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

第五章 好奇心与非线性涨落

第三节 好奇心是涨落的心理表现

<<上一页

一、新意义与心理涨落

只有在非线性系统中,才会出现多种稳定态,也只有在非线性过程中,才有可能出现涨落的不稳定。心理过程是典型的非线性过程,心理反映的任何一个局部特征,都有可能对应于多种整体意义。在我们将心理转换分为扩展过程和收敛过程时,对应于扩展过程的就是导致心理不稳定的扩展过程,相应的过程因素对心理转换过程起着放大涨落、放大不稳定的作用。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涨落导致有序”,通过涨落可使系统由原结构的稳定“吸引域”跃迁到一个新结构的稳定“吸引域”。由一个意义向另一个意义的变化过程,也必须通过心理层面的涨落才可以完成。普利高津指出:在耗散结构中,不稳定后出现的宏观有序将由增长最快的涨落所决定。

1.新意义与新结构

可以看出,只要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同时,这种相互作用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就有可能出现动态有序的新结构。在心理过程中,一个信息模式与另一个信息模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心理过程的这种非线性,成为新意义产生的基础。

联想规律指出,当局部特征与整体意义之间构成稳定对应关系时,只要某一个局部特征在大脑中被激活,就会将其所对应的稳定泛集激活,也就是说,如果存在稳定的Fa,那么只要存在b∈Fa,就有Fa的激活。再激活所需要的能量远小于构建新意义所需的能量,那么,在某个局部特征处于激活状态时,应该更容易形成联想过程。只要此过程稳定地存在,就不会产生新意义。但好奇心的存在却使心理转换过程有了“分叉”,使新意义的产生有了较大的可能性。

既然形成新意义的代价远大于根据联想激活原意义的代价,为什么还要有形成新意义的构建过程?这其实正是好奇心起作用的结果。在好奇心必然存在并起作用时,心理过程的“代价”就是具有了新的因素。

2.涨落与影响

按照热力学理论,设开始时体系处于一种均匀的宏观状态,假定在某个时刻由于涨落的原因导致动力学实际状态发生变化。涨落虽然可能很小,但空间行为是完全任意的,通常也是很复杂的。如果均匀的初始状态对涨落分量是稳定的,该涨落分量将随着时间的增加而衰减,并且所有其他涨落分量也是如此,那么体系将回到原先那个均匀的分布状态。如果均匀的初始状态对于涨落分量是不稳定的,即某一个涨落分量会随时间的增长而增长,尽管这一涨落分量开始可能很小并在宏观上不被觉察,但变化到一定阶段,则涨落的振幅就有可能达到宏观量级并呈现出宏观动态有序结构。因此,不稳定的涨落有可能成为宏观动态有序结构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在非线性相干的“土壤”中迅速成长。

二、好奇心与对信息的涨落[4]

在我们将好奇心作为心理过程的一个基本控制因素时,它可以有效度量涨落的程度。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当系统运行在“创新空间”时,随机、冗余和偶然都能够给系统带来突现秩序。与一对一的状态相比,多样并存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进一步的冗余,将导致混沌。一定程度的收敛,将使系统到达“混沌边缘”。在心理转换过程中,引起心理状态变化的量是好奇心增量,也就是需要求出信息的新奇度在一阶偏量基础上的增量,这种增量可以将新奇性信息引入神经系统,并使心理过程产生不稳定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心理过程。用新奇度和好奇心作为基本语言,则有

δu>0(5-20)

信息的变化用新奇度来描述,而寻找新奇性信息的能力则用好奇心来度量。由于好奇心而在原来稳定的心理时相引入新奇性信息,新奇性信息的引入相当于产生了一阶偏量,好奇心增量则相当于超熵负产生率。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维持一个正常稳定的心理时相,必须有不断的信息输入,必须有不断的新奇性信息输入。新奇性信息虽然可以成为维持正常心理状态的基本刺激,但可以不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此时根据信息新奇度与好奇心增量的关系,有

