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心理学的遗传与环境问题上,与遗传决定论相反,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的所有心理发展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行为主义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J.Watson)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育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对随机选出的任何一名婴儿,我都可以把他(她)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或乞丐或小偷。”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源于洛克(J.Locke)的“白板说”,“白板说”认为儿童日后心理的发展是在这个“白板”上建立S-R联结的过程。华生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内的研究兴趣主要在情绪的发展问题上。他以其经典的小艾尔伯特实验,证明了看似产生于内部的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华生更加确定了环境决定发展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完全否定儿童本身的素质、年龄特征以及内部状态的作用,他提出:“让能力倾向、心理特征、特殊能力遗传见鬼去吧!”
实验介绍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证明,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
二、实验过程
小艾尔伯特是一名9个月大的身心健康的孤儿。为了了解艾尔伯特是否害怕某种特定刺激,实验者给他呈现白鼠、猴子、狗、有头发和没有头发的面具以及白色羊绒棉。艾尔伯特对许多动物和物品都很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实验的下一步是要确定艾尔伯特对巨大的声音是否会产生恐惧反应。实验者在艾尔伯特身后用锤子敲一根1.2米长的铁棒,这种声音的突然出现,使他受到惊吓而哭泣。
现在就可以检验艾尔伯特的恐惧情绪是不是条件反射的结果了。实验中,研究者向艾尔伯特呈现白鼠和令人恐惧的声音。一开始,艾尔伯特对白鼠很感兴趣并试图触摸它。在他正要伸手时,突然敲响铁棒,突如其来的巨响使艾尔伯特十分惊恐,这一过程重复了3次。一周以后,重复同样的过程。白鼠与声音配对呈现7次后,不出现声音,单独向艾尔伯特呈现白鼠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产生了极度恐惧。他看到白鼠就号啕大哭,转身背对白鼠,向远离白鼠的方向移动。他爬得飞快,以致研究者不得不冲过去抓住他,以免他从桌子上掉下去。对于一种物体从没有恐惧到产生恐惧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
一方面,研究者随后想要探讨这种习得的恐惧是否会迁移到其他物体上。在心理学术语中,这种迁移叫做“泛化”。一周后,对艾尔伯特的再次测试发现,他仍旧对白鼠心存恐惧。随后研究者呈现给艾尔伯特一种与白鼠相似的动物(白兔)。研究者描述说:“消极反应立即出现,艾尔伯特尽可能地远离动物,低声抽泣,然后大哭起来。我们让他触摸兔子时,他却把脸埋在垫子里,然后用四肢将自己支撑起来,边哭边爬走了。”同一天,研究者依次给小艾尔伯特呈现狗、白色皮毛大衣、一袋棉花和华生头上的灰白头发。他对所有这些东西都感到恐惧,其中包括一个圣诞老人的面具!
另一方面,华生想知道在条件反射的情绪反应中,习得的情绪是否会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者将艾尔伯特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房间,那里灯光更明亮,在场的人更多。在这种新环境中,艾尔伯特仍然明显对白鼠和兔子感到恐惧,只是不像以前那么强烈。
华生想要做的最后一个实验是观察艾尔伯特新习得的情绪反应是否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所有测试终止了31天。31天后,给艾尔伯特呈现圣诞老人的面具、白色毛皮大衣、白鼠、白兔和狗。此时艾尔伯特仍然对这些东西感到十分恐惧。
实验结束后,华生还打算给艾尔伯特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以消除他对白鼠的恐惧。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实验结束后,艾尔伯特就离开了医院,矫正实验没有机会实施。
三、实验结论
恐惧是人先天的一种情绪,但是什么该怕,什么不该怕,却是后天环境所决定的。从实验结果可知,像恐惧这样复杂的内在情绪是可以通过建立条件反射逐渐形成的,并且这种情绪还会迁移和泛化到相似的物品上去。由此可知,情绪反应是人对环境中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
实验应用
华生的这项研究以及他的其他研究都是在证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起源于学习和条件反射。虽然这一恐惧情绪实验在方法上有缺陷,并且严重违反了道德伦理,但却是心理学最重要的研究之一。它令人信服地说明了情绪行为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都可用同样的方式习得。在此基础上,华生指出其他像情绪一样复杂、个性化、为人类所共有的心理也服从于条件反射原理。因此,他认为心理的发生发展是由外在环境决定的。如上文所述,格塞尔是明显的遗传决定论者,而华生是明显的环境决定论者。华生的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他否认了遗传的作用。首先,反应(R)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来自于客观而不是决定于遗传,所以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其次,生理上的遗传作用并不能决定机能的未来发展,机能的发展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最后,华生强调控制行为,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行为的可控性就越大。其二,他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儿童遗传的只是少量的简单反射,它们对心理的发展并没有多少作用,只有环境和教育才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由此,他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华生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因为对客观与实证的强调,有助于促进我们对儿童行为发展进程的了解。但是他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同时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也否定了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是一种片面夸大教育和社会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观点。
与华生环境决定论对立的格塞尔的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提示所有研究儿童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要重视儿童成长规律,提出了一个重视自然规律的理解方式,用以正确全面地认识儿童的发展。与这两种绝对化的观点不同,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发展观。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