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能力包括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能力强的人往往能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能够胜任社会活动。因为他们能理解别人和自己的情绪,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能应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因而,情绪能力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完成后阶段的发展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1.情绪理解
正确理解他人情绪能获得社会交往的重要信息。我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和话语了解其情绪。当语言会产生歧义的时候,表情就提供了理解别人情绪的重要线索。当一个孩子咬着手指,看着地面,带着警惕的神情说“我不怕狗”时,他所表达的信息会激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如果这个孩子是紧锁眉头,带着敌意,或者冷笑着、带着轻蔑的表情说同样的话,引起的反应就不同了。人们在各种情境中策略地使用情绪知识。儿童在生活中逐渐学会策略性地使用情绪知识,具有正确情绪知识的孩子在玩耍时往往具有绝对的优势。
情绪理解会影响儿童对他人情绪需要的反应。错误理解情绪会导致社会能力的缺陷,例如,错误地把同伴的不高兴理解为高兴,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不识相”、“不知趣”往往就是情绪理解问题。如果情绪理解能力弱,不能觉察别人的情绪,情绪表达也会随之发生困难。儿童含混地表达高兴与难过,可能与情绪辨别和理解能力有关。那些具有更积极的同伴关系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情绪理解能力。情绪理解能力可以预示同伴接受性。父母对儿童的照料模式塑造了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有利于儿童在失意环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有较好情绪理解能力的儿童通常具备较少的攻击性。
道德概念的发展也促进了情绪理解。儿童对情绪理解的发展与他们的道德敏感性有关。儿童明白了许多社会规范,能体会到许多与道德发展有关的情绪情感。另一方面,情绪理解也有助于道德发展,发展适宜的情绪理解能力是形成道德感的基础。儿童觉察情绪,思考和激发情绪,利用与情绪相关的认知来组织他们的道德推理和行为。能够辨别情绪表达与情绪情境的儿童更具有同情心。
2.情绪表达
情绪是人际交往过程中非常有用的信号,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加便利。例如在玩耍场所,儿童对他人的笑容就表达了“我喜欢你,来玩吗”的信号。情绪还有助于理解语言线索,例如儿童含糊不清地对别人说“过来”,这可以解释成多种不同的意思,要看伴随的情绪是什么,是高兴、悲伤或是发怒。情绪表达会影响社会互动的开始、社交的整个过程,及友谊的关系定位。学前儿童的许多社会互动结果与他们在互动中表达的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有极大关联。
(1)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表达
积极情绪对社会互动和互动的持续有促进作用,人们喜欢与心情愉悦的人在一起,孩子也不例外。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儿童关注和调节社会性互动,愉悦的情绪强,合作互动的时间可持续更久。
案例4-1
4岁的乐乐和佳佳在房间的一角玩,佳佳在假装做汤,乐乐在用孩子们用的小扫帚打扫。突然,佳佳转过身来微笑着对乐乐说:“来喝点汤吧?”乐乐也笑着说:“好的,我来点。嗯,真好吃!”佳佳听到这样的表扬,真是高兴极了,又笑着说:“我要去工作,我想让你打扫地板。”乐乐就拿过玩具拖把打扫起来。他们又去柜子里找衣服来扮演妈妈和爸爸,一起开心地笑。当乐乐把塑料拖把掉在佳佳的脚上时,他笑了笑,好像在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佳佳并没有生气,他们手牵着手绕着房间走,然后并排坐着,一直笑着。
在社会互动及友谊的形成中,起初的积极情绪对社会活动的调节是十分关键的。积极情绪不仅在当时当刻很重要,它还有长远的影响。因为在学前阶段,儿童的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情绪表达的个体差异会影响儿童交往中对待别人的方式,并引发别人不同的反应。快乐的孩子在这方面具有优势。而且,能在快乐与愤怒的情绪间比较好地保持协调的儿童具有较高的社会能力,他们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关注,同伴更喜欢他们,教师也认为他们更友好,较少攻击性。
与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容易对互动过程以及互动中的社会信息加工形成负面作用,具有破坏性。所以,消极情绪对社会互动过程及社会声誉都有影响。在发泄怒气时包含的信息会留存在人们相互的印象中,并且往往具有核心作用。表达出大量消极情绪的学前儿童常被教师和伙伴看成麻烦和困难的孩子。
案例4-2
3岁的强强这天过得非常糟糕,他的怒气让他在和其他孩子的互动中变得十分困难。当爱爱在扮家家的时候给错了食物时,他大声地尖叫。在玩生日聚会的游戏时,乐乐因为不小心坐错了位,坐到他的椅子上了,他便大嚷大叫。在上午整整3个小时的游戏时间里,老师和其他的孩子都不愿跟他玩,因为他的叫声一直不绝于耳。