δu2~δSh~dS/dt•τ(5-21)

作为与新奇度相对应的好奇心增量δSh,也就成为判断心理动力过程稳定性的基本判据。根据动力学的稳定性理论:

(1)如果

δSh<0(5-22)

那么心理动力过程是渐近稳定的。

(2)如果

δSh>0(5-23)

那么心理动力过程是不稳定的,动力学系统会形成新的稳定状态,而心理动力学系统也就由一个稳定状态跳跃到另一个代表新意义的稳定状态。

(3)如果

δSh=0(5-24)

此种情况是指心理动力过程处于一种临界稳定状态。由于好奇心而形成动力过程的对称破缺,使局部特征对应于多种意义。

由于好奇心而出现心理状态的涨落,不断的涨落性跳跃即组成心理转换过程。当心理动力系统出现不稳定时,会出现“稳定性破缺”,系统将具有形成新状态的可能性,并由一个稳定吸引状态向至少两个稳定吸引状态转变。动力系统就可以由一个稳定吸引状态向另一个新出现的稳定吸引状态跃迁,从而达到新的稳定吸引状态,也就有可能出现新奇性意义,并使心理转换过程转换到与新奇性意义所对应的心理稳定吸引状态。

为了产生创造性成果,人们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而且应该)随机地将其他因素引入心理状态,使这些被随机引入的信息对心理转换过程产生一定的冲击,最终形成具有新奇性的意义。由于引入新奇性信息,这些新奇性信息就与原来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这种过程可以看做是通过引入随机因素形成对原来认识的新刺激,形成对原心理状态的涨落。这些涨落所形成的模式,就有可能成为稳定的信息模式,新奇性意义也就有可能在某个心理过程中突显出来。

三、心理耗散结构的涨落与新结构的产生

在人们对创造过程及原理的研究中,有一种方法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对创造性心理转换过程进行模拟[5],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具体实现创造过程。人们发现:“关于在电子计算机对创造性思维过程进行模拟的程序中必须引入随机信号的结论具有重要意义[25]。”1955年,A.布恩(A. Bain)提出“随机信号在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思想,随后有一些人“把创造性思维看做是一个随机过程”。虽然已经证明“如果没有随机信号在电子计算机程序中的引入,就不可能实现对课题的启发性的创造性的解答”,但问题是,在大自然的诸多可能选择中,为什么这种意义会以如此高的概率被选中?

复杂性动力学指出,在心理转换过程中,虽然受非线性涨落的影响,有了形成新结构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好奇心的影响,就只能根据联想过程激活已记忆信息。正是由于好奇心所对应的非线性涨落,才有了新意义形成的过程。

艾什比(W. Ross Ashby)认为:“天才人物能够极好地从可能性中进行筛选”[26],从N个可能性中选出最佳可能性的能力几乎就是智力发展的绝对指数。艾什比把心理转换过程人为地分成两部分:“选择”和“噪声”。形成N个可能性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在原来确定意义的过程中产生“噪声”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正是由于这种“噪声”(好奇心所致)的存在,才可使系统免于过早地陷入局部极小而跳不出来。

在心理转换过程中存在着随机过程,这为进一步研究创造过程提供了一种思路,也进一步验证了好奇心在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假设。假如每一次科学探索都是完全随机的,这就意味着所有探索的方向都具有等概率性,这种情况与完全没有一点事先的信息相一致。从社会的角度看,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目前的文明社会,显然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但在人具有了较高的智力水平以后,社会的发展就由完全随机过程向另一种有目的的、有一定秩序的过程转化了——处于“混沌边缘”,虽然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但不确定的程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创造过程中,由好奇心所导致的涨落是一种重要的过程,涨落区域的大小与在一个稳定泛集中产生新意义的可能性大小密切相关。信息意义本身的稳定性,使得所形成的新意义与涨落区域联系起来——新意义位于涨落区域。涨落区域的位置与注意力有一定的关系。受好奇心驱使,在大脑中由于自组织“活性”所导致的涌现、信息随机进入心理空间以及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概括、抽象,都将形成新意义。

