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奇心放大信息之间的差异
正反馈放大的是与原来轨道的差异,好奇心作用的结果是不断引入新奇性信息。当与已知心理状态有差异的信息存在时,对该信息的注意以及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心理过程发生转变,使心理转换偏离原来的心理过程。好奇心越强,引入的信息越多,偏离的程度就越大。在不断认定的基础上不断求异、不断引入新奇性信息,就会使不同时刻的心理时相差异越来越大。
1.对微小刺激的放大与正李指数的关系
非线性动力学所揭示的“对于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或者说“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正是由正的李指数来度量的。由于正的李指数的存在,使我们不能准确预测,也不能依据当前的结果往前追溯去寻找、重现以往的演变史。
正李指数度量相邻轨迹在相空间中的伸展,由它度量邻近点的距离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发展得多快,也是指一个系统在受到扰动时,需要多长的时间就可以达到面目全非的程度。而负的李指数则度量动力系统在相空间的收缩,度量一个系统在受到扰动时,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自己。
2.正反馈所产生的对微小差异的放大性
非线性是生物有机体乃至生物界非常常见的现象。深入的研究已经非常明确地揭示,在生物世界里,很小的机会也能被扩大、利用和积累。一个小小的偶然事件有可能会完全改变整个事情的结果。对心理转换过程来讲,对差异的放大会使心理转换过程之间的差异性更加明显。这使得我们必须正视由于好奇心对心理转换过程的正反馈所产生的、不同心理转换所依仗的微小差异特征的放大过程,并在创造过程中紧紧依靠这种过程。“自我组织有赖于自我加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微小的事件会被扩大和发展,而不是趋于消失”[13]。正反馈似乎是产生变化、创造意外事件,甚至是生命本身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由于正反馈会将微小的差异以指数形式加以放大,因此会在很短时间内使系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差异。“在非线性系统中——经济学无疑是非线性的——混沌理论告诉我们,你所知的内部环境中的哪怕是最小的不确定性都往往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也许仅隔了一会儿,你的预测就可能变成一派胡言。”[22]
二、对刺激的敏感性与好奇心
1.好奇心通过对新奇性信息的强化而提高对刺激的敏感性
当一个新奇性信息出现时,好奇心将提高其显示的可能度,并使人们增强对新奇性信息的感知,增加新奇性信息在心理空间中显示的数量。好奇心还会通过启动新异感知神经元使新奇性信息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使人们认识到新输入的信息与大脑中已激活信息的不同之处。在将不同却有一些局部上的(暂时的、表面的、偶然的、局部的)关系、我们内心期望彼此之间有某种关系或者能强行构建彼此之间关系的信息一同显示时,由于两种不同认识本不存在必然关系,两种状态的并列就会形成差异性刺激。因此,感知到新奇性特征,认定新奇,并在心理上构建起新奇性信息与其他信息之间的关系,这本身就是对由差异所产生的刺激的敏锐感知。
这个过程涉及几个环节:一是对新奇性信息的感知;二是建立新奇性信息与其他信息间的某种关系(如果已经存在某种局部的联系,就会在“同化”过程的驱动下去进一步地构建整体性联系,即使没有任何联系,也会通过局部特征的相同或相似甚至只是因为同时显示而建立关系);三是与新异感知神经元一同兴奋,并同时为人所知觉;四是将差异性认识确定地表达、描述出来。
提高对差异的敏感性,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到外界环境细微的变化上,从这些细微变化的特征上“玩味”、体验、领悟出新意义,使之成为心理变换的出发点及重要特征。好奇心强者会对稍具新奇的信息,投入极大的注意力。提高对这种微小刺激的敏感度,意味着提高对差异、对问题的感知程度,并以此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使其成为人们关注并思考的“对象”。
2.好奇心通过放大差异而提高对刺激的敏感性
对刺激的敏感性是指对差异性刺激的敏感性,能感知到很小的差异,即可以认为对刺激是敏感的。对于心理过程来讲,不同状态之间的差异形成刺激,这种差异是在好奇心起作用前后心理转换的差异。在“活性”状态,这种差异会被系统的“正反馈”放大。从李指数与信息熵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好奇心放大了不同状态之间的差异。
前面已经提到,对耗散结构而言,刺激有寻常协调性刺激与变化性刺激之分。耗散结构本身的正常维持与发展需要一定量的刺激,这种寻常刺激用于维持耗散结构的正常“活性”状态,而变化刺激作用到耗散结构上会使耗散结构的状态发生变化。好奇心强者总是在心理空间不断地大量引入新奇性信息,放大当前心理与原心理之间的差异,并使人能准确无误地感知、体验到。当然,只要差异大到一定程度,再迟钝的人也可感知到。假如只能感知某种差异程度的刺激,放大了差异不就可以看做是提高了对差异的敏感性吗?
