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四章 情绪与身心协调发展

一、情绪的性质

<<上一页

1.情绪和我们的身体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绪发生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脑电波变化。当一个人处于休息或松弛状态时,大脑皮层的活动不一样,不同强度的情绪反应在大脑皮层会引起不同的脑电反应。

皮肤电变化。皮肤电反应是皮肤对电流运动的电阻力,皮肤电阻力不断地波动,任何外来的或新鲜的刺激都能直接地,尽管是瞬时地加强这些波动。皮肤电变化主要是由汗腺活动引起的,刺激来了,电阻降低,电流增加,测量皮肤电仪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浑身都起鸡皮疙瘩”这类话可能大家经常会说,不妨想想看,自己在什么时候会说这样的话,肯定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而说的。

循环系统变化。循环和循环系统在维持身体的日常机能和应付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中是十分重要的。愉快、紧张、恐惧及狂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心跳变化,血管容积和血压会变化。在紧张、生气、害怕(有新异刺激)时,可能会吓得脸发白,这是因为皮肤血管收缩,动脉血压提高,让更多的血液进入大脑,脸部皮肤缺血。在为难、羞耻、害羞的时候,皮肤血管舒张,更多的血液进入表皮,所以脸会变红。

呼吸变化。出现情绪反应时不仅呼吸频率会变化,吸气和呼气的比率也与情绪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会感到“激动得透不过气来”或“倒吸了一口冷气”,就是由于呼吸比率不同,前者是呼气长而吸气短,后者是吸气长而呼气短。

内分泌变化。情绪反应会引起内分泌的变化,比如肾上腺素分泌增强。平静的心境状态和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内分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引发内分泌失调,产生疾病。

可见,情绪和生理反应具有紧密的联系。不少身体疾病曾被认为纯粹是生理性的,现在看来,诸如肠胃溃疡、哮喘、支气管痉挛、换气过度、皮肤过敏反应、周期性偏头痛、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疾病都可能与情绪有关,长期或强烈的紧张情绪容易导致这些疾病。反之,良好的情绪、平静的心情,能够使人身体康健。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每个人都要善待自己,而拥有好心情是善待自己的重要条件。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使人从内心改善对不利境遇的反应,经常保持一份好心情。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情绪形成的机制。

2.基本情绪源于进化

人类的情绪状态具有特殊的性质,生理和心理活动融为一体。情绪的这一特殊性是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演化而来的。达尔文曾经观察比较人类和猩猩的面部表情,发现人类和猩猩的面部表情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灵长类的面部表情是经过上百万年的进化和选择而来的,它们的交往实践促进了与情绪相关的面部表情的进化,这个选择过程让复杂的肌肉反应建立起来。人类面部的肌肉运动支持了大量可能的面部表达。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发现,灵长类大脑里有专门处理面部信息的神经细胞,包括识别熟悉的面容和识别面部表情。这些进化成就表明,情绪表达及基本情绪的辨别在灵长类适应环境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情绪体验:对行为反应的知觉

心理学领域最早系统研究情绪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W.),他与丹麦生理学家朗格(Lange,C.)差不多同时提出了一种情绪理论,他们认为,情绪感受是由行为和躯体的生理变化引起的,先有机体外周的变化,而后才有情绪。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讲过一段著名的话:“习惯上人们认为:因为悲伤才哭泣,因为生气才打人,因为害怕才发抖。而一个合理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哭,我们才觉得悲伤;因为我们动手打人,我们才觉得生气;因为我们发抖,才觉得害怕。其原因是:对于事物的知觉立即引起身体上的变化,而正当这些变化发生时,我们体验到了这些变化,于是情绪发生了。”“假如知觉了以后,没有身体变化紧跟着发生,那么,这种知觉就只是纯粹知识的性质;它是惨淡、无色的心态,缺乏情绪应有的温热。”朗格的说法大致类似,他认为,没有机体的变化,就没有情绪。“假如把恐惧的人的身体症状除掉,让他脉搏平稳,眼光坚定,脸色正常,动作迅速而稳定,语气强而有力,思想清晰,那么,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呢?”

