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儿童发展中遗传和环境哪个起主导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些基本问题外,“儿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还是分阶段的”也是一个争论很多的基本理论问题。心理学上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分阶段的,阶段的变化是认知和行为方式上质的变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发展是连续的,分不出什么阶段,发展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复杂程度的增加,而没有质的变化。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就是阶段论的典型代表。皮亚杰用50多年的辛勤研究创立了认知发展理论,解释了人类获得复杂思维的过程,对儿童发展心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皮亚杰认为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等关键概念。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改变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图式最初来自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低级的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形成新的图式。这个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他主要运用改进了的临床法,研究儿童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下面我们对皮亚杰的几个经典实验研究一一进行介绍。
实验介绍
【实验一】 客体永久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了解感觉运动期的婴儿对客体永久性的反应。
二、实验过程
婴儿刚出生时,只能依靠感觉与动作去感知世界。皮亚杰试图通过实验来揭示“物体的存在在他们的感觉中是怎样的”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他首先测验了出生不久的婴儿,在他面前摆放了一只玩具小象,婴儿对它很感兴趣,用手触碰它,如图1所示。
图1 图2
在孩子玩得很高兴的时候,研究者把小象用白纸挡住,观察婴儿的反应。结果,婴儿发现玩具不见了之后,并没有掀开白纸去寻找小象,如图2所示。
接下来,皮亚杰又测试了年龄稍大些的儿童。他将玩具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知道有玩具的存在。随后,他用一块布把玩具遮挡起来,看孩子的反应。这时的孩子已经知道了玩具在布的后面,于是便很快地穿过布找到了玩具。
图4
三、实验结论
从实验可知,婴儿刚出生不久时对物体的认知是非永久性的,他们认为只有看到的东西是存在的,而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了。一般来说,这个时间要持续到6个月左右。当婴儿慢慢长大之后,他会逐渐发现,不在眼前的东西也是存在的,只是眼睛没看到而已,也就是在认知上知道了客体的永久性。
【实验二】 守恒实验
一、实验目的
研究儿童对守恒概念的掌握情况。
二、实验过程
守恒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儿童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而不再受事物外在空间特点(如形状、组合、位置等)的影响。守恒观念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个质的飞跃。
在实验中,实验者首先将两杯一模一样的水放在儿童面前。随后将其中一杯水倒入旁边另一只较高、口径较细的杯子中,液面自然升高。这时,研究者问被试:“哪一只杯子中的水比较多呢?”
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在六七岁以下的孩子,他们会认为细长形杯子中的水比较多,因为它的水面高度要明显高于原来的杯子。而六七岁以上的孩子的答案却截然不同,他们认为两个杯子中的水是一样多的。
三、实验结论
从实验可知,年幼的孩子尚无法理解守恒的概念,其判断易受物体形状、组合的影响。除了上面这则体积守恒实验外,皮亚杰其他数量守恒、面积守恒、长度守恒的实验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当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后,他们会逐渐理解和掌握守恒的概念,皮亚杰认为孩子一般在8岁左右能理解和掌握守恒的概念。守恒概念的掌握是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分界点,它标志着儿童从此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是孩子认知发展中的一个质的飞越。
【实验三】 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差异实验
一、实验目的
比较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在思维过程中的差异。
二、实验过程
实验者首先选择了两组孩子来做被试,一组被试为7岁的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另一组被试为初中生,他们已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实验者在被试面前放置了5个玻璃瓶子。其中有四个分别用1、2、3、4标示。除2号瓶装有清水之外,其余3个瓶子装的是不同性质但无色无味的化学溶液。另外,第5瓶中装有与其他各瓶不同的药水,并以G标示。
实验时,实验者将事先混合好的1和3的溶液和第2瓶中的清水摆放在被试的面前,用滴管从G瓶中取出药水,分别加入两杯溶液,让被试观察混合后的反应。结果,一杯溶液变成黄色,而另一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时,实验者要求被试自己来尝试,判断哪一瓶或哪几瓶中的液体与G瓶中的药水混合,能够产生黄色液体。实验者将被试的操作过程以及与他们的对话记录下来。
下面是主试与一位7岁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对话:
被试:(采用两两组合的方式,先试1+G不成;再试2+G也不成;又试3+G,还是不成。最后放弃不再尝试。)我都试过了,我找不到。
主试:能不能试试另外的方法?
被试:我不知道。
主试:(再给被试两个空杯子,让被试尝试。)
被试:(重复以前的做法,1+G,2+G,3+G……)
主试:你每次只用一个瓶中液体与G瓶药水去配,能不能试试别的方法?
被试:我每次用两瓶试试看。(先试1+4+G,不成;再试2+3+G,又不成。至此又放弃。)
主试:为什么不试试其他瓶中的液体?
被试:(尝试1+2+3+G),结果得到黄色液体,但并非标准答案,因为2是水,加上去是多余的。
主试:很好,请你再做一遍。
被试:(先试2+4+G,不成;又试2+3+4+G,又不成;再试1+2+4+G,还是不成。最后又放弃。)我不记得刚才是怎样找到的。
再看下面另一位14岁被试解决同一问题的记录。
被试:我想我必须试试所有瓶子的液体。我先从1瓶开始。(先试1+G,……,一直到4+G,无结果。)这样不行,我把它们混合一下试试。(先试1+2+G,不成;再试1+3+G,成功,得黄色液体。)
主试:你想一想还有没有另外的办法?
被试:让我来试试看。(每次取两瓶与G组合,但无结果。)不成,只有1+3+G才是对的。
三、实验结论
从实验结果可知,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遵循一定的逻辑法则来进行推理,会尝试1+G,2+G,3+G,4+G,逐一试验,但对问题的全面掌控仍有欠缺。因而需要他人指导,适时鼓励。而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已明显成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能够针对问题提出假设,然后一一验证,得出清晰的实验结果。可见,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被试在思维过程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实验应用
通过对儿童的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和对儿童的实验以及对各方面材料的分析、综合,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的发展可以看做是成熟、经验、平衡三方面的相互作用。认知发展的动力是平衡。人的智力是通过对客体、时空、因果关系的认识而获得的经验,经验的组织又将改变人的认知结构。儿童对环境进行同化,发展了认知结构,达到主客体暂时平衡。而生物系统的特性是不断同化,因而儿童又要纳入新知识,使之符合自己的内在结构,使认知结构发生调整,再达到新的平衡。这样使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他认为,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是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各阶段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环境、教育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会改变,各阶段可能存在一定的交叉。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但是两个阶段有质的差异。
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前运算思维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于此阶段,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这就是表象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是在前一阶段很多表象图式融合、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具体运算图式,儿童学会了守恒、序列化和区别类别。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儿童不仅能对具体的物质现实进行推理,也能对假设的和抽象的可能性进行推理。他们系统地寻求问题的解答方法,把心理运算组织到较高层次的运算中,能全面思考自己的问题。
此外,在儿童发展的主动与被动问题上,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可以发现,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认为知识的习得并不来自外部,也不来自人的内部,而是来自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活动之中,是通过儿童在环境中主动观察、探索、操作得来的。儿童诞生以后,就积极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主动地与别人交往,他们是精力充沛的“小小思想家”或积极探索的“小小科学家”。每个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环境作出解释,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向。