种工具,也应该奖励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孩子长大以后,逐渐会感觉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这时候用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作强化物往往更加有效。比如,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家长多多夸奖,再配合物质奖励,效果会更好。
很多行为习惯是在负强化的作用下完成的。很多人开车的时候不喜欢系安全带,工程师根据负强化的原理发明了一种叫做汽车安全带蜂鸣器的装置,以促使司机养成系安全带的习惯。通常汽车的安全带和蜂鸣器会绑缚使用,每当不遵守交通规则忘记扣上安全带的司机出现在公路上时,蜂鸣器就会发出令人讨厌的嗡嗡声,提醒司机扣上安全带,慢慢地,司机系安全带的习惯也自然地养成了。很多人可能会有头痛的经历,那种感觉让人望而生畏。这时候通常的做法是吃些阿司匹林之类的止痛药片,以后出现头痛时往往也会想到服用阿司匹林,这就是一种负强化。为了消除头痛的感觉,不得不吃些很难吞咽的药物,阿司匹林的止痛效果成了对服用阿司匹林行为进行负强化的刺激物。
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由于负强化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酗酒行为。生活中会有许多令人烦恼的事情,很多人会借助酒精的作用,麻醉神经,暂时忘记烦恼。当喝酒直到大醉成为逃避问题的一种方式时,负强化不断地发生,酗酒的不良习惯就慢慢养成了。消除负强化发生的条件,同样也可以减少不良行为习惯。了解了不良行为的形成过程,我们就可以注意避免。
惩罚是行为学习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当要形成一种行为的同时改变另一种行为时,我们也会用到惩罚物。和强化物一样,惩罚物也是一种刺激,它也是伴随某一反应之后出现的,而它的出现通常能够降低该反应在以后发生的频率。惩罚就是在反应之后施加惩罚物。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不自觉地养成这样那样的习惯,有些是好习惯,有的则是不良行为习惯。对于不良行为习惯,适当的时候可以采用惩罚的方法。例如孩子哭闹着想要买一件玩具,可是这样的玩具家里已经有很多了,父母不答应,孩子也不示弱,在地上坐着大声哭起来,父母很生气,于是打了孩子几下,孩子有疼痛的感觉,而且很害怕。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境,孩子就会想到打屁股的疼痛,玩具和疼痛的联结得到强化,于是慢慢放弃了要此类玩具的念头。这就是典型的惩罚行为。
其实,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用到各种习得方式,不仅要用到强化方式,还会用到惩罚和消退等方法。在行为习惯形成的不同阶段,所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也是不同的。在特定的情况下,还需要各种方式之间的灵活转换。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转换方式就是惩罚和负强化之间的转换。初次犯错的时候,家长一般采用的是惩罚措施,可是惩罚措施不宜多次实施,多次实施可能会造成儿童的极度恐惧心理,也可能会诱发儿童的反抗和攻击行为,所以,惩罚之后的弥补措施应该是负强化。在孩子因为耍赖大哭时,父母给予的惩罚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在适当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谈谈心,和孩子谈谈条件,约法三章,首先讲明耍赖是不好的行为,然后说明如果以后再有类似的行为,就取消平时的零花钱或者自由活动时间等,再说明如果有好的表现的话,还可以有额外的奖励。这里从惩罚到负强化再到正强化是一个系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孩子犯了错误,父母的惩罚措施和力度要按照制定的规矩执行,不能“犯规”,对孩子的“犯规”行为也不能姑息,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事倍功半。在习惯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灵活的方式是形成良好习惯、避免不良习惯的关键。
(3)及时有效地进行强化
马戏团里的小动物们很招大家喜欢,那里的山羊会踩钢丝,老虎会钻火圈,猴子会骑自行车,海豹会顶皮球。这些并不是它们天生就会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正强化和负强化在训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猴子每次骑自行车超过一定的时间,都会得到驯兽员的奖励,第一次超过30秒的时候,可能会给它花生吃,超过45秒的时候,可能会给它香蕉或者桃子等它比较喜欢吃的食物,这样猴子为了得到喜欢吃的食物就会拼命地练习骑车的技术。其他动物也一样。如果做不到的话,喜欢吃的东西就没有了,甚至还会遭到惩罚。为了得到喜欢的食物,又不要受到惩罚,动物就会拼命练习。在经过反复不断地练习后,大家就会看到猴子灵活地骑车,山羊悠闲地走在钢丝上,老虎从火圈里面呼啸而过……这都是适时强化、及时强化的结果。
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强化的不同方式设计了一套强化程序,这就是著名的斯金纳强化时间表。在强化时间表中,他把每次行为都受到强化叫做连续性强化,而部分行为受到强化叫做间断性强化。间断性强化又分为四种:固定间隔(按年、按月、按天等)、变动间隔(不定期强化)、固定比率(任务和奖励的比率固定)、变动比率(任务和奖励的比率不定)。各种强化时间表的作用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固定间隔的强化作用最小,变动比率的强化作用最大。