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这个情绪理论被称为“外周说”,他们的观点与我们通常认为的情绪产生过程是相反的。人们通常认为,当我们面对不习惯的某种公开的行动时,会感到焦虑,然后便会产生神经质的颤抖、哆嗦和口吃等。而詹姆斯的观点则是,当我们面临某种公开的行动时,我们先发抖、哆嗦和口吃,而后对这种身体变化的感觉使我们感到焦虑。仔细思考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可以发现,“外周说”似乎不无道理。比如瑜珈就是用身体的放松达到心情的放松和舒缓。

文摘4-1

传神的表达

过度的紧张,使他脖颈发硬,两眼发直,只瞧见自己的鼻尖。他走到和地头并排的灌木丛边的一条小径上,本能地往那块地头瞥了一眼,在银白色的月光下,他仿佛看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蠕动,一会儿拱土,一会儿扒地,同时,还清晰听到了“啪啦”的声音。于是他三千根发丝根根竖起,额头冰凉,眼冒金星,被无名的恐惧死死地揪住了。他准备撒丫子逃跑,决不再瞧那边一眼。他忙不迭地加快了步子,但不知为什么,越着急,越觉得那不可形容的怪物在大步追来,挥舞双臂,一把拖住了他。他出了一身冷汗,暗自怪自己太不镇静,这才艰难地挪动了几步。

——[朝鲜]李炳洙《岭北》(薛梦得主编.人情百态鉴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第254页)

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晋]陶潜《闲情赋》

(2)情绪:进化形成的身心反应模式

汤姆金斯(Tomkins)和伊扎德(Izard)提出了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从进化的角度说明人的情绪机制,一定意义上揭开了“外周说”的谜底。

动机—分化理论强调,情绪具有适应功能,是进化遗传的一部分。情绪状态在原始情境下驱动了适应行为。在进化的阶梯上,越高级的动物,情绪越分化,越丰富复杂。

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反应是适应性活动伴随的身体状态,这些状态固定下来,形成某种生理环路模式,不断进化遗传。因此,这些情绪反应具有本能性,是适应的结果。情绪状态的各种典型表现有着最初的功能:咬牙切齿、怒发冲冠,是原始的表达威胁的方式;目瞪口呆,眼睑放大,口部下颌放松,是接近刺激物、接受信息的一种下意识的反应;舒适时,生理电会下降;体验到了愉快时,会产生无意识的微笑……

人们普遍存在一些基本的原始的情绪。汤姆金斯提出了八种基本情绪:兴趣—兴奋、享乐—快乐、惊奇—惊讶、苦恼—痛苦、厌恶—憎恶—蔑视、生气—愤怒、羞愧—羞辱、恐惧—恐怖。伊扎德提出了十二种基本情绪(见表4-1)。

表4-1 区别性情绪量表的代表性项目

([美]L.A.珀文著.周榕等译.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52页)

基本情绪代表性的量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常

1.兴趣感到你所做的和所看到的是有趣味的

2.享乐感到快乐

3.惊奇在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时觉得惊奇

4.悲伤感到不快乐、忧郁且灰心丧气

5.愤怒感到生气、恼怒

6.厌恶感到事物不合你意,令你作呕

7.蔑视感到某个人“毫无用处”

8.恐惧感到害怕、颤抖并紧张不安

9.羞愧感到你在某事上该受责备

10.羞辱感到别人在嘲笑你

11.害羞感到害羞,真想躲起来

12.内敌意感到不能容忍自己

情绪最初具有行动驱动力,所以汤姆金斯认为,情绪是动机。人们都追求与快乐相联系的东西,避免痛苦的东西。当然,与社会目标和行动相联系的情绪范畴要远比快乐和痛苦复杂得多。一个人能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或失败的羞耻,对同伴的爱或对敌人的恨。这些情绪体验能够给人的行为以动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复仇的愤怒和献身的爱可以使懦夫变成勇士,使弱者变成大力士。

