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五章 人际交往与人格发展

一、人际交往的涵义与意义

<<上一页

1.人际交往的涵义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际交往,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社会心理学家们将其定义为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从静态角度讲,人际交往就是人际关系,它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心理关系,通常是对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评价,有时也作为人们相互间交往状态的一种描述和评价。

从动态角度讲,人际交往也可以理解为人际沟通,是指个体在共同活动中交流思想、感情、知识等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不超出信息沟通与情感交流的范围,突出的是人和人之间如何互动,人和周围的环境、事物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人在社会中为人处世所特有的风格。

2.人际交往的意义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际交往的涵义作了独到的描述和解释,然而无论哪一种观点,都会认同这样一个前提:人际交往是个体生活中不可剥夺的一部分。

怀斯(Rober Wiess)提到,个体可以从人际关系中得到六种重要收益:依恋,拥有亲密关系能够提供给人们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社会融合,使人们产生一种具有相同利益和态度的感觉;价值确定,帮助个体提升自我价值感;形成稳定联盟感,相信需要时有人会给我们提供帮助;信息指引,他人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些必要的生活信息;获得照顾他人的机会,照顾他人可以给我们一种被需要和自己很重要的感觉。

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的亲身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们的心理正常发展、个性健康和生活幸福的必要前提。下面我们将具体阐述人际交往的意义。

(1)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和恐惧

关于这一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十分具有代表性。马斯洛提出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虽然现代社会中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但是对促进人际交往起着最直接作用的是爱和归属的需要。个体渴望从他人那里得到友谊、爱和接纳,避免陷入孤独和恐惧之中。对于个体而言,和周围的人建立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是从物质性层次的需要向精神性层次的需要演进的一个门槛。人既为自己而活,但很多时候人其实也是为社会和他人而活。在生活中,我们希望得到爱情、家庭、友谊,希望能够融入一个团体中,希望接近别人,也希望被别人接纳,这些都是人际交往需要的体现。

与马斯洛不同,舒兹(Suls,J.,1958)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即每个个体都具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即个体想与别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即个体在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反映了个体的控制与支配欲望;情感的需要,即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亲密的情绪联系的需要。

对于每个人而言,社交需要是个体、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种“保健因素”。所以,如果不是在特殊条件、不得已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去尝试孤独寂寞的滋味。暂时的孤独也许可以使人变得深邃、清醒,但一直处于孤独情境中,很有可能会使人经受不住精神压力,甚至导致人格扭曲。动物心理学家曾经以恒河猴做过一个著名的“社交剥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猴子的喂养工作全部自动化,隔绝猴子与其他猴子或人的沟通。结果发现,与有正常沟通机会的猴子相比,缺乏沟通经验的猴子明显缺乏安全感,甚至连本能行为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1959年)曾经设计了一项实验,考察了恐惧和交往的关系。他邀请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些女生参加实验,告诉她们实验的目的是要研究电击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被试被分为两组,实验者告诉第一组被试,电击不会造成后遗症,但会使人疼痛难忍;告诉第二组被试,电击一点儿也不疼,最多有一点儿痒痒的感觉。这里,实验者用不同的指导语唤起了被试不同程度的恐惧感,第一组唤起的是高恐惧状态,第二组是低恐惧状态。然后实验者借口要准备实验仪器,让被试等待10分钟,被试可以在两种等待方式中选择,一种是单独在一个房间等待,另一种是和其他人一起等待。结果发现,高恐惧组中有62.5%的被试选择和他人在一起,而低恐惧组的这一比例为33%。可见,恐惧感强的人更加倾向于和他人在一起。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相似的例子,胆小的人,或者刚到陌生的城市的时候,人们特别渴望和熟识的人在一起。

(2)维持人格健康,促进自我扩展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需要具备的特征中一般都有以下两条:其一,自我扩展: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朋友多,爱好广,态度积极;其二,密切的人际交往:与别人联系紧密,无占有欲,不嫉妒,富有同情心,宽容他人。

