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具有身心水平的多种需要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人体能可以转化成心理能,心理能也可以转化成生理能。各种需要及能量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人格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结构状态,人格形成过程充满了动力活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本节从弗洛伊德有关学说出发,分析人格和谐发展及失调形成的机制。
1.三位一体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词是弗洛伊德为解释人格机制而创造的术语。如果直观地比喻,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性质分别相当于动物、人和圣人,人格发展似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整合包容动物和圣人的特征。
本我由与生俱来的本能所组成,它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部分。当我们的生理或心理由于心理能的变动而产生不平衡的时候,本能便立即随之变动要求回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即称为一种欲望或需要,如饿了、渴了就要觅食,疲倦了就要休息等。
(1)“本我”及其运作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第一个出现的“我”,因为本能的需要与满足是随人的出生而同时产生的。而在人生初期,人对自己的欲望是完全没有控制能力的,任何时候,只要身体一有不平衡状态出现,本能便立即要求释放而不顾及环境或条件。如新生儿在饥饿时即啼哭不止,在有排泄需要时也丝毫不存在要顾及时间和场合的观念,将身体感觉到的紧张不适立即加以排除,而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种缺乏理性、盲目释放的做法,是我们人格必经的第一历程。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快乐原则就是消除人的紧张。紧张是一种痛苦的或不舒适的体验,而紧张的消除能使人感到愉快和满足。因此,快乐原则的目的也可以说是避苦趋乐。本我是人格的基础,它终身保持着幼儿时期的特点。它不能忍受紧张,希望立即得到满足,不断地提出要求;它易于冲动、非理性;它无所不能,因为它有神奇的力量,能依靠想象、幻想、幻觉和梦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它不承认自身以外的一切;它从不思索,它只是愿望和行动。
假如体内所有的紧张和兴奋都可以靠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天生的反射活动得以立即缓解,就根本不会有任何心理方面的发展。例如:婴儿的胃因为饥饿产生收缩,收缩本身并不产生食物,相反,产生的是烦躁和哭喊。当适当的食物送到他的口边,吮吸、吞咽和消化等反射就会自动发生,由饥饿产生的紧张也随即终止。尽管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多半不会提前满足婴儿的需要,事实上婴儿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某种程度的挫折和不快,这就刺激了本我的发展。如幼儿啼哭时,父母并不每次都立即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孩子逐渐察觉到有时某些特定的要求是不能马上得到满足的,学会了这一点,他也不会随意啼哭了。6—8个月大时,幼儿人格中的第二部分“自我”的结构便开始由学习的经验而产生,开始学习约束“本我”。
(2)“自我”及其形成
自我是本能的现实化,即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能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在现实的陶冶下,变得渐识时务,懂得社会规范与原则。它受“现实原则”的支配,负责与现实接触,充当自身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仲裁者,它的目的是既要获得快乐,又要避免痛苦。自我在内在欲望和外在现实间游走,努力保持两者的平衡。
现实即存在,现实原则的目的就是推迟能量的释放,直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对象被发现或产生为止。孩子从父母的反应中逐渐学会:饮食有时间限制,不可随地便溺,饿的时候不是什么都可以放到嘴里……如果不遵守大人所提供的规则,紧张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
