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喜好新奇性信息的心理状态和趋势。好奇心的作用主要是提高一个人对新奇性信息的认识程度,也就是提高新奇性信息在大脑中显示的可能度,使一定程度的新奇性信息在大脑中稳定地显示出来,并作为当前泛集[7]的主要元素而成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创造更多的与其他信息相互作用的机会。
心理转换是在不同信息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任何一个信息激活,都会根据信息之间的种种关系,使其他信息激活,从而组成该信息的泛集。t时刻在大脑中激活的信息组成一个泛集,可以称为t时刻的心理时相描述。如果一个确定意义、局部特征及其关系形成稳定联系,当其中某一个信息在大脑中被激活时,只以很大的可能性激活已经形成稳定对应关系并已经记忆下来的信息特征(包括局部特征、部分特征和整体特征),那么,所进行的就只能是原意义的再现。为了形成新意义,就必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一个稳定的心理时相引入新的信息特征,寻找局部特征的新意义、新关系以及同其他信息的相互作用,尤其要根据信息之间的新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新意义。
一、耗散结构与好奇心[8]
耗散结构是指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能量的不断耗散和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来形成和维持的时空动态有序结构[9]。
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耗散结构的产生、结构形式、性质、功能、运动变化规律,形成稳定、维持和演化的条件等规律的自组织理论。它是由比利时科学家I.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于1969年在研究复杂系统在远离平衡、在非线性作用下、受非线性涨落的影响而形成活的有序结构的现象时提出来的。该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可以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外界条件以及变化达到一定程度、系统的参量及其变化达到一定量值时,会利用涨落产生非平衡相变,从原来的随机无序状态转换到一种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动态有序的状态。
生物有机体是一个活的组织,是一种稳定的耗散结构。生物有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和各子系统之间形成动态的相互作用并构成协调关系,生物有机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也形成协调稳定关系。根据耗散结构特征,环境与耗散结构间动态稳定的协调状态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即形成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作用。生物有机体内部的耗散结构性也使得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必须具有这种差异性。这种差异变化性在信息形式上的反映就是信息作用的新奇性。差异——导致的新奇性——所产生的刺激,是满足好奇心的基础。因此,为维持心理正常的耗散稳定状态,代表刺激的新奇性信息作用就成为生物有机体正常维持其结构及功能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这种刺激必须保持。更进一步地说,对刺激的需求还会进化出对刺激的喜好,由对刺激的喜好再特化出好奇心。因此,好奇心就是耗散结构——活的生物有机体进化到一定程度(比如人)的根本特征。
二、功利性生存与好奇心
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或适应能力较差者,竞争能力自然降低,遗传能力也就大大减弱。根据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原则,那些能够敏锐感知环境的微小变化并迅速构建应对之策、认识新奇性信息、从新奇因素中剥离出危险信息并有效避开危险的生物群体或个体自然可以更好地生存下来。生存下来,也就具有了生殖优势——遗传优势。那些具有较强好奇心的生物群体和个体,还会因为不断探索新的生存方式而加速进化。好奇心——能提高生存能力的隐性特征也就成为显性遗传优势特征。能适应自然的个体有较强的竞争力和遗传优势。这也就形成有较强好奇心的生物个体得以生存、不具有较强好奇心的生物个体被淘汰的局面,因此,好奇心是取得遗传优势的一个基本因素。
三、好奇心与个体的发育生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和确定目标指引下的儿童,一般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想了解、认识新事物,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欲望就像饥饿以及其他内驱力那样强烈,并且与生俱来。从发生学的角度和信息输入神经系统的次序都可以明显地看出,好奇心开始与感性经验以及机体的活动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他心理过程也随即与此相关联。不只是在感性经验与新奇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这种联系还扩大到包括认知成分和观点成分在内的所有智能活动。感觉成分以最初的形式——通过刺激变化来寻找新经验。运动成分在于进行自我持续活动,这种活动可能采取摆弄和探索的形式。观念活动也被视为具有活性从而导致自主的自我推动和自我持续。这种固有的观念性内驱力可以导致智力的操作与探索——寻求事物的新意义。
人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生俱来,因此,好奇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一般来说,人的心智的早期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以寻找新奇作为主要内容:
(1)先天反射阶段(大约在1~3个月)。刚出生的婴儿的先天反射行为由外界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声、光、机械刺激等)引起,表现为感官接触外界对象后能对外界刺激持续地维持着反应过程。这种直接的刺激反应引导着婴儿的感觉活动。根据外界刺激与反应在神经系统中的记忆模式,可以使婴儿由于好奇而主动地参与到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
(2)相似性物体再认阶段(大约在4~9个月)。当适宜的外界刺激重复出现时,会引起婴儿的兴趣,一般认为,这种相似性再认的发生是感情依恋的基础。此时,婴儿对自己的活动产生了快乐感,好奇心的满足和快乐的相互作用是支持这一重复性活动的基本力量。比如视—听刺激引起婴儿注视。玩具在婴儿视野中移动时,将引起他们的视觉追踪过程,玩具的再现又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探索。这一过程一再重复,婴儿就会因得到探索的满足而产生快乐。快乐情绪会使紧张情绪得以释放,又会进一步地引起探索活动。好奇—快乐的相互作用支持知觉能力的获得和发展,指导着这一时期婴儿的学习—探索过程。这个阶段也可以是认定心理在起主要作用,会由于认定所形成的、一定程度上的可把握性而产生快乐。
(3)新异性探索阶段(9个月之后)。在有了上面的过程以后,儿童对持续存在并反复出现的物体形成习惯性反应,外界的新奇度会降低。此时儿童的自主性好奇心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在本能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主动对具有一定新异性的物体产生兴趣。当这些新异性物体出现时,儿童会主动地做出重复性动作以认识新异性物体,会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事物,由此而表现出极大的注意力。进一步发展,比如到了2~3岁时,儿童便将新异性信息与一定的知识领域建立起稳定的联系,这种稳定性联系又会激发模仿性行为的改变。比如将一个玩具放进一个他自己所经历的情绪过程之中加以认识和变化(这是指将对事物的新奇性兴趣与情绪模式建立起联系,并根据情绪模式的作用而形成相应的过程),从而有效地延长玩耍和操作时间。
随着信息模式的逐渐增多,各种信息在大脑中不断建立联系与分类,内知识结构逐渐明朗化,好奇心就会与经过分类的信息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好奇心的定向性也就越来越明显——在知识增长的“热点”充分发挥好奇心。好奇心的这种作用,一方面促进知识不断增长,而当知识转化为智能时,使具有这种特质的神经系统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进一步得到增强,形成人的最大潜能;另一方面,知识的增长可以使好奇心更加自如地表现出来。
这也表明,在不同时期,人的好奇心是有不同作用和不同表现的。
四、从比较动物学的角度看好奇心
有充分证据使人相信:人和低等动物的确都是以定向、探索、研究和操作来对刺激的变化、情境的新奇性和不断增长着的复杂性作出反应的。诸如身体的运动与对某种器械的操作、心理上的变化与操作等都可以作为对学习和作业成绩的正强化刺激而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维持新奇度——刺激作用——的一个方面。同时,这种内在特异功能性行为,与因环境不变而主动寻求刺激的行为(刺激寻求),与受外界新奇因素刺激所产生的行为,都是有所差异的。所有的动物都表现出这种由好奇心引起的游戏、探索活动,但只在人的身上才充分、明确、突出地显现出来。埃尔金德(D.Elkind)认为,这种“刺激寻求”由本能中的内驱力引起,它可以引起同刺激有关的探索活动或操作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显然,这种内驱力必然起源于好奇心。
五、机体反应的混沌性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值
活的生物有机体是一个稳定的耗散结构,这种特殊的结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不断作用下保持稳定,并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生物有机体为了以一种相对不变的稳定结构与外界环境复杂多变的作用相协调,选择了一种令人非常惊奇的方式(其实是这些特殊的物质所具有的令人惊奇的结构和功能),也就是一方面保持生物有机体静态结构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则保持生物有机体动态的混沌运动,使各种运动状态值保持在一定的区域内,同时也使生物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间的协调关系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非线性动力学研究表明,在混沌运动状态,后一个状态值都与前一个值有差异,这种差异会构成维持正常耗散结构所需要的刺激。在混沌状态的协调是指只要外界作用因素与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此时系统都可以表现出正常的“活性”。从生物有机体来说,只要是协调的,生物有机体处于这个区域中的任何一个状态都是有可能的而且都是合理的,但具体处于何种运动状态、下一步向何处去则是不能具体确定的。生物有机体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换满足混沌运动规律。
六、个人好奇心与群体好奇心
生物个体通过相互联系而组成群体时,群体所表现出的好奇心称为群体好奇心。群体好奇心通过群体对新奇性信息的态度表现出对新奇性信息的喜好程度。影响群体好奇心的因素首先是个体的好奇心,然后是个体之间由于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对新奇性信息的群体喜好态度,反映这个因素的基本特征是好奇性社会风气。群体好奇心通过群体的赞同与反对表现出对新奇性信息的肯定与否定。
对新奇性信息持有肯定态度的群体,形成以特有的群体相互作用而崇尚好奇、追求好奇、以得到新奇性成果为乐趣的群体风气,会对个体好奇心的表现起到重要的鼓励作用,能有效激发个体的好奇心,并使个体的好奇心在社会的赞同过程中得到强化。而对新奇性信息持否定态度的群体,将会不自觉地压制、排斥和否定个体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