从斯金纳的强化时间表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及时、有效的强化。当孩子出现新行为的时候,家长应该及时关注孩子的反应倾向,根据孩子的行为变化施加正负强化或者采取惩罚、消退措施。孩子出现的良好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强化,就会发生自然消退现象,良好的习惯就不会养成。有效强化是指强化方式不仅要适合儿童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而且要注意各种方式之间的灵活转换。强化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4)通过观察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有的时候,儿童的行为可能根本就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强化,对于孩子的行为家长可能没有做出积极正确的反应。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还是会养成这样那样的行为习惯,这是什么原因呢?行为学习中的观察学习规律或许可以对这种情况作出合理解释。
当电视在美国逐渐流行起来的时候,一种奇怪的现象也同时发生了:美国警察局接收的暴力案件也越来越多。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一些电视片制作者为了提高收视率,经常制作一些暴力、恐怖的片子,而且大部分以人们喜欢的卡通片和电视剧的形式出现,从那以后,这类事件就层出不穷了。这给后来的心理学研究者不少启发:是不是人们通过自主观察,学习到了这些暴力行为呢?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的,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通过观察学习的方式习得诸多行为。儿童通过自己的认知加工,借助替代强化,借助榜样的力量来改变或者形成一定的行为。
毫无疑问,儿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能学会很多东西,既有亲社会的行为,也有反社会的行为。电视中的人物无疑给儿童提供了榜样作用。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电视暴力会通过三种方式对观察者的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一,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会增加攻击行为。这一点对儿童而言特别重要,小时候过度观看暴力电视而产生的攻击习惯可能会为长大后的反社会行为埋下伏笔。第二,观看暴力电视导致观察者对日常生活中暴力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估计过高,从而过分害怕自己会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受害者。第三,观察者可能会脱敏,即在看到暴力行为时情绪的唤起水平会降低。([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188页)相关研究表明:自从“9.11”事件以来,有关反恐的电影、电视迅速走上荧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社会生活中类似事件的不断出现,因为一定程度上这些影片的人物和镜头都提供了一些作案的方式方法,让人们学起来比较方便。成人的观察学习效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儿童好,他们的思想还受到理性成分的影响。儿童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定型,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超过成人,特别是对于那些他们从来没有接触到过的新鲜事物,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因此,在儿童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提供给儿童的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内容也应该适时地变化,中小学教材需要进行调整,就是考虑到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现实世界中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学习榜样,怎样对这些榜样作出科学的选择呢?心理学家班杜拉等人研究发现,在下列情况下,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最具影响力:
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得到了强化的结果;
榜样被看成是正面的、受人喜爱和尊敬的;
榜样和观察者的面貌及特点具有可知觉的相似性;
观察者因注意榜样的行为而得到了奖赏;
榜样的行为可以看到并且很突出——榜样作为清晰的形象,从与其相竞争的人物背景中显现出来;
榜样的行为是在观察者所能模仿的能力范围内。
各种方便的信息手段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如果注意利用,能够成为新的受青少年欢迎的观察学习方式。