人际间的互动是一个人认识社会、体验人生、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伴随人一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慢慢地积累与成长,如果一个人一直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那么他就能不断成熟,不断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能够积极、真诚地投入人际交往互动中,他会发现,在看似平常、重复的生活中,其实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人、事、物涌现,都会有新的信息,都会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以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性的态度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互动关系。对于这些摆在面前的新现象,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热爱生活的人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弄清楚这些新现象,去驾驭新出现的情况。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要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它为人们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契机。一个敢于更新和挑战自我的人,会主动地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己、完善自身,使自己能够胜任新的生活任务、承担新的使命。

人际交往是健康人格的营养素。人际交往对人的人格发展,以及人的整体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出现问题,其负面影响是整体性的。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无法建立和保持稳定的良好人际关系,那么这个人往往会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认为,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也就是说,人际关系紧张的人,不但事业会受阻,心情也不好,容易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心理危机状况与缺乏正常人际交往和良好人际关系相关。

除此之外,个体与周围的人、与同伴之间的交往状况,往往影响着其对生活是否感到满意。心理学家克林格(Klinger,1977)做过一个广泛的调查,在回答“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回答,亲密的人际关系是最首要的。

那些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的个体,常常会表现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于合作的特点,情绪的满意程度较低。在融洽的人际环境里生活的人们,则往往拥有欢乐、积极的心态,注重学习与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帮助他人。可见,人的心态与性格直接受到人际关系状况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十分看重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建设的重要原因。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伴随着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的交往就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个性成熟的人,大都同别人有融洽的关系,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别人,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表示同情,具有给人温暖、关怀、爱的能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指出,高水平的“自我实现者”往往能与别人保持更强烈、更深刻的友谊与更崇高的爱。

有研究者研究发现,作为一种社会支持力量,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其原因是他人的社会支持能够提高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人们通过交往体验积极情绪,抑制焦虑和抑郁情绪,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有人会支援和帮助自己,共同对付外在压力。布朗(Brown)的调查发现,在紧张事件中,有丈夫支持的妇女中10%患抑郁症,而缺乏支持的妇女中41%患上了抑郁症。同样,加州的一项9年追踪研究也证明,人际关系与人的寿命长短有关系。在男性50—59岁阶段,与他人有亲密联系的人中有8.9%死亡,而较少与人联系的人中有30%死亡。

人际交往是自我扩展的助推剂。

首先,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开拓视野。如今,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发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知识的更新换代极为频繁,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补充与更新知识。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光靠自身所积累的知识很难解决生活、工作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而积极的人际沟通与交往是个体获取新知识、挑战新目标的有效途径。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人们只有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互通有无,才能使思想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我们的能力、经历毕竟有限,有太多精彩的事物我们无法亲身感受,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历、故事中去体验。在人际交往中,他人的经历和见解会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为我们认识生活打开另一道门。

其次,人际交往有助于实现自我的提升。在和别人的交往互动中,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水平不断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个人和他人的相互作用、相互认知,从而实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指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中、从与他人的关系中、从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即我们常说的“以人为镜”。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塑造完美的人格。因此,在与不同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会有不同的收获,也促进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再次,人际交往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积极地投入人际互动中,适时地自我表露,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寻求回应和共鸣,我们就会拥有许多充满激情和感动的美好时刻,这样的体验会带给我们极大的满足和愉悦。

我们常常会发现当两个有着相同爱好的人在一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时,总是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享受。当我们积极地融入到一群人的互动中时,会深深感受到群体情绪的强烈感召力,比如球迷在看台上摇旗呐喊,歌迷在台下疯狂喝彩,这时我们既获得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又让自己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这些美好的情绪体验能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活力与美好,生活的丰富和精彩,自身的愉悦和价值。

最后,人际交往帮助我们明晰生活的意义。每个人除了生活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客观环境之中,还生活在“意义”之中。我们所能感知的并不只是单纯的环境,我们同时还在感知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生活,学校对于他而言,除了其中的各项活动之外,还会让他感受到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他喜欢吗?多年后,他回忆起这所学校时,所能想到的是什么?可见,学校对于一个学生而言,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学习场所,还具备着生动的意义。

明晰了这一点后,再来思考人际交往对我们有什么意义。人需要和别人有联系,因为只要我们生活着,就必须和我们周遭的人、事、物打交道,和他们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从广义上说,人际交往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在回答“人际关系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生活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在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同的回答是: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他人,在于与别人的互助合作。或许有些人觉得这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主义而已,或许他们会问:“难道我们就不该多考虑考虑该为自己做些什么吗?如果一个人总是想到别人,总是为别人的利益而奉献自己,这个人岂不是很痛苦?一个人总应该为自己设想一下吧?总那么应该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利益吧?”

