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研究方法
在心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5]:
1.心理测量法
按照心理测量法的原理和方法,好奇心应被看成是一种可以被恰当的测量工具加以量化的心理特征。其基本观点是,好奇心是一种心智特征:对好奇心最好的理解途径,是把好奇心看做可以测量的人类因素或特征。这一方法最重要的特点是:量化的测量——一个人的好奇心可以用一个数字来概述;受控环境——测验发生于一个人造的情境之中;以能力为基础的分析——好奇心依赖于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水平。
2.实验法
实验法关注好奇心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其基本观点是把好奇心看成是一个认知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品质特征。实验法的三个重要特征是:受控环境——研究者在人工情境中给被试提供新奇的问题;研究者开展量的测量;认知任务分析——分析包含于认知过程中好奇心所起的作用。
3.传记法
传记法是通过分析创造性人物的个案历史来研究好奇心的。其基本观点是,好奇心是高创造者所表现出的重要的品质特征;理解好奇心的途径是,考察一个创造性人物的好奇心所起作用的工作、生活事件,包括对创造性情节的详细考察。相对于那些在心理测量实验法中所使用的受控环境来说,传记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各种真实环境中进行研究。对任何一个心理特征的研究,一般都始于传记法。
4.生物学法
运用生物学法(或认知神经科学法)对好奇心进行研究,目的是要确定与好奇心有关的生理因素。其基本观点是,好奇心是一种可以测量的特质——好奇心最好被理解为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发生的生理变化的特征度量。该观点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关注生理特征测量与好奇心的关系,如EEG、PET分别测量大脑皮层的激活和脑的葡萄糖代谢率同好奇心的关系。
好奇心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特征,必然有其神经生理基础,因此对好奇心理学的研究自然会涉及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应该通过各种方法研究好奇心的度量与神经生理量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好奇心的神经生理基础,研究好奇心如何从生理层面向心理层面过渡;从神经生理的角度,研究好奇心这一心理特征是如何强化和特化出来的。
新的技术手段为好奇心的度量提供了计算的可能性,从而为定量研究好奇心的本质打下基础。
5.计算法
运用计算法对好奇心进行研究基于这样的想法,即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把人的心理转换过程变成计算机程序,而好奇心则对应于计算机程序中的某个环节。研究好奇心的计算法的基本观点是,好奇心就是心理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奇心可以用一个可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得到最好的表征。这种方法的显著特征是关注形式建模过程中引入的新奇性特征;在这种研究中,也许最难的是对所形成的新奇意义的判断与选择。
6.情境法
情境法关注好奇心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或进化的情境。运用情境法研究好奇心的基本观点是把好奇心看成是基于情境的活动——好奇心不能与人所在的社会的、文化的或进化的情境分离。该方法的显著特征是关注情境对好奇心的影响,而不只是简单地关注个体心理转换过程中的好奇心。
由于好奇过程的独特性质,我们还需要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概率论与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
二、概率论与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
1.概率论的多样并存的方法
科学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它不应该只研究“这样”,同时还应该研究“为什么这样”。在研究复杂心理现象的过程中可遵循概率原则,根据具体条件将各种可能情况都考虑进去,然后研究是什么使得“这样”所发生的概率变大,进而成为一种必然的过程。在没有预见设置的情况下,应首先构建全部的可能情况,假定各种情况的发生是等概率的,再进一步研究为什么在当前状态下只显示出这样的结果,而将其他可能性排除在外。数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心理转换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一般性的、模糊的描写,而是尽力寻找一种适当的方法对心理转换过程进行描述。人们可以借助数学工具,通过建立基本假设和关系,采取演绎的方法比较客观地研究心理转换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2.复杂动力学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科学前沿出现了一股新的潮流,由研究“存在的物理学”转而集中研究“演化的、过程的物理学”,这些“演化的”科学理论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混沌动力学、分形理论、人工生命、复杂性动力学理论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小城桑塔费,一群科学家共同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复杂性科学。他们提出要抛弃以往那种静态的、局部的、支离破碎的、线性的认知方式,以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动态的、非线性的眼光看待世界。随着研究的深入,焦点进一步集中于具有生命的“活性”状态如何形成并保持稳定。科学家通过研究试图理解生命是一种什么状态,如何通过无生命的生物化学过程构建具有生命的“活性”过程,研究生命“活性”所具有的特征及物理、化学规律等等。这些研究成为好奇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我们试图通过用于理解生命的复杂动力学方法,研究好奇心的自组织形成过程,研究好奇心独立、特化出来而成为可以被人感知的独立的特征,好奇心在心理转换过程中的作用等,以期对好奇心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要力图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在进化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的,与其他心理特征的联系是什么,然后再研究与好奇心的相互联系的特征和规律。这种过程主要涉及分化、聚合与特化[4]。