在无法立即满足快乐原则的情况下,只能忍受一些不快,这是一个被迫的选择。延缓满足使自我学会忍受紧张。自我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组织结构,是一个活动在人与外界之间的媒介。自我结构中的知觉、记忆、思维和行为等心理系统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心理机能的适应性发展使人的行为更明智有效,能作更多的主动控制。
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但是它的发展趋势被遗传和自然生长过程所左右,即每个人都有先天的思维和推理的潜在能力,这些能力的实现取决于经验、训练和教育。教育是为了教人如何有效地思维。每个个体都存在不同,现实的原则也不同,训练和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显得尤其重要。
在弗洛伊德看来,作为人格的外显面的自我,受着种种限制:本能的煎熬、环境的局限、道德的压抑。它既要屈从于本能,又时时接受良心的挑战,它们的要求各有不同,有时还会互相矛盾,使自我无所适从,常常陷入焦虑和冲突之中。此时人便会本能地启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自我保护。
(3)“超我”及其形成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超我受“理想原则”支配,它为至善至美而奋斗。道德的观念就由此产生。儿童起初没有什么善恶对错的观念,由于父母及社会的影响,才使其逐渐产生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等观念。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某些行为的奖励及对某些行为的责罚使儿童在自我中产生了一层超我的结构。孩子能够按照父母的愿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争取他们的赞扬,避免他们的不快。这就意味着,孩子学会了遵从现实原则以避苦趋乐,同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父母的道德要求。
超我包括理想自我(ego-ideal)和良心(conscience)两个部分,前者是奖励的结果,后者是责罚的结果。比如,父母经常称赞整洁、勤学,儿童便把整洁、勤学视为理想自我的追求目标;父母对孩子的肮脏、懒惰不悦,肮脏、懒惰就成为儿童良心上所急欲逃避的行为,也可能他虽然不改其肮脏、懒惰,但是良心上却困扰不安。实际上,理想自我和良心正像一枚硬币上不同的两个面。
说到底,超我是一种理想人格的观念,其中渗透着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对于违反道德的人,超我可能说:“你已经变坏,现在你要承受痛苦作为惩罚。”这惩罚可能是一次肠胃不适、受伤,或者丢失一样有价值的东西。超我和本我相似,它也不具理性,不管现实怎样,任意行使驱力。因此,一个生活严谨、道德高尚的人,仍然会因为偶尔产生不好的想法而受到超我的谴责,时常感到良心上的不安。
超我是父母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不仅通过有意识的说教,更多通过父母日常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行为。孩子从中接受父母的观念,形成自己的超我。除了父母外,其他社会因素也会对儿童的超我形成起作用。教师、警察,甚至任何对儿童有权威的人都可能产生类似父母的作用。
2.人格结构各成分的动力运作
(1)不同能量活动状态
弗洛伊德揭示的本能的活动路线是驱力释放模式,即驱力形成冲动,冲动以某种形式释放达到松弛状态。本我可以通过机体的运动来释放能量,如:吞咽食物、排空膀胱、性高潮等。本我还可以通过想象来满足愿望。假如一时得不到食物,饥饿的婴儿可能把木塞或手指放入嘴里。对婴儿来说,他还没有学会区分事物,食物、毛巾和手指都是一样的。本我将类似的事物看成是等同的,这就产生了曲解。依弗洛伊德之见,象征现象多见于睡梦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人们认为红发人的脾气暴烈,因为红色是一种强烈而刺人的颜色。由于象征作用的存在,本能可以替代性地释放,人们的欲望可以替代性地得到满足。
本我的能量流动不羁,而自我的能量有较大的稳定性和约束性。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由于本我不能协调主观的内部世界和客观的外部世界,会让个体遭到挫折,这就要求人们把精神世界和现实的物质世界区分开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婴儿就在学习区别。自我的任务是使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吻合,逻辑思维取代愿望满足。做梦的人会体验到一种与真实状况下相同的情感。相似的,产生幻觉的人并不把幻觉和现实分开来。一个清醒的人看电视或读书时,可能会认为电视节目或书中内容与现实是一致的,但他很少会将它们看做现实本身。由于自我能实实在在地把愿望和意象变成现实,能量可以用于发展现实性思维,取代幻想性的愿望满足,这样属于本我的能量便转移到了自我之中。这种能量的重新分配意味着人格的重要发展。自我形成以后,自我能够将能量用于发展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注意、学习、记忆、判断、区别、推理和想象。自我对能量的控制使得这些心理过程与现实的吻合变得日益精密。所以一个人学得越多,世界就越具有新的意义。知识的增长让人对现实的认识更加精确,使人对世界的控制能力与日俱增。这个过程不仅对个体的发展是这样,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看也是如此。