除了发怒,还有其他消极情绪,比如沮丧、忧愁。消极情绪会破坏交往氛围,让人不愉快,所以一般会带来不良影响。但是,人不可能没有消极情绪。遇到麻烦、受到挫折,焦虑、烦恼等负性情绪体验自然会产生,儿童应对能力较弱,更会如此,需要帮助他们学会应对麻烦,还要帮助他们学会表达情绪。(美国费城儿童指导中心编著.马春华,薛松奎译.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
(2)情绪表达的影响因素
情绪语言。对情绪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孩子社会能力的提高,使用情绪语言——对情绪知识的演绎——能提高儿童调控人际关系的努力(Kopp,1998)。知道如何谈论情绪的儿童往往知道如何获得自己的所需,发展出自己的风格,或是表达出自己对别人的理解。儿童学会用情绪语言去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如安慰别人,或是获得别人的安慰,讨论、商量或开玩笑等,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学前儿童在观察婴儿的照片时,与母亲使用更多的情绪语言;当母亲激起了他们的难过和愤怒时,他们会使用更多的情绪语言来解释。能灵活使用情绪语言来达到社会目标的儿童与同伴相处时更有技巧,更受同伴欢迎——有时情绪语言是社会成功的关键。
情绪的表达规则知识是与成长后的社会能力有关的知识。知道什么时候该表达情绪,什么时候不该表达情绪是正在进行的社交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发展性技巧上有优势的儿童会更快地被社会接受。
情绪能力与家庭交往过程、养育者的情绪语言运用和情绪协调有关。学前儿童主要是在家里学会理解和表达情绪。如果在家庭交往中,父母善于安慰人,善于觉察孩子的情绪并且与之协调,孩子就能从中学会与同伴相处的技巧,就会具有合作性。同样的,善于与儿童分享感受和为孩子释放沮丧的父母培养的孩子的情绪能力与社会能力都较好。父母在与孩子交往中能够自然讨论情绪,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儿童会更具同感心。能够描述父母情绪产生的原因,了解父母对情绪的特定表达方式,明白父母对情绪的解决方法的儿童,社会能力发展得更全面。与之相对比的是,如果父母与孩子的消极情绪配合较多,在孩子不高兴、发脾气、哭闹时,父母特别在意,这样的儿童通常合作性较差。感觉到家庭丰富的情感环境的儿童在同伴关系及学校生活中更易成功。
情境。情绪表达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消极情绪并不必然引起消极社会能力评价,有时儿童的怒气与教师对孩子积极的独立性的评定有关。表达怒意在教师的概念中也许是不友好的、攻击性的,但可能在社会能力上是成功的,关键在于情绪表达是否得体。情绪表达与情境相符非常重要。在一个冲突情境中,要表达快乐是十分困难的。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情绪对友谊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在打其他儿童时,面带微笑会让人很不舒服。有人(Arsenio,1997)发现,表达错误情绪的孩子不易被同伴所接纳。例如在冲突中,发怒不会被同伴所悦纳,经常发怒还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情绪表达是社会互动中的中心因素。在学前儿童的互动中,对情绪的评价和再接受对获得情绪能力技巧非常重要。难过的、愤怒的孩子,及那些不断传达含混不清的情绪信息的儿童会形成充满问题的社会互动关系;快乐的、具有同感能力的儿童能建立起更好的社会关系。(Oatley,K. Jenkins,J.M.Understanding Emotions.Cambridge,MA: Black-well,1996)
3.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有许多定义,总的说来是指管理情绪唤醒的过程和使用的策略,以使人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
(1)情绪调节的发展
研究者对婴儿和儿童进行情绪调节的内外资源进行了调查。从依赖父母来调节唤起的情绪到能够自我调节的过程要从婴儿期持续到儿童早期。在这个过程中,照料者的角色是无处不在、首要的。早期,照料者是食物、衣物和身体抚慰的提供者,帮助婴儿进行调节;后期,照料者与孩子的更复杂的沟通、互动,教会了孩子管理悲伤、控制冲动、延迟满足。
发展情绪调节能力的过程是许多内外因素产生互动作用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要持续好几年。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使用不断发展的感觉系统对不同的事件和人作出不同的反应。例如,运动能力的提高使得孩子可以接近带来情绪舒适感的事物,社会相关技巧的获得使孩子得到了新的信息来源,调整注意能力的发展使孩子在互动方面的控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两岁末时,随着运动肌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开始有技巧地控制他们自己的行为,解释他人的行为,对社会需求做出反应。尽管自我调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在调节情绪状态的方式和习得策略中仍然存在着个体差异。孩子的特质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孩子获得情绪调节技巧及社会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孩子的神经控制系统、行为特质、认知成分这三个因素是产生情绪调节个体差异的来源。生理反应和行为特质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其中包含了对特定类型事件的反应。如果幼儿对特定事件体验到的苦恼变得太具破坏性,就会使得他们不能建立内在机制来调节这种苦恼。而且,情绪调节形成的各个因素会相互作用,还可能引起恶性循环。譬如,父母不能持续、经常地在孩子苦恼时给予及时的安抚,时间久了,孩子的行为就会表现出生理上的敏感性,而这对情绪调节的内外因素都有影响。