(1)分化。当某种结构可以完成多种不同的功能,多种功能又在很短时间内同时表现,且对某一种功能需求很大时,这个结构为了更有效地完成环境赋予它的任务,自然会分化出一种新的结构——专司某种功能,这种新的结构会成为重要的机构稳定下来。这就是机构的分化过程。
受非线性的影响,具有“活性”的独立个体间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越来越强,形成行为协调一致的可能性或强度也会越来越小,因此分化是必然的。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好奇心是如何从心理活动中分化出来的,进而研究自主好奇心的形成过程和规律等。
(2)聚合。分化是特化的基础,特化是分化的必然。如果只有分化而没有特化,就不能形成一个确定的具有“活性”的个体。被分化出的部分只有在内部力量的聚合作用下,才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具有“活性”的个体而存在。不同的具有“活性”的个体通过一定的相互作用形成并维持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的过程叫聚合。
“聚集”是霍兰(J.L. Holand)用于解释适应性如何产生秩序的一种重要机制。聚集可以因为不同事物由于局部特征的相同(相似)而产生,并进一步形成概括抽象过程。聚集还具有第二种重要的意义:简单的个体聚集在一起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大尺度的复杂行为[6]。不同事物因局部的相同(相似)导致相干,由相干而产生聚集(在神经系统中可以这样解释:当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局部特征时,受相同或相似局部特征的激活,这些不同的系统即建立起稳定的联系。由于系统的自主性兴奋,又反过来促进相同或相似局部特征的兴奋,由此而产生相干,这些相干的信息就会因相互联系而聚集),由聚集而形成专门的独立组织结构、器官和系统。这种由于聚集而特化、复杂化的正反馈机制,在神经系统的进化与信息加工能力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非线性导致了分离与收敛的同时进行。对差异的敏感性将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聚集,将共性突显出来,从而增加彼此的相互联系;一种是分离,使彼此形成很大的差异,并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在生物有机体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共性更容易形成相互作用(比如因同步而产生对某种行为的放大,放大的行为会取得某种有益的结果,这种结果又会作用到每个生物有机体上,增加其生存的能力)。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那些具有相同局部特征的生物个体聚集在一起,并因共性的非线性作用而组成一个稳定的群体。
我们应该研究与差异性感知神经元相关的模式和行为是通过何种方式聚集在一起的,从而解释在某些局部特征的激活下是如何将对差异性信息起反应的相关行为聚集在一起,并进一步形成自主好奇心的。
(3)独立化。当某个心理转换过程被重复使用,或者其可能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会成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模式,这个过程就是独立化。
当分化过程完成以后,被分化的部分会在自身完整性的要求下,生成与外界的分界线,形成具有特殊功能的“细胞膜”,从而形成一种自身完整的独立生物个体。这种完整化过程是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具有区分内外功能的“细胞膜”,成为在心理上将不同信息区分开来的基础。
在心理转换过程中,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区域内的信息模式,只是研究该区域信息与其他信息特征的差异,该区域信息就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特征,并成为构建其他意义的基本元素。研究一个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异,这本身就是将其特化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体的过程。我们在研究好奇心时,需要研究“反馈—反思—差异”中各个环节在好奇心独立与特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4)好奇性自主。在“活性”有机体内,当一个系统的独立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产生自主性。任何生物有机体内的组织、器官、系统都将如此。
伴随着自主意识的非线性涨落表现,自主性会越来越强,生物有机体也会越来越主动,与其他个体的差异会越来越大,特化过程也就更容易进行,而它的个性作用也就更明显。我们应该解释好奇心的自主性与什么因素相关,研究好奇性自主是如何形成的,与其他心理特征的关系是什么等。好奇心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特征,与好奇心的自主性密切相关。好奇性自主也在好奇心的独立过程中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
对于这些方面,我们试图从进化与生长的角度寻找其存在和形成的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其“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