超我拥有奖惩的权利,它的自我理想和良心分别掌管着奖与罚。如果说自我对本我的命令是“等一等”的话,超我对本我的命令则是“不准”。骄傲和自豪是自我理想对自我的道德行为的奖励,这种心情与儿童受到父母表扬时的心情相类似。另一方面,自我与那些超我认为是毫无价值的事物一致时,超我就会惩罚自我,使其感到羞愧和内疚。
超我的争取至善与本我的快乐原则显然是难于并容的,本我只是盲目地释放本能冲动,而超我对其进行控制。
强力的反释放机能。弗洛伊德特别分析指出,性压抑的超我往往源于童年所受的父母下意识的性禁忌反应。弗洛伊德所处的年代,性禁忌普遍存在于文化习俗之中,殃及异性交往和婚姻爱情生活。这造成了对人性的压抑,其中女性更加容易受到压抑。弗洛伊德发现,大量神经症产生于压抑。在超我监示下,欲望被压抑至无意识中,不再意识到,自我不再感到焦虑愧疚。弗洛伊德这一发现揭示了一条身心转换运作的规律:心理活动被压抑后,可能会转变为生理症状表现出来。
(2)动力冲突和转换
弗洛伊德和荣格等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总体是一定的,心理能量在人格中的分布和配置受制于总体能量,人格的动力状态是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他所具有的动力状态。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为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水平,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
自我的地位比较特殊,自我的能量还用于整合人格的三大系统,恰恰是这种整合使人内心和谐,从而能够适应现实环境。超我和本我一样,都要歪曲自我符合现实的思想。本我强迫自我把世界看成自己所希望的模样。超我强迫自我不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它们,而是按照自己主观认为它们应该是什么样的去认识。当自我恰如其分地发挥整合作用时,本我、自我和超我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组织、良好的整体。如果三者密切配合,则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人格组织,使人能够有效而满意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交往,同时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但这并不那么容易,人格的三个系统往往会相互冲突,弄得不好,会使人处于失调状态。
自我为了维持理性的活动,与本我中迫切要求立即消除紧张、要发泄的能量作战。这就好像是在不断争斗的两个人,一方总是不断地想要冲破另一方的防御,如果自我没能守住,本我的发泄会压倒自我,产生冲动行为,如一个有自制力的人大发雷霆。本我的能量不是在行动和愿望满足中把能量释放出来,就是屈服于自我的影响,这时能量就处于约束状态,不是被立即释放出来。社会化意味着形成对本能一定程度的约束,即形成自控。但过度控制本能冲动会造成压抑,这是神经症形成的机制。
超我似乎仇视那些偏爱快乐的不道德的本能,因而总是与本我对立。一个有坚定良心的人往往会时刻提防不道德的冲动,把大量的能量都用于抵御本我上,因此不能有足够的能量做出有用的令人满意的事情。结果,他变得寡言少语,过着约束压抑的生活。本我为了达到满足本能的目的,也可能操纵超我。例如,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其超我在对待自我时,可能变得太具挑衅性,使自我感到一无是处、丑恶无比。这样想的人可能会产生自虐,甚至自杀。这样一来,这种自我伤害行为满足了本我的“攻击性冲动”。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其超我也可能依靠攻击那些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人而使本我得到满足。残忍披上义愤的伪装并不少见:宗教法庭的暴行,纳粹的血腥大屠杀,“女巫”被活活烧死,电影《七宗罪》中的变态杀手,都是如此。表面上,这些虐待狂是受了最强烈的道德狂热的驱使,实际上,他们表现出的不过是本我的原始力量的变形释放。