文摘4-2

情感的巨大力量

当他清醒过来,他就扑到床上,在那床上打滚,疯狂地吻着她睡过的尚带微温的地方,他一动不动地,好像停止了呼吸似的,在那儿待了几分钟,接着又站起来,满脸是汗,气喘着,昏迷着,敲钟一样把头往墙上碰去,好像决定要把头碰破。最后他又力竭地跌倒了一次。他用膝盖一步一移地走出那个小屋子,失望地蹲在门对面。

——[法]雨果《巴黎圣母院》

伊扎德认为:“各种情绪和情绪系统的一个主要普遍机能是把特质和人格维度组织起来。”(1993b)情绪对人格有整合作用,在人格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特定的情绪会形成特定的特质。研究已发现,兴趣、享乐和羞怯等非连续情绪与外倾特质相关(羞怯与外倾是负相关),而悲伤、蔑视、害怕、羞愧和内疚等非连续情绪与神经质特质有关。

3.情绪受制于动力定型

巴甫洛夫提出了情绪的动力定型说。他认为:情绪是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维持和破坏时产生的。动力定型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通俗地讲,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爱好倾向、态度观念,这都以动力定型的方式存在于人的大脑皮层,存在于人的高级神经系统中,影响和支配着人的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情绪的产生与动力定型基础有关,如果外界的刺激使得原有的动力定型得到维持、扩大、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不能使原有的动力定型维持,就会产生消极的体验。同样的情绪刺激对习惯、爱好、观念、态度不同的人会引起不一样的情绪反应。

这意味着,当人们惯常的生活方式发生突然的变化时,会产生情绪反应,莫名其妙的烦躁可能是动力定型被打破造成的。(李晓文等编著.现代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9页)我们的各种生活习惯往往会形成动力定型,如有人吃饭前要喝汤,有人进门一定要洗手,如果没有这样的动作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民间有老人不能搬家一说,其实就是老人长期形成的顽固的动力定型被打破,扰乱了心理健康,引起了生理上的反应,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因此,从小注意培养开放、包容、灵活的生活习惯和态度非常重要。

4.受制于认知的情绪机制

(1)情绪:评价引发反应

情绪评价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阿诺德(Arnold)和拉扎鲁斯(Lazarus)。阿诺德认为,评价是情绪产生的根本条件,是情绪的决定因素。在面临各种情境时,人们会下意识地进行评价,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可信的”还是“骗人的”……评价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喜欢、厌恶、信任、讨厌……同时影响着在此情境里的行为——接近、回避、参与、沉默……评价是极个体的东西,使我们对外界环境赋予某种“意义”。

拉扎鲁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评价者,有意无意地在个人的社会关系和意义上对所遇到的每项刺激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产生情绪反应和应对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目标,会对自己和世界有一些基本的看法和信念。遭遇每一种情境时,都会从自己的需求观点出发评价情境中所发生的事件,由此产生情绪体验,并根据自己的体验应对面临的事件。任何事件由此而带上了个体自我倾向的色彩,具有了隐喻意义。个体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境,认知评价发生改变,所引起的情绪反应也随之改变。([美]K.T.斯托曼著.张燕云译.情绪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9页)

评价虽然是迅速出现的,但它也包括两个阶段: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直觉估价情境的意义:对自己是否有威胁或危险?是否是自己喜欢的?是否对自己有利?次级评价是更为理智的判断:可以做些什么来克服危害,处理问题,或改善利益前景?([美]L.A.珀文著.周榕等译.人格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58页)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会进一步吸收新的信息,可能会改变原先的评价,如把消极的重新评价为积极的,或相反。评价可能是实事求是的,也可能是歪曲的。由此产生的结果都体现在我们的情绪反应中。

拉扎鲁斯还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了情绪,他认为文化通过四种方式影响情绪:通过理解情绪刺激的方式;通过表情的转换;通过确定的社会关系和判断;通过高度仪式化的行为,如婚丧礼仪等。个体的信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情绪体验和应对方式。由此可见,虽然我们不能改变情绪的生理结构,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认知来改变情绪反应和应对方式。