好奇心在心理空间引入新奇性信息,通过认定新奇性信息并使新信息与已知信息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新意义,导致由一个心理状态过渡到一个新的心理状态。新信息作用到反映原信息的神经系统上,即形成对该神经系统的刺激。在同时协调性地表现其他环节时,好奇心越是增强新奇性信息显示的可能度,两者所产生的差异就越大——刺激越大,使本来很小的刺激变得很大,就会使机体更容易感受到这种差异所引起的刺激。在一个神经子系统的稳定时间内新奇性信息越多,心理转换变化的幅度就越大。从好奇心所起的作用看,自然就是放大了刺激,就越能提高对刺激的敏感性。
从心理过程上看,对刺激敏感的基础就是好奇心强。在心理转换过程中,好奇心作用的重点是关注差异、表现差异。这种差异表现既包括研究对象本身,也包括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只要是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好奇心就会呈现、放大和认定差异性。在这些差异性中,尤其重要的是与目的、目标及愿望之间的差异。
提高了对新奇性信息的感知程度,就会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只要外界环境稍微发生改变,就可以被好奇心强者敏锐地感知到,并将这种变化特化、独立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被专门注意的对象,被专门研究,以此为基础建立与其他各种事物、信息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直到相关问题被弄清楚。因此,“需要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那种经常注意预料之外事物的心情,并养成检查机遇提供的每一条线索的习惯”。格雷格(Alan Gregg)指出:“人们猜想:对大自然最细微的逸出常轨举动十分注意,并从中得益,这种罕见的才能是否就是最优秀研究头脑的奥秘,是否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出色地利用表现上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而取得显著成果的奥秘。在这种注意的背后,则是始终不懈的敏感性。”[15]
在对高创造者个性品质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都提出了对差异的敏感性的特征。创造力低者不是没有面对差异,而是没有认识到这种差异,不能将这种差异明确地表征出来,或者根本就否认这种差异的存在。
3.好奇心通过认定新奇而扩大对差异的敏感
认定新奇、确认新奇性信息的意义、追求新奇,即是对新奇性信息的敏感。
(1)充分利用局部特征构建新奇性意义。好奇心关注变化性、新奇性信息元素,关注其中的局部特征,那么,自由的心理转换则更加充分地利用这种新奇元素来构建新意义。
(2)认定新奇。把新奇性信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研究,不是想当然地认为已经认识了该新奇事物,而是在对该新奇现象形成全面、系统、确定性认识以后,才结束心理转换过程。好奇就是认定新奇。
认定新奇,就是使具有很小新奇性的信息也在大脑中形成稳定反应,使其在大脑中显示的可能度较高,并成为构建意义的核心元素;认定新奇,即将新奇性信息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专门(有意识或无意识)研究,建立该信息与内知识结构间各种各样的联系;认定新奇,就是将新奇性信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确认此新奇性信息的意义,将新奇性信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认定新奇,就是肯定新奇的意义与作用,将追求新奇的趋势性心理突显出来,并使之成为心理状态的稳定特征。这种过程反复进行,就会在意识的更高层次提高对新奇、变化的注意力,又会在认定心理的驱使下,产生将新奇性信息作为一个独立特征和独特现象的主动构建过程,在内知识结构中建立与各种信息的广泛联系,并形成将相关问题搞清楚的心理。
(3)在认定中追求新奇,同时又在扩展中追求确定性意义。无论是在选择特征上,还是在选择关系上,无论是在选择指导模式上,还是在选择构造意义的方式上,好奇心都在追求自由意义的构建。依据局部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在由局部特征所构建出的整体意义中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同时并不消除其他意义的影响;其他意义也将作为重要的显示而成为好奇心的待选择目标。
三、认定新奇与好奇心增量