依弗洛伊德之见,本能这种与生俱来的能量在得不到满足时,能量不断累积,总有一天会释放出来,释放的方式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在被自我和超我拒绝时,会转变能量的表现形态,或者改变能量投向的对象。本能需要可以通过象征性表现和对象的替代获得满足,即本能需要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转移本能冲动释放的目标获得满足。换言之,本能冲动表现和释放对象可以通过文明的、升华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为社会所欢迎的方式表达,如文学艺术创作和表演、交往和倾诉;也可能保留幼稚的方式,采取野蛮、低俗、变态的方式表达。文明升华的表达方式是形成和谐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种身心能量转换机制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验证和进一步阐述,目前较多的是将此规律用于解释情绪调节。也就是说,情绪的各种表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某种表达形式的禁止会向另一种不受抑制的表达形式转化,比如情绪外部表达的抑制可能会导致内部身体调节的失调。有研究报告,日本的婴儿较少显示痛的表达,他们具有较高的肾上腺激素反应,这反映了较高的内部紧张。(Lewis,M.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Emotions.In: Mascolo,M.F. Griffin,S.(Eds).What Develops in Emotional Development.New York London: Plenum Press,1998,37)彭尼贝克(Pennebaker)曾经做过“敞开心扉实验”。他让健康的大学生用4天时间写创伤经历或一般话题。研究发现:写出创伤经历的人到健康中心看病的次数减少。对免疫系统、血压等指标的测量都显示,写出创伤经历具有治疗效果。后来他还继续研究了在旧金山大地震、海湾战争这种现实危机情境中敞开心扉的作用。研究发现,当人们只是想到而不谈论危机时,负面心境增多,争吵增多,梦到危机的次数增多。([美]L.A.珀文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80页)
(3)人格发展中的生理驱力活动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人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在困境之下这种进步可能陷于停顿,于是人就会在发展阶梯的某一级上停滞下来。身体成长上的停滞称为发育迟缓,如果这一情形发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就称为“固着”。这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从临床案例发现,如果儿童在成长的某个阶段没有获得正常的教养条件,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出现固着。一种情况是,固着于这一阶段的心理需要,甚至成为“情结”,一直到成年以后仍然保留,产生潜意识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回复到早期阶段的心理表现,这被称为“倒退”。
弗洛伊德根据获得快乐和满足的中心器官的不同,把个体发展按照心理能量的发展分成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尤其是前面三个阶段的教养的不当经历会形成固着,对今后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从出生到1岁半,个体获得快乐的中心器官是口唇,孩子从最初的进食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快乐。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快乐和满足从进食中泛化出来,具有普遍的意义。当他不进食时,通过重复的吮吸动作,仍旧能得到快感。口唇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会造成成年后的各种问题。例如,贪婪和获取性往往是人们在早年生活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和爱抚导致的。获取心强的人始终无法满足,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无论是钱财还是声誉,都不过是某种替代品,他们真正的欲求物是慈母的食物。
肛门期人可以从排泄中体验到减轻紧张的快乐,他可能运用这一方式来解除身体其他部位的紧张。一般来说,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二年或更早些时候,经过排便训练,就逐步可以控制排泄反射。母亲训练孩子排便时采取的方法,她对清洁、控制和责任等所持的态度,会对孩子的人格产生影响。过于严格的训练还有可能导致肛门性格,即吹毛求疵的整洁、极端的考究挑剔、自我强求的井然有序、近乎悭吝的节俭、动辄恶心作呕、恐惧污物、在时间和钱财上精打细算等种种过度的控制行为。
