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样并存
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不同个体并存于一定的范畴内与其他事物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就称为多样并存。不同的人同处于一个集体中,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建构起不同的方案等,都是多样并存现象。在心理转换过程中,一旦形成一个信息模式与多个信息的稳定对应关系,这样的信息所组成的集合就是多样并存的。我们提出泛集的概念,就是为了描述这种多样并存的现象。这既反映了信息之间建立关系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成为使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基本过程。
多样并存时,每个元素都有出现的可能。在还没有确定选择之前,每个元素都具有被选择的可能。由于这是概率性的,也就失去了确定性,失去了一一对应性。没有了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类那种刚刚形成的确定性心理又重新回到了无所适从状态。面对这种开放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多样化的、灵敏变动的、非平衡的客观世界,人们的确应该抛弃采取封闭的方法研究问题的做法,应该认识到,系统是开放的和复杂的。“这种开放系统需要分裂、错误和干扰——它们是即将转变的‘混沌体’。系统通过耗散、重复和扩展的‘积极’反馈来运作”[28]。从人们所希望的目标来看,“目标应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28],是更加抽象的,以此来鼓励更大范围内创造性的、互动性的转化。
人们在研究客观事物时,应尽可能地分析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并尽可能地从分析任何一件事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出发,准确把握这件事所发生的原因。这种追溯式的心理转换方式,在于分析、研究导致这种结果的可能的原因有几种,这种原因有可能导致多少种不同的结果等。显然,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多样并存。
一个完整事物信息被分解成为若干局部特征并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整体意义,这本身就可以看做是若干局部特征多样并存的结果。
二、多样并存与内在随机性
内在随机性源于系统内具有的无穷多样的扩张与折叠变换,其根源在于系统自身的非线性。随着扩张、收敛以及特征化适应等过程的进行,在特化的基础上,必然导致多样并存。
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已经指出,混沌是指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又指出当系统中存在多样性而不能具体确定哪一种状态时,系统将在多种状态之间进行变换,将使多种状态同时存在。在临界状态,当系统内部进行多种状态的变换时,外部条件可以不发生任何变化。由于不能选择一个确定的模式,必然导致随机选择。当存在的状态多样并存时,这些不同的“个体”会集合在一起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每一种状态都存在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表现出了不确定性——混沌。因此,当一个系统内部表现出多样性并存时,必然导致内在随机性。
三、多样并存与迅速应对的关系
稳定的耗散结构,会以一种稳定的动态稳定活动空间形式形成与外界刺激在对应关系上的多样并存,一旦外界环境处于与耗散结构形成稳定对应的某种状态,耗散结构就会直接表现出相应的动态模式以迅速应对。生物有机体之所以采取多样性适应策略,也是因为多种应对策略的同时并存,可以更好、更迅速、更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在生物群体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形成创新探索的力量,从整体上保证应对复杂情况快速、有效的反应。对于生物有机体本身来讲,正是这种多样并存,才形成了生物有机体在应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时的混沌状态——处于“混沌边缘”,也使生物有机体产生了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
四、多样并存与生物进化
差异性刺激形成多样并存,主要是由于内因的作用,包括:①非线性;②正反馈;③自适应机制。但如果没有多样性的环境作用,仍不能有效地形成多样并存的局面。
人类所处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复杂多变的。对外界环境极度敏感的生物有机体,在这种多样且多变的环境作用下,采取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原则就是在变异、交叉而形成的多样并存的基础上进行有效选择。每一个生物物种在进化时,都采用了多样变异并存的方式。在复杂的生物有机体中可以变异的环节很多,对变化敏感的敏感点也不止一处,在不同的地方产生变异,采取不同的变异方式,就必然形成不同的生物个体。这些不同生物物种以及生物个体的多样并存,就会形成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局面。
生物群体的进化往往取决于具有一定数量的不同生物个体。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面临多样性的构建,在选择时又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也就会形成不同的个体。虽然在面临多样性选择时往往顾此失彼,但生物有机体总能在这种多样性探索中通过选择确定下最有效的生存方式。
生物有机体往往选择那些对自己的生存最为有利的应对之法[29]。能否高效地选择对自己生存有利的应对之法,是生物有机体遗传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这并不是因为生物有机体具有主动选择的能力,而是自然淘汰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进化到具有自主性复杂神经系统的人来说,主动性就具有重要作用。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的生物个体,会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在不同的方面产生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了不同的个体。这些功能、结构不同的生物个体在自然环境的作用下生存,生存能力强者的优势生存特征被遗传的可能性大。虽然从表面上看群体的生存能力主要表现在遗传环节,那些交配能力强的个体有更多的遗传权利,但生物有机体的遗传优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将潜在地包括在这种交配优势之中,甚至起决定作用。
多样化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义,多样化是非线性扩张的一种必然结果,重要的是多样化以后不同个体之间的合作,合作往往意味着冲突的发生。同质的文化或许没有分歧,但因为同质多异质少而新奇度较低使彼此之间缺少兴趣;异质的文化虽然潜藏冲突,但在更高层次上也包含着突破的种子[13]。多样并存形成不同种类、不同个体的共生过程。共生是在相互刺激与包容基础上的生长过程,共生通过在某些局部特征上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使差异成为相互促进、不断进化、协调共进的动力。
事实上,人们在充分认识了生物的进化规律后,已经认识到了多样性与随机性的重要性[30]。生命的构建性、非线性、各向异性、非均匀性,使生物有机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在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结构和功能。而这种多样并存又通过相互协调、共生、补充等,组成一个完整而稳定的协调世界。在彼此相依的过程中,生物有机体以其多样性进一步增强适应变化剧烈的客观世界的能力。客观世界复杂多变的现实,也使我们更加信任、依赖物种的多样性,信任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依赖创新探索的多样性。
五、多样并存产生的原因在于非线性
多样性的产生往往基于以下原因。
1.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多样性
非线性动力学已经证明,对于简单的非线性映射:
在μ1=34处,导数f′(μ,x*)=-1,映射在这里发生第一次分岔。此点也就成为由周期解1到周期解2的分岔点,此时参数与解的对应中出现了分岔。
通过该非线性映射中参数与解的对应关系就可以看出,在非线性系统中,参数取适当值时,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状态,这一点指出了多样并存的本质特征。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者们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正是由于非线性而形成“对称破缺”[24],从而形成多态的稳定吸引子。
2.正反馈将微小差异放大
从非线性相互作用中“分解”出来的正反馈,具有放大差异的功能,在生物有机体与外界的适应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多样性并存。
3.适应性机制
生物有机体在外界的作用下,会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结构,在保持稳定的静态结构和一定区域的活动结构的有机统一下,有效地适应环境,并以自身有限区域所形成的特定的组织结构来灵活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因此,环境的差异性作用必然会使生物有机体在适应性机制作用下形成多种不同的稳定吸引状态的特性成为显性特征,环境的变化就会通过机体的适应性机制而形成不同的生物个体,这些不同的生物个体经过遗传又会形成差异性更大的生物个体。
4.差异性刺激形成差异性较大的“活性”结构
非线性使得微小的差异得到放大,被放大的差异分别形成较大的刺激,在机体适应性的作用下分别形成不同组织结构的功能系统。“活性”系统会强化差异、放大不同,特化后的组织结构彼此之间就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性。通过相干等形成聚集,具有一定功能的组织即可形成功能特化的器官。
复杂性同时包含着综合和分化。人类文明的进步已经显示出了分化、分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