由于寻常好奇心是维持“活性”结构自身稳定的基本因素,因此,对问题的敏感性主要取决于好奇心增量,它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些新奇性信息上。如果没有好奇心增量,或者说好奇心增量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即使在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中出现了可以产生全新意义的新信息,由于人们只是将这种新信息作为稳定泛集的补充性特征,也不会将其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在好奇心增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一旦有新特征出现,会很快以新特征为基础而将注意力重点集中到这个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向外联系性的系统研究。
好奇心增量是指引人们走向不可知领域的基本力量。人们所谓的“真正的好奇心”——好奇心增量,经常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新。在人们对某个知识领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发现甚至会主动构建一些出乎意料的新信息。好奇心总会驱使人们产生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目的,它似乎能够引导人们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此时,由于好奇心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比较强,因此就存在一个是否应该相信由好奇心所导致的新信息的问题。好奇心强者会消除这种疑问。相信好奇心对于产生新的意义极其重要。
历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有关机遇的例子。能否抓住机遇,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好奇心增量,看他能不能以新的特征、新的现象、新的关系等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并以此而建立一个完整的意义,再去研究该意义与其他信息的相互作用,在各种信息的协调中使意义稳定下来。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只有那些具备并保持一定好奇心的生物个体,才能在诸多危险降临时,敏锐地感知并迅速形成能有效生存的新反应。因此,这种应对外界刺激变化的模式必然会特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特征和组织,也会在这种模式的自主作用下,强化对差异性信息的感知和认定。
四、对刺激的敏感性与压缩寻常好奇心区域
通过对好奇心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维持寻常好奇心需要具有一定变化程度的信息,与寻常好奇心相对应的新奇性信息并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认知空间的角度来看,寻常好奇心将对应一定的信息变化区域,这个信息区域的大小由寻常好奇心来控制。要使一个新奇性信息引起人的注意,就必须使该信息处于寻常好奇心的控制区域之外。因此,如果能“压缩”寻常好奇心区域,那么那些变化性信息也就更有可能被注意,更容易形成一种新认识,并与原来的意义相比较而形成问题。
五、对刺激的敏感性与熟视无睹
当人们对某个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甚至只是些“皮毛性”的了解以后,在认定心理作用下,会形成“皮毛性”的稳定认识,以后再遇到这种现象时,只是将已经形成的“皮毛性”稳定认识显示在大脑中,只是将已经记忆的知识再现在大脑中,而不去深入研究其中所涉及的新现象、新问题,也就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新特征、新关系。以为已经认识清楚了(至少从心理上会产生这种认识),就会视这种现象所导致的问题为不存在,这就是熟视无睹的心理状态。
打破熟视无睹的心理状态,就是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局部特征和现象,然后把它们作为独立的对象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在确认它们的意义且无疑问以后,再行放弃。打破熟视无睹的心理状态,必须依靠好奇心增量。依靠好奇心增量形成问题,由问题驱使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即使是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状态,也要以一种惊奇的心态去观察。从主观上降低寻常好奇心,主动地以新奇的眼光,以把被观察对象当做新奇事物的心态去认识这个熟悉的事物。统摄法中的“将熟悉变陌生”,实质上就是压缩寻常好奇心区域,主动提高好奇心增量的心理转换。
六、对刺激的放大与由局部到整体
由于我们只是从某些习惯的方向、角度研究习惯性方面的特征,外界客观事物也就通过这些非常有限的、相同或相似的局部特征联系起来。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当一个局部特征在大脑中被激活时,通过该局部特征相联系的不同整体信息都有可能在大脑中被激活。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局部特征时,就可以由此局部特征出发构建不同的意义,形成诸多情况都有可能出现的现象。认可诸多情况并存,并认可彼此之间并不必然地相联系,就会因差异而形成问题。因此,强化由局部到整体的心理转换过程,强化从某些局部特征出发形成多种不同整体意义的过程,对于发现、独立、强化意外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七、对刺激的敏感性与期望
