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三章 好奇心与“活性”

第三节 认定与好奇心的有机结合

<<上一页

一、“活性”是认定与好奇的有机统一

无论从什么角度描述生物体所具有的“活性”特征,“活性”(混沌边缘)都是正反馈与负反馈的有机统一体、扩展与收敛的综合表现,呈现一种阴阳协调的状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与阳不可区分,“太极”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很好地描述这种关系。这里,我们可以将“活性”分成两个部分,两部分通过相互作用又可以组成“太极”关系。

“活性”变化→好奇心→信息之间的任意联系

稳定→确定性→信息之间的必然联系

图3.1 稳定与变化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无极状态

根据人们对“活性”的研究,认定与扩展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根据太极的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认定中有扩展,在扩展中有认定。认定的扩展是将认定模式扩展到其他过程中,是伴随着认定的独立特化而必然进行的过程。根据任何稳定的心理模式都对应于稳定的神经系统,从而具有自主性的观点,认定就必然同时具有稳定的一面和变化、扩张的另一面。这种扩张与好奇心无关,是认定心理模式本身作为一种自主心理模式的扩展。这种扩展只包括简单的两类:①整体把握的泛化,包括反应模式的泛化、心理模式的泛化;②心理模式的扩展,包括由直接刺激到间接刺激的扩展、由具体信息到抽象信息的扩展、由个体信息到一般信息的扩展。为了便于理解,仍将这种扩展归为好奇心影响的结果。

二、“活性”就在于认定与好奇的有机结合

不断扩张的好奇与认定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人的生命活力。生命活力就是在新的环境作用下不断构建新的应对之法的可能性。无论是灵活地构建新的变异,还是迅速形成新的结构;无论是构建区域的扩大,还是构建更多的个体以形成多样并存,能灵活地构建,都代表着生命的活力。这种构建对于人的心智来讲,无不与好奇心有关。因此,生命力越旺盛,心理的自由转换就越丰富,好奇心也就越强。

图3.2 好奇心与想象力是生命活力的主要表现

三、好奇与认定的辩证演化

对于复杂系统来讲,在奇怪吸引子以及在这之前的相变过程中,系统行为的产生将经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不断打破和重新确立系统中稳定和不稳定的矛盾平衡状态,即不断地混合和交织系统在上述区域中的各种行为。时间和空间都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起作用,事物运动变化的历史也很重要,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重要特征和过程都将对事物本身产生影响。耗散系统不再稳定,而是不断地分化、融合。稳定和不稳定、变与不变、好奇与认定之间的矛盾统一,一直都是推动耗散结构发展的动力。这种稳定和不稳定性元素的并存、变化和变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活性”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也是心理变换不断进行的实质体现。

在自适应复杂系统中,相互矛盾的扩展与收敛表现出了彼此的协调和统一,彼此都无法从对方中分离出来。两者的不可区分性,使得在表现一种过程的同时,也在展示另一种过程。这种辩证的演化成为“活性”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活性”结构总是处在稳定与不稳定相互交织且螺旋上升的演化过程中。“成功地进行复杂的学习的一个小组并不是依靠权威和专家。该小组在争论与意见一致之间、在混乱和明晰之间不断地进行选择。”[16]

“和而不同”,准确地反映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和,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对立面之间的有序统一,诸方面矛盾的和谐共处。世界处处呈现出这种既对立、又和谐的矛盾景象,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如此美丽。

在好奇心的作用下,由局部特征建立整体意义时,可以将其他局部特征引入心理空间,利用局部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新整体意义的对应关系形成新意义,也可以在由局部特征所对应的众多整体意义中选择一个最能满足好奇心的整体信息,并在大脑中稳定地显示出来。好奇心控制着新奇性信息输入心理空间的多少,而认定则反映了将这些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并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意义整体的过程。因此,只有将认定与好奇心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不断地产生连续而有意义的心理转换过程。

