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节 好奇心教育

<<上一页

一、好奇心教育

如果将小学四年级以前,也就是大致在孩子10岁之前的教育称为初始教育,那么我们认为,初始教育阶段是“好奇心教育”阶段,应实行以培养和保护好奇心为核心的教育模式。

婴幼儿时期,应该是让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自由伸展,使好奇心得到充分保护的时期。追求灵活性、表现多样性、积极冒险和主动探索,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应该使孩子的心智与身体得到协调发展,按照儿童的成长规律,让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由而健康地成长,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初始教育在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天性方面责无旁贷。

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这要求教育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态度出发,让孩子适当地学一些力所能及的东西,而非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学习那些超出其接受能力的知识。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欢乐的童年并促使想象力、好奇心与快乐有机结合,使孩子形成一种因追求新奇而快乐的本能反应。

在小学教育阶段,应该在保护好奇心、激发想象力的前提下,由少至多地让孩子体会到理性思维的光辉。尤其是在四年级以前,即使是传授知识,也应该以围绕扩展孩子的好奇心为主。应该让孩子在好奇心与兴趣的驱使下学习、记忆,产生自主意识,从而促使其心智不断成熟。

在中学教育阶段,应该使学生的好奇心与各种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逐渐使知识核心与好奇心边缘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好奇心的引导,使好奇心成为知识增长的“探测器”、“放大器”。在这个阶段,既有通过知识的相互关系构成系统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有通过探索而使知识体系不断增长的过程。因此,一方面应保护学生自由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体会到严谨的逻辑思维的神奇,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两个方面的不同作用。

在大学以及以后的学习阶段,学生应该努力使好奇心与各种实际问题相联系,从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好奇心充分表现并尽可能地向外界探索的阶段。教育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好奇心与知识以及两者的相互结合在哪些方面表现不足,并尽可能地通过自由、鼓励的方式加以补充、提高,而不应将注意力只放到传授知识上。在这个阶段,学生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探索欲望,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知识、探索和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与实际事物的相互作用中体会各个环节、各种结合的奇妙。

二、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的失误

我们的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心智成长规律,违背了人才培养规律。揠苗助长式的培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大量传授知识的同时,却以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代价。

当今中国教育品质最显著的畸变,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延续至今,学校笼罩在陈旧、教条的氛围之中,学生在超强度的技巧训练和题海大战中“苦学”,死记硬背、满堂灌、唯书唯上成为普遍现象。

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压力已经明显地向低年级转移,甚至已经到了幼儿园。一些教育工作者不考虑婴幼儿脑发育的特点,将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提前在幼儿园进行,将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内容提前到0~3岁阶段。孩子们的欢乐童年被剥夺,他们已经成为机械读书的“机器”。这样的孩子虽然有可能短时间内在某个方面有“超常”表现,但由于缺乏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努力的欲望,不能从学习中自觉地得到乐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便会逐渐落后于自由发展的同龄人。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身心发育实际,不顾孩子的兴趣,从婴幼儿阶段起就让孩子大量认字、计算,一味地强化左脑功能。家长普遍认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开发,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得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上严重偏离正确的轨道。[2]我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短板”已经引起众多专家的关注,国家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缺陷也已经显现出来。

幼儿教育阶段应主要开展启蒙教育,但很多幼儿园开设的课程已经出现了“小学化倾向”,孩子短暂的童年已经被上课、写作业、上特长班等填满,甚至连基本的睡眠时间都难以得到保证。过早实施超越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小学教育,容易引发幼儿对学习的厌倦、畏惧;迫使幼儿过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的学习,会严重影响幼儿心智的健康发展。

过早地将孩子从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中强制性地限制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中,会使孩子在继承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只关注知识点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而缺乏促进、创新和探索的主动性。不考虑其他可能性,不考虑变化,不考虑对未知的探索与创造,就不能在孩子的内心构建起探索其他可能、研究事物的各种可能变化以及主动探求未知世界的心理模式。孩子会受这种理性关系的制约,将自己的心理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只是学习已有的科学知识,对好奇心形成了严重制约,使得孩子的这种主动探索本能得不到发展。

由于对好奇心的理论研究不够,认识不到好奇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好奇心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到想象力的作用,因此,虽然有一些从学校走出来的人也能在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国际大赛上取得一些佳绩,却因为整体创新能力不足而表现出缺乏探究意识,缺少深刻的探究能力,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后劲”明显不足。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好奇心的实质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建立起基于我国深厚文化基础之上的完善的教育体系。

顺便指出,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指出了心理过程就是由一个用泛集来描述的心理状态向另一个心理状态的映射[3],又进一步详细分析了幻想、想象、创造与思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4],认识到了幻想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心理转换,想象是存在一定规则的心理转换,创造是有目的的心理转换,而思维则是严格按照逻辑关系的心理转换,再使用“思维”作为描述心理现象的基本语言已不合适,因此,在本书中我们用“心理转换”作为由一个心理状态向另一个心理状态变换的基本描述语言。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