(5)培养适应新环境的习惯
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自动调节作用。如果每天在一定时间给新生儿洗澡,形成了规律,哪天不按时做这件事情的话,小宝宝就会不高兴,哭闹着向大人提抗议。让幼儿换一种吃奶的方法,他们也会不安分一段时间。大人也会有类似情况,成了习惯的事情不做就难受,改变一种习惯会不舒服。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当成长中的孩子要进入一种新的环境,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时,培养新习惯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小学五年级之前,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许多行为需要师长非常细致的指导和培养。
孩子大的环境变换有入托、入园、入学,需要家长和父母紧密结合,及时帮助孩子养成相应的生活习惯、游戏交往习惯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生活、游戏、合作、礼貌和学习行为能够使孩子很快适应环境,受到新环境里的伙伴、老师的欢迎,增强对自己的自信心,增强对新环境的喜爱和对交往、学习的兴趣。良好的适应为孩子今后的人格发展打下了坚实而广泛的良好基础。如果这时候疏忽习惯培养,可能会使孩子因为没有准备而惧怕游戏、不会交往、不合群,或者不能够好好听课,不能按时做作业,不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一旦成为习惯,可能会造成学习困难,带来更多的不良行为。
2.行为干预和治疗
在行为学习中,我们可以恰当地使用强化、消退、惩罚等原理来塑造我们所希望的行为,消除我们不愿看到的行为。
在对不良行为进行干预的时候,最好将强化措施和消退措施结合起来使用。在一些情况下要灵活转换惩罚和负强化,从而既能避免惩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又能实现对行为的控制。在具体的干预中,应该选择适宜的强化刺激。
在进行行为塑造的时候,可以遵循一些原则以达到目标效果。如:小步子渐进原则,即把行为目标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让行为变化的标准量逐渐变化,逐步实现行为的改变。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形成的行为矫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系统脱敏法。即循序渐进地、有系统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学习)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焦虑反应也消除,实现脱敏。
厌恶疗法。帮助人们将所要戒除的行为习惯同某种使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该行为出现的目的。厌恶刺激可采用疼痛刺激、催吐剂和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声响刺激等,也可以采取食物剥夺或社会交往剥夺等,还可以通过想象作用使人在头脑中出现极端憎恶或无法接受的场面,从而达到厌恶刺激强化的目的。厌恶疗法又称回避学习法,是对不良行为施加一个厌恶刺激,如恶心感觉、言语责备或疼痛等,因此人们又形象地称之为“以毒攻毒疗法”。比如干预酗酒和吸烟行为。当儿童酗酒或者吸烟时,立刻给他施加导致恶心的感觉。让他一喝酒或者吸烟时就想起这种感觉,慢慢就会对烟酒产生厌恶情绪,形成回避烟酒的条件反射。再比如针对儿童吸吮手指的行为,可在其手指上涂抹黄连水、奎宁水等苦味剂,使之吮吸苦味,并成为一种厌恶刺激,如此多次,可以减少其吮指行为。这种方法应用范围极广,但是此方法负面影响大,不宜长时间使用。
行为塑造法。即通过强化奖励而塑造出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只要是接近期望目标的行为,就予以适当的强化,从而一步一步地逐级实现期望目标行为。这种方法的原则又称为小步子渐进原则,是行为主义至今最具有影响的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治原则。行为学习和行为改变一般难以产生大幅度的变化,因为行为习惯以机体的生理活动模式为基础,行为大幅度的变化会在生理上引发不适,形成变化的阻碍,所以行为的变化一般需要一个渐变过程。通常将行为分成循序渐进的许多个小目标,使行为朝着目标方向逐步前进,每一接近、每一变化都给予及时强化,逐渐达到最终的目标。
代币制法。这一方法是建立一套奖励系统,当个体出现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记分卡、筹码、奖券等),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个体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建立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个体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给人的那种满足感,不至于降低个体追求强化(奖励)的动机。并且在个体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正强化和负强化同时起作用,而产生双重强化的效果。代币制法在医院、学校中使用的较多。
当代的行为疗法都是与认知结合,并且辅以自我调控的练习,是以行为疗法为主的综合性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