菲尼克斯(P.Phenix)认为:“人类的根本动机乃是寻求意义。”“儿童生来就具有进行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及掌握同学业有关的问题的强大动机。”现实生活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与经验的增加,这些能力和特征反而退化了,这一方面需要使好奇心本能得到维持,另一方面这些动机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激发并得到加强,因为保持人的好奇心对维持人的创造力是极其重要的[17]。任何心理转换都应该有基本的出发点。好奇必须以当前已知的信息为基础,再去寻找新奇的信息(尤其是新奇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特征描述);从这个角度看,认定也就成为好奇存在的基础,想象也必须以现有的材料为基础才能运用变异与扩展而构建一个确定的意义。与一般心理过程不同,好奇与认定有其特殊之处——在扩张中收敛和在收敛中扩张。

好奇心寻求新奇性信息(寻找差异——求异的变换),对于当前心理时相,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扩大过程。如果这种寻找差异特征的心理过程一直存在,就会不断扩大已存在的泛集,使得对信息的描述泛集越变越大,从而使心理转换呈现出发散状态。虽然存在求异,但只要使其小到一定程度,即使求同、求异过程都达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对泛集的压缩变换,将求异操作所生成的新奇性泛集元素作为稳定性泛集的补充性元素,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求出相应的不变子集,形成相应的稳定性泛集。

1.好奇与收敛组成稳定的统一关系

对好奇与认定之间关系最为恰当的描述就是太极。无极生太极:两者本来就浑然一体,面对任何一个问题都会不可分割地共同起作用,不分彼此。如果人们非要从这种完整的整体中区分出矛盾来,就形成了“太极生两仪”的认识过程。心理转换过程通过追求新奇和构建整体意义以形成一连串的心理转换过程。

好奇心与认定心理的有机结合,即构成相互矛盾的关系,两者相互对应,彼此之间相互协调,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正如一个小球处于马鞍的A点时,它的运动就不是单方向的。

图3.3 小球在马鞍面上的运动示意图

2.不同时刻好奇与认定占据不同的地位

此消彼长,相互转换,是对好奇与认定之间关系的贴切描述。时而好奇心占中心地位,不断扩展心胸,引入更多新奇性信息;时而认定占据核心地位、起主要作用,将不同的信息整合为具有某种关系(不同点同其他点建立的关系可以是变化的)的整体结构性信息。

当不同信息通过某种联系形成一个更加稳固的结构体时,寻找新奇性信息和认定的过程将稳定地结合为一体,彼此不再分离,寻找新奇与认定一同发挥作用。

3.好奇与认定的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新意义流

好奇与认定的相互作用结果,将在心理中构建出一系列新奇性意义,形成一个不断流动的意义流。好奇使心理转换之水不断流向远方,而认定则使心理转换之水在心理空间留下痕迹——意义之河。

从满足好奇心的角度来看,在对一个对象形成完全认知加工后,就会去寻找其他新问题并加以研究。也只有在对一个对象作了一定的研究,并与人们内心所记忆的信息建立联系,再通过比较的方式进行评价后,才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确定,这种研究也才有意义。问题是,在具体的心理转换过程中,对一个正在研究的问题,注意时间应该多长才是最为经济合理的?新的、可以促进科学取得巨大进步的意义将以多大的几率出现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中?显然,如果能将这个数确定下来,就可以基本确定对一个事物进行研究而取得重大突破所需要的时间。

每个人都保持不同的适度新奇。所谓适度的新奇,即好奇与认定有机结合的协调状态——恰当反映每个人的生命活力。只有新奇性适度的信息,即外界输入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协调(或协调),具有适当的新奇感受,才可以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引起我们对信息的长时间加工。

从注意力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来看,可以认为,创造力是好奇心与注意力有机统一的体现。好奇是使注意力集中到新奇事物上的控制因素,只有通过好奇心,才可以注入新特征、新关系,建立该对象与其他事物间各种各样的联系,与新事物发生相互作用以形成新意义。受好奇心驱使,总在心理上变换不同的认识对象,必定不能引起对研究对象的长时间的关注,特别在好奇心较强时,人们更不会使自己的注意力长期集中在同一个对象上。如果只是关注新奇的事物而不能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一点,所形成的新认识就只能在大脑中一闪而过。只有在好奇心与注意力的协同控制下,人们才能不停地建立该对象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根据目的限制和信息间的关系变换心理转换的基点,并在认定模式控制下形成完全的信息加工,注意与好奇也就构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控制因素,在两种控制因素的适当范围内,就会对信息形成较好的加工——既快又完全;而如果不在这两种控制因素的适当范围内,就不可能形成较好的信息加工。

