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奇心的一般意义
1.寻找新奇性信息
在某一个心理时相,稳定泛集形成以后,如果人的好奇心不能得到满足,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主动寻找具有新奇性的信息、复杂的信息、变化性的信息,使其出现在心理空间。
如果注意力集中在建立关系上,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会:①寻找具有此种特征的其他事物。此事物有这些特征,根据信息输入大脑神经系统的加工过程,不同神经系统会根据不同局部特征之间的相同或相似而建立相互激活的关系,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会寻找具有该特征的其他事物。如果说具有该特征的其他事物数量相对较少,受好奇心的驱使,还会进一步寻找能表现其他局部特征的其他事物。②寻找该事物的其他特征。所观察到的特征已经被认识,因为好奇心得不到满足,便会进一步寻找、构建是否有其他特征的表现。在该事物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构建其他特征,在该事物的空间结构中构建其他特征描述,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构建新的描述关系模式等。其实,寻找特征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构建过程。比如在一幅无意义的图画中寻找某种意义,这就是一种构建。构建过程往往是先激活其中某个(些)局部特征所对应的某个意义模式,然后再按照这种模式去寻找能反映整体的其他特征点。③寻找事物所反映的其他关系。④寻找具有此种关系的其他事物。⑤寻找与其他事物更加多样的关系。总之,寻找与当前信息不同的关系。
2.选择新奇性信息
当不同信息在心理空间处于激活状态时,由于信息的新奇度不同,被好奇心所关注的程度也就不同。信息的新奇度过大或过小,都不能被有效关注。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人们会选择具有一定新奇度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被认识的信息。之所以没有完全根据特征之间的关系选择那些被激活的信息,是因为好奇心所导致的涨落的影响。
信息的被选择意味着信息在大脑中显示。如果将好奇心集中到信息模式的显示上,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便会:①寻找显示更多的信息;②寻找显示变化性信息;③寻找显示新奇性信息;④寻找显示复杂性信息;⑤寻找未知性信息。
3.混合各种信息
(1)混合各种信息。将各种不同的信息一同显示,并有意识地忽略彼此之间的相互排斥,使不同信息作为同一个稳定泛集的基本元素,再将这种混合后的稳定泛集作为一种意义的稳定泛集,根据该泛集与其他事物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建新的意义,就是一种典型的混合过程。混合过程的有效进行需要好奇心。
(2)混合各种关系。把各种各样的关系混合在一起,虽然会组成一个稳定的关系泛集,但仍会因彼此之间不能协调统一而满足人的好奇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由关系混合所形成的稳定泛集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并认可,也就不再满足好奇心。此时重新把新的关系引入该泛集,或者说将混合关系泛集与其他心理转换过程相结合,又可以对好奇心形成刺激。
(3)混合各种意义。受追求确定性心理的影响,成年人往往习惯于一种确定性意义,由于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会根据某些(被选择的)局部特征在其他事物中的表现而将若干不同的整体意义在大脑中激活。在将这些不同的意义一同显示时,各种混合的意义组成一个稳定的泛集,会由于彼此之间的不同而形成差异性刺激,从而满足人的好奇心;还会由于彼此之间的不同而形成相互作用,促成新意义的形成。
信息的各种组合方式,包括通过组合所形成的意义,如果这种意义已经被人所认识,这些信息的组合方式就不会使人的好奇心得到满足。选择信息之间新的组合方式,会因为选择方式的变化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好奇心。选择其他未曾采用的关系,将其组合在一起,就会在这种新奇组合的作用下使好奇心得到满足。
如果将好奇心集中到构建组合上,那么,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会:①寻找特征之间的其他组合;②寻找特征之间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协调;③寻找特征之间更加复杂的关系组合。
4.构建新意义
构建新奇性意义,既是受好奇心的驱使,同时也是生物对外界环境作出反应的必然过程。
构建新意义的过程如果在高层次神经系统中反映,并与众多信息同时并存,便会表现出更大范围的概括抽象,进一步与更多的信息一同概括、与更加不同的信息进行概括。概括范围越大,信息之间的差异越大,所形成的概括程度就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涉及:①受好奇心驱使而构建信息的多样并存;②受好奇心驱使而构建变化性信息。以上两种过程同时存在,即成为混沌变化区域——区域对应。
二、好奇心的三种不同层次
如果我们把好奇作为一个独立的特征,从适应的角度来描述,存在三种不同的层次:①对新奇性信息的适应;②主动适应、主动追求新奇(与自主性好奇有关,留待在第七章深入研究);③主动构建新奇(与创造过程有关)。
三、好奇心的双向作用
好奇心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当信息的新奇度不够时,好奇心驱使人去寻找新奇、变化和复杂的信息;而当新奇度过高时,好奇心又驱使人转而寻找那些已知的、寻常的和相对不变的信息。由于好奇心的固有存在并且需要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每时每刻输入大脑的信息的新奇度值和新奇性信息输入速率就需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在进行信息加工以及机体对外界的作用产生反应时,心智结构会由稳定向不稳定转化或者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化。在研究一个具体事物时,通过将新奇性信息转化为已知信息会降低该事物的新奇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进一步研究该对象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作用,并且更加重视具有新奇性的信息。如果在变化性信息的作用下不能形成一个稳定性的认识,就表示有相对较大的新奇度,信息的新奇度值超过一定限度,大脑就会转而寻找不变的、熟悉的特征,显示被认知和习惯的信息,提高熟悉性信息在大脑中所占的比例,从而使新奇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研究表明,一定形式的信息在大脑中引起多大的神经系统反应,同所观察到的事物信息与心中所熟悉的模式之间的差异程度有关。只有当平常反应器与新奇反应器间构建起“活性”关系——一种“阴平阳秘”的关系,或所接收的信息引起平常反应器和新奇反应器同时工作时,才可以在神经系统中引起较大的反应,从而形成对信息的更加全面且深刻的加工。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Schubel Kagan)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在那些十分熟悉的事物面前,儿童总是表现得毫无兴趣;而当把那些完全不熟悉的事物放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也显得无动于衷;只有看到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又与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时,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就是说,所输入的信息只有与人的心中的模式存在一定差别,才能引起人的敏锐知觉。因此,一个全新的信息输入大脑,由于不能与人的内知识结构建立大量的联系,在神经系统中只是形成顺应过程,只是对该局部信息的接收,是一种被动记忆,所以不能引起大量神经系统的兴奋。相反,如果所输入的信息不具有新奇性,只是一种已记忆信息模式的激活,也不会引起大量神经元的兴奋,不会产生具有新奇感的别的信息模式,也就不能形成较大的泛集。只有在新异感知神经元和关系信息的共同作用下,才可以引起大量神经系统的兴奋,从而形成复杂的信息加工。其中所涉及的认定以及“活性”的本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好奇心与性格、好奇心与血型、好奇心与性别、好奇心与情绪、好奇心与神经电生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