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是人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人际交往对于个体的人格发展的意义。如果一个人在思考自己的生活意义时,能够意识到自己应该对别人有所帮助、有所贡献,那么他就会产生一种使命感,他整个人的状态也会因为这一充满激情的目标而达到一种最佳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在为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充实自己,从而扩展自己的能力并有所收获。这种收获不只是物质利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收获。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有贡献他人的理念,往往能赢得周围人的信任,人们会乐于和这样的我们交往,将我们视为知己,敞开心扉跟我们交流思想,互相支持,凝聚在一起,于己于人都有无限快意。每个人的内心也会因此而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价值。

专栏5-1

日常生活中的两种生存方式:占有与存在

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功利、追求财富和利润的社会中,所以我们很难见到以存在作为生存方式的范例。大多数人都把占有财富式的生存看做理所当然的,也是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这一切给理解存在的生活方式的特性和弄懂占有财富只是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向带来了困难。尽管如此,这两个概念还是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紧密相关的。仅仅以抽象的、纯粹合乎理智的方式去探讨其中任何一个概念,不仅不应该,而且不可能。两者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反映,因此可以做具体的研究。

下面这些取自日常生活的简单事例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去区分占有和存在。

……

两种生存方式之间的区别通过交谈马上就可以感觉出来。我们举一个典型的两个男人交谈的例子:a先生占有观点x,b先生占有观点y。两人都多少知道一些对方的观点,两人都不愿放弃他们各自的见解。他们必须提出维护自己立场的理由。双方都不想改变自己的观点,也不指望对方改变立场。他们害怕放弃自己的观点,因为观点属于他们的财产,放弃了它,不就是一大损失吗?

非争论的交谈情况有所不同。谁都经历过同一个有名的以人格品质优良著称的人在一起的情形,谁都经历过期待着从某人那里弄到一个好工作或者得到爱和赞赏的情形。许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烦躁不安、胆怯,为这种重要的会面做种种准备。他们考虑,哪些问题会使对方感兴趣,事先就计划着如何开场,有些人甚至草拟整个交谈的内容。有的人看到自己某些方面具有的资本,也许就有了勇气。这些资本是:取得的成绩、性格(或恐吓别人的能力,假如这比谈成绩更有效的话)、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外表以及服饰。总而言之,人们在思想中估计自己的价值,靠这些在交谈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倘若做得巧妙,会给许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与其说是其态度所致,不如归结为大多数人缺乏判断的能力。倘若做得不够巧妙,那么再怎么显示也引不起别人多大的兴趣,反而会让人觉得笨拙、不自然和无聊。

另一种人的态度与此相反,他们毋须准备,亦不装模作样,他们的反应是自发的、富有创造性的。这种人会忘掉自己、自己的知识、自己的地位。正由于这个原因,他可以完全针对他人和他的思想来行动。由于他不谋求抓住任何东西不放,所以他会不断产生新的思想。

“占有式的人”指望他占有的东西,而“存在式的人”相信这一事实,他存在,并充满了活力,而且只要他勇于放开来回答,就会产生新的东西。他们在交谈中是活跃的,因为他们没有由于过分认真地坚持他们所占有的东西而使自己窒息。他们活力充沛,甚至常常能使对方克服自己的自我中心主义。对他们而言,会谈不再是商品(资料、知识、情况)的交换,而成了一次对话,谁对谁错,都无关紧要,分开时没有胜负感,使双方都充满喜悦。(精神分析疗法中最重要的治疗因素就是治疗者赋予别人活力。如果治疗气氛很沉闷,不活跃,让人感到无聊,那么哪怕最为详尽的开导也没用。)

……

资料来源:马斯洛等著,林方编译:《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