3—6岁阶段的动欲区是生殖器。这时候孩子可以凭借生殖器而得到满足,因此会出现玩弄生殖器的行为。此时还会出现性生活的精神与社会的表现:一个对象的选择,对某些人深情的偏爱。这时个体对异性的观念会影响到成人后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对伴侣的选择,而这种偏爱往往会专注于自己异性的父母,因此产生“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固着是对付焦虑的一种方式。人们的心理发展停滞不前,因为他们已预见到即将面临的艰难险阻。大多数儿童在入学的第一天都会有某种程度的焦虑,青少年在首次与异性约会时通常会显得局促不安,高中生和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总会萌生出忧虑和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心情,每个人在开始一项新的尝试时都不免感到顾虑重重。人们在离开自己熟悉的旧事物或旧环境而接触到陌生的新事物或新环境时,也免不了产生焦虑。若一个人的这种焦虑过强,便会倾向于固定在原来的生活方式上,而不愿意走向新的生活。
产生固着作用的人究竟害怕什么?是什么干扰了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最主要的危险是不安全感、失败和惩罚。不安全感是人们在感到自己缺乏应付新环境所需要的能力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他们觉得自己对新环境束手无策,认为这种新环境所带来的一定是痛苦不堪。人们对失败的恐惧还夹杂着怕因为失败而受人嘲笑的成分,失败会打击人的自尊心。
各种不同的固着有不同的表现,它使人不能实现自己的全部心理潜能,几乎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因恐惧而受到心理上的阻碍。
弗洛伊德还发现,人的发展到达某个阶段后,可能会因为恐惧而回到早期阶段,这就是“倒退作用”。新婚的青年女性可能因首次与丈夫发生争吵而焦虑万分,于是又回到父母家中寻求庇护。人们受到外界的打击后,可能会沉溺于个人狭小的梦想世界。道德性焦虑可能会使人干出冲动的事情来,以便使自己能像小时候那样受到惩罚。任何脱离控制不切实际的念头都可能形成倒退作用。
身心健康、适应力强的人也不时会出现倒退以减轻焦虑,或者“松口气”。人们的倒退行为五花八门,如:抽烟、酗酒、暴食、发火、咬指甲、挖鼻孔、触犯法令、说孩子气的话、毁坏财物、手淫、孩子气的打扮、不顾后果地高速开车、与人争斗、赌博、做白日梦、在镜前自我欣赏以及诸如此类的幼稚行为。其中有些倒退行为方式十分普遍,已经成为发育成熟的标志,而且事实上已经成为成人特有的倒退行为。
3.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承担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付那些使人感到烦恼焦虑的威胁和危险。自我可能采取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控制危险,解决问题,也可能采取否认现实、扭曲现实的方法象征性地解决问题、缓解焦虑。后一类方法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个体的内心焦虑,对当时的情绪和健康有益,但是过分依赖,却会使人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由于它的潜意识性质,所以当事人往往自欺欺人却浑然不知。自我防御机制是对付焦虑的非理性方式,因为它歪曲、掩盖或否认现实,从而阻碍人的心理发展。防御机制需要消耗不少心理能量,而且如果防御机制的影响过大,可能会控制自我并削弱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如果防御机制未能顶住,自我便会丧失全部支撑而被焦虑所压倒,这时就可能导致精神崩溃。
学习有关自我防御机制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有以下几种防御机制。
(1)压抑
压抑会使人对那些本来是一目了然的情景视而不见,或者歪曲人的所见所闻,篡改我们的感官传达的信息,从而使自我不能意识到可能导致焦虑的危险事物或与危险相关的事物。与此相似,压抑也可以作用于创伤性记忆。人的一系列彼此相关的复杂的记忆可能都要受到压抑的影响,具有危险性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压抑。这是个体为了保护自己,缓解紧张而作出的选择。
虽然压抑作用对于正常的人格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压抑,但有些人一味地依靠压抑来对付威胁,对其他方法一概加以排斥,这些人就是处于通常所说的压抑状态。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有限,给人一种孤僻、紧张、僵硬、谨慎的印象。他们老是咬紧牙关绷着脸,动作机械,举止呆板。他们把过多的能量耗费在长期而广泛的压抑上,以致能量所剩无几,不足以用来与外界和其他人进行愉快而积极的交往。
压抑机制可能会引起多种生理性障碍,如关节炎、气喘和溃疡等。在所有被称为身心障碍的疾病中,这几种疾病是最常见的。人的攻击本能是通过肌肉系统来发泄的,当人对这种本能的抑制扩展到自己的肌肉系统时,全身就会处于一种痛苦的紧张状态,长期如此,便可能患上慢性关节炎。同样,气喘可能是由于压抑作用波及到呼吸机制所致。顾虑重重可能会使人的呼吸浅表而微弱,使机体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以供给全身的各个系统,也不能排出足够的二氧化碳。这种半窒息状态会导致一个人老是气喘吁吁的,而这正是气喘病人的特征。溃疡则可能是恐惧干扰了消化功能而导致的。