随着发展,第三个因素认知开始发挥作用。随着孩子的认知日渐成熟,他们了解到周围的人会用特定的方式来行事。照料者的互动风格有:回应、持续的关心—不敏感;合作—指导性、控制;双向—单向;包容、关注—忽视;支持—过度保护;接受—否定等。例如,早期得到敏感和及时回应的照顾,孩子会倾向于相信周围的人会支持自己,在遇到麻烦时会保护自己,在感到沮丧时会安慰自己。这种内在的世界“运转模式”塑造了孩子对其他人如何反应的理解和预期,这对孩子以后的社会互动具有很深的影响。
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视觉观察收集信息和吸收材料线索来适应环境。孩子面对的环境是奇异多变的,当孩子在社会互动中变得越来越老练时,他们会学会调节情感表达,而且会发展出多种技巧来适应环境,学会使用一系列完善的信息加工技巧来辨别、理解、评价环境,寻找合适的情绪调节。
儿童的情绪调节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早期与照料者互动的特点会塑造婴儿对情感诱发事件的理解以及对这些事件的反应。例如,如果有母亲的支持,孩子就比较容易发展出自我安慰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会减少,安全感也会随之增加。相反,如果不能发展出这种平衡,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孤僻的个性以及不安全感。
因此,孩子的自我调节发展与使用必要的自我调节策略和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敏感性有着重要的联系。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发展。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熟练于调节自己的各种反应,父母会使用越来越多的方法来让孩子模仿和强调想要的行为,规范孩子的不恰当行为。(Susan,D. Calkins.Origins and Outcom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otion Regulation.In: Nathan,A. Fox.(Eds).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Biological and Beheavioral Considerations.New York London: Plenum Press,1994)
情绪调节的技巧和策略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依赖于孩子和父母的相互作用,还依赖于双方的目标是否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各方的力量都在发生作用,个体在情绪调节上的差异也产生了。
有的孩子容易因为障碍或挫折而沮丧,这是照料者过多地控制婴儿造成的。这是由于成人要给孩子灌输外界环境是不安全的、充满敌意的的信念。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这种互动模式会带入孩子与伙伴之间,他们会认为互动是获得控制或更高优势的机会,这样行为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攻击。也就是说,特定的照料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策略。比如,忽视孩子的沮丧,帮助孩子调节失败,和在孩子沮丧时提供不恰当的行为反应模式是两种不同的养育行为,但是这两种模式都会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错误调节行为会导致孩子不适行为的发展,这可能会带来精神病理学的问题。(Jude Cassidy.Emotion Regulation: Influences of Attachment Relationaship.In: Nathan,A. Fox.(Eds).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Biological and Beheavioral Considerations.New York London: Plenum Press,1994)
(2)情绪调节与应对技巧
情绪表达是社会互动及成人对儿童的社会能力进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情绪的体验与我们的情绪表达间往往存在不对等的关系,其中有一个自主调节的过程。情绪调节是必要的,儿童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处理情绪、调节情绪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儿童的应对技巧有很多,比如:哭泣、求助、借助物品来攻击、回避、重构认知、获取情绪支持、回避认知、否认等。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结构化应对和释放—回避。
儿童的情绪强度也是情绪调节要关注的因素。研究者认为,获得社会支持应对策略的儿童具有更积极的社会功能。能使用灵活应对方式处理互动中强烈的情绪的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强,社会能力也更好,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在情绪情境中,采取被动或回避策略是没有效果的,并会带来更多的消极情绪,如愤怒的体验。
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存在性别差异。有研究认为,女孩采取回避应对与其社会化程度相关。所以,不那么积极应对困难情境的女孩,社会能力更强。这可能与社会规范对女孩的要求有关。在儿童早期,女孩就被要求和善、善于控制自己、含蓄,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塑造了女孩的社会行为。因此,评定女孩的情绪调节能力的标准与男孩是不同的,她们更多地被社会互动和人格的其他方面所决定,例如合作性。