期望是当外界信息作用到生物有机体时所产生的预测性行为。期望具有生物有机体反应的预测性和心理反应的预测性。当这种本能反应上升到心理过程时,就可以形成更加复杂的期望模式。期望形成以后,期望与现实之间必然存在不同,这本身也就揭示了差异。
从信息的多层次关系和结构可以看出期望对形成差异的意义。以最基本、简单的信息关系模型为例,我们可以将信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特征性信息S11、S12、S13、S14,基础特征信息之间的关系性信息S21(S11,S12)、S22(S13,S14),关系特征之间的关系性信息S31(S21,S22)。由于S11、S12、S13、S14的共同作用而形成S21、S22,而后形成S31。该过程可以看做是由于S11、S12、S13、S14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反应——形成S21、S22、S31。这种关系一旦稳定下来,也就有可能通过当前信息S11而激活S31,随着S31的激活,也就必然激活S12、S13和S14,如果当前信息中并没有S12、S13、S14,那么这些潜在的、通过关系所构建出的信息也就成为S11激活以后的期望信息。
在每一个心理时相中,只要有一个信息特征在大脑中得到反映,就必然存在一个稳定的泛集与之相对应。大脑就是利用这个稳定泛集与当前认识相比较而构建相应特征的意义的。此时,既可以按泛集的元素具体要求显示当前事物应该具有何种特征,也可以以此来构建当前事物所不具有的特征,形成期望。故期望本身是一种矛盾性泛集的表现形式,会对心理转换形成刺激,使认识状态产生进一步的变化。产生期望是由于不协调,期望的满足自然就是因为达到协调了。
人们在建立期望时,会这样想:从心理上来看,事物应该是这样一个样子,应该有这样的特征表现,那么,我就先认定这种样子,研究它与已经存在事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它在这种特征指导下的某些局部表现,并由此确定它的意义。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期望认为新事物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我就按照功能性要求创造出能完成此种功能的新事物。由于需要达到功能性要求,我可以按照其他事物所能达到的类似的功能而使该事物也具有这种功能。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期望认为新事物应该具有这样的结构,我就按照这种结构的要求先做出来,然后再研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研究该事物所应该具有的其他特征,如功能、目的、目标等。
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不知道具体期望什么,只知道期望。这是在期望具有了独立性以后所形成的期望性自主。
八、需要与对刺激的敏感性
不为人所感知却决定着人的大部分行为的潜意识心理模式,会通过各种行为表现出来或者得到满足。当需要形成以后,需要与当前状态存在差异,自然会形成刺激。反过来,通过某个局部特征而构成整体时,如果整体反应与当前作用信息之间构成不协调而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就可以看做是需要。形成需要标志着矛盾的产生,也就是产生刺激和偏差;而需要的满足则是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是将矛盾转移出去的过程。从进化的角度看,形成需要及需要的满足都会构成一种本能模式。需要越大,差异就越大,感受就会越强烈。
不满足是指人们由当前的状态出发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人们对于当前所处状态加以改进的期望,由于人们希望改进的方面还不符合人们的愿望,或者说已经对机体产生了不协调的作用,这才驱使人们产生符合自己要求的新认识,而这种认识与当前状况有一个差距,也就表达出了问题。有些不满足并不能构成当前现状与人们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性差异表现,尤其是体验不到这种差异,不能将这种差异描述出来,只是对这种不满足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那么,当具体地问及他们所期望的是什么东西时,就有可能不能将期望明确地表达出来。从这些角度看,明确了需要,也就放大了差异,提高了对刺激的敏感性。
好奇心不强的人,是最容易满足的人。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对大家都认可的、老师所说的、专家所认可的知识永不满足,就会产生追求创造的强大动力。在创造过程中,只要有永不满足的心理欲望,保持追求创造的“饥饿感”,就一定能提出大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