被压抑的发泄作用还可能通过说反话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矢口否认自己对某物的热切渴望。一个人说“我不要这个”,事实上他可能恰好是说“我想要这个”;当一个人说“这是我最不乐意干的事情”时,“最不乐意”的真实含义可能刚好是“最希望”。
尽管压抑作用会导致许多病态心理,但是我们不能低估它对人格正常发展的作用。由于形成了针对本我的压抑,处于萌芽阶段的自我能够受到保护而不受本我的攻击,并且能保证将其潜在的智力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当自我已经获得足够的力量并且能够通过更加理智的方法来对付危险时,压抑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存在,因为其存在只能使自我的能量不断地被消耗掉。压抑随着人的成长被取消后,能量被解放出来,用于更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2)投射
当一个人的本我或超我对自我施加压力的时候,就会变得忧心忡忡。为了消除焦虑,他可能力图把导致焦虑的原因归于外界。他可能会把“我恨他”说成是“他恨我”,把“我的良心折磨着我”说成是“他在折磨我”。自我的这种对抗方式被称为“投射作用”(projection)。
自我竭力把来自本我或超我的内部危险转化为外部危险,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解脱。这时富于攻击性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同样的,有时人们明明是畏惧自己的良心,却常常以为是别人和自己为难,而看不到正是自己的良心在作祟。
投射不仅能帮助人减轻焦虑,还能给人提供表达自己真实感情的借口。正是由于有了这一自卫反击的借口,个体的敌对性冲动得到了满足。由此,个体获得了快乐但并不感到内疚,因为他认为自己有正当的理由对他人进行攻击。其实全部理由都不过是他精心编造的托词,以便将自己的罪责推卸到他人头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过饰非。
投射是一种极其普遍的防御机制,因为每个人从小就受到鼓励,到外界中去寻找行为的原因,而不去研究分析自己的内在动机。随着成长,人们也逐渐懂得,只要自己能够杜撰出种种借口或遁词,就可以为自己的不端行为开脱,避免惩罚或自责。也就是说,个体因为歪曲真理而得到了好处。
还有一种投射机制是将个人的思想感情赋予外部世界。如一个人感到幸福时,便以为其他人也很愉快;当他感到痛苦时,便认为人世本来就是一个悲惨世界。进一步分析,这也是具有投射作用的防御机制。一个人的幸福可能会因为他人的痛苦而遭到破坏,因为他会因为自己不适宜的心情而感到内疚。为了消除这一威胁,他便想象其他人也与他同样快乐。假如一个人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不诚实的,他就比较容易原谅自己的撒谎行为。惯于考试作弊的学生为了开脱自己,便常常认定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承认自己的内在动机,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把自己的动机投射给别人而减轻自己的焦虑。
(3)反向作用
我们可以把人的各种本能看成是一对对相辅相成的对立物,如生与死、爱与恨、建造与破坏、主动与被动、支配与服从等。自我会集中注意破坏性本能的对立面,以避开其攻击性冲动。例如,一个人如果对他人怀恨在心,他可能因此坐卧不安,这时他的自我为了掩盖其敌意,可能会对人激发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爱。我们似乎可以说这是以爱代替了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在爱的下面,仇恨情绪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可以更恰当地说,爱是恨的面纱。这种以其对立面来掩藏某种需要的机制,叫做“反向作用”(reversal)。
这种反向作用和真正的对象发泄有什么区别呢?真正的爱与反向作用的“爱”有什么区别呢?反向作用的爱的主要特征是夸张。怀有反向作用的爱的人往往会再三表白其情意,而这种表白又常常流于过火、浮夸、装腔作势。这种感情是一种虚假的伪装,很容易被人察觉。反向作用还有另外的一个特征“强迫性”。一个人如果利用反向作用来对抗焦虑,就只能将感情通过其对立面来表现出来。举例来说,他的反向作用的爱不能像真正的爱那样灵活变通,不能适应变幻不定的具体环境,他总要不断地向人显示,好像不这样就会使隐藏的相反的感情露出马脚。
反向作用既可以用来反抗来自人内部的威胁,也可以抵御来自外界的危险。一个人如果害怕另一个人,他可能会对那个人特别友善。畏惧社会的人可能会苛求自己严格遵循社会的传统习惯。如果一个人对某种规章制度表现出过分严格刻板的顺从,很可能他的这种顺从是一种反向作用。在顺从的伪装后面,个体实际上正受着反叛和对抗情绪的不断驱使。
有的男性特别害怕温柔多情的表现,他们将这视为女性特征。实际上正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女性倾向,他们竭力表现出十足的男子气概,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他们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与此类似,有些女性可能不想让自己温柔的一面暴露出来,力图隐藏其女性特征,在装束打扮上处处仿效男子。