美国研究创新的专家大卫•伯金斯(David Perkins)指出,“类推、逻辑推断、提出正确的问题及系统性的探索是人突破性心理转换的主要步骤”。“‘漫游’意味着广泛地探索所有可能性,试试这种方法,再试试另一种方法”。“‘漫游’往往还意味着通过测试所有可能性,对相关问题获得系统性的看法”。“‘探测’意味着努力寻找给我们指明方向的线索”。那些“本来应当说明却没有说明的东西,往往就是我们的线索所在”。这就是要求在现有心理“山谷”的基础上产生涨落,使大脑从这种山谷中跳出来。此时,不同信息模式会处于同样的地位,也就会在信息间新的关系的牵引下,形成一种能为人们所明确感知的新意义。

心理“山谷”中的“谷深”——“意义吸引子”的稳定性,是由意义的稳定度来度量的,与局部信息之间相互联结的联结强度相关。作为心理时相稳定吸引子的“山谷”与信息特征之间的联系强度也有密切关系。由此,凡是改变信息之间联系强度的变换过程,都将与“谷深”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将与信息特征之间的关系强度相关的特征量,作为稳定吸引子的吸引力。形成涨落的方式正如所谓的“类比”、“联想”,就是将其他信息引入相应的心理空间,使特征之间固有关系的可能度进一步降低。从理论上看,有意识地改变心理“山谷”的“谷深”,这本身也是形成涨落的一种方式。

如果打破了特征之间的固有联系,使信息特征之间相互联结的强度降低,降低了由一个信息模式的激活必然激活另一个信息模式的可能性,也就会使当前在大脑中显示出来的整体意义的稳定性降低,使心理“山谷”的“谷深”变浅,大脑也就很容易从这种“吸引域”中跳出来。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所对应的“吸引力”的大小——“山谷”的“谷深”——被注意力关注的程度——与特征之间相互激活的可能度有关。由于好奇心可以有效降低信息特征之间的联结强度,因此,好奇心可以有效地降低在大脑中稳定显示的意义的“吸引力”。由于只有一定强度的新奇度才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谷深”,好奇心又成为维持一定“谷深”的控制作用量。

四、好奇心与认定转移

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那些能使生物个体取得竞争优势的因素,会被一步一步地强化,从而成为生物有机体的典型特征。最显著的就是为取得竞争优势而得到的最直接的攻击性组织器官。雄鹿相互争斗时,鹿角碰撞的声音会在方圆几公里的森林中回荡。这场争夺雌鹿的较量不仅听起来令人心惊肉跳,而且的确险象环生。雄鹿在打斗中会很快挂彩,甚至受到致命伤害。有时巨大的鹿角钩在一起无法分开,决斗双方最终会一同饿死。这种情景经常发生,而且是必需的,但生物学家却发现了另一种方式——通过展示与强大力量相关的其他特征,比如雄狮颈上漂亮的长毛,以吓退竞争者,生物学家们将其称为“进化的奢华原则”[27]。

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科德里奇—布朗(Astrid KodricBrown)、西布利(Richard Sibley)和布朗(James Brown)这三位学者以数学方法证明,鹿和其他多种动物都通过个别器官非同寻常的尺寸来体现自己身强体壮[27]。雄性动物不仅想给竞争对手留下深刻印象,更希望吸引雌性动物的注意。雌性动物则希望与最强壮的雄性动物交配,从而让后代获得优异的遗传基因,提高后代的生存几率。通过强化与力量直接相关的因素特征,以展示力量,似乎已经比强壮本身更符合生存竞争法则。