4.两者处于“临界状态”

要确定一个对象的意义,就必须对其注意。而注意之后,就必然扩展。心理转换过程是以一定意义为基础的,因此,一旦我们确定了一个对象的意义,紧接着就是不断地扩展。通过认定形成多种意义的多样并存,由此处于由相同的局部特征可以向任何一种意义映射的临界状态。

(1)稳定性与对差异的极端敏感性。临界状态对差异性刺激非常敏感。只要有一点差异,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种现象在生物有机体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一般来看,生物个体的变异对生物体的进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个体的变异往往可以使某个生物种群避免因过早落入“局部极小”而失去进化的动力。如果生物系统达到临界状态,就会对变异产生非常大的反响,并可以迅速地响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心理映射就表现出了典型的临界性。

(2)同时包含、对应多种状态。临界状态的重要特征就是一个参量点同时对应系统的几个不同的状态,这些点就可以成为几种状态的对应共集点。只要处于临界状态,每一个由局部特征组成的“特征”点都将对应于若干不同的意义状态。在物理学的一些相变点上,同时对应于两种不同的可能状态,欲具体到达任何一种状态,只能根据历史和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控制。这种临界性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大脑中出现概念的内涵与概念的外延相联系时,表现出针对一个具体事物而关注不同抽象信息或建立起几个抽象概念与很多具体事物整体信息模式相对应的情况。当建立起典型特征与具体事物集的对应关系时,从这些局部特征出发可以导出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信息,使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信息在大脑中处于激活状态,这些概括抽象特征集就成为临界共集点。心理转换过程利用这种由一个特征集通过多种联系激活不同信息的过程,将不同的信息同时显示,并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形成新意义。

(3)灵活地到达任何一种状态。在临界状态下,系统是极为不稳定的,只要受到微小的扰动甚至仅仅只是系统内部随机因素的作用,系统也会非常迅速地偏离临界状态中的一种状态从而到达另一种状态,或者在不同的状态之间不断地变换,如果稳定状态与其他状态同处于临界区域,就有可能由一个稳定状态迅速变换到其中的某一个稳定状态。虽然到达了稳定状态,但在稳定状态维持的时间却不能确定,由一种稳定状态变换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时机也不能确定。在尖点突变模型中,当系统状态分别处于上叶、下叶时,其行为在小区域内的变化是稳定的,也是可以预测的。但当系统处于临界区域时,就表现出不稳定性,系统将非常灵活地由一种状态变换到另一种状态。当系统处于混沌状态时,由一个稳定区域向另一个稳定区域的“跳跃”就更具不确定性,有时根本不需要外力的作用。

系统在临界状态下发生相变的可能性非常大,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由一种状态直接跃迁到另一种状态,这种跃迁不需要任何“外力”作用。比如,我们在观看“双视图”时,有时看的是一种意义,而我们在关注它时,又会提取、构建出另一种意义。这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心态,以及我们所关注的局部点和所选择的关系。我们将哪一部分及其关系作为构建意义的主题,又将哪一部分作为背景?两种模式的转换常常发生于不知不觉之中。爱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的许多画非常清楚地表明了这个问题。在视觉中出现视觉反转现象就是由临界点集对应于多种不同意义的直观说明。

图3.4 爱舍尔的画[18]

