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指喜好新奇性信息的可能性。的确,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好奇心对于创造、创新、发明等的重要性。几乎所有围绕着创造(包括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创造者的个性品质等)进行研究的学者都将好奇心作为创造的基本动力,也将好奇心(以及与此有关的特征,如喜欢复杂事物、容忍混乱等)作为高创造力者的重要的个性品质特征。
无论是著名的科学家还是作家,都将好奇心看做从事相应工作必需的重要品质。法国作家法郎士(Anatole France)指出:“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科学工作者、发明家更需要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表现在科学家们试图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钥匙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这种强烈的驱动力使他们的脑子中会像孩童一样充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贝弗里奇(William Ian Beardmore Beveridge)认为:“这种强烈愿望可被视为成人型的或升华了的好奇心。”奥斯本(Alex Faickney Osborn)说:“当一个人的意识性超过了他原有的知识范围时,他的内心便会充满着极度的好奇心。好奇心越强,人生就越有创造性。”历史已经揭示出,“即使是浅薄的好奇心也可以发展为富于创造性的思想”[鲁宾逊(Sir Rorbert Robinson)]。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国家的发展必将得益于由探索者的好奇心所组成的“国家好奇心”。
2006年5月25日在北京举办的“21世纪科学前沿与中国的机遇”高层论坛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耶鲁大学的希德尼•奥特曼(Sidney Altman)教授指出:“国家的整体科学实力并不是仅靠几个大项目或几位大科学家就能提高或体现的,科学事业的进步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许许多多向权威提出挑战的科学家——他们热爱科学,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奥妙充满好奇。”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教授也指出:“科学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是好奇心,而不是经济动力。”[1]
夸克(W.E. Quark)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可能对外来的刺激更敏感。人对各种刺激灵敏度的试验表明,有创造性的人力图扩展其听觉、视觉,扩大其知识结构。”具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对束缚手脚的旧习惯提出挑战,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现状,而愿意体验充满矛盾的新奇事物,对新奇性充满渴望。
我们认可好奇心在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当我们对以上观点进一步地追究“为什么”时,却遇到了尴尬——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问:为什么好奇心会驱使探索与创新?为什么好奇心强者会喜欢复杂性事物?为什么好奇心强者会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为什么他们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好奇心会驱使有些人在构建出一种解决办法后还要极力寻找其他更多的解决方案?好奇心在人的成长以及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如果认可进化论,那么一个不可否认的结论是:好奇心是生命的本质特征。但如果从比较生物学的角度进一步追问,就会有这样的问题:其他动物有好奇心吗?为什么只有人类的好奇心才显得如此显著和重要?好奇心是如何形成、如何特化出来的?如果说新异感知神经元是好奇心的生理基础(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那么它是如何形成好奇心这一具有自主性的典型心理特征的?对于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好奇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好奇心理学(Curiosity Psychology)是研究好奇心的本质、内涵、度量,好奇心与其他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与好奇心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运行规律,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想象和创造的作用,最终寻找好奇心的保护、培养和提高方法的新的心理学分支。同时,好奇心理学的研究还应该为从各种角度、采取各种方法研究好奇心的本质、描述好奇心的作用,提供更多、更广泛的研究思路。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依赖于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建设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国家战略引导、需求支持下的集中攻关;二是通过构建一种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依靠个人好奇心驱动、兴趣激发的自由研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在于有一大批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充分发挥创造力的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必须在认识好奇心特征与规律的基础上,切实重视好奇心的开发与培养。
对好奇心重要性认识的不足、理论研究的匮乏、应用指导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的欠缺,表明对好奇心进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深入研究好奇心的本质特征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