为避免相亲过程久拖不决并减少血腥争斗,动物进化发展出了“奢华原则”。雄性动物的个别组织器官超常发育,而这种发育又并非其日常生活所需[27]。正如人类依靠其丰富的神经系统赢得生存优势,而在信息社会就更多地展示其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并进一步强化其“剩余能力”一样,动物应付大自然挑战的能力越强,就越有余力展现这种“奢华优势”。这是一种在认定核心因素基础上转移认定与此相关、能反映核心因素、并由核心因素的增强而直接导致其他特征变大(强、艳、高、尖、长等特征)的过程。特别健康的雄孔雀能展开面积很大的扇状尾羽,尾羽短小的雄孔雀则通常得不到雌性的青睐。因为雌孔雀知道,“打扮寒酸的雄性”不具有遗传优势,因此不是很好的伴侣。

雄乌鸦的喙也体现出同样的原则[27]。喙的颜色越黄越亮,表示雄乌鸦的营养状况越好,这种显性的遗传优势因素,与隐性的后代生存优势相关,成为决定竞争力强弱的直接因素。雌乌鸦只需观察雄乌鸦喙的色泽即可判断出谁是最健康的。

生物个体竞争优势的形成既有主要因素,也有次要因素。在竞争优势没有形成以前,各种因素都在起作用,而自然则选择那些能保证竞争取得优势的因素,并使之固定下来。在群体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内部存在合作的因素,受好奇心引起的扩展能力的影响,那些与取得竞争优势直接相关的因素,也就会被关注和选择。因此,是好奇心使与核心竞争因素紧密相关的其他因素成为被关注的要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竞争优势的选择上,注意力起着选择的放大作用。注意力的转移与漂移则是受好奇心控制的结果。好奇心使认定转移,使组成意义的模式发生变化,使组成新意义的方式发生变换,由此使那些非主要特征(自然是与主要特征相关的特征)成为主要的顺带被注意的重要特征。这是由于受好奇心的影响而使主要特征发生漂移、涨落的必然结果。

五、创造过程受涨落因素影响的现象

虽然我们从理论上研究了涨落形成新意义的特征,但在创造过程中是否存在这种过程?目前人们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这样一种思想和认识,只不过是人们在使用这种涨落因素对创造过程的影响规律时,采取了不同的语言和方法。

(1)创造力测验中的远距离联想法。如何测验一个人的创造力的高低?采取创造性成果对创造力进行测量的方法带有一定的偏见性,因此,人们常常采取直接测量法——远距离联想法:将两个不相干的概念放在一起,看人们将不相干的概念有机组合在一起产生确定意义和新奇性信息能力的大小。两个不相干的意义放在一起同时显示,这本身就是对以任何一个意义为基础的涨落,通过这种涨落形成了新意义,也就表现出了相应的动力学过程。

(2)问题放置法。人们常常可以体会到,如果长时间研究一个问题而得不到解决,就先把它搁置一段时间,再研究时,就有可能取得突破。这样做的原因也在于对原来的研究过程和心理状态形成一个干扰,从而产生一个涨落(偏差),以便更好、更容易地形成新意义。长时间研究一个问题,会形成习惯性固定模式,会总是从某些确定的角度入手研究某些特定的关系和结构,也总是习惯于建立特征之间的某些关系,并由此形成确定性意义。这种过程由于长时间地反复进行,就会形成定势,再思考时,受到这种定势的制约,就不容易形成新意义了。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从对该问题所能感知的意识层次上来看,就是不再对其专门注意,从主观上也就使该问题所涉及的信息可能度降下来,使其他信息和各种可能组合有机会显示出来,从而使那些能解决问题的指导性意义有机会被认识。显然,在这种过程中,涨落是主要过程特征。

(3)随机因素刺激法。人们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随机地将一些其他因素(即使没有任何关系)引入心理转换过程,使其对心理过程产生一定的冲击,最终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成果。这是通过随机因素的主动引入以形成对原来认识的新刺激,从而形成一定涨落的过程。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