幽默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幽默的角度看,它体现出了两种(多种)意义状态的混合,是两种不同的意义同时对应于相同的局部特征。以这些局部特征所组成的泛集作为心理过程的出发点,有可能激活它所对应的任何一个意义。人们习惯于其中的一个意义,但幽默却以不知不觉的方式将人引向另一种意义。虽然可以存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但具体到哪一种意义状态,则是不可区分和不可确定的。两种意义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混合反应状态,可能正是由于这种状态,使人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我们可以欣赏一则幽默小故事,体验一下这种感受:警察在一条新开辟的隧道里迎接第1000辆通过的汽车,代表市政当局赠送给驾驶员1000美元和一枚纪念章。他一边开票一边随口问:“你拿了钱打算怎样使用?”“首先我要去办一份驾驶执照。”驾车人迅速回答。他太太急忙解释:“警官,我丈夫喝了酒总是胡言乱语。”看到这里,他那耳聋的妈妈补充说:“你看,我早就知道你偷汽车后逃不了多远!”

显然,虽然临界状态与多种可能状态的并存相对应,但具体到达哪一种状态则是不确定的。不能确定的不仅是从一种状态跃迁到另一种状态的时机,由一种状态跳到何种状态也是不确定的。一堆处于临界状态的沙子,当其受到微小的扰动时,不能确定沙子的塌陷量有多大,也不能确定具体何时会发生塌陷,只能根据巴(Per Bak)等人的提示[12],了解塌陷量与发生此种塌陷量的概率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P∝y-τ(3-1)

也就是说,塌陷量越大,发生的概率就越小,但不论概率有多小,都有发生的可能性。从这种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这一次的塌陷量有多大,下一次塌陷的塌陷量将同这一次无关。

5.临界点的关联程度进一步增加

临界区域使相关长度成为突出特征。在临界点附近,各种事物、各种因素、各种状态的相关程度增加了。人们研究动态系统的特征,也就更加关心在扰动或涨落作用下,某一物理量在空间两点或两个时刻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如果空间两点相距为|r-r′|,不同点之间的关联程度将随着|r-r′|的增大按指数规律衰减,|r-r′|也就成为空间相关程度的度量。引入相关长度

ζ=ζ0|r-r′|-v(3-2)

式中v表示临界指数。临界指数所反映的临界行为仅与系统的对称性和空间维数有关。相关程度不会消失,而是表现出强硬的“拖曳效应”。

非但同一物理量在不同点处的相关程度增加了,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也会增加。在对微小差异的极端敏感下,本来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很微弱,一种因素的变化很少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但在临界区域,这种关联却成为引发系统整体产生巨大变化的重要原因。

四、有机结合表现出无限的创造力

在自适应复杂系统中,探索性与确定性有机统一,彼此都无法从对方中分离出来。两者的不可区分性,使得在表现一种过程的同时,也展示另一种过程。“活性”结构总处于稳定与不稳定的相互交织与螺旋上升的演化过程中。

对自适应系统的研究表明[16],当自适应系统处在混沌边缘的时候,具有对原变换不断扩张的能力,会围绕某些模式不断地延伸、变异、增加新的模式和同其他模式发生相互作用。这样的自适应系统具有不断构建新意义的创新能力,其活动“创新空间”就位于“混沌边缘”的相变状态,处于确定意义系统的崩溃边缘。“创新空间”具有对立统一性,这个空间中的每一个信息元素都作为新奇且被认定的信息元素。在这个空间中,原型行为通过一个创新破坏过程得以实现,收敛通过发散而表现,求异通过求同而强化。

按照数学的不动点理论,要形成一个确定的意义,从任何一个泛集出发,必须要有压缩映射的存在。一个完整的心理转换过程应该是一个可以形成一个确定的意义,并能够随时吸收信息的过程。从局部特征出发激活其他信息并形成泛集扩大的过程称为扩展,由一个松散的、有较多信息模式的泛集出发确定某种意义的过程则是收敛;与不同事物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扩展,由不同事物信息出发与某个事物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收敛,而完成确定功能、形成确定意义的过程也是收敛;由局部特征出发激活整体信息的过程是扩展,形成确定意义的过程则是收敛。有意义的心理转换过程一定是扩展与收敛——好奇与认定的有机结合——这是一条基本的结论。这是“活性”有机体神经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