在充满情绪的社会冲突情境中,情绪应对比情绪表达要重要得多。儿童对强度较大的情绪的应对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人对他们的社会能力的评价的影响,特别是男孩。这对我们的家庭及学校的教育都有借鉴意义。照料者应更多地鼓励儿童应对情绪,多教给他们各种应对策略。婴儿早期到学前阶段,父母经常帮助孩子使用认知应对策略,让儿童选择目标,思考情绪产生的原因。例如,一个学前男孩为不能去游泳而难过,他会对自己说:“我哪里都不想去!”或者说:“我走得太累了,就想一个人待在家里。”使用这样的策略有助于儿童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这是调节情绪的有用方式。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由父母或照料者来培养。
因为情绪本身就有遗传和后天习得两部分组成。后天习得的情绪大多由成人根据生理体验和内心感受来命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明白,原来这种体验叫做“骄傲”,那种体验叫做“羞愧”,而且他们对待这些情绪的行为、认知反应往往与遭遇该种情绪时所习得的成人反应、特定的情境特征相联结。例如,儿童在年幼时跌倒,照料者看到后如果反应过度,大惊失色,表现出过度的害怕、担心,儿童会从中习得相应的反应模式,激发了过度哭泣、耍赖的可能性。在认知上,他会认为,原来跌倒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给事件带来的体验命名、贴标签,以后对类似强度的事件,都可能产生过度反应,在情绪应对、行为和认知上产生偏差,养成易受惊、蛮横、夸大内心体验和外在行为反应的人格。
儿童通过成人习得情绪与情绪调节策略已由多项研究得到了证实。有人(Stansbury Sigman,1995)发现儿童使用的调节策略与母亲的策略是一致的。照料者可以构造儿童周围的环境,使之更适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比如,不让孩子观看引起恐惧感的电视节目,让孩子避开容易产生冲突的同伴等,这些都是出于对孩子承受能力的考虑。
情绪语言是情绪调节中很有效的工具,因为它让儿童陈述他们的感受、理解及情绪间的联系,这样可以让儿童选择适当的应对反应。学前儿童能通过情绪讨论获得更丰富、更复杂的情绪语言材料,能更有效地应对他们的情绪。与父母讨论情绪可以让儿童保持更加积极的情绪状态,甚至在逆境中也是如此。对情绪的交流在儿童成长中会形成长久的支持。
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在儿童的情绪调节中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在学前阶段,成人的支持仍旧是十分重要的,但它日益成为孩子自发的一种行为。
从婴儿开始,儿童就有一些独立进行的情绪调节图式,如注意刺激或回避刺激物;用身体进行自我安慰,如吮吸手指;自我刺激,如摇摆身体等。幼儿期过后,儿童逐渐在应对效果、情绪、认知和行为间建立情绪调节的联结。他们依赖照料者的帮助,同时,他们对情绪调节策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他们开始感受情绪调节带来的成功和失败。情绪调节策略的增加也是认知发展和社会化的结果。儿童在得不到父母的帮助时,会寻求他人的帮助。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他们都希望获得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感觉,不喜欢失控感。所以,在教给儿童情绪调节策略时,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父母的情绪调节策略往往与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保持高度的一致。一些父母教育孩子隐藏和压抑自己的情绪,另一些父母则强调应对技巧,如,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是获得社会帮助。有人(Garner,1995)发现,如果孩子的母亲较多谈论积极情绪,儿童也能较好地进行自我安慰;父母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孩子也能保持较好的情绪平衡。父母不仅要教给孩子情绪表达的规则,还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样的情绪调节策略,把策略与情境结合起来。如果父母在儿童进行情绪调节的过程中不断给予建议、帮助和鼓励,儿童的情绪调节会发展得更完善。儿童会观察父母的情绪,毫无疑问,他们也在不断地聆听,领会真实情境中所蕴涵的外在和内在信息。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会影响到儿童对潜在情绪事件的信息加工。
积极的教养方式是指父母的回应性强、敏感度高、热心、温暖、接纳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进行各种情绪调节的尝试。具体地讲,具有同情心的父母能帮助儿童在沮丧情境中有效应对,因此儿童不会对情绪事件反应过度;消极、过度反应的父母会使孩子的沮丧放大;过度严厉的父母会使孩子隐藏自己的情绪,对体验到的情绪也不会进行主动调节。父母要关注儿童的情绪调节需要,重要的是,儿童的情绪反应要与应对相配合。(Pamela,M.,Cole,Margaret,K.,Michel,& Laureen O'Donnell Teti.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In: Nathan,A. Fox.(Eds).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Biological and Beheavioral Considerations.New York London: Plenum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