有时,反向作用真的能满足它所竭力要掩藏的本能愿望。如有的母亲十分厌恶自己的孩子,可是她又不敢承认这一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她便会以关心子女的幸福与安康为借口对其生活大加干预。这种过度的保护表面上是爱,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惩罚。
(4)认同或自居
认同作用是指一个人把某个外界事物的特点,特别是其他某个人的特点纳入自己的人格中。([美]C.S.霍尔著.陈维正译.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75页)孩子往往像自己的父母,其原因之一就是孩子吸取并同化了父母的各种特征。当我们说自居作用时,往往是指存在问题时的自我防御。自居表现为通过攀附别人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借他人的光彩来荣耀自己。自居作用表现为几种现象:
受到挫折的人往往会仿效成功者,力求与其取得一致,象征性得到成功满足,从而使因挫折引起的焦虑和自卑感下降。对榜样和偶像的追求往往是一种自居作用。自居作用通常是模仿其他人的个别特点,而不必是整个人。如男孩可能力求自己在力量方面等同于父亲,而完全不在乎父亲的读书兴趣和其他的嗜好,因为他认为力量远比任何消遣活动重要。
当一个人丧失了对象时,他可能力求自己模仿该对象,从而弥补损失。如父母厌弃儿童,儿童为了重新得到父母的爱抚而努力按照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去做。儿童往往力求自己与他认为的父母的要求保持一致。有的人由于父母离开自己或者已经去世,可能竭力按照父母过去的理想塑造自己的性格。这种认同作用有助于人重新得到实在的对象。例如儿童端正品行,可能能够使他们重新得到父母的爱。这种认同作用也可能有助于为丧失了的对象找到替代物。如果一个人的模仿对象已经不复存在,他便会把对象原有的特点都吸收到自身来,这样他的对象就最终成了他自己人格中的组成部分。
(5)合理化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是指赋予自己的行为合理、正当的理由,因此值得自己和他人赞同。合理化有两种形式:“酸葡萄”和“甜柠檬”机制。“酸葡萄”机制来源于伊索寓言,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用酸葡萄机制缓解自己的失落。“甜柠檬”机制是指认为自己不能够得到的东西是无价值的,而且显示出自己所有的东西是特别好的。
(6)抵消作用
抵消作用以象征性的举止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以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或不平衡。
成功应对并不意味着个体能够控制其生活情景,成功应对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个体使压力情景更加可以容忍。所以应对压力并非完全排除压力,而是学着使压力情景产生的痛苦最小化。在此意义上,自我防卫机制是我们天生的心理保护机制,每个人都会使用防御机制,它帮我们度过最艰难的时刻,直到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来应付它。只有当防御机制成为一个人主要的应对方式时才表明个体的应对方式有问题。
(7)移置
移置作用(displacement)是指能量从一个对象改道注入另一个对象的过程。举例来说,口腔和嘴唇都是与吞食动作有密切联系的敏感部位。婴儿由于嘴唇受到橡皮奶嘴的刺激而吮吸。虽然吮吸是为了满足饥饿,但是对嘴唇的轻微刺激也同样使人感到愉快。吮吸的需要如果不能通过摄取食物得到满足的话,便可能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孩子可能吮吸自己的手指或其他任何可以抓到的东西。如果孩子因为吮吸自己的拇指而受到惩罚,那就要找别的东西来作为替代,如棒棒糖,这样他就不会再担心因吮吸而受到惩罚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幼儿时期的嘴唇刺激方式最终会因为社会压力而被摒弃,代之以成人的方式。成人常用的一些口唇刺激方式有:吸烟、接吻、用舌尖舔唇、涂抹唇膏、饮酒、吹口哨、唱歌、谈话、嚼口香糖和烟叶、吐痰等。
成人的对象选择与儿童不同,因为成人的兴趣爱好都有复杂的动机,特定的对象选择作用可能同时满足若干不同的本能。几种本能同时对某一对象的倾注体现了多种能量源泉的凝结作用。例如,从事园艺或制造飞机模型可以同时减轻好几种互不相干的紧张。成人在工作和爱好中的兴趣之所以能持续保持,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多重动机。而孩子的兴趣却往往变化无常,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一种活动只能表现一种动机,或至多两三种动机,故很快就能得到满足。
为什么是这种而不是那种对象被选中以替代最初的对象呢?为什么在发展兴趣爱好上,人与人之间如此迥然不同?为什么在漫长的一生中,人的兴趣爱好会发生改变?
主要有两个原因使得移置作用要遵循一定的途程和方向。第一是社会,它通过最主要的代理人——父母来对孩子的移置作用施加影响。父母准许孩子作出某些对象选择,同时又禁止他们的其他选择,这就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能的移置方向。儿童吮吸拇指时,父母通常会加以责备,但对他们舔糖却听之任之。成人吃棒棒糖可能被人笑话,但社会允许成人抽纸烟、雪茄或烟斗,甚至还可能对此大加鼓励。假如成人吮吸婴儿用的橡胶奶嘴,无疑会遭到奚落和蔑视,但允许他捧着啤酒瓶开怀畅饮。社会对人们的某些对象选择大加限制,同时又不断提供替代物来满足他们的本能。
决定移置作用方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原来对象与替代对象之间的相似程度。在一系列的移置作用中,替代物会不断改变,与最初的本能选择越来越不一致。例如,男孩爱恋的第一个对象通常是母亲,他最初把母亲看成是理想的女性。但由于他不可能独自占有母亲,同时又逐渐觉察出母亲的缺陷,于是他开始努力寻找一个既完美又可能得到的替代者。他的选择可能是小学一年级的老师、隔壁邻居或姨妈等。可最后他还是不得不放弃这些对象,因为他发现她们都有不足之处,而且都无法得到。他的第二次替代性选择可能使他爱上一个年纪比他大的姑娘,这可能是他的姐姐、哥哥的女友、父亲的女秘书等。当结果证明这些选择同样是没有出路的死胡同以后,他便沉溺于做白日梦,终日在心中虚构完美的女性,并力图在电影和书本中找到她。他可能会通过写诗或绘画来描述出自己心中的这位理想女性。一般来说,他到头来还是得满足于寻找一个现实的人,此人很可能与他的母亲相似,或者与他理想化了的母亲相似。在这一寻找母亲替代者的过程中,一个接一个的移置作用前后重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对象发泄作用系统。反发泄能量在各个活动中分散开来,就像被堤坝拦截的河水流入条条新的渠道。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性、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无不带上了这种移置作用的色彩。
(8)升华
如果替代对象是文化领域中的较高目标,这样的移置就被称为升华作用(sublimation)。人的力量被大量地转移到知识追求、慈善事业、文化艺术等活动中。这是对社会和自我有益的手段,是健康而富有创造性的手段。弗洛伊德认为,达·芬奇在描绘各种圣母像时所激发出来的热情,就是对他早年就离别的母亲的思念情绪的升华。其他人虽然没有大师的才华,但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满足升华的需要,如创造虽然不那么精彩但属于自己的作品。人类文明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就在于人能够把自己的能量转移到有益于社会的活动或创造性活动中去。
人的心理能可以从一个对象移置到另一个对象,他的这种能力是人格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正是移置作用才使人在一生中可能形成或改变其复杂的志趣爱好、价值和态度。没有心理能的移置和分布扩散,就不可能有人格的发展。([美]C.S.霍尔著.陈维正译.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