(2)情绪:对身体反应的评价

沙赫特(Schachter,S.)和辛格(Singer,J.)提出了情绪三因素理论。沙赫特认为,情绪的产生是情境刺激、生理和认知三因素整合的结果,其中认知对情绪有重大的影响,通过认知的折射引起情绪。正如由于折射,放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折断的,戴上有色眼镜看世界,看到的世界也平添了另一种色彩。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认知,所引起的情绪也不同。认知因素包括个体对情境和生理状态的评价,而个体的评价渗透着经验的影响。

沙赫特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阐释他的理论。下面我们来看看他设计的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前告诉被试,要考察一种新的维生素对视觉的影响。在征得被试同意的情况下,给他们注射肾上腺素。然后把实验组分成三组:正确告知组、错误告知组、不告知组。正确告知组被试准确了解了注射后的反应:心悸、手抖、脸发烧等。错误告知组得知的是相反的注射反应信息:身体发冷、脚发麻。不告知组被试没有得到关于注射反应的任何信息。人为设置两个情境:欢乐的情境和愤怒的情境。欢乐情境由研究助手充当假被试进行滑稽表演,愤怒情境强迫被试回答容易被激怒的问题,其间也有假被试假装被激怒而愤然离去。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在注射后各一半分别进入快乐情境和愤怒情境。过后让被试描述自己的情绪体验。结果如下:正确告知组被试评价自己情绪平和,几乎不受情境影响;错误告知组情绪反应剧烈,高度受情境影响;不告知组被试一定程度受到情境影响。

这一实验反映了在实验情境相同,生物唤醒水平相同的情形下,情绪反应不同。原因在于被试对注射激素引起的反应产生了不同的知觉。因此可以说,环境、生理唤醒与认知评价共同引发了情绪,其中认知起着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认知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和起作用的。人们总是根据环境的暗示和个体典型的知觉解释自己的生理反应,产生特定的情绪。沙赫特研究发现大多数罪犯情绪控制力较差或情绪冷漠。情绪冷漠者在惧怕情境下,对自己生理唤醒的知觉不敏感,不容易产生惧怕的情绪。过往的经验,包括幼年时受父母养育的经历,对认知的影响巨大。如,孩子摔跤的情境和摔跤后产生的生理反应大同小异,但成人的反应可能千差万别,孩子由此引发的情绪就可能完全不同。个体对情境的解释很可能会带上童年的印记。

(3)不良情绪:不合理的认知

情绪困扰往往并非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我们的不合理信念而产生的。人对同一件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是半杯水,你会说“还有半杯”还是“只有半杯了”?甲、乙两个人遭遇到同样的激发事件——工作失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都产生了很大的情绪波动。在总结教训时,甲认为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一定要小心谨慎,防止再犯错误,努力工作,把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由于有了正确的认知,产生了合乎理性的信念,所以没有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乙则认为发生如此不光彩的事情,实在丢尽脸面,表明自己能力太差,怎好再见亲朋好友。由于有了这样错误的或非理性的信念,再也振作不起精神来,导致了不适当的甚至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韦斯勒(Wessler)经过归纳研究,总结出了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

绝对化要求。绝对化要求一般是出于这样的信念:现实应该与主观意愿相符,事情必定要如自己所愿。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怀有这种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当某些事情的发生与其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的一种表现是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如,遭遇失败便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倒霉透了”,以某件事来评价自己整个人,乃至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从而自责自弃,焦虑抑郁。过分概括化的另一种表现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人家很坏、一无是处,因此对别人一味地责怪,以致萌生敌意和愤怒。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这无异于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的。

糟糕至极。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甚至是一场灾难。这种想法容易致使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感到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而难以自拔。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坏的情形,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百分之百糟透了。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时,会把自己引向极端的不良情绪状态。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有关的。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必须努力去接受现实,尽可能地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改变时,则要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在人们不合理的信念中,往往可以找到上述三种特征。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那些有严重情绪障碍的人的不合理思维倾向尤为明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