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四章 好奇心与对刺激的敏感性

第四节 好奇与野心

<<上一页

一、野心的特征及形式

对野心可以这样理解:野心是对于那些在别人看来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尽力追求,力图实现的心理。一旦形成与当前现实有一定距离的目标,就会被视为产生了野心。距离越大,则野心越大。在野心的形成过程中,会涉及产生目标和追求这种目标。产生野心,是好奇心扩展的必然结果。好奇总在原来稳定的心理基础上再寻找、构建新的模式,因此,心理的扩展是好奇心作用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将导致野心的产生。

当扩展性心理产生以后,作为一种目标、一种追求、一种期望,是否得到满足也将导致不同的结果。当这种由好奇心所引导的扩展产生的目标被不断实现时,会通过满足而强化这一过程,还有可能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模式。当这种由扩展所产生的目标不能被满足的压抑心理形成时,有时会进一步激发野心,但有时也会使野心消失。

二、野心的产生及作用

我们对野心的形成的解释是:野心源于好奇心。野心涉及由好奇心所导致的不断的扩张性,由好奇心所激发的基于一个稳定心理时相而不断地向外延伸,并由心理延伸到行动时,追求野心的行动随即产生。尤其是在认定扩张的基础上,使扩张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态势,使扩张成为具有自主性、与稳定的神经系统对应起来的模式时,由此所形成的野心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延展性。受好奇所形成的对现有心态的变异、引申与扩展,会伴随人的成长而成为一种本能。因此,人人都具有野心,但由于扩展的意向和能力不同,野心的大小也就有所不同。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野心是为了得到更大的满足——在各个不同的层次上,扩展不同层次的需要。比如,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是正常的,而扩展这种需要,与可以且很容易得到满足的需要有一定的距离时,就被称为有野心。野心是好奇心所引起的扩展的产物,由于扩展,人总要朝着更多、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对原来已经稳定下来的模式进行扩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孩子的扩张性心理不断地在实际行动中得到满足,就会使其不断得到强化,并成为稳定的模式。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童年创伤可能是引发野心的部分原因,这是野心的挫折说。心理的缺失将导致将这种满足作为目标而不断追求,并在好奇心的作用下产生更大的目标,即形成野心。当然,这种缺失的需求将通过取得某种成就而得到补偿,这往往表现为在特定领域的野心。

野心的自我说的解释是:野心与“自我”意识相关,这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对自我认可并扩展的愿望。对于一些人来说,如果“自我”意识带有一定压迫感,那么对于那些具有野心的人,“自我”便成为驱使有野心的人实现目标的关键力量。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不同,便会尽可能地求异,以求得更大的不同,也由此会更加强烈地表现自我、表现个性、表现创造性。

野心的激发说的解释是:父母可能成为激发子女野心的因素,给他们提出一些现实挑战,在他们取得成绩时加以鼓励,使野心在激励过程中被激发、强化。子女的自信心和坚忍精神也会因此得到培养,这两个因素被心理学家称为实现“野心”最为关键的两个“齿轮装置”。

野心的危机说可以这样理解:人们可以明确感受到心理和家庭因素对儿童野心的滋生有着关键作用,但却很难推测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因为因素太多,只能根据结果对是否产生危机意识并进一步地对产生野心有作用而确定。富裕的生活可以帮助孩子获得高水准的教育,从而在未来有更多机会跻身于领导阶层。如果成长环境过于严酷,虽然对于某些孩子来说可以激起更大的野心,但也可能使某些孩子失去对野心的追求——形成“习得性无助”——一切距离自己都太遥远,那就随遇而安吧;困难太大了,我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就干脆放弃算了。那些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优越但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并使孩子能够看到这种不确定变数的环境,却可以更容易使孩子产生更大的野心——“具有最大的野心的人群集中在中产阶层中”[23]。“失去一切的危险也会刺激他们更加努力,去争取站在社会金字塔的更高一层”[23]。这种刺激会使在这种环境中成熟起来的孩子的好奇心更进一步地发挥作用,并力图产生出更加新奇的模式。

当野心作为一种驱动力时,一旦产生,人们就会竭尽全力地实现它,任何事或任何人都不能阻止。问题是这种被好奇心扩展的期望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人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的驱动力?其中所涉及的因素可能更多。诸如才华、乐趣、注意力、耐心和决心都非常重要,但获得社会的支持与赞赏、得到他人的肯定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善于抓住机遇,得到一定条件的支持,有一个使自己才华得以展示的舞台,得到别人无形和有形的帮助,也是使野心不断实现或产生使野心得